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科一 职业道德,内容有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需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科一 第一章:职业理念,教育观(5+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学生观(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观(4+4)(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科一 材料分析题,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角度评析××的教育行为;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的教育行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知识学习的概述
知识
定义
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
本质
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人类经验、 思想、智慧赖以存在的形式。
分类
根据教育实践: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等
根据抽象、概括水平: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如:一公斤铁球和十公斤 同时扔下谁先落地?
理性知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根据能否用言语等表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根据功能(安德森分类)
陈述性知识(是什么)
程序性知识(怎么做)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分析
陈述性知识(奥苏贝尔分类)
符号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程序性知识
模式识别学习
概括化和分化
动作步骤学习
程序化和程序合成
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知识的获得(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知识的学习主要表现为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知识的保持
指对新建构意义的持久记忆。如果没有复习或者进行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被遗忘的现象。
知识的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
知识的获得
知识直观
学习者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类型
实物直观
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模象直观
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言语直观
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知识概括
学习者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感性概括(直觉概括)
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理性概括
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 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如何提高知识概括水平
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例
包含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学习鸟概念(“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时,举例麻雀 燕子)
反例
排除无关特征干扰。如蝙蝠,说明会飞是鸟的概念的无关特征 (鸵鸟是鸟却不会飞,蝙蝠是哺乳动物却会飞,蚊子是昆虫会飞)
充分运用变式
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改变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
果实的概念:苹果、西红柿、花生、棉籽(变式)
科学地进行比较
同类比较
找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麻雀、燕子
异类比较
使本质特征更清晰,了解彼此关系 麻雀 、蝙蝠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知识的遗忘及原因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进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理论解释
痕迹衰退说
干扰说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同化说(奥苏贝尔)
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动机说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深度加工材料
有效运用记忆术
进行组块编码
组块化: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适当过度学习
合理进行复习
及时复习;分散复习
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