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此篇导图与细胞生物学线粒体与细胞能量转换有关,其内容主要包括形态结构、化学组成以及遗传体系与功能、生物发生等学识
编辑于2022-12-20 16:33:09 四川省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形态结构
形状随代谢条件的不同而改变,呈粒状或杆状
一般直径0.5~1微米,长1.5~3微米,随细胞种类和生理状况而不同。eg.胰腺的实质细胞的线粒体可达10~20微米
具有渗透性,在低渗溶液中会膨胀成颗粒状,而在高渗溶液中能够伸长成线状
形态
数量差别大,数百到数千不等,心肌、小肠、肝等内脏细胞中较多;运动员肌细胞较正常人多
数目
分布在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分泌细胞的线粒体聚集在分泌物合成的区域;肌细胞的线粒体沿肌原纤维规则排列;肠上皮细胞中呈两极性分布,集中在顶端和基部;在精子中分布在鞭毛中区
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可以向功能旺盛的区域迁移
分布
外膜
通透性强,膜上存在多种转运蛋白,也称孔蛋白,10kDa以下的小分子均可通过
内膜
高度特化的单位膜,膜上蛋白质占膜总重量的76%: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ATP合成酶;线粒体内膜的转运蛋白
通透性小,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水,二氧化碳,尿素,甘油等),大分子和离子通过内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方式
内膜向内形成嵴(Cristae),嵴增大了线粒体内膜的表面积,嵴的内表面上布满 了颗粒——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除基粒外还存在许多蛋白复合体
基粒
将ADP合成为ATP的重要部位,本质为ATP合成酶,也称为F₀F₁ATP酶
由头部、柄部和基部三部分组成
头部又称F₁,为球形、直径9nm的颗粒,功能是合成ATP
柄部直径为3~nm,长4.5~5nm,它是对寡霉素敏感的蛋白,控制质子通道
基部又称F₀,嵌入内膜,质子通过基部和柄部进入头部
内外膜转位接触点
在线粒体内外膜上存在相互接触的点,此处膜间隙变狭窄,称为转位接触点
内膜转位子(Tim)——通道蛋白
外膜转位子(Tom)——受体蛋白
功能: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
膜间隙
膜间隙是内外膜之间封闭的腔隙,宽约6~8nm,其中充满无定形液体、底物和辅助因子。嵴内间隙是膜间隙的延伸
由于外膜有大量孔蛋白与细胞质相通,因此膜间隙的pH值与细胞质的相似
基质(Matrix)或内室(Inner chamber)
为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
除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外,其他的生物氧化过程都在线粒体中进行。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类均位于基质中
基质具有一套完整的转录和翻译体系。包括线粒体DNA(mtDNA),70s核糖体,tRNA、rRNA、DNA聚合酶、氨基酸合成和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类
化学组成
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
线粒体酶:氧化还原酶、合成酶、水解酶
线粒体各组成部分所含酶不同
内膜:执行呼吸链氧化反应的酶系和ATP合成酶系
外膜:合成其脂类的酶类
基质:参与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的酶系和蛋白质与核酸合成酶类等
特征酶
外膜:单胺氧化酶
膜间腔:腺苷酸激酶
内膜:细胞色素c氧化酶
基质:苹果酸脱氢酶
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内膜0.3:1 外膜1:1
线粒体是合成膜脂的重要场所:磷脂乙醇胺和磷脂酰甘油在线粒体中合成,磷脂酰肌醇、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丝氨酸主要在内质网中合成,内膜合成心磷脂
心磷脂
心磷脂在细菌细胞膜和线粒体内膜中含量高
心磷脂可以影响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
参与内膜的氧化磷酸化和ATP产生
参与细胞凋亡
质子陷阱
遗传体系
线粒体DNA
特点:通常是裸露的,不与组蛋白结合
存在部位:线粒体的基质内或依附于线粒体内膜
数量:一个线粒体内往往有1zhi6数个mtDNA分子,平均为5~10个
编码产物:线粒体的tRNA、rRNA及一些线粒体蛋白质
基因组结构:为一条双链环状的DNA分子,根据其转录产物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后分为重链(H链,富含G)和轻链(L链,富含C)
与核基因组相比,线粒体基因组很少有非编码的序列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共编码37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种类十分有限
线粒体基因的转录
转录:从两个主要的启动子处开始,为重链启动子(HSP)和轻链启动子(LSP),两条链从D-loop的启动子处同时开始以相同速率转录,L链顺时针转录(一个转录本LSP),H链逆时针转录(两个转录本HSP1和HSP2)
线粒体的遗传密码与核基因不完全相同
mRNA合成
不含内含子,很少有非翻译区
起始密码为AUG(或AUA),终止密码为UAA
3'段有多聚A的尾部,5'端没有细胞核mRNA加工时的帽结构
蛋白质翻译
在线粒体内的核糖体上进行翻译
构成线粒体的蛋白质由细胞质转运入线粒体内
用于蛋白质合成的tRNA由mtDNA编码
线粒体DNA的复制
类似于原核细胞的DNA复制
一个重链复制起始点:控制重链自我复制
一个轻链复制起始点:控制轻链自我复制
特点
轻链复制晚于重链
重链顺时针复制,轻链逆时针复制
复制不受细胞周期影响
线粒体遗传系统与细胞遗传系统的相互关系
线粒体遗传系统与细胞遗传系统是相互协作的关系
没有细胞核遗传系统,mtRNA就不能表达
组成线粒体核糖体的蛋白质也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进入线粒体与线粒体rRNA共同组装形成线粒体的核糖体
在细胞质与线粒体之间蛋白质的转运是单向的,和编码的线粒体蛋白质只从细胞质运输到线粒体,而线粒体不输出蛋白质
线粒体与细胞质之间没有DNA和RNA分子的交换
蛋白质向线粒体基质转运
条件
基质导入序列(MTS)
分子伴侣:与线粒体前体蛋白结合,使前提蛋白保持非折叠状态,防止松弛的前体蛋白聚集,如HSP70
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
外膜转运子(Tom):受体蛋白
内膜转运子(Tim):通道蛋白(包括TIM23、TIM22)
功能
呼吸作用和能量转换
细胞利用这些能量物质时xian要将它们分解,把释放出来的能量变成活化的能量形式——ATP,ATP是细胞活动直接能够利用的能源,这一系列过程就称为细胞的能量转换
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过程
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
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是电子传递体)
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细胞色素c氧化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其他作用:氧自由基 与细胞衰老、凋亡有关 Ca²⁺的储藏
半自主性
生物发生
线粒体的增殖
间壁分离:分列式先由内膜向中心褶皱,将线粒体分成两个,常见于鼠肝细胞线粒体的增殖
收缩分离:分裂时通过线粒体中部缢裂并向两端不断拉长然后分裂为两个,如酵母线粒体的增殖
出芽增殖:线粒体出现小芽,脱落后长大,发育为线粒体,这也是酵母线粒体常见的一种增殖方式
线粒体的起源——内共生假说
线粒体DNA呈环状、裸露,与细菌相似,线粒体的核糖体与细菌相同
线粒体内、外膜结构和功能差别很大,外膜与真核细胞的EE相似,内膜与细菌质膜相似
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更接近细菌
线粒体的增殖与细菌一样——直接分裂
线粒体与疾病
母系遗传
线粒体疾病的异质性
如果同一组织或细胞中的mtDNA分子都是一致的,称为同质性
一些个体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mtDNA,这是由于mtDNA发生突变,导致一个细胞内同时存在野生型mtDNA和突变型mtDNA,称为异质性
野生型mtDNA对突变型mtDNA有保护和补偿作用,因此,mtDNA突变时并不立即产生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