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学概论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社会化是贯穿了人生过程的始终的长期过程。
编辑于2022-12-12 22:20:55 山西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1."社会”,主要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因为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且也只有在现代社会中才会系统地提出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具体科学”: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
3“综合性的”,表明社会学不是那种以社会的某一个子系统为自己对象的单科性学科
4“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5“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模式
2.社会学是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其他的社会科学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
社会学与哲学:特殊与一般。
学好社会学需要一定程度的概念抽象能力,理论思辨能力,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从事社会学研究需要逻辑学知识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从事社会学研究,需要向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学习相关知识和实验研究方法。
经济学:人们的经济行为不是孤立发生的,因为经济活动不但产生社会关系而且是在这种关系中发生和发展的。经济交往的根本资源,如信息和信任也是嵌入于社会网络关系之中的。信任问题,信息传播的社会制约问题,网络经济的行为模式问题,人情关系对于资源配置的正负效应问题是重要的经济社会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政治学:政治在社会生活中越具中心性,文化的官本位越强,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就越有可能用于政治决策。政府信任问题,制度信任问题,权力腐败问题是重要的政治社会学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义
3.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4.社会学家
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社会学之父,最早提出“社会学”一词
严复《群学肄言》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1.分析人口数量与质量的角度
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
人口规模(最大最小)
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迁移增长
人口增长率
人口倍增时间
性别比
老年型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
人口迁移
人口转变与老龄化
人口发展的三种模式
人口发展过程
老龄化
人口健康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2.两种生产: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1.社会的特点6(人教文组五行主创改)
2.社会的功能4(整交导激发)
3.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3
4.血缘,地缘和业缘(名)
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1.文化堕距,又译为文化滞后,威廉·奥格本,文化各组成部分变迁速度不一致,一般而言,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
2.文化的类型(原则、类别)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与反文化,
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3.从文化要素的角度理解文化构成(名)4
象征符号
价值观
规范体系
物质文化
4.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名)4
文化特质
文化丛,文化特质丛
文化区域
文化模式
5.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第五章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社会学研究中的两种方法论(是什么,对比)
实证主义方法论
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典型特征。
社会研究应向自然科学看齐,应对社会实践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应通过具体、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认为研究的过程是可重的。
人文主义方法论
定性研究是人本主义方法论的典型特征。
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存在差别,研究社会现象时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需充分考虑到行动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对社会行为的决定性作用
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投入研究者对人的理解
2.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定义,对比)
含义,研究范式,逻辑过程,主要目标,研究方式,优缺点
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
1.定义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社会化是贯穿了人生过程的始终的长期过程
社会文化
社会结构
个性发展
2.类型5
基本(初级)社会化:生命早期,儿童时期,语言和其他认知的本领
预期社会化: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发展(继续)社会化:成年人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
逆向社会化:晚辈向长辈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3.理论视角
镜中我理论-库利
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角色扮演理论-米德
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从事角色行为
主我:自发的
客我:内化的社会要求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本我,快乐原则,泛性论
自我,接受现实限制,现实原则
超我,服从社会道德要求,完美原则
人格发展八阶段-埃里克森
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并且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划分
生命历程理论-埃尔德
4社会化的特点4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持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正向性与反向性的统一
社会化的意义
个人
社会
5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条件
语言能力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主体
家庭:感情,爱,权威
学校:权威,专门
同辈群体:群体规范和价值,形成适应性的社会行为模式
工作单位
大众传媒
过程
早期社会化
成人继续社会化
内容
劳动和生活技能学习
情绪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性别社会化
第七章 社会互动
含义,如何理解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两相信面,特关结规
1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人和群体)之间
2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
6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在一定的规范引导下工作
维度
向度,深度,广度,频度
类型
参与人数:二人,三人,多人互动
主体类型: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互动情景:熟悉情景互动,社交情景互动,工作情景互动
互动中人际关系及性质: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混合性互动
利益,权利关系: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
合作:
合作是社会互动主体之间为达到对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合作性互动也是群体和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础。
条件:共同目标,思想一致,动作配合,相互信任
过程
理论视角
第八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1.区分社会群体,集体,类群
社会群体:通过持续的、直接的社会互动和交往联系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集体或集群:暂时处于同一空间,而互不隶属的个体之和,彼此之间关系是临时的
类属或类群: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但彼此之间并不一定有交往和共同利益、规范
2.社会群体的类型及划分标准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亲密程度
初级群体(直接群体、基本群体、首属群体):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以情感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直接性
次级群体(间接群体、次属群体):成员间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而结合起来,在其中表现特定的角色,成员直接交往较少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成员间互动方式
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高,成员采用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进行互动,权利义务明确规定
非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低,采用随意的、常规的方式进行互动,权利义务未明确规定
内群体与外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
内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及心理认同
所属群体: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
参照群体:指某些成员作为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通过参照群体认知、评价所属群体,并由此影响到对其所属群体的态度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原有基础及性质
血缘群体:基于血统或生理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地缘群体:基于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
业缘群体:基于社会分工(劳动与职业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趣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
3.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4
活动时间接近
接触时间长
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约束,
交往各方面的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门当户对)
4.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7
(限面重感替整非)
成员有限
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成员难以替代
群体整合度高,
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5.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