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乡土中国——导读
高中重点书籍《乡土中国》阅读指导,对整个高中的阅读提供整体思路!大家可以提前看一看哟。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氧气知识梳理,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硫与氧气反应、碳与氧气反应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导读
(一)书的“类型”决定“读法”
选择某一本书,必须先确定是什么类型的书,希望从中得到什么,以及应当采取怎样的阅读姿态和方法
读法
一:专业阅读:目的性强,往往要带着专业的问题去和书“对话”,吸收或者质疑其中的观点。
二:普通的非专业的阅读:主要是充实知识,扩展眼界,提升素养。(本书读法)
扩展:探索一下阅读某类书的门径,甚至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究,那就更好了
(二)读书宜先“粗”后“细”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
阅读社会科学论著,宜“粗读”与“细读”结合
粗读方法
一: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可以看序跋,看出版社介绍及相关评论,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看他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这是粗略的“预读”,是做准备的。
本书是说了费孝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所从事的学术工作,是从“实地的社区研究”到“社会结构的分析”,属于社会学的范畴,而本书就是这种研究的结果。意义就是从农村来观察中国社会及文化,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二:除了看出版介绍、读序跋,还应当看看目录。社科类著作的目录,一般都比较明晰,主要的观点往往会出现在章节的标题或目录中。
三:接着,就要浏览全书,不求深入,但求有整体感觉。既然是“粗读”,那就可以采取跳读的方法,把全书快速过一遍。
粗读注
每个章节的开头或者结尾可多留意,那里往往会提出观点
看到那些阐述观点或者定义概念的句子,可能比较重要,顺手就圈画下来
其他部分则可以一目数行,“扫描”过去,大致的意思能懂,就往下读,别停留
(三)要紧的是“抓概念”
“粗读”之后,就进入了“细读”,主要是分析性阅读,在整个阅读中占大头的,要花更多的精力
“细读”时最要紧的是“抓概念”
如:《乡土中国》中就有“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为政治”等概念。“细读”时要作为重点去“抓”。”抓概念“就是抓观点、抓关键、特别是那些核心概念,抓住了才能纲举目张,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其研究的价值。
注
论著的绪论及每一章(或者论文)的开头、结尾要特别留意,这些地方往往会提出概念
当遇到一些专业术语时,要联系上下文或查阅资料,努力弄清楚其中专业术语的意思,扫除阅读的障碍
概念怎么去”抓“
“抓概念”的“抓”
有辨识内涵的意思。要多想想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其所产生的上下文是什么,是借用过来的,还是作者自己在研究中提炼的。
碰到概念,琢磨这么几点
这些概念是在哪些部分
什么“语境”中提出的,其内涵如何
属于一般概念还是核心概念
如何围绕概念展开论析
有画龙点睛作用的,要顺手圈画下来。读完全书,回头再看那些圈画和琢磨过得概念,可以把他们排列在一起,这就如同有了一张阅读的“线路图”
(四)厘清论证理路:“对话”与“命名”
阅读社科类论著,最费功夫的是要厘清其论证理路
《乡土中国》在貌似平易的叙说中层层推进论述,入情入理。阅读这样的学术论著,提炼把握“分论点”和“主旨论点”,把整本书论证的脉络梳理清楚,不仅利于理解全书,自己也得到了锻炼,从中学到如何让思维和表述更有条理,更讲逻辑。
“论述”和“陈述”的区别
论述
《乡土中国》带有”通论“性质,没有写成面面俱到的教科书,也没有满足于陈述一般知识,而把重点放到了与学术界既有的观点”对话“,带出问题与新的见解,这就是论述。
论述特别重视做的两件事
一:质疑与"对话”,对既有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
二:“命名”,在阐述自己的发现或见解时,给出一个“定论”,或者是自成一体的“说法”
(五)材料上升为“现象”分析
《乡土中国》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社区分析”,目标是剖析“社会结构的格式”,是从微观入手,达到宏观的认识。
费孝通选择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以凸显乡土中国的特殊性
《乡土中国》重在客观论证,我们依然感觉得到其中流淌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土中国情结。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加深了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语文学习能从《乡土中国》中获得什么
《乡土中国》以调查和科学论证为主,但写得很有文采,充满人文关怀。文中渗透着对历史学、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刻认识和精辟见解,是“杂”而化之
收获
一:论点鲜明
二:论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
三:论证的求实
四:大量引证传统典籍材料
五:写作经验。如议论文在论证推理的同时怎样能更生动而且有可读性,观点与材料如何结合,叙述和论说如何平衡,以及如何摆脱从概念到概念的“八股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