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理论
汉语言文学马工程文学理论第七章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文学内涵得 以敞开的一环,是文学意义实现的重要环节。
马工程文学理论第八章文学批评重点思维导图,文学批评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和评价。历史上有关文学批评的性质的学说主要有三种:艺术说、科学说和意识形态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文学理论
第七章 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的定义:文学接受是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文学内涵得以敞开的一环,是文学意义实现的重要环节。可以分为文学欣赏(审美性)与文学批评(科学性)两种形态。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构成和作用
一、 文学接受的构成
(一)读者与作品的互动 读者:活动主体,敞开文本,唤醒意义。 文本:对象,沉默的客体,规范与限制。
1.互动关系首先体现为作品对读者的规范与召唤。
2.没有被接受的文学作品只是潜在的存在,需要阅读将其敞开为现实的审美的具体存在。
3.文学作品是留有空白、等待填补,具有含蓄性、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
(二)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1.读者与作者有关联互动性。
2.读者与作者有区别。
二、文学接受的作用
1.读者的阅读、理解与鉴赏活动,彰显文本的现实价值,赋予作品以新的创造和发现。
2.读者阅读鉴赏对文本意义的检测与评价,反作用于作者创作。
3.读者在鉴赏过程中满足了自身审美需求,对读者的情趣培养、人格重塑、人生引导意义重大。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过程
第一阶段:阅读准备
读者的素养
1.一定的审美和语言感受能力 2.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 3.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理论储备
读者的接受动机
审美动机 娱乐、消遣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动机 借鉴动机 批评动机
第二阶段: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指读者在阅读文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建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和欣赏。
审美体验: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
文学审美感受的独特性。 文学的媒介-----语言符号 不及物性:不能直接诉诸可视形象,需要读者在理解语言文字符号之后进行想象。 承载理性和历史性
第三阶段审美评价
审美感受:生成感性的文学形象体系 审美评价: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作出理性的判断和评价
作为整体的文学接受活动具有:交叉共生、整体性、视野融合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
一、文学接受与二度创造
二度创作的意义:二度创造,指读者在阅读、欣赏文本过程中在心理-精神层面展开的、不同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艺术创造(首度创造)的再创造活动。 二度创造是建立在读者自由、能动性基础上的审美再创造。
二度创作与文学活动的完成: 文学活动的完成与持续
二度创作的历史继承和发展:就个体的读者而言,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而是往往要经过多次的阅读和再创造。 从理论上来说,对文学作品二度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同样是无限的。 对某部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实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前人。
二、文学接受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文学接受的共通性: 文学语言的把握 (明丽或含混) 文学形象的把握 (美丑强弱) 文学意蕴的诠释 (人性人伦宗教) 文学文本的价值评价 (训导或反思)
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差异性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缺少共通性,文学接受无法达成;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走向死亡。
共通性与差异性原因之阐释:文学言语结构的稳定性,是共通性的客观基础,而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则又构成差异性的基础。文本的规约。人类文化、社会的变动性和共通性。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统一。
三、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
“经典”与“经典化”
经典是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文学经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
经典化过程: 普通读者(传播手段、途径和范围的制约)专业批评家(意识形态的审察)文学史家。
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的互动
经典化过程中的文学接受:经典化过程中的文学接受只是从经典形成的角度来观照文学接受活动及其结果。 文学的创造性部分地来自于时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带来的冲击
经典对于文学接受的影响:经典的正面影响集中表现为对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改进、丰富和完善。 经典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容易使读者产生某种审美的惰性。
经典化过程中的“伪经典现象”
对当前大众文化中某些戏仿经典和颠覆红色经典的现象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