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0章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新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主要内容,帮助新手教师高屋建甄的提升理论水平。
编辑于2022-12-07 21:42:56 辽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
物理学
10.14.15学科
含义
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
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
性质
基于观察与实验
建构物理模型
应用数学等工具
通过科学推理与论证
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
特点
以实验为基础
以数学为工具
带有方法论性质
影响深远
带有文化意蕴
高中物理课程
10.14.15. 18学科
含义
是普通高中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
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促进人类科学事业传承与社会发展
作用
帮助学生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 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
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方法, 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本质以及STSE的关系, 形成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与正确的价值观, 为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基本理念
注重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与选择性,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求
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需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含义
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
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
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11学科
物理观念
20.21学科
含义
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
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
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要素
物质观念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能量观念
科学思维
21学科
含义
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
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
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
是基于事实证据与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与批判, 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
要素
模型建构
科学推理
科学论证
质疑创新
科学探究
13.17学科 20教学论
含义
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
形成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并制定方案
获取和处理信息
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
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与反思的能力
要素
问题
证据
解释
交流
科学态度与责任
22教学论
含义
指在认识科学本质,认识STSE的关系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的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
严谨认真、实事求是与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以及遵守道德规范,保护环境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要素
科学本质
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课程目标
物理观念
形成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与能量观念等
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
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与能力
能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
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与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 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 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科学探究
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具有设计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探究方案, 使用不同手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并解释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
具有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
科学态度与责任
能正确认识科学本质
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 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了解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的应用应遵循道德规范, 认识STSE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课程结构
11.13.18学科
设计依据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体现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
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方案,合理设置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学科特点,设计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
关注学生多元发展,设计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
融入理论和实践新成果,设计先进并具有操作性的课程
结构
必修课程
必修1: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必修2: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力学的局限性与相对论初步
必修3:静电场,电路及其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初步,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1: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光及其应用
选择性必修2:磁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电磁震荡与电磁波, 传感器
选择性必修3:固体、液体和气体,热力学定律,原子与原子核, 波粒二象性
选修课程
选修1: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选修2:物理学与技术应用
选修3:近代物理学初步
学业质量
含义
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学业质量标准
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
结合课程内容,
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物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通过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内容的学习和运用才能逐步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物理教学整个过程
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重视情境的创设
物理概念的建立需要创设情境
物理规律的探究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境
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问题解决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评价建议
13学科
高中物理学习评价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
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评价应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创设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采用主体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方式,
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况,
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价结果,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评价原则
目的明确
可信有效
全面深入
主体多元及方式多样
激励进步
评价步骤
根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制定评价目标
根据评价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设计评价内容
依据物理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制定评价指标
教材编写建议
编写原则
注重教材的育人功能
注重教材的科学性
注重教材的适用性
注重教材的时代性
注重教材的人文关怀
注重教材的特色与创新
内容选择
围绕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选择教材内容
注重物理内容的基础性,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注重物理内容的选择性,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
物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物理内容选择应反映学科动态和体现时代特点
重视科学的发展过程,关注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
关注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设计多种评价方式
内容呈现
内容编排应有利于教与学
发挥教材的支架作用
注重教材的物理形态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
物理学
10.14.15学科
含义
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
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
性质
基于观察与实验
建构物理模型
应用数学等工具
通过科学推理与论证
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
特点
以实验为基础
以数学为工具
带有方法论性质
影响深远
带有文化意蕴
高中物理课程
10.14.15. 18学科
含义
是普通高中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
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促进人类科学事业传承与社会发展
作用
帮助学生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 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
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方法, 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本质以及STSE的关系, 形成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与正确的价值观, 为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基本理念
注重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与选择性,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求
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需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含义
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
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
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11学科
物理观念
20.21学科
含义
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
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
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要素
物质观念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能量观念
科学思维
21学科
含义
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
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
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
是基于事实证据与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与批判, 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
要素
模型建构
科学推理
科学论证
质疑创新
科学探究
13.17学科 20教学论
含义
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
形成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并制定方案
获取和处理信息
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
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与反思的能力
要素
问题
证据
解释
交流
科学态度与责任
22教学论
含义
指在认识科学本质,认识STSE的关系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的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
严谨认真、实事求是与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以及遵守道德规范,保护环境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要素
科学本质
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课程目标
物理观念
形成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与能量观念等
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
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与能力
能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
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与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 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 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科学探究
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具有设计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探究方案, 使用不同手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并解释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
具有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
科学态度与责任
能正确认识科学本质
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 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了解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的应用应遵循道德规范, 认识STSE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课程结构
11.13.18学科
设计依据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体现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
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方案,合理设置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学科特点,设计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
关注学生多元发展,设计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
融入理论和实践新成果,设计先进并具有操作性的课程
结构
必修课程
必修1: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必修2: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力学的局限性与相对论初步
必修3:静电场,电路及其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初步,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1: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光及其应用
选择性必修2:磁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电磁震荡与电磁波, 传感器
选择性必修3:固体、液体和气体,热力学定律,原子与原子核, 波粒二象性
选修课程
选修1: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选修2:物理学与技术应用
选修3:近代物理学初步
学业质量
含义
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学业质量标准
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
结合课程内容,
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物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通过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内容的学习和运用才能逐步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物理教学整个过程
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重视情境的创设
物理概念的建立需要创设情境
物理规律的探究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境
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问题解决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评价建议
13学科
高中物理学习评价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
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评价应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创设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采用主体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方式,
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况,
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价结果,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评价原则
目的明确
可信有效
全面深入
主体多元及方式多样
激励进步
评价步骤
根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制定评价目标
根据评价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设计评价内容
依据物理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制定评价指标
教材编写建议
编写原则
注重教材的育人功能
注重教材的科学性
注重教材的适用性
注重教材的时代性
注重教材的人文关怀
注重教材的特色与创新
内容选择
围绕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选择教材内容
注重物理内容的基础性,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注重物理内容的选择性,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
物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物理内容选择应反映学科动态和体现时代特点
重视科学的发展过程,关注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
关注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设计多种评价方式
内容呈现
内容编排应有利于教与学
发挥教材的支架作用
注重教材的物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