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蠕形住肠线虫
蠕形住肠线虫成虫细小 ,乳白色。虫体角皮具有横纹,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体两侧角皮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片唇瓣。
疟原虫为按蚊传播的孢子虫,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 Feletti,1890)、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Laveran,1881)、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Welch,1897)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Stephens,1922),属于色藻界-顶复门-无类椎体纲-血孢子虫目-疟原虫科。
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是人体常见的寄生线虫之一。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可以引起鞭虫病。 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内,严重感染时,亦可在结肠、直肠,直到回肠下段寄生。雌虫每日产卵约1000~7000个,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约经3~5周即可发育为感染期卵。这种虫卵随被污染的食物、饮水、蔬菜等经口进入人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蠕形住肠线虫
概述
简称蛲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引起蛲虫病。本病分布遍及全世界,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常在家庭和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居的群体中传播
形态
成虫
细小,乳白色,线头状
雌虫大小(8~13)mm×(0.3~0.5)mm,尾直而尖细,生殖系双管型
雄虫较小,大小约为(2~5)mm×(0.1~0.2)mm,尾卷曲,有交合刺一根,生殖系单管型
蛲虫头部结构
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
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称咽管球
虫卵
虫卵无色透明
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稍凸
大小约(50~60)µm×(20~30)µm
壳厚,分脂层(内)→壳质层(中)→蛋白质膜(外)
内含一幼虫
生活史
寄生部位:主要为回盲部
感染阶段:感染期卵。雌虫在肛周皮肤产卵,虫卵发育6小时即有感染性
感染途径:经口。儿童经“肛门→手→口”方式造成自身反复感染,也可污染衣裤、被褥或玩具、食物等而使他人感染(经口、吸入)
成虫寿命:雌虫1个月。雌虫产卵后可进入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腹腔、盆腔等部位,造成异位寄生
致病
主要致病
肛周搔痒及继发性炎症
症状表现:烦躁不安、失眠、夜惊、夜间磨牙等
原因:雌虫产卵活动引起的肛门及会阴部皮肤搔痒及继发性炎症
异位寄生
蛲虫性阑尾炎
成虫寄生在回盲部,容易钻入阑尾引起炎症。蛲虫性阑尾炎的特点为疼痛部位不确定,多呈慢性过程
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
雌虫经女性阴道、子宫颈逆行进入子宫、输卵管和盆腔,可引起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或输卵管炎
诊断
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 查肛周皮肤,要在清晨便前和洗澡前检查;阴性结果需复查2~3次
如发现患儿夜间睡后不安,且用手搔抓肛周,可查成虫
流行与防治
流行
流行特点
蛲虫呈世界性分布。由于其生活史简单和可致自身感染,其感染率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无密切联系
感染率一般是儿童高于成人
分布具有儿童集体机构及家庭聚集性的特点
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
感染方式:主要是肛门-手-口直接感染;人群的间接接触感染;偶可接触和吸入感染
感染方式
通过环境感染
交叉感染
吸入感染
流行因素
蛲虫生活史简单,虫卵发育迅速
感染期虫卵抵抗能力强
儿童机构及家庭聚集导致相互感染
预防措施
普查普治
加强个人公共卫生
如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等;加强室内特别是幼儿园的教室、寝室和玩具、衣被的消毒。(0.05%碘液1小时可使虫卵全部死亡)
药物治疗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嘧啶等。蛲虫膏涂于肛周有止痒杀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