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活与哲学》高中必修四
高中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们创造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编辑于2022-12-22 22:02:06 四川省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美好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哲学上的世界
客观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精神)
人的思维和意识
人们创造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就正确的科学的才能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真正哲学的作用
看待
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用睿智的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对待
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人都有
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往往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零散,自发形式,共同性,一般性,根本性
哲学: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世界观所设置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三者之间的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三类
自然科学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
思维科学知识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不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点)
哲学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一切哲学都不能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求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的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时代的思想智慧,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
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
目的
意志
感觉
经验
心灵
客观唯心主义
上帝
理念
绝对精神
两对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验经验和认识成果
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三大功能
批判: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塑造: 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激励: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任何反应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产生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批判的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定了科学的实践观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反应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全部理论来自于实践,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 是改变世界的哲学,指导人们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与世界: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
历史观: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
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结合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对人类社会的产生具有决定作用
劳动的作用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其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概念:变化,过程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普遍的
不可以被创造,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产生前提:生物反应形式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形式主观
内容客观
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理基础:人脑的机能
意识内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目的性
自觉选择性
主动创造性
外部现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复刻当前的~过去~未来-——理想,幻想的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反对唯意志主义和过度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特点
客观物质性
基本要素
实践主体
实践对象
实践手段
客观性
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能动性
有意识,有目的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来源
动力
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人类认识器官,促进认识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唯一标准
目的和归属
真正目的:改造世界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最基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变革社会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最基本属性: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哲学范畴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谬误相伴而行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反复性
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上升性
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前进发展,没有推翻
与时俱进,开阔创新,认识发现,检验发展,不懈追求,永恒使命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把握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与部分
整体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务于整体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
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重视部分,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方法论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用综合的思维看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事物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的定义
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生命力
具有远大前景
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因此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成事物的质变,(事物的发展是质变与量变的统一)
量变: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事物的根本性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抓住机遇,促成质变,为实现事物的飞跃创造条件,坚持 适度原则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两个基本属性
对立:斗争性
统一:同一性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之间 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过程 一个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
相互联结,普寓于特,特包含普
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主支配,决定。次要矛盾:从属,不决定。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方面:支配,主导。次要方面:不支配,不主导。
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辩证否定观
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密切关注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和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定新观念,开阔新境界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
实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日益扩大,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
综合探究
辩证唯物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社会意识带有阶级性,与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接受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推动社会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时,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树立改革创新意识,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合先进的经济基础。 不断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过程就是社会矛盾的不断解决的过程。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解决方式是阶级斗争。
阶级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两个矛盾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率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具有非对抗性)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且出人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国家具有不同的内涵。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夺取民主革命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主人翁意识,保障人民权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
价值与价值观
人的价值
一切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还是看他的贡献。 最根本的是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评价价值大小: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我国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具体事物认识基础上,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基内,基本遵循,高度凝练,集中表达
体系基内: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创新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两个特点
: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简单化和片面化
有助于价值观念与时俱进,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价值选择
主体差异性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主体差异性
阶级性
因人而异
不同立场
衡量尺度:答应,高兴,赞成,拥护
站着人民立场上,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利益最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最先考虑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最紧要,最具有决定性)
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
个人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自觉站着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物质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存在方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促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积极投身于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贡献个人力量,增进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统一中追求实现个人价值,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不是怪异和陋习;而是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坚强不息
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树立坚定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