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史的教训
作者用通俗的文笔与简洁的语言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沿革及其相关的人物、思想、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审视,对中国历史上一件件重大事项、一桩桩制度变迁、一个个重要人物、一部部主要典籍……作一个简明扼要和深入浅出的通俗评述,从中寻找阻碍社会正常发展的有关制度文化的沉疴与教训,可以说,这本书凝结着笔者数十年阅读本民族历史的深切感悟。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人的生存规矩的思维导图,这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古人的博弈法则,展示了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皇帝、官员、百姓等不同社会阶层所面临的生存规矩。
这是一篇关于人民的名义的思维导图,小说讲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调任地方检察院审查某贪腐案件,与腐败分子进行殊死较量的故事。
长安的荔枝的思维导图,天下钱粮皆有定数,不支于国库,不取于内帑,那么从何而来?只能从黄草驿、岭南荔园榨取,从沿途附户身上征派。取之于民,用之于上,又谈何不劳一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中国历史的教训
1. 上篇
1.1. 军机处的纪律
1.1.1. 奇怪的是,康熙和乾隆都享有“宽仁”的美誉,雍正这样负责任的帝王,却背着“严苛”的恶名。殊不知,无视法纪是官员责任意识缺失的结果,也是贪污腐败的前奏。如果朝廷热衷于当好好先生,带头把规矩当摆设,官员肯定舒服无比、为所欲为,老百姓的日子就不舒服了
1.2. 雍正治吏的非常举措
1.2.1. 无官不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常态,以致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官员评价标准:只要不贪腐就是“好官”,至于这“好官”为国为民有什么贡献,倒没人在意,可谓“一白遮百丑”
1.2.2. 雍正帝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最有作为的君王之一。
1.2.3. 雍正帝的父亲康熙帝创造了一个盛世神话,最后也留下了一堆麻烦事:吏治腐败、效率低下、国库空虚。早在当藩王时,雍正就深为忧虑
1.3. 朱元璋为何暴打茹太素
1.3.1. 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三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构建了明王朝的行政和统治架构
1.3.2. 他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各种措施,创新惠农利民政策以收拢人心。在打击贪腐方面,朱元璋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卖力,其手段之残酷可谓空前绝后,明初吏治因此稍微清明,政权的合法性迅速得到社会承认
1.4. 崇祯本可不上吊
1.4.1. 政府坚决反对南迁并非偶然:一是意识形态上的。士大夫阶层长期被正统教育洗脑,坚信撤退可耻,在政治上是错误的;二是为了保命和推卸责任。南迁成功还好,万一失败,出主意的、附议的,肯定没有好下场;三是实际利益上的。美宅良田不可能带走,丢了北京还不知便宜谁。最要害的问题在于,南迁之后,南北两个政府一合并,肯定要裁员,官员们思量的是:俺的位子还有没有、好不好?
1.5. 高级干部的低级错误
1.5.1. 顾顺章思想空洞无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不多,更谈不上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干革命工作就是为了混饭吃。让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反水,不用费力气
1.6. 慈禧收礼
1.6.1. 领导带了个坏头,下属推了顺风车,政权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段史实勾勒出晚期封建官场的一般规律。腐败导致亡国的道理,有切肤之痛的是开国之君,他们认真总结前朝教训,通过建章立制和严刑峻法,试图让江山永固,用心可谓良苦
1.6.2. 权力天生具有蹂躏制度的欲望,责任感很容易被趋利的人性侵蚀,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如何有效约束人性,如何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长期性,也许是历代有志君主最头疼的事
1.7. 赵匡胤与官二代
1.7.1. 人治是封建专制政治的基本特征,总体上没什么规矩可言,奇怪的是,统治者单单在科举取士这个问题上,小心维护制度,刻意显示公平,这是为什么?
1.7.1.1. 第一,没有公平公正,科举就失去了进步意义。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门阀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本质上都是世袭制,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干部队伍近亲繁殖,一代不如一代。科举制度淘汰了陈规陋习,拓宽了发现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质量,对维护封建政治统治十分有利。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李约瑟先生称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取士甚至也成了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模板
1.7.1.2. 第二,科举是一项导向双赢的高明的制度设计。考试不论出身,标准唯一,打开了社会底层的上升通道,杜绝了阶层和阶级固化的可能,使社会达致动态稳定。钱穆先生看得最清楚:科举取士使得“此1000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
1.7.1.3. 第三,在科举取士中体现政治清明,契合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中国人对“公平”问题历来敏感,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封建宗法制社会,个人的成功同时也是家庭和整个宗族的荣耀。只要子女有出头之日,人们可以忍受任何苦难,宁愿付出任何代价。而科举制度的本质正是机会均等,所以统治者总是手指贡院反复提醒:面包会有的,只要你努力
1.8. 皇帝的伙食费
1.8.1. 人本来就是半人半兽的东西,恩格斯早就说得明白:“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同时,人又是理性动物,趋利避害是人类的理性选择,本无所谓好坏——这是人性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生物学原因。当攫取丰厚利益的机会无处不在、暴露的概率又低时,利害相权,只要有利无害或利大于害,他就可能选择当坏人。虽然,运用道德约束、思想教化等来改良人性,理论上具有根本意义和终极价值,但却不具备现实的、工具性的制约功能,不但效率低,而且不可靠,这就好比要防止鸡鸭进菜园子,扎紧篱笆是最有效的
1.8.1.1. 好的制度恰恰是这样一种精巧的工具,它并不试图改变人性,而是承认人性的现实,顺应人性的规律,通过基于人性特点的科学设计,诱导人们主动克服兽性、弘扬人性,主动选择做好事、当好人;即便是天生的恶棍,也会这样选择,否则就不符合他的利益,无论是现实的,还是长远的
1.9. 一把扇子与制度设计
1.9.1. 买官的跟卖官的构成了一条生物链,环环相扣,各得其所,结果是官僚队伍急剧膨胀,贪污腐败明火执仗,人民负担进一步加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早已陷入泥塘的大清再也支撑不住,终于轰然倒下。说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就在于它能彻底摧毁政治统治的基石,连根消解政权的合法性
2. 下篇
2.1. 苏联政治笑话中的干群关系
2.1.1. 面对要求变革的强烈呼声,苏共采取了自杀式的打压态度,民主集中制冬眠,党员权利被冷藏,一片鸦雀无声。“同志,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意见吗?”党支书问。“我是有意见,但我不同意我的意见!”不是没有好建议,而是说真话的代价太大
2.2. 巧官曹振镛
2.2.1. 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官油子,属于坏官中的第三类:巧官!巧官也是中国封建官场土壤中的特产,自古以来产量还不低。但是人们在给贪官懒官贴标签的时候,都忘了给巧官贴上一张,可见其何等之巧,巧得不落痕迹
2.2.2. 曹振镛总是提醒他的心腹们:千万别意气用事!当时,官场中人大都像曹相一样,苦心钻研如何应付皇帝、如何让领导高兴,对自己没好处的事没人想、没人干,能推就推,能糊弄就糊弄,逐渐造就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天下。偶尔出现以天下为己任的好干部,也无出头之日
2.3. 吴江县令的从政环境
2.3.1. 而所谓智慧,无非来自前人的愚蠢
2.4. 御史的冤屈
2.4.1.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貌复杂、人口众多的大国,如果没有一个办法把首都与全国各地联系起来,中央的统治一天也不能维持,几千年的大一统局面根本无法形成。聪明的古人发明了水陆驿站,从战国到民国初年,绵延了3000年之久
2.5. 张之洞借钱
2.5.1. 明清两代,晋商掌控全国商业、金融业达500年之久,天下富人十之六七是晋商,成功的秘密就是与官场的关系铁。晋商明着是做生意,功夫却在生意之外
2.5.2. 晋商的第一桶金是朱元璋给的。当时为了防范残元政权,必须加强边防,但是后勤工作跟不上。因为山西与蒙古地区是邻居,朱元璋就与山西商人做了一个交易,只要他们肯给边防军供应粮食,就能拿到食盐的特许经营权。晋商的腰包迅速鼓了起来,接着便杀向了全国
2.5.3. 商场离不开官场只是问题的一面,官场同样离不开商场。官商共生共荣必然滋生各种帮派,对封建政权构成了致命威胁。到了晚清,晋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各级官员,甚至能左右政府的决策
2.6. 布贩子买官
2.6.1. 千万不要以为必须有权有势才能卖官。任何产品一旦有了广大的市场,很快就会形成产业链,只要肯动脑筋,商机无处不在。清朝卖官鬻爵集各代之大成,上上下下都参与到了这桩商业活动中,搞得热火朝天
2.6.2. 根据大清的干部制度,各地进京跑官买官人士,必须先拿到中央六部出具的介绍信,证明此人安分守己,文化水平胜任行政工作,相当于现在的资格证书。但是外地人人生地不熟,谁有本事把六个大章都盖全?这就需要一个人脉广泛、能写会跑的社会中介,把两头的利益兼顾起来,于是翰林院便脱颖而出
2.6.3. 买官卖官的要害在于,把相对科学公正的标准替换了,让干部质量彻底失去了保障。无论阿猫阿狗,谁有钱谁上,德才兼备的人才面临逆淘汰局面。干部素质低下加上无休止地鱼肉百姓,不但管理不好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还激化社会矛盾,破坏政治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