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理论
马工程文学理论第八章文学批评重点思维导图,文学批评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和评价。历史上有关文学批评的性质的学说主要有三种:艺术说、科学说和意识形态说。
编辑于2022-12-22 15:04:24 湖南文学理论
第八章:文学批评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及其意义
一、文学批评的含义和性质
文学批评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批评最先是由亚里士多德确立的, 它的意思是指做出正确判断所使用的标准。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现象的普遍性的分析和概括。(普遍性) 文学批评:注重具体或个别文学现象的分析和概括。(当下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更重实践性) 互动联系:都属于文学的研究、传承、传播、发展等环节,属于社会的文学教育与文化发展活动的一部分
文学批评的性质: 历史上有关文学批评的性质的学说主要有三种:艺术说、科学说和意识形态说。
“批评是艺术”说:认为文学批评是一门“艺术”或“创作”,批评家需要具备艺 术素养、想象力和语言才能等,并用艺术的方式去批评艺术。 “批评是科学”说:主张批评具有科学属性,需要客观、中肯、冷静和理智。 “批评是意识形态”说:强调批评反映不同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意志、利益,是特定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发生冲突的敏感地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
文学批评的原则:文学批评所遵循的价值评判尺度。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原则: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文学批评的性质: 综合辩证地把握:可视为文学理论的特定领域之一,是在阅读基础上对于文学现象的理性阐释和评价,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来源
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致斐•拉萨尔》
基本原则和最高标准
第一,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批评活动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二,马克思主义原理蕴含着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第三,美学的与历史的观点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
内涵
美学的原则:核心在于它是“美学的”,把文学作品当作美学的事实而非“道德的党派的”事实去对待。 历史的原则:核心在于它是“历史的”,把文学这一美学事实当作历史过程的必然产物去对待。 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在具体文学批评中是紧密联系的。
审美评价与历史评价辩证结合
第一,把文学现象首要地视为审美现象。 第二,文学现象在其审美特性中必然蕴含着具体的历史内容,从而应透过审美形式把握其历史内涵。 第三,文学的审美感染力总是服务于传达或明或暗的历史意图与思想倾向,因而审美分析与历史分析应当综合地和辩证地运用。
具体的批评标准
文学批评标准:人们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具体尺度。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辩证统一。
思想标准:批评家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思想或意义内涵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对于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的评判。
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艺术地再现社会生活画面时所达到的逼真程度。
倾向性,是指文学作品流露的作家社会利益的偏向程度。
情感性,是指文学作品与作家主体态度的契合程度。
艺术标准:批评家据以衡量文学现象的艺术性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1、语言形式的创造性。 语言形式:语词运用与组合、文体构造、结构设计乃至抒情与叙事方式创造:由内向外的表现、从无到有的创新、独一无二的独创。
2、艺术形象的涵摄性,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活、独特和概括等特性
3、阅读余味的深厚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读者阅读中产生的余意的深厚与绵长程度
三、文学批判的意义
文学批评的意义,是指文学批评在文学活 动中发挥的作用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作用。
文学批评与作家 文学批评与读者 文学批评与社会
对作家——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体现社会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力。
对读者——文学批评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并对其文学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塑造作用。
对社会——文学批评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表达出特定价值观念与理想,由此对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
一、文学批评的类型 文学批评类型是文学批评原则的具体运用的结果, 是指文学批评论著所体现的评价取向形态。
鉴赏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鉴定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人文情趣、审美品位和笔墨韵味的批评类型。
认知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学理地评析文学现象、体现认知冲动的批评类型。
实用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从社会教化效果评论文学现象、适应社会整合需求的批评类型。
消遣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报导文学的相关新闻逸事、投合读者消闲需要的批评类型
二、文学批评的方法 文学批评方法,是指文学批评过程所呈现的批评视角、阐释重心和评价系统等的综合轨迹。
传记式批评:一种注重探寻作品与作者经历和人格的联系的批评方法。
社会历史批评:一种通过考察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评价作品的批评方法。
感兴批评:一种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批评方式。
语言批评:一种依托现代语言学而发展起来的关注文学的语言组织及其在文化中的功能的批评方法。
20世纪初期关注“文学性”及“陌生化”的俄国形式主义; 20世纪20—50年代注重文本语言分析的英美“新批评”; 20世纪50—70年代运用语言学模型从事文学的语言结构分析的法国结构主义; 20世纪60—80年代致力于文本“解构”的法国和美国的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
形式批评的共同原则:1、强调“文本”研究,把文本看成独立存在的 实体,力图客观地探求文本内部诸要素间的组合与转换,强调对作品的文字、构成、意象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2、主张“文本细读”。在文本语词、修辞(隐 喻、拟人)中挖掘文本的深邃内涵(含混、反讽等)。 意义与不足:强调文学文本自身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但绝对的封闭和符号学态度,忽略了文学的丰富性。
心理分析批评:20世纪由弗洛伊德开创的从事文本无意识语言分析的批评方法
1、精神分析批评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基石(无意识理论、性本能理论、三重人格理论与梦的理论)分析论证 作家和形象的潜意识与本能欲望。
2、荣格的原型批评 追寻文学中的种族记忆,对文本进行纵向追溯的研究。
3、格式塔心理美学批评:1、整体性原则 强调对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作整体性分析,挖掘其整体中的美感效应(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同形同构(异质同构)原则主客体的对应
读者接受/反应批评:20世纪70—80年代盛行于德国和美国的一种以读者接受为重心的批评方式,强调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揭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意识形态批评:20世纪60—80年代欧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注重文学的意识形态特性和社会政治效果的批评方法。
文化批评: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注重文学的文化特性的批评方法,它是英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学派在北美及世界上其他地区扩展的结果。
主要特点: 第一、文学被视为文化实践的一部分,突破了文本形式 ——内容、能指——所指等呆板的二分阐释模式,开 拓了多元文化视角的研究新领域。 第二,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亚文化等边缘文化成为研 究热点,恢复了非经典文学的地位,构筑了文学史的 多维本色。 第三,跨学科研究,强化文学研究的文化底蕴。
女权主义批评:与20世纪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密切关联,主要挖掘妇女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学经验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以唤醒妇女的自我意识。以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的出版为诞生标志。
主要观点: 1、抗拒的阅读与性别政治 用抗拒而不是认同的态度阅读男性文本,挖掘根植于文化中的男权意识。 2、女性形象批评 解构传统女性形象模式。 3、女性写作与语言策略
三、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互动
理论对批评的指导作用
理论为批评提供特定的氛围或意向 理论为批评提供特定的出发点或观点 理论推演出特定的应用性批评
批评对理论的促进作用
文学批评的新发现被总结提炼成新的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向文学理论发出挑战。 理论的批评化。 批评的理论化。 当代文学理论走向跨学科化。
当代文学批评新特征
第一,跨学科性。第二,文本修辞性。第三,意义开放性。 第四,批评与理论趋同性。
第三节 文学批评实践
一、文学批评的主体
文学批评的主体是指文学活动中的批评者或批评家角色。 文学批评者的主体性:批评者具有独立人格, 通过具体的文学批评行为展现出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
批评者需要具备的主体条件:第一,审美感受力 第二,理性分析能力 第三,文学史眼光 第四,社会关怀
二、文学批评的写作
(一)文学批评文体类型的选择 1.以诗论诗式:一种以诗歌方式去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2.评点式:一种以简洁语句去表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3.评传式:一种以作家传记方式去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4.序跋式:一种以序文或跋文方式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5.随笔式:一种以随兴落笔的方式去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6.论文式:一种以论辩、论证方式和规范的格式去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第一,结构规范而完整; 第二,观点有新意或有新的发现; 第三,论证严谨有据; 第四,文本分析具体而细致 第五,注释规范。
(二)文学批评写作步骤
1.反复阅读和复述文本。 2.选取突破点。 3.条理化布局。 4.提炼核心观点。 5.文字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