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这是一篇关于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导图,包括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等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单元: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导图,包括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的作用等内容。
马克思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思维导图,包括世界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两部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
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
基本结构
主体
人
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的对象
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多样性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
理在气先、世界是“理念”的影子、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从实践到认识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间接性、抽象性)
概念
判断
推理
二者辩证统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如果割裂二者关系,要么走向教条主义,要么导致经验主义
从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
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
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运动及其规律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真理与价值
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
内容是一元的,表现是多样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其客观规律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二者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真理与谬误
相互转化、相互依赖
相互对立
它们的对立又是相对的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相对性)性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的意义关系
基本特性
主体性
多维性
价值评价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对于任何主体而言,是否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维护、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根本利益,是价值评判的最高标准,是判断特定主体实际需要是否合理的最高尺度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任何实践活动都在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共同制约下进行
真理尺度
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求真)
价值尺度
实践中人们都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求善求美)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