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结合近代史)
公共基础知识 毛泽东思想(结合同时期的近代史部分)
编辑于2020-06-05 12:00:53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概述
形成条件
时代条件
十月革命(1917)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社会条件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阶级条件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理论基础
新文化运动(1915-1923)的兴起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形成过程
萌芽时期
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1924-1927)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1924-1927)
标志
《这个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的提出
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农民运动的极端重要性;党在民主革命中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基本路线
事件
国民党一大(1924)
标志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北伐战争(1926)
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
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1927-1930)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
标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提出
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和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了中国革命要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事件
南昌起义(1927.8.1)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创建革命军队序幕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八七会议(1927.8.7)
武汉汉口
第一次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为方针,把秋收起义作为最主要任务
秋收起义(1927.9.9)
以失败告终
到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
将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
三湾改编(1927.9-10)
”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治军方略
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
是中共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
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
已具雏形
1930年5月
《反对本本主义》
鲜明表达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根本观点。
完整体系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抗日战争结束(1931-1945)
著作
《实践论》《矛盾论》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思想路线、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论政策》
阐明了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论持久战》
《战争和战略问题》
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军事理论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论联合政府》
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思想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新民主主义论》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思想
《<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整顿党的作风》
《反对自由主义》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党思想
事件
土地革命时期
红军长征(1933-1936)
1933.10,由于博古等”左倾“冒险主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10,8万人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935.10,与陕北红军顺利会师
1936.10,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结束
遵义会议(1935.1)
纠正了军事和组织上”左“倾错误,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肯定毛泽东的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书记处书记
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事变(1931.9.18)
日本关东军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炸毁路轨,向北大营发动进攻
之后,日本迅速占领东三省
西安事变(1936.12.12)
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
标志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1937.7.7)
”卢沟桥事变“
日军借口失踪士兵炮轰宛平城
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同年9月,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四大会战
淞沪会战(1937.8-11)
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快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站(1937.10-11)
平型关大捷
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的首胜
打破了日军不可击败的神话
徐州会战(1938上半年)
台儿庄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1938下半年)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僵持阶段
百团大战(1940下)
彭德怀指挥,在华北战场发动的大规模进攻
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七大(1945.4-6)
延安举行,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阐明了中国革命的三项基本经验
武装斗争
统一战线
党的建设
阐明了党的三大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批评与自我批评
抗日战争胜利(1945)
8.15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9.2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是100年来反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革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1945-)
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
《论十大关系》1956年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系统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的理论
事件
解放战争
三大战役(1948-1949)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七届二中全会(1949)
西柏坡会议
河北西柏坡召开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中共中央迁往北平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
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核心、理论基础】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根本工作路线、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独立自主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独立自主地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基本原则、立足点
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第一次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提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对实事求是作了新的解释
提出了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工农武装割据
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
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