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章
道德:社会现象,是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如社会公德品德:心理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如勤奋好学、乐于助人
科一 职业道德,内容有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需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科一 第一章:职业理念,教育观(5+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学生观(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观(4+4)(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科一 材料分析题,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角度评析××的教育行为;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的教育行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
实质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结构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核心)
行为意向成分
品德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核心)
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意志
联系
两者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同质性的,有时难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本质相同,结构一致。
区别
范畴不同
态度的涉及范围大,品德涉及范围小。如,学习态度不认真,不是品德问题。
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内化指的是,言行一致。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如年幼儿童偶尔说谎,不是品德,是态度。态度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稳定有多种程度的变化,分别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
品德形成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法
发展规律
他律:道德认识是接受权威指定规范,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不关心主观动机
自律:道德认识不再服从权威,对道德行为做出独立的判断。关心主观动机
从他律到自律,分水岭10岁
发展阶段
自我中心(2-5岁)
没有把规则看成是应该遵守的
权威阶段(6-8岁)
绝对尊重和服从权威,规则不可变
可逆阶段(8-10岁)
规则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并且可以修改。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
公正阶段(11-12岁)
儿童主张公道、平等,公正感成为情感领域的核心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阶段理论
两难故事法
前习俗水平(0-9岁)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好坏及严重程度,没有真正的道德观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不再把规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习俗水平(9-20岁)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好孩子”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以服从法律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和法律,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
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法律和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维持公正,但契约和法律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普遍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能以公正、平等、尊严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自我意识增强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态度改变与品德形成
三个阶段
依从阶段
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表面接受社会、群体或他人观点或意见的行为。
包括从众和服从
认同阶段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认知、情感、行为与他人保持一致。
内化阶段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在的价值体系。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费斯廷格)
认知不平衡
智力和受教育水平
外部因素
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班集体和同伴群体
培养品德的策略
1.有效的说服: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考虑学生原有态度特点。 2.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影响行为的改变。 3.角色扮演 4.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必须有一定的要求;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也是必要的。
【辨析题】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
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社会现象,是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如社会公德 品德:心理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如勤奋好学、乐于助人
道德:产生、发展受制于社会发展;如古代女人遵从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随意和人接触,在家学习女红 品德: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道德: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中心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