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为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作,探寻了贫穷真正的根源,深入阐述了穷人无法摆脱困境的原因,同时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本书由两位极负盛名的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与埃斯特·迪弗洛,经过连续15年对全球经济与贫困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而著。他们关注宏观经济,更探寻导致贫穷的核心问题;他们对穷人生活做了大量个性化描述,反映了贫困人群如何在艰难环境中做出选择,以及所做选择背后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穷人的生活和思考模式,了解穷人为什么穷,从而避免我们的
编辑于2022-12-06 23:45:30 江苏省该思维导图模板堪称职场利器。它助您在年终总结时全面审视工作历程,深入分析成就与不足之处,确保总结内容深刻且条理清晰,从而摆脱单调重复。在复盘工作过程中,它有助于您发现流程中的问题,梳理各环节以寻找改进点,例如精确分析项目执行的细节,明确改进方向以提升工作效率。在汇报工作时,它能以直观的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突出重点、层次分明,且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有效传递价值,彰显成果的创新性和团队合作的紧密性。这将使您在领导和团队面前脱颖而出,轻松开启职场晋升之旅,适用于各行各业。
月计划宝藏!💯这就是你迈向成功的关键所在!新的一年,思维导图是把打开你潜力之门的钥匙。一份好的月计划首先有具体的目标,以便你能清晰地知道要达到什么结果,然后将大目标分解成小任务,有助于提高执行力和保持动力,每一项任务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让你的时间和精力更加高效地分配,再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2024龙腾万里!加油!
健康减肥不盲从!中医体质减肥法,定制你的专属计划!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将肥胖分为5大体质类型,盲目跟风减肥伤身又无效?✨ “中医辨证5型减肥思维导图” 来啦!科学分清你的体质(胃热火郁/痰湿内盛/气郁血瘀/脾虚不运/脾肾阳虚),精准匹配饮食调理方向,不挨饿、不反弹!
还在为时间管理焦头烂额?还在为任务规划毫无头绪?快来试试这款一周学习 / 工作计划表思维导图模板! 它专为需要自定义时间管理的你打造。无需复杂操作,简单几步就能清晰规划一周任务,让每日待办一目了然。无论是学习任务,还是工作安排,都能轻松梳理。用它,高效完成计划,实现目标不再是难事,赶紧用起来吧!
还在一页页手写每日待办吗?手账 er 们,试试思维导图周计划模板,效率直接起飞! 以前做周计划,任务列了一堆,执行起来却毫无头绪,时间管理一团糟。但用思维导图周计划模板就不一样啦!它能把大任务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小目标,还能按重要程度排序。每天看着思维导图,从最重要的事着手,逐个击破,有条不紊。 不管是学习计划、工作安排,还是生活中的待办事项,思维导图周计划模板都能轻松搞定,让你的一周充实又高效 ,手账也能记录得更丰富精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该思维导图模板堪称职场利器。它助您在年终总结时全面审视工作历程,深入分析成就与不足之处,确保总结内容深刻且条理清晰,从而摆脱单调重复。在复盘工作过程中,它有助于您发现流程中的问题,梳理各环节以寻找改进点,例如精确分析项目执行的细节,明确改进方向以提升工作效率。在汇报工作时,它能以直观的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突出重点、层次分明,且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有效传递价值,彰显成果的创新性和团队合作的紧密性。这将使您在领导和团队面前脱颖而出,轻松开启职场晋升之旅,适用于各行各业。
月计划宝藏!💯这就是你迈向成功的关键所在!新的一年,思维导图是把打开你潜力之门的钥匙。一份好的月计划首先有具体的目标,以便你能清晰地知道要达到什么结果,然后将大目标分解成小任务,有助于提高执行力和保持动力,每一项任务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让你的时间和精力更加高效地分配,再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2024龙腾万里!加油!
健康减肥不盲从!中医体质减肥法,定制你的专属计划!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将肥胖分为5大体质类型,盲目跟风减肥伤身又无效?✨ “中医辨证5型减肥思维导图” 来啦!科学分清你的体质(胃热火郁/痰湿内盛/气郁血瘀/脾虚不运/脾肾阳虚),精准匹配饮食调理方向,不挨饿、不反弹!
还在为时间管理焦头烂额?还在为任务规划毫无头绪?快来试试这款一周学习 / 工作计划表思维导图模板! 它专为需要自定义时间管理的你打造。无需复杂操作,简单几步就能清晰规划一周任务,让每日待办一目了然。无论是学习任务,还是工作安排,都能轻松梳理。用它,高效完成计划,实现目标不再是难事,赶紧用起来吧!
还在一页页手写每日待办吗?手账 er 们,试试思维导图周计划模板,效率直接起飞! 以前做周计划,任务列了一堆,执行起来却毫无头绪,时间管理一团糟。但用思维导图周计划模板就不一样啦!它能把大任务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小目标,还能按重要程度排序。每天看着思维导图,从最重要的事着手,逐个击破,有条不紊。 不管是学习计划、工作安排,还是生活中的待办事项,思维导图周计划模板都能轻松搞定,让你的一周充实又高效 ,手账也能记录得更丰富精彩!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第二部分
贫穷与健康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毋庸置疑,健康是一切生活的根基,而健康问题确实可能产生很多不同的陷阱。例如,由于生活在有害环境中,工人可能会无法正常工作,儿童可能会因病无法正常上学,孕妇可能会生下不健康的婴儿,每一种情况都可能使当前的不幸转化成未来的贫穷。
书中说到,有观点认为穷人处于健康的“贫穷陷阱”之中,用钱就可以把他们救出来。其中有些方法还十分廉价,即使是非常贫穷的人也能负担得起,比如纯净水、蚊帐、抗蠕虫药片或加铁面粉。然而作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这些东西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好处,但人们似乎不愿为此花太多的金钱或时间。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穷人不关心自己的健康恰恰相反。在针对18个国家的研究数据中,很多国家的穷人会将自己手中的大部分钱花在健康上,比如在印度农村,对于那些极度贫穷的家庭来说,他们平均会将每月预算的5%花在健康上。当家里有人不幸患上重病,他们会节衣缩食、卖掉资产或借高利贷去治病。
因此,这些贫穷家庭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们为健康花了多少钱,而是他们的钱究竟花到哪儿去了。事实是,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穷人是如何应对健康问题的?
一是预防手段是廉价的。你可能会很奇怪,难道便宜而有效不好吗的确很好,但也有句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对于这些穷人来说,更有这样的心理,他们会根据价格来判断质量,因此宁愿花高昂的治疗费去治病,而认为廉价的预防手段是无效的,钱再少也没必要花。
二是人们对于健康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因为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出选择,但如果大多数人连基本的高中生理知识都不具备,他们就没理由去相信医生的能力与专长,因而他们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无的放矢。
例如,很多国家的穷人都认为,将药物直接输送至血液是很重要的,因此他们都愿意输液。要想驳倒这一似是而非的理论,你需要了解,身体是怎样通过消化道吸收营养的,针头为什么要进行高温消毒。但穷人的认知水平,很难让他们理解和相信科学的知识。
再例如,如果病人坚信自己需要打针才能好转,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多数需要去看医生的疾病都很难不治而愈,因此就算有些疾病,不需要打针,比如普通流感,但在打完一针抗生素后,病人很可能会自我感觉好一点儿,这自然会使病人产生虚幻的联想即使抗生素对治疗这种疾病没有任何效果,他们也会将病情的好转归因于它。相反,如果将结果归因于无所作为,那就太不正常了———如果一位流感患者去看医生,医生什么也没做,病人后来感觉好转,那么他就会认定,自己病情的好转与那位医生没有关系,因此病人不会感谢那位医生,而是觉得自己这次是幸运的,如果以后又病了,一定要换一位医生。这也是过度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个方面,穷人之所以会坚持看起来漏洞百出的信念,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希望变得至关重要。一位“赤脚医生”曾向作者说明∶“穷人根本就治不起大病,因为那会花很多钱,比如化验、住院,所以他们得了点小病就会来找我,我会给他们开点儿药,让他们感觉好一点。”换句话说,即使穷人知道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但还是要为自己的健康做点儿什么,这很重要。
只不过,贫穷的家长就算是完全相信接种的好处,但这些好处只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实现,而费用却需要今天来支付。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等待明天是合情合理的,遗憾的是,当明天成为今天,相同的逻辑便会重现。他们没法说服自己在今天支付未来才看得到好处的费用,从而导致接种一直拖延下去,最终不了了之。
穷人在健康方面陷入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和其他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和拖延。我们很多人并不算贫穷,也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也就是说,我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很多问题就已经被解决了,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这部分告诉我们一个重要观点健康问题常会使很多家庭由当前的不幸转化成未来的贫穷。而健康观念的偏差,导致人们常常做出本末倒置的行为,最典型的就是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正如《皇帝内经》所讲∶“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预防大于治疗,才是每个人应该树立的正确健康观。
第三部分
穷人是如何应对风险的?
作者根据观察研究发现,在面临工资或收入下降时,穷人的一个自然反应就是,增加工作量。然而,这有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在时局不好时,所有的穷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他们会相互竞争,导致工资水平进一步下降。
其次,他们常通过业务多元化来缩小风险范围,就像对冲基金经理一样,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穷人选择了多样化的活动,而不是金融工作。一个显著的事实就是,一个家庭会涉足多种职业。
此外,他们还会保守地经营他们的农场或生意,以及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方式来分散风险,比如婚姻,还有就是生很多个孩子。原因也很简单,对与贫穷家庭来说,吃饱饭就好了,也不送孩子接受教育,长大了就是家里的劳动力,多个孩子相当于多份未来经济保障、风险保障等。
他们是否会尝试自救呢?
穷人几乎没有获取贷款的渠道,也没有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那么他们是不是就应该尽量储蓄更多的钱呢毕竟,储蓄可以使他们在遭遇灾年或疾病时有所保障,还可以使他们做点儿自己的生意。然而根据作者调研发现,在农作物丰收至耕种期间,肯尼亚的农民很难存下一点点钱。因为他们总会有要用钱的问题出现,比如有家人生病、有人需要买衣服、有客人需要招待等,人们很难对这些问题说“不”。
但幸运的是,很多人意识到了这种不一致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谈到了以化肥的方式将钱冻结。
有个农民在农作物收割之后,总是针对是否买化肥做出决定,如果收成足以支付孩子的学费及一家人的口粮,他就会立即卖掉余下的农作物,用这笔钱购买杂交种子如果还有多余的钱,他就会用来买化肥。他会将种子和化肥储存到下一个耕种季节。他表示自己总是提前购买化肥,因为他知道,钱放在家里根本存不住,只要钱一放在家里,就总会有事情发生,钱就会被花掉。
鉴于这种意识,穷人的很多存款方式似乎都是为了保障钱的安全,既要防别人也要防自己。作者表示,由于自我控制很难实现,自觉的决策者们,比如那个农民,就会采取其他行动,减少自己将来受到诱惑的可能性,也就是不存那么多的钱,因为他们知道,明天他们就会把钱花掉。
作者指出,要想摆脱贫穷,首要的步骤就是对长期目标进行思考,并习惯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牺牲。另外,当你想要的一切看上去都很遥远时,你很难感受到动力,将目标设置得更近一些,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式。
我们可以了解到,贫穷状态与饥饿之间并不构成必然的联系,穷人即使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也不会花更多钱在吃饭上,除了食物外,他们还需要面对太多其他的压力和欲望。而怀疑其生活会产生根本改变的思维,让他们只关注眼前的生活,这是导致他们难以摆脱贫穷的主要原因。
作者在观察和研究中发现,相比于其他人,穷人根本就不敢相信有什么机遇,也不相信想象中的那些机遇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变化。比如你告诉穷人,通过投资理财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能让他们走出贫穷,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他们根本就不会相信。这一点很好理解,就像我们告诉父母说买基金的收益比银行定存更高,但父母对基金投资不了解,也不会相信,只想把钱安安心心存在银行,赚取跑不过通货膨胀的一点点利息。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穷人都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但似乎没想过改变他们贫穷的困境。
这些嗜好并不是那些行为不慎重之人的冲动消费,而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要知道欧查的电视机并不是赊账买的,他为此攒了好几个月的钱。
作者认为,相较于食物而言,穷人首要的选择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这也在对18个国家调查所得的数据中得到验证,穷人在没有电视或收音机的情况下,可能在节日上花的钱更多。在印度的乌代布尔,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没有电视机,但极度贫穷的人将自己14%的预算花在了节日上而在尼加拉瓜,56%的农村家庭有收音机,21%的家庭有电视机,那里的家庭几乎很少为庆典而花钱。
最后,在生活中,人们认为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作者在摩洛哥的一个偏僻山村遇见了一个叫欧查的人,在访问中作者询问,如果有更多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欧查说会用来买更多的食物。当作者继续追问∶“如果有更多更多的钱他会买什么“他说会买更多更多的食物。但是作者却注意到在欧查的房间里,有一台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于是又问他,如果他觉得一家人都吃不饱的话,为什么还要买这些东西他笑着回答道“呃,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其次,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作者曾在中国的两个地区随机选定了一些贫穷家庭,然后给予他们大量的主食价格补贴,也就是把大米和小麦的价格降低,让他们能买更多的大米或小麦。然而情况和预想恰恰相反,穷人并没有因此购买更多的大米或小麦,而是把钱用在买虾和肉等价格更贵但口感更好的食品上。
首先,贫穷家庭的父母没有长远的意识,没有在孩子的童年时期为他们做正确的选择。比如,在坦桑尼亚,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摄入了足够量的碘,孩子在子宫内或童年早期吸收了充足的营养,那么孩子就会长得更高、更聪明,以后每年都会挣到更多的钱,能够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投资并不昂贵,大多数贫穷的家庭都买得起加碘盐,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又比如,在肯尼亚,国际儿童扶持会制订了一个抗蠕虫计划,呼吁家长为正在上学的孩子花上几美分接受抗蠕虫治疗,但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没有响应,而孩子们倘若感染了蠕虫疾病,轻则导致营养不良,严重可引发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严重影响了未来工作能力和收入。
穷人是如何应对饥饿问题的?
按照正常人的想法来说,如果人们能够吃得更多,身体就更好,也就能大大提高生产力,挣到更多的钱,那么他们便会抓住机会,走出贫穷。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作者在书中对此提出疑问是否吃得更多并不能真正提高穷人的生产力,因而也就不存在基于营养说的“贫穷陷阱”了这个“贫穷陷阱”,说的是贫穷人口的营养状况一直在不好的状况下循环,影响他们的身体和赚钱能力,并且下一代也会受到影响。
而且,即使是对于十分贫穷的人来说,就算什么时候有更多一点的钱可以花,他们也不会用来买更多的食物,而是用来买价格更高、口味更好但营养价值不高的食物。比如,作者在对1983年马哈拉施特邦最贫穷的群体进行观察时发现,当这些穷人的工资上涨,也就是有更多的钱可以用来购买食品的时候,他们也只会用50%的工资来购买能量更高的食品,另外的50%则用来购买价钱更高的食品。
然而,穷人真的吃不饱饭吗在作者的调查中,似乎并不是这么回事。对大多数每天生活费用少于16印度卢比的人来说,他们似乎并没有在挨饿。有一组对18个国家的穷人生活调查的数据显示食品消费只占农村极度贫困人口总消费的36%-79%,占城市贫困人口消费的53%-74%。也就是说,这些人每天的16印度卢比,并没有全部用在吃饭上,甚至购买食物的预算不足50%。
而在本书中,作者关注的穷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他们每天的全部支出,仅仅是16印度卢比,如果用当时美国的物价水平来购物的话,大概相当于99美分。是的,你没听错,他们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而且,这样的穷人还不少,2005年的时候,全球约有8.65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处于如此生活境况。
什么样的人算是穷人呢?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于穷人都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最初的依据是饥饿的概念、购买一定量食品的预算,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支出。简单来说,“穷人”的定义就是吃不饱饭的人。
贫穷与饥饿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第一部分
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扶贫与发展经济学教授。曾获约翰·贝茨·克拉克奖2010年度“美国40岁以下最佳经济学家奖”、2009年度麦克阿瑟“天才”奖学金、《经济学人》杂志“八大杰出经济学家”之一等奖项。
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
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曾任美国艺术科学研究院及计量经济学会研究员、古根海姆基金会及艾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研究员、世界银行和印度政府等多家组织机构荣誉顾问。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Banerjee)
关于作者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为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作,探寻了贫穷真正的根源,深入阐述了穷人无法摆脱困境的原因,同时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他们通过大量的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为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穷人的生活时刻充满着风险与不确定性, 但唯有放眼长远,坚定信心,顶住压力与诱惑,才能根本性地改变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