导图社区 无机化学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无机化学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溶解度和溶度积:相同都用来衡量难溶电解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I不同点溶解度与温度,浓度有关,溶度积与温度有关。
编辑于2022-12-01 22:06:19 宁夏回族自治区无机化学
1. 酸碱反应与配位反应
1.1. 酸碱质子理论
1.1.1. 凡是能释放出质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为酸
1.1.2. 任何能与质子结合的为碱
1.1.3. 实质为质子转移的反应
1.1.4. 酸碱相对强弱
1.1.4.1. 本身性质(区分效应)
1.1.4.2. 溶剂性质(拉平效应)
1.2.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1.2.1. 水的解离平衡
1.2.1.1.
1.2.1.1.1. KwΘ={c(H3O+)}{c(OH−)}
1.2.1.1.2. H₂O(l)=H⁺(aq)+OH⁻(aq)
1.2.1.1.3. KwΘ={c(H+)}{c(OH−)
1.2.1.1.4. 25摄氏度时,KaΘ=10-14
1.2.1.2. 溶液的PH
1.2.1.2.1. pKW = pH+pOH= 14.00
1.2.1.2.2. pH=-lg{c(H30*)
1.2.1.2.3. pOH=-lg{c(OH~ ) }
1.2.1.2.4. 实质是求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
1.2.1.3.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1.2.1.3.1. 一元弱酸的解离平衡
1.2.1.3.1.1. HA(aq)+H2O(l) = H20*(aq)+A(aq)
1.2.1.3.1.2. (HA)=c(H20).c(A)/c(HA)
1.2.1.3.1.3. 一般情况下Ka>KW一般情况下忽略水产生的氢离子
1.2.1.3.1.4. 解离度
1.2.1.3.1.4.1. a=已解离的离子浓度/初始浓度
1.2.1.3.1.5. 解离度与解离常数的关系
1.2.1.3.1.5.1.
1.2.1.3.1.5.2. 共同点
1.2.1.3.1.5.2.1. 均可表示电解质酸性强弱
1.2.1.3.1.5.3. 不同点
1.2.1.3.1.5.3.1. 解离度随浓度的变化而变,解离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1.2.1.3.2. 一元弱碱的电离平衡
1.2.1.3.2.1.
1.2.2. 缓冲溶液
1.2.2.1. 同离子效应
1.2.2.1.1. 在弱酸或弱碱中加入,加入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使其解离度下降
1.2.2.2. 通常由弱酸和其共轭碱组成保持PH相对稳定性能的溶液
1.2.2.3.
1.2.2.4. 影响PH的因素
1.2.2.4.1. 主要由pka决定
1.2.2.4.2. 缓冲能力有限
1.3.
2. 沉淀反应
I. 溶解度和溶度积
I.1. 相同都用来衡量难溶电解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I.2. 不同点溶解度与温度,浓度有关,溶度积与温度有关
I.3. 对同种类型的难溶电解质ksp大,s也大
II.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II.1. 溶度积规则
II.1.1.
II.2. 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
II.2.1. 一般情况下盐效应促进难溶电解质解离度,同离子效应反之
II.3. PH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II.4. 配位化合物
II.4.1. 形成体
II.4.2. 配位体
II.4.3. 配位原子
II.4.4. 常见配位体
II.4.4.1. EDTA(乙二胺四乙酸根)配位数6
II.4.4.2. en(乙二胺)配位数4
II.4.5. Kf=1/Kd
II.5. 沉淀配位溶解
II.6. c小于等于10的负五次方沉淀完全
III. 两种沉淀之间的转化
III.1. 分布沉淀
III.1.1. 与ksp的大小和沉淀类型有关
III.1.2. 与被沉淀的类型有关
III.2. 沉淀转化
III.2.1. 易溶向难溶转化
3. 气体和溶液
3.1. 气体
3.1.1. 理想气态方程
3.1.1.1.
3.1.1.1.1. pV=nRT
3.1.1.1.2. R=8.314J·mol-'·K'
3.1.1.2. 分压定律
3.1.1.2.1.
3.2. 液体
3.2.1. 蒸汽压
3.2.1.1. 是液体的性质之一,表示液体分子向外溢出的趋势
3.2.1.2. 大小与液体的本性有关,与量无关
3.2.1.3. 同一温度下,不同种类液体的蒸汽压不同
3.3. 溶液
3.3.1. 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3.3.1.1.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摩尔每升
3.3.1.2. 质量摩尔浓度单位;摩尔每千克
3.3.1.3. 质量分数
3.3.1.4. 摩尔分数
3.3.1.4.1. 对于多组分的物质摩尔分数之和为1
3.3.1.5. 质量浓度单位;克每升r=m/V
3.3.2. 稀溶液地依数性
3.3.2.1. 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
3.3.2.1.1. 子主题
3.3.2.1.2. 在一定条件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其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3.3.2.1.3. 蒸汽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3.3.2.2. 稀溶液的沸点升高
3.3.2.2.1.
3.3.2.2.2. 沸点升高系数只与溶剂有关,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沸点升高与其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3.3.2.3. 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3.3.2.3.1.
3.3.2.3.2. 凝固点降低系数只与溶剂有关,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凝固点与其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3.3.3. 渗透压
3.3.3.1.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纯水进入溶液的过程
3.3.3.2. 主要取决于溶质的数目,与本性无关
3.3.3.3. Õ=CbRT,水溶液的浓度很小时,Cb约等于质量摩尔浓度
3.3.3.4. 反渗透,施加的压力>渗透压
4. 氧化还原反应
4.1. 基本概念
4.1.1. 表示元素氧化态的代数值为氧化值
4.1.2. 氧化还原电对
4.1.2.1. 氧化型/还原型
4.1.3. 方程式的配平
4.1.3.1. 电荷守恒
4.1.3.2. 质量守恒
4.2. 电化学电池
4.2.1. 原电池(铜锌原电池)
4.2.1.1. 负失氧,正得还
4.2.1.2. 电池符号的书写
4.2.1.2.1.
4.2.1.2.2. 对于同种元素来讲高氧化态靠近盐桥,低氧化态靠近电极
4.2.1.2.3. 参加反应的其他物质也应写入电池符号中
4.2.1.2.4.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4.2.1.2.4.1.
4.3. 电极电势
4.3.1. 标准氢电极
4.3.2. 甘汞电极0.2415V
4.3.3. Nernst方程
4.3.4.
4.4. 电极电势的应用
4.4.1. 判断氧化、还原剂的强弱
4.4.1.1. EQ越小,还原型物质还原性越强,否则反之
4.4.2. 判断氧化还原进行方向
4.5.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4.5.1. 氧化型或还原型的浓度或分压
4.5.2. 介质的酸碱性
4.5.3. 沉淀的生成对电极的影响
5. 固体结构
5.1. 非晶体
5.2. 晶体
5.2.1. 金属晶体
5.2.1.1. 金属键
5.2.1.2. 熔沸点,导电性,硬度,延展性等性能较好
5.2.1.3. 等径球的密堆积
5.2.1.4. 无方向性
5.2.2. 离子晶体
5.2.2.1.
5.2.2.1.1. 晶格能影响其物理性质,晶格能大小与其半径成反比
5.2.2.2. 离子极化
5.2.2.2.1. 离子极化力
5.2.2.2.1.1. 描述一个离子对其他离子变形的影响能力
5.2.2.2.1.2. 规律:离子半径越小,电荷越多,离子极化力越大
5.2.2.2.2. 离子极化率
5.2.2.2.2.1. 描述离子本身变形性的物理量
5.2.2.2.2.2. 规律:离子半径越大,极化率越高
5.2.2.2.3. 若正负离子混合,优先考虑正离子的极化力,负离子的极化率
5.2.3. 分子晶体
5.2.3.1. 分子间力
5.2.3.1.1. 色散力
5.2.3.1.1.1. 非极性分子之间,
5.2.3.1.2. 诱导力
5.2.3.1.2.1. 非极性分子之间,非极性与极性分子之间,
5.2.3.1.3. 取向力
5.2.3.1.3.1.
5.2.3.1.3.1.1. 非极性分子,非极性与极性分子之间,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5.2.3.1.4. 极化的结果
5.2.3.1.4.1. 键型过渡(离子键到共价键)
5.2.3.1.4.2. 晶型改变
5.2.3.1.4.3. 性质改变
5.2.3.1.5. 极性分子
5.2.3.1.5.1. 乙醇,氨气
5.2.3.1.6. 分子间力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5.2.3.1.7. 一切分子都可以产生顺时偶极
5.2.3.1.8. 一切分子间都存在色散力
5.2.3.1.9. 无方向性,无饱和性
5.2.4. 氢键
5.2.4.1. 不是化学键,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5.2.4.2. 形成条件
5.2.4.2.1. 电负性大的,半径小的,有孤对电子的元素
5.2.4.3. 分子间氢键
5.2.4.3.1. H2O增大一些物理性质
5.2.4.4. 分子内氢键
5.2.4.4.1. HON3降低一些物理性质
6. 原子结构
6.1. 基础
6.1.1. Bohr理论
6.1.2. 氢原子光谱
6.1.3.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6.2.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描述
6.3. 四个量子数
6.3.1. 主量子数:n
6.3.1.1. 也叫能层K,L,M,N
6.3.1.2. 对于单电子体系,n值是决定电子能量的唯一因素,多电子由n,l共同决定
6.3.2. 角量子数:l
6.3.2.1. 也叫能级
6.3.2.2. s(球形,p(哑铃形,d,f
6.3.2.3. 取值l=n-1
6.3.2.4. n,l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相同,为等价轨道
6.3.2.5. 决定了Y的角度函数的性状
6.3.3. 磁量子数:m
6.3.3.1. 决定了Y的角度函数的空间取向
6.3.3.2. 取值;
6.3.3.2.1. 正负l
6.3.4. 自旋量子数
6.4. 多电子原子结构
6.4.1. 屏蔽效应
6.4.1.1. 有核外电子云抵消一些核电荷的作用
6.4.1.2. 主要考虑外层对内层屏蔽
6.4.2. 钻穿效应
6.4.2.1. 电子进入原子内部结构,受到核的较强的吸引作用
6.4.2.2. 电子的屏蔽效应越强,钻穿效应越小
6.5. 核外电子排布
6.5.1. 能量最低原理
6.5.2. Pauli不相容原理
6.5.3. 鸿特规则
6.5.4. 半满,全满稳定状态
6.6. 元素周期表
6.6.1. 原子半径
6.6.1.1. 主族半径从左到右半径减小,从上到下半径增大
6.6.1.1.1. 从左到右,有效核电荷数增多,屏蔽效应增加,半径减小
6.6.1.2. 过渡元素从左到右半径缓慢减小,从上到下缓慢增大
6.6.1.2.1. 从左到右有效核电荷数增加不多,屏蔽效应增加不明显半径减小缓慢
6.6.1.3. 同一周期制约因素
6.6.1.3.1. 核电荷数增加,引力增强,半径变小
6.6.1.3.2. 核外电子数增加,斥力增强,半径变小
6.6.2. 电离能
6.6.2.1. 左下小,右上大
6.6.3. 电子亲合能
6.6.3.1. 右上小,左下大
6.6.3.2. Cl为最大负值
6.6.4. 电负性
6.6.4.1. 左下小,右上大
6.6.4.2. F最大,cs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