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解剖与生理——神经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解剖与生理》神经系统部分的思维导图(根据老师提供的期末复习要点及上课重点有选择性的总结)
编辑于2020-01-08 04:15:47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结构
基本概念与术语
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部
脑
大脑
端脑
间脑
小脑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生命中枢)
脊髓
关于中枢部的术语
神经元胞体聚集
灰质
皮质
神经核
神经纤维聚集
白质
髓质
纤维束
周围部
12对脑神经
31对脊神经
内脏神经
关于周围部的术语
神经元胞体聚集:神经节
神经纤维聚集:神经
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元
组成
胞体
突起
分类
按形态分
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级神经元
按功能分
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
联络神经
神经胶质
脊髓
基本解剖特点与位置
两个膨大
颈膨大
腰骶膨大
与四肢的形成有关
前后侧角
前角:运动神经
后角:感觉神经
侧角:多数交感神经、联络神经
脑结构细分
脑干
灰质核团
脑神经核
一般:脑干、脊髓都有
特殊:只有脑干有
非脑神经核
白质纤维束
长上行纤维束
长下行纤维束
脑干网状结构
由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及散在的神经核团构成的网状结构
上行网状激动系统
上行冲动是非特异性的
例子:维持睡眠-觉醒状态
对躯体和内脏的控制
对呼吸、内分泌、自主神经、血压、胃肠道的控制与调节
小脑
原小脑
旧小脑
新小脑
间脑
下丘脑功能
内分泌中心
内脏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体温、水盐代谢
情绪调节
昼夜节律调节
大脑
大脑分叶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基底核
大脑髓质靠近基底部的灰质核团
作为大脑控制下的次级运动中枢
脑屏障与脑室
脑屏障
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脑屏障
四个脑室
两个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脑神经
嗅神经
感觉性
端脑
视神经
感觉性
间脑
动眼神经
运动性
滑车神经
运动性
中脑
三叉神经
混合性
三个分支
展神经
运动性
面神经
混合性
五个分支
前庭蜗神经
感觉性
脑桥
舌咽神经
混合性
迷走神经
混合性
左右分支不同
副神经
运动性
舌下神经
运动性
延髓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十迷一副舌下全
神经系统结构功能概览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脑
大脑
端脑(皮层)
条件反射
间脑(主要是丘脑)
体温、摄食、饮水、内分泌调节
小脑(高级反射中枢)
调节躯体运动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与基本生命活动有关:血压、呼吸等
脊髓
灰质
前角、后角、侧角
简单原始反射(反射功能)
白质
前索、后索、侧索
联系脑与脊髓的传导通路(传导功能)
外周神经
按解剖分
12对脑神经
31对脊神经
按功能分
感觉神经(传入神经)
冲动周围-->中枢
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冲动中枢-->周围
神经生理
神经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纤维
冲动传导:依靠局部电流的形成
特征(神经肌肉也有)
完整性:断了一个地方就不能完成传导
双向性
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性
影响因素
直径
温度
髓鞘
有/无
厚度
神经元和突触
神经元
轴浆运输
顺向运输
囊泡、递质从胞体运到突触末梢
逆向运输
病毒从末梢运到胞体
营养性作用
指的是神经末梢释放的一些物质调整效应器细胞的代谢活动
连接方式
单向式
辐散式
聚合式
链锁式
环路式
突触
按效应分
兴奋性突触
兴奋性递质
使后模去极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钠离子、钙离子内流
抑制性突触
抑制性递质
使后模超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氯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
传递特征
单向性
存在突触延搁
相对易疲劳
总和作用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递质与受体
乙酰胆碱/胆碱能受体
M型
G蛋白偶联受体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平滑肌、心肌、腺体)
阿托品
N型
N1型
自主神经节
N2型
骨骼肌终板膜
化学门控型
箭毒 六烃季铵 十烃季铵
骨骼肌、平滑肌兴奋 心肌、血管平滑肌抑制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受体
α受体
α1受体
交感神经(兴奋)
α2受体
多存在于前膜(反馈)
β受体
β1受体
心肌(兴奋)
β2受体
交感神经(抑制)
β3受体
骨骼肌、平滑肌抑制 心肌、血管平滑肌兴奋
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远多于神经元数量
作用举例
形成髓鞘
形成血脑屏障
帮助递质回收,维持环境正常的递质浓度
修护、吞噬、再生、引导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补充)
反射概念
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通过反射弧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具有适应性意义的反应活动
反射活动规律
交互抑制
一个中枢兴奋可导致与其相拮抗的另个中枢的抑制
扩散
一个中枢的兴奋通过突触扩步到其他中枢的现象
反馈
后放
刺激停止后中枢神经的兴奋不会立即停止,反射会持续一段时间的现象
种类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中枢抑制
突触前抑制
兴奋性
突触前膜
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
突触后模
种类
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
由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引起的
回返抑制
通过反馈抑制自身的活动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感觉传入通路
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
感觉信息经过脊髓脑干中的特定传导束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特定感觉的通路
非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
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交换神经元后上行弥散性透射到大脑皮层区域
脊髓感觉传导功能
深感觉(本体感觉、深压感觉)
先上行后交叉
浅感觉(痛觉、温度觉)
先交叉后上行
丘脑的感觉透射功能
特异投射系统
经典感觉透射系统(三级神经元接替完成)
非特异投射系统
非经典感觉透射系统(多级神经元传导)
总结
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
躯体感觉
交叉投射
区域面积与感觉精细度和功能复杂度有关
本体感觉
内脏感觉
视觉
枕叶皮层
听觉
颞叶皮层
嗅觉
边缘叶前底部区
味觉
中央后回头面部
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调节
脊髓对运动的调节
运动单位:α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所有肌细胞
最后公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群是各脊髓反射反射弧的最后一个环节,称为最后公路
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指的是运动时屈肌收缩相对应的伸肌松弛
意义
保护机体
维持姿势
牵张反射
反射弧
感受器
肌梭
感受肌纤维长度变化
腱器官
感受肌纤维张力变化
传入神经
I类II类传入纤维
神经中枢
脊髓灰质
传出神经
α运动神经元
效应器
梭外肌纤维
种类
腱反射
单突触
肌紧张
脑干对肌紧张与姿势的调节
去大脑僵直:大脑(脑干)对低级神经元起到抑制作用,当抑制作用解除时,低级中枢将无控制地发出电信号使肌肉收缩出现僵直现象
脑干网状结构
抑制区:抑制肌紧张
易化区
小脑对运动的调节
原小脑
与平衡有关
旧小脑
与肢体协调有关
新小脑
运动计划,大脑执行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节
运动传导通路
同侧
20%
对侧
80%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
锥体系:发动作用
上级神经元
上不可抑下
下级神经元
下不可放电
锥体外系:协调作用
神经系统的内脏功能调节
神经系统分类
交感、副交感神经对比
功能特点
双重神经支配器官,具有拮抗作用
紧张性作用
与效应器本身的功能有关
高级功能
EEG
α
安静状态
β
紧张状态
θ、δ
睡眠状态
睡眠
时相
觉醒
慢波睡眠
促进身体和体力恢复
快波睡眠(快速眼动睡眠)
睡眠觉醒机制
高级功能
两个方面
复杂行为的神经机制
语言活动
心理活动的神经基础
记忆、学习、联想
两类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
人和动物都有:对显示具体信号刺激的反应(光、声、味、触)
第二信号系统
人独有:显示的抽象信号(词语)
学习与记忆
概念
学习:通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环境变化而获得新的行为习惯(经验)的过程
记忆:将所获得的行为习惯贮存一定时期的能力(如条件反射的建立)
机制
第一级记忆
神经元的环路活动(如海马环路)
神经生理角度
第二级记忆
脑内蛋白质合成代谢
神经生化角度
持久性记忆与新突出联系的建立有关
神经解剖角度
长时程增强
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构成的具有感受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调节身体机能、形成感觉、意识等高级功能的生物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