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线粒体 (1)
这是一篇关于线粒体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的半自主性及起源、线粒体与疾病。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线粒体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形态大小数量分布
形状:短线状或颗粒状
大小:直径0.5~1um 长度1.5~3um(随细胞类型差异不同,影响因素温度、渗透压、Ph)
数量:不同类型差异大,同类型相对稳定
分布:生理功能旺盛、能量需求较多的区域多
新>老
动>植物
卵细胞>体细胞
运动的>不运动
超微结构
形态:内外双层单膜的封闭囊状
组成
外膜
6nm
孔蛋白通道
孔径:2~3nm
Mr.<1000Da(如ATP、辅酶A)可以自由通过外膜
孔道完全开放式5000+Da可以通过
子主题
外膜与内质网及细胞骨架可通过特定蛋白形成联系
内膜
6~8nm
通透性低
膜上有特异性载体蛋白
大分子代谢底物
或产物借助转运
呼吸链相关的酶
内膜是线粒体进行呼吸链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关键场所
向内折叠形成嵴
电镜下标志性结构
嵴的形状和排列方式
高等动物细胞:垂直于线粒体长轴排列,板层状(板层状嵴)
分泌固醇类细胞、多数原生动物、植物细胞:小管状(管状嵴)
不同组织细胞对能量需求的差异,能量需求多的细胞线粒体嵴数量较多
基粒
内膜和嵴的基质表面分布规则排列
蛋白质亚基形成蛋白复合体
化学本质:ATP合酶
功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将ADP磷酸化生成ATP
膜间隙
内外膜之间的空隙(线粒体外室)
呼吸活跃,扩大
含有的液态介质中含有可溶性酶、底物、辅助因子
内外膜转位接触点
转位酶相接触形成通道
线粒体蛋白从细胞质输入到线粒体基质的重要通道
基质
基质腔(线粒体内室)
内膜和嵴围成的腔隙
内含线粒体基质,电子密度较低
富含可溶性蛋白和脂类
还有一些纤维丝电子密度较大的颗粒状物质,可能是调节线粒体内的离子环境
化学组成酶的分布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
65%~70%
蛋白质在线体各组分部分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
分类
可溶性
基质中的酶
膜外周蛋白
不可溶性
镶嵌蛋白
结构蛋白
部分酶蛋白
脂质
25%~30%
大部分定位于线粒体膜上
磷脂
3/4
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心磷脂
少量的磷脂酰肌醇
很少的胆固醇
脂质在线粒体内外膜分布的比例和差异很大
脂质∶蛋白质=1∶1
磷脂酰胆碱最多
其次是磷脂酰乙醇胺
心磷脂含量很低
还有少量胆固醇
脂质蛋白相对外膜较少
较丰富的心磷脂
是线粒体内膜区别于真核细胞其他膜结构的显著特征,这种脂质组成更近似于细菌质膜,反映二者在进化上的关联性
极少的胆固醇
DNA(16569个碱基对)、RNA、多种辅酶,还有维生素和各类无机离子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共编码37个基因
线粒体酶的分布
120+多种
氧化还原最多(37%),其次是合成酶(10%),水解酶(9%)
线粒体各部分结构所含的酶的种类不同,反映了其部分结构在功能上的差异
外膜∶合成线粒体脂类的酶类
内膜∶执行呼吸链氧化反应的酶系和ATP酶
基质∶含有参与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系及蛋白质与核酸合成酶类等
标志性酶类
外膜∶单胺氧化酶
内膜∶细胞色素氧化酶
膜间隙∶腺苷酸激酶
基质∶苹果酸脱氢酶
线粒体的功能
概括
对营养物质进行氧化分解,生成ATP
氧自由基的生成
细胞凋亡
体内钙的平衡
嘧啶生物的合成
细胞氧化
又叫细胞呼吸,95%ATP生成
特点
酶催化
能量最终储存在ATP高能磷酸化学键中
分步进行
37摄氏度恒压进行
水参与
㈠糖酵解
无氧参与,无氧酵解
十多步反应
㈡丙酮酸氧化
无氧∶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转化成乳酸
有氧∶在丙酮酸脱氢酶系作用下,丙酮酸降解成乙酰基
乙酰基与辅酶A结合形成乙酰辅酶A,同时生成NADH
反应式
脂肪酸也会转化为乙酰辅酶A
脂肪酸在细胞质内活化为脂酰辅酶A
脂酰辅酶A转运到线粒体基质中,最后被降解成乙酰辅酶A
㈢三羧酸循环
原理∶乙酰辅酶A+草酰乙酸→柠檬酸→酶促脱氢变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叫柠檬酸循环
三大营养物质的最终代谢通路
意义∶反应过程中生成了氢,为氧化磷酸化反应提供了还原当量
㈣氧化磷酸化
释放代谢能、生成ATP主要环节
32个ATP中只有2分子ATP是在线粒体外糖酵解产生,其余在线粒体内有氧氧化产生
氧化磷酸化
㈠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⒈呼吸链的组成
⒉基粒╱ATP合酶复合体
㈡氧化磷酸化的过程
其他功能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及起源
线粒体DNA
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的转运
线粒体生物发生
线粒体与疾病
病理性改变
mtDNA突变与线粒体病
线粒体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与疾病
线粒体与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