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盐官镇
这是一篇关于盐官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简介、建制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环境、人口、交通等。
编辑于2022-12-24 17:12:40 甘肃盐官镇
简介
甘肃陇南盐官镇(三国时称卤城),中国地图地理几何中心位置,地处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是一方有着古老文明的神奇土地。在这里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西域文化水乳交融,秦文化、商文化、盐文化、马文化、乞巧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古道文化交相辉映,儒-释-道-伊斯兰-基督文明(晚清西方人传入),三教九流和谐共处,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是北线丝绸之路和南线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之一,处于关陇古道和陇蜀古道连接部,闻名国内的盐官骡马交易市场就是这种文化遗存的体现和映证,回首历史,对于当下建设一带一路和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制沿革
新石器时期
西汉水上游盐官水流域内就有多部落定居融合,密集分布着新旧石器时期新集遗址、郑家磨遗址、黑土崖遗址和王家磨遗址等史前文化遗址30余处。
夏商时期
《禹贡》之雍州地。
周朝时期
秦昭襄王时置此地设陇西郡西县。
秦朝时期
为西县治所,《括地志》云:“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汉陇西西县是也。
西汉时期
为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有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
新朝时期
改西县为西治。
东汉时期
地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有武都郡武县及羌道。
三国时期
称之卤城,为魏蜀交战界地,双方互相争夺,各有怀属(蜀汉称之卤城,曹魏称之西县)。
晋朝时期
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日始昌)
仇池国时期
公元296一322年,全部地域属仇池国。
唐朝时期
先属山南西道,后属陇右道秦州。
五代时期
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西南部没于吐蕃,五代汉时全地域没于吐蕃。
清朝时期
盐官属天水军辖治,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
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改渭川道,民国16年(1927)道废,县直属于省,民国25年(1936)蒋介石令甘肃全省设七个行政专员公署,属第四区(天水)专署领辖。
解放战争时期
1949年8月在解放军一野七军彭绍辉将军带领下,经盐官解放战役全城解放,在当地乡贤首领独五爷的带领下举城开门迎新,解放军初期的开明政策,任用社会贤达安抚战乱情绪,凝聚社会力量,稳定发展了建国初期的当地经济民生。
新中国时期
初隶武都专区,1955年10月划归天水专区,1985年7月又划归陇南地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0月,盐官镇下辖2个社区、27个行政村:新联社区、新合社区、排头村、周河村、王城村、新集村、新合村、新联村、鸭合村、北堡村、新中川村、高楼村、罗堡村、东庄村、新山村、西沟村、石联村、龙池村、程山村、牟联村、庄窠村、套边村、杨咀村、新庄村、张寺村、宫城村、白关堡村、坡儿村、三江口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位于天水市和陇南市接壤处,陇南市东北门户位置,西汉水上游汉阳川(当地人叫盐官川)中枢,二堡拱卫(当地人称罗家堡和祁山堡或大堡子),东接天水市、徽县,西邻西和县,区域总面积116.1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盐官镇地处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势起伏舒缓;境内最高点位于排头村杨山自然村,海拔1680米;最低点位于新集村;平均海拔1130米。
气候
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平均海拔1480米,年降雨量476毫米,全年无霜期198天,年平均气温10.6℃。
水文
西汉水横穿其境,西汉水上游两岸汉阳川形成了一条长近百里的带状平川,还有峁水河稠泥河汪川河等多条河流流经此地。
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人口
根据礼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盐官镇常住人口为41784人
交通
G7011十天高速,G316、G567、S306公路过境。
历史文化
盐官,地处陇东南的河谷地带,天水市和陇南市接壤处,汉阳川中枢位置。西汉水上游是秦人的发祥地,秦人有畜马善御的部族传统,《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祖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史记·秦本记》记载: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马于沂渭之间,马大蕃息”。非子善养马,得到了周孝王赏识,让他继承了祖先伯益的赢姓,号称秦赢,邑之秦。作为周朝的“附庸”,为周养马。记载中的西犬丘即西垂,后又叫西县,盐官在西县的腹地,西垂是秦初的都邑,可以说非子牧马的中心必在盐官。
盐官古镇,这里自古以来就盛产水盐。在科技欠缺、交通闭塞的年代,食盐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兴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盐官原名卤城,这里有高浓度的卤水自地下涌出。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经因盐而兴。盐官丰富的盐卤资源为秦人的兴旺提供了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一,与秦人相邻的其他民族或部落,绝大多数都不掌握食盐资源,但食盐又是生活的必需品,因而得用粮食或其他东西交换,秦人因此致富。其二,盐官有大量从地下涌出的卤水,像人一样,骡马也是需要食盐的,从这养出的骡马才膘肥体壮。历史上,盐官骡马就以个头高、力气大、性情温和而著称。
西汉水源头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宜农宜牧,是天然的优良农牧场所。除西汉水两岸牧草丰盛外,还有一个其它地方难觅的优势,即这里有盐。人类生存不能离盐,马的生长也需要盐。这地方地下藏有盐,地表有盐泉,土壤中也含盐。朱绣梓《西和县志》记载: “盐官城内卤池,光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泅,饮马于此立见肥壮”。
地理位置上东联西会,南来北往,商贾云集成就了盐官骡马市场的历史地位,东部农业地区需要畜力耕耘,西方邻近广阔的甘青藏天然牧场,南方的秦巴岷山山系崎岖山路通行又需要骡马来负载贸易,北依丝绸之路,这些都是盐官骡马市场的独特历史地理条件。在盐官的民间骡马交易市场形成时,当时以盐官为中心已“放射状”开通了多条商旅往来的道路。这些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便于骡马商贩降低成本,减少经营风险,民间骡马交易市场的兴起是对盐官已形成商贸地位的肯定,同时也提升了这座因盐而兴旺千年古城的商贸声誉。
在卤城盐官这种特定的历史区位中,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西汉水上游的历史文化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征,表现为多元性和包容性。这便是既有三秦文化、中原文化、西域羌氐文化的影响,又有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因子,经过数千年的溶和、积淀,便形成了当今的卤城/西汉水上游文明。
《诗经·国风·秦风》
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国风·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先民民歌,《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 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秦本为周的附庸,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西犬丘(西垂-今西汉水上游一带)。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咸阳。秦风十篇,题材多与马相关,先秦祖地即现在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上游盐官河流域,秦风诗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 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无衣》是秦先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秦公铭
秦公簋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铭文内容记载秦国建都华夏,已历十二代,威名远震;秦公继承其祖先功德,抚育万民,武士文臣,人才济济,使自己永保有四方,乃作此器以为颂。铭文字体整饬严谨,微曲中求劲健,表现出强悍雄风,也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传神写照。铭文字数,盖内和器内底共铸铭文123字,其中重文3处。该器出土于民国初年,具体出土地点多以讹传讹,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出土于天水市西南西汉水上游,据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5家联合考古队结论该器出土于卤城盐官境内。
秦公曰:“不显朕皇且,受天命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事蛮。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桓桓,迈民是敕。咸畜胤士,盍盍文武,镇静不廷,虔敬朕祀。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严御各,以受屯卤。多釐眉寿无疆,畯疐在天,高弘有麐,灶有四方。宜。”
《盐井》
杜甫西行入川经过这里寓居,见草木受卤气浸渍而凋枯,青烟满川,人们正忙于煮盐,又深慨上下其手、公私争利,遂作《盐井》一诗。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盐泉赋
有泉焉,渊源靡暨,济漾不穷,迹垂千古,惠流于今,巨源发于汉北盛名播于陇南,沟侩之盈,不足比其清雅。川泽之会,悉足同其浪润,虽非江海之流派,润下作咸,纵无胶鬲之来举,所运为盐,缅怀遗迹,自古有年,汉称卤城,实此之源。历唐与宋,几经出没之象,迄元至明,不少溃冲之迹;及乎大清定鼎,是以凿筑得详,集七邑之狐腋,成一邑之巨观,金鸡飞藏,不必究其原尾。玉兔奔驰,不必穷其颠末,则见源泉混混,不舍昼夜,往来纷纷,共获乐利,汲者汲,荷者荷,赓歌与晶亭之上;浸者浸,润者润,谈笑于汉水之旁,一派巨流,涌出无限琼浆;几杯清净,结成百般甘露。 是泉也,调和千百里,供养亿万家,渭渭玲珑映月,点点珠矶似玉。非贪泉之横流,非盗泉之暴露,非野泉之冲突,涓埃无补,非下泉之漫流,你润洋滋,故其势之汪洋也。如廉泉之汹涌,其机之活泼也。如沃泉之澎湃,其清且美也。似甘露之滔滔,其馨且醇也。似酿泉之漫漫。口口口口口口.虽不能舆洗墨池,写成诗赋,竟依然炼烹丹灶,是若银沙。原为之临泉而赋日: 名流千载似此泉。 胶鬲何时先着鞭。 不有渔翁来道破。 百虑千愁终难宣。
建修盐官盐神庙碑记
海军部上尉西和盐官产盐征收局局长古闽侯官姚启飞敬撰。清例授儒学生员、壬子岁初选众议院议员、王文权敬书。中华民国十三年,岁次甲子孟秋之月,谷旦公立。
西和盐官之有盐井也,自唐以来,迄将千有余岁矣。明元以上,年代荒远莫稽。有清中发捻乱后,盐井乃归官有。设局征课,而官民之煮盐为生者,始如农之耕畴纳税焉。虽然国家有兴替之殊,时代有更迁之变,而井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者,固千年如一日也!其乾健坤贞之德,虽日天动未始,非神明有以呵护之也!然访锡神之庙址,则断础残碑,土花斑驳,不知其几百年矣!依稀然不可复识。其建也,何代何人,不得而知之;其废也,何年何月,亦不得而知之。邑之绅民欲求一瞻仰者,弗可得耳!民国成立,井虽改为国有,向以邑令兼理。及八年始,置专官长斯局者,年一更易,皆未能局久任。岁壬戌季秋,予由闽茫陇秦檄来长斯,迄今两载矣!虽无报最之功,幸无通逃之负,斯固盐民之恭顺,抑亦神力之护恃。今春,官民相饮和食德,溯及木本水源,以神无可式凭,殷殷焉将创建神宇为请,盖亦崇报之意。予感明神之有应,顺合镇之舆情,爱特恭襄斯举。而盐民等,尤踊跃输诚,计效工者二百余家,历时阅六月,费纸币万余络。兹当落成之始,成喜方所瞻依并请记于予,以期垂久。予维是役,神人相与,乃护观成。然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是则予所望后之从事于斯者,因走笔为之记。又从而歌曰:“祁山苍苍兮,汉水洋洋。维神之灵兮,潜德幽光。从井惠人兮,流泽孔长。自今始兮,庙貌堂皇。神其式凭兮,时格馨香。我为盐民祝兮,嘉惠无疆。”
重修盐官镇盐井碑记
明嘉靖丁未正月吉旦,乡进士知西和县事文林郎太原杨典撰。
天不爱道,地不爱宝,亶乎其然。宝藏之兴,固有金玉锡铁铜矿;而济世犹见盐之为物,生民不可一日而乏者。西和治东,古迹汉诸葛祠,祁山堡东盐官镇,古有盐并。我大明编卒工,阮三十家,日支水五百斗,月收盐三百六十五斤有余。不惟有益于一方之生民,抑凡济遐方之用动。不意嘉靖十二年十月初九日戊辰,其井响声如雷,至次日,西南隅塌一角,水涸五日,义官何论并灶户呈其事,知县魏尚质同诸父老设香案虔祷,其水复出,大巡王公绅少,方伯刘公存学,即命秦州同知郎中于光宇督工,散官左宗宽,老人赵奋鼎建如旧,访父老日,究其井之源头,虽有石碑,因年久碑文脱落大半,命洗涤垢.站。谨寻摸其一二,谓井之源流肇自后周,有异僧志恭,翼水于地,后为卤城池。至唐贞观间,尉迟敬德田猎于此,流矢中兔,其兔带矢之地,遂掘而成井。唐杜甫有诗,具述其所由来。故至宋淳熙元年,开封刘规,掌其出纳国税,越雨冬,暴风起于西北隅,井随地而大坏。规思然,莫知所以,呈于有司,调长道、天水、大潭三县夫役,仍委知长道县事兼兵马都监宋压重建并。功完,水仍涸。公设香案再拜,而井水涌出,诚意感格之述,其井遂成,世世以至于今。其盐,西南通徽、成、阶、文、汉中,东通秦陇,凡舟车所至,人力所通,靡远弗济,又为国助边储有所赖,通商货利无不盐,余旁搜博访,遍考史册,秦之陇西,汉之天水,宋之汉阳,皆此地也。肇启于此,迄今千载余矣。诸父老慨然兴怀,见旧碑脱落颓坏,恐世后盐井源流久而失传。金诸屠今为记,予乃镌磨旧碑之迹,溺管一述之云,仍备录事实磨碑,后之人弈世相传,庶知其所由来矣。则后之视今,非犹今之视昔也哉!固勒石,以志不朽。
相马经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马的作用已十分凸显。当时人们已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 军用)、 齐马(仪仗用)、 道马(驿用)、 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养马、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史记伯乐本名 孙阳,善相马,字子良,又称王良。他是春秋时代的秦人。传说中,伯乐一日在秦人养马胜地西垂见一匹马拉盐车而上山,其马瘦弱,蹄伸膝折,灰汗交流。伯乐大惊,知道此为名曰骐骥的千里马,立即将其解下,脱衣为马披上,此马仰首而鸣,声达于天,如金石之声。伯乐买下此马,精心饲养,一年后,此马体形如龙,毛色闪亮,两目如炬。诸国遣使持金来购,伯乐谢绝,将它赠给墨翟。墨翟乘此马翻山越岭,如行平地,世人方知伯乐为良马之知音。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在 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作为春秋时期秦人牧马胜地的卤城盐官,伯乐相马师群英荟萃,可以说,盐官骡马市牙行的鼻祖便是伯乐其人,其相马技艺流传沿用至今,百试而不爽。我们认为《相马经》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动物学、畜牧学的重要古代文献,国人自古托名人而命书名,伯乐成为相马代表的托词,就好像《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本人创作一样。实践出真知。伯乐相马师们经过多年的实践、长期的潜心研究,取得丰富的相马经验后,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整理。他们搜求资料,反复推敲,终于写成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相马学著作—《 相马经》:
相良马—马生,足堕地、无毛,行千里。尿举一脚,行千里。阑筋竖者,千里。马膝如团曲,千里。马一岁、上下齿二十,四岁、齿黄,三十三岁、齿白。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明。脊为将军,欲得强。腹为城廓,欲得张。四下为令。头欲长。眼欲得高眶,眼睛欲得如悬铃、紫艳光,眼下悬蚕、悬凿欲得成。鼻孔欲得大,鼻头欲得有王、火字。口中欲得赤。膝骨欲得圆而张。耳欲得相近而竖,小而厚。伏龙骨欲得成。颈欲得长。双趹欲得大而突。蹄欲得厚。腹下欲得平,有八字。尾欲得高而垂。 相羸驽马—凡相马之法,先除三羸五驽,乃相其余。大头小颈一羸也,弱脊大腹二羸也,小颈大蹄三羸也。大头缓耳一驽也,长颈不折二驽也,短上长下三驽也,大胳短胁四驽也,浅髋薄髀五驽也。 相良马总论—马有驽骥,善相者乃能别其类。相有能否,善学者乃能造其微。今夫,或赤、或黄、或黑、或苍,蚁聚、虫集,旅走,丛立,四散恦 * ,开合万状。而善相者,掉手飞靡,指毛命物,其质之可取者,牧、畜、攻、教殆无遣质,自非由外以知内,由粗以及精,又安能始于形器之近,终遂臻于天机之妙哉!今列相法于其后,以俟能者云。 相头—马头欲得高峻如削成,又欲得方而重,宜少肉、如剥兔头。寿骨欲得大,如棉絮包圭石,嗣骨欲得廉而阔、又欲得长,额欲方而平,八肉欲大而明,易骨欲直,元中欲深,颊欲开,鞅欲方。 相眼—马眼欲得高,又欲得满而泽、大而光,又欲得长大。目大则心大,心大则猛利不惊。目睛欲得如垂铃,又欲得黄,又欲光而有紫艳色。箱欲小,又欲得端正,上欲弓曲,下欲直,骨欲得三角,皮欲得厚。若目小而多白,则惊畏。瞳子前后肉不满,皆恶。目不曲满,上睑急、下睑浅,不健食。口赤,睫乱,眼下无肉,皆伤人。 相耳—马耳欲得相近而前立,又欲得小而锐、状如削竹——如削、欲促。耳小则肝小,肝小则识人意。紧短者良,若根漫及阔而长者,皆驽。 相鼻—马鼻欲得广大而方。鼻中色欲得红。鼻大,则肺大,则能奔。素中欲兼而张。水火欲得分。 相口—马口吻欲长。口中色欲得鲜明。上唇欲得急,下唇欲得缓,上唇欲得方,下唇欲得厚而多理。上齿欲钩,下齿欲锯。下颌欲深。喉欲曲而深。唇不覆齿,少食。齿左右蹉不相当,难驭;齿欲得深而密,浅、则不能食;又欲得齐而白、白则耐;齿不满不厚,不能久走。* * 欲得有瓣而明。舌欲得方而薄,长而大,色如朱。 相形骨—望之大,就之小,筋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马也,至瘦,欲得见其肉,至肥欲得见其骨。马颈项,欲得厚而强,又欲得 * 。而颈、头,骨欲大,肉次之。鬐欲得桎而厚且长,季毛欲长多覆,则肝肺无病。鬃欲带,中骨高三寸。胸欲直而出。肊欲广。两肩不欲深,肩肉欲宁。*(鸟)间欲开,视之如双 * ,双* 欲大而上。膺下欲广,一尺已上。背欲得短而方。脊欲得大而抗,脊背欲得平而广,* 筋欲大。腹欲充,又欲平而广,又欲大而垂。结脉欲多。大道筋欲大而直。肷欲小,肷小则脾小,脾小则易养。季肋欲张。胁肋欲大而洼,从后数,其胁肋过十者良。腹下欲有八字,腹下毛欲向前,腹下阴前两边生逆毛入腹带者,骏。三府欲齐。髂骨欲大而长。尾本欲大而强,尾骨欲得高而垂。臂欲得长,而膝本欲起。肘腋欲开。髀骨欲短。龙翅欲广而长。升肉欲大而明。股欲薄而博。虎口欲开。后髀欲广而厚。汗沟欲深明。直肉欲方。输鼠欲方。肭肉欲急。间筋欲短而减。机骨欲上,曲如垂箱。 相蹄—马足垂薄,欲厚而缓。膝骨欲方而庳,又欲得圆而张,大如钵盂。腕欲结而促,又欲促而大,其间才容绊。距骨欲出。前间骨欲出前后目。附蝉欲大前后目。乌头欲高。后足辅骨欲大。辅肉欲大而明。后脚欲曲而立。蹄欲厚而大,又欲厚三寸,硬如石,下欲深而明,其后开鹞翼、如蛤;有垄道者,软。 相超逸—马龙颅、突目,平脊大腹,肶。重有肉,此三事具备者,千里马也。上唇急而方,口中红而有光,此千里马也。牙去齿一寸者,四百里。牙剑锋者,千里。目中缕贯瞳子者,五百里;上下彻或双瞳人者,千里;兰孔中有筋及长毛者,五百里;目中五彩尽具,五百里。耳三寸者,三百里;二寸者,千里;如削筒者,七百里;耳本生角长一二寸,千里。羊须中生距如鸡者,五百里。腹下阴前两边生逆毛入腹带者,千里;一尺者,五百里。双脚胫亭者,六百里。麻生堕地无毛者,千里。溺过前足者,五百里;溺举一足如犬者,千里。膺下欲广,一尺以上,名曰挟尺,能久走。胁肋从后数,得十者、良,十一者、二百里,十二者、千里,十三者、天马。腹下平满,直肉方,股薄而博,肘腋开,皆善走。 相寿夭—马目中五彩具及眼箱下有字形者,寿九十。鼻上纹如王、公,寿五十。如火,四十。如天,三十。如山,如水,二十。如个,十八。如四,八。如宅,七。旋毛在眼箱上,四十。在值箱骨中,三十。在值箱中下,十八。口中见红白光如穴中着火,老寿。若黑,不鲜明,盘不通明,不寿。
风景名胜
古盐井
一口产盐水井,位于盐井院中。古时候大量的盐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可以说当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据明代嘉靖时期《重修盐官镇盐井碑记》记载:“究其井之源头,虽有石碑,因年久碑文脱落大半,命洗涤垢.站。谨寻摸其一二,谓井之源流肇自后周(古人称东周为后周)”,可见盐井发祥于周代秦人占据之时。广开卤池、马饮卤水是秦人先祖在此牧马成名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煮水成盐也是秦人在此“安营扎寨”韬光养晦最终能东图关中一统华夏的重要支撑。 杜甫曾为之留诗“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由此可见当时盐井产盐的繁盛。
晚唐诗人薛能《西县作》亦有咏盐井之辞:“好井无疑漱入心” 。 此外,晚清著名学者叶昌炽诗作《盐官镇》也多盐井描述:“汉书地理志,三十六盐官。河池下辨道,未闻列转般。颇疑隋以后,下逮唐贞观。凿井与煮碱,盐利始肇端。屹然为巨镇,南渡当临安。尚有同谷记,可征乾道刊。阅世近千禩,此井尚未眢。滃然四泉眼,有如在浚寒。甃石制已古,栅木为巨栏。沸矞涌地出,霜雪生飞湍。朝汲复莫汲,鹿卢在井榦。据云水升斗,易钱可如干。青铜日千百,朝夕营豆箪。俯仰既一饱,国课还可完。天地自然利,不溢亦不乾。戎盐味如饴,色比青琅玕。”
太平山,又称清肃观
在太平山清肃观,相传为吕祖显灵之地,山上松柏擎天,香烟袅袅,大雄殿、玉皇殿,祖师殿,送子宫、伽蓝殿、三官殿、观音殿、瑶池宫、天王殿,偏殿、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合理,神像肃目庄严,逼真,千余株松柏,四季常青,山鸟长鸣,雕梁画栋的殿宇里,磬声幽远,经声悠扬,一尊尊彩塑佛像神态生动,栩栩如生,一面面浮雕壁画美轮美奂。
卧龙桥
相传为 宋太祖赵匡胤在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中逃劫难的地方。
盐井祠
春秋初年,先秦崛起,先进的制作工艺及铁器传入西垂,使井盐加工技术日趋成熟。 战国时期至秦建国初年,秦国生产力不断壮大,国力强盛,一统天下。为当时先进手工业工艺的传播及秦与巴蜀煮盐技术的交流提供了现实条件。战国后期至秦,国家对井盐的开发十分重视,在西县设立盐官(官名),从此,井盐生产工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据1997年《考古与文物》第一期记载了“西盐”的竹简封泥,经考证为秦代或战国时期在秦国西县设立盐官(官名)的实证。盐官并非盐关,因官名而成为地名,而是因设置管理井盐生产的盐官而得名。盐官井盐生产历史悠久,据《水经注》记载,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设有管盐之官。唐时,井盐生产规模更大。杜甫经过盐官时,有感而发,作诗记述繁荣景象。相传盐井被西汉水洪荒淹没,有一异僧恭龚水于地为池,唐初敬德田猎于此,玉兔中矢,遂入池中后寻踪掘而成井,再作发现,于是井盐又复大盛。
古堡阵群
卤城自古为陕甘川军事要冲,境内星罗棋布着先秦至民国各时期的军事遗址,其用场为排兵布阵、熢煫等多种军事用途。有罗家堡白关堡柴家堡北堡祁山堡王城堡等。
历史名人
秦非子(?―公元前858年)
嬴姓,名非子,西周 犬丘(今甘肃礼县盐官)人。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 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号秦嬴。《 史记索隐》:“非子息马,厥号秦嬴。礼乐射御,西垂有声。”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
西周 犬丘(今甘肃礼县盐官)人,春秋 秦第一任国君。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封诸侯。公元前766年,秦襄公伐 西戎的途中去世,葬于故地西垂。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
犬丘(今甘肃陇南盐官)人,襄公之子,春秋时秦国国君,居西垂宫。前763年文公东猎扩地至岐西,收周遗民,设史官与诛三族刑法。《史记》:“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
赵壹
东汉辞赋家。汉阳郡西县(今甘肃礼县盐官)人。赵壹的著作有《赵壹集》二卷,包括赋、颂、簇、抹、书、论及杂文共16篇,抒发其文赋情怀。
杨公则
西县(今甘肃礼县盐官)人,字君翼。仕齐历宋熙太守、白马戍主、晋寿太守、扶风太守等官。及梁武帝起兵,克建康有功,进号平南将军、为湘州刺史。北征大败北魏军,谥号烈侯。
赵翻 (?-558)
西魏、北周大臣,西县(今甘肃礼县盐官)人,破汾州胡,以功封章武县伯,魏恭帝初,加骠骑大将军。
赵芬
字士茂,西县(今甘肃礼县盐官)人。为隋文帝杨坚所亲,迁东京左仆射,进爵郡公。开皇初,拜尚书左仆射,与王谊修律令,俄兼内史令,加金紫光禄大夫。
赵文表(?-580)
西县(今甘肃礼县盐官)人也,文表少而修谨,志存忠节。历官东巴州刺史、计部中大夫、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伯中大夫,封昌国县伯。赠虞、绛二州刺史,谥曰贞。
左盐商(1870一1915年)
盐官人。清朝光绪八年,13岁应童子试,以冠军伴宫,轰动陇右,光绪二十年管盐官,多次赴京进盐税。
文化习俗
马社火
马社火据说最早起源于3000年前祭祀活动,唐宋以后演变为今天的这种形式,由于盐官地区属秦人祖先的牧马生息之地,故有马社火习俗由秦人巡逻边疆和放牧演变而来之说。盐官有闻名西北的骡马市场,优良马匹很多,有组织马社火的便利条件;另外,通过马社火也可以起到宣传骡马市场的作用。
每年正月,盐官古城都有耍马社火(人头马身也叫马身子)的习俗 ,是国内罕见的民俗文化活动。盛大的嘉年华时间从正月十二到正月十五,有幸游客可观看当地马社火的热闹场面。高台社火马社火以扮演古装戏剧的演员骑在马上走村串户让群众观赏而得名。表演时,由锣鼓队带头,马匹列队依次紧随其后,为防止燃放鞭炮惊跑马匹,每匹马须拴上缰绳由专人牵着,选中的马一般头戴红花,马鬃和鞍垫也要进行装饰打扮。骑在马上的演员通常就是一出戏中的主要角色,如《封神榜》《打銮驾》、《二进宫》等,也有表现神话传说的,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劈山救母》、《八仙过海》等。戏剧人物脸谱称为"搭脸",道具则称为“把子”。由于马社火每天表演都有新的内容,所以深受群众喜爱。
高台社火
高台社火更是传统造型艺术的典范之作。高台表演被民间誉为是一种集戏剧、绘画、雕塑、铁木工艺和装饰工艺于一体的“空中立体艺术”,其制作工艺精细,程序复杂。经过民间艺人世代相传,这门制作高台的手艺比较完整的传承了下来,成为一门“绝活”。每次高台表演之前,艺人们就得聚集在一起筹划方案,选择主题,构思造型,拟定表演议程。而具体到已策划好的一架高台实际动手制作时也必须要经过三道程序:一是根据艺人的设计先将钢筋通过弯曲、焊接,绑上木板棍棒,准备好好支架;二是用木、草、泥、绳、布等材料,经扎、画、塑、刻等环节巧妙裱糊成需要的龙、蛇、鸟、鱼等动物或云、树、石等景物道具。三是选择少龄儿童装扮各种人物角色,分层次设座于上,再用服装道具巧妙掩饰,整个工序才圆满完成。一般而言,扮四架高台要艺人们花费一天一夜的时间。高台制作属于一项集体创作,对艺人们得技术要求高,特别是要把握力学原理,处理好重心,使其上轻下重,不能左右摇摆甚至倾倒,而这些只能凭艺人的经验来处理,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批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平日里在劳作,逢年过节便搭凑成“能文能武”的班子装扮高台,他们分工明确,配合密切,能将整个工序完成得天衣无缝。
传承上百年历史的盐官高台已形成了自己的明显的特色:首先是涉及题材广泛,表现形式繁多。目前 盐官人能得心应手地将各类戏剧故事或神话传说浓缩在一年一度表演的高台上,表现题材多取自《东周列国志》《封神榜》《四大名著》,古代美丽传说故事等古书文献,当然也不乏一些现代题材。表现中国神话的,如《八仙过海》、《刘海戏蟾》、《药王济世》、《观音送子》、《童子拜佛》等,表现古典名著的,如《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西天取经》等,一类是表现民间故事的,如《嫦娥奔月》、《天仙配》、《劈山救母》等,一类是传送喜庆、御降吉祥的,如《鱼跃龙门》、《连年有余》、《五福拜寿》等。艺人们精心设计的每一架高台能使扮演高台的小孩好象站在云、树、龙、蛇、兽、鱼、鸟之上,或坐卧于宫、院、器物之中,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些高台有着戏曲的风姿、舞蹈的韵味、杂技的绝招、武术的架式、美术的意境、雕塑的形态、工艺的技巧,虚实相生,真假混同,观看者提心吊胆,表演者却淡定自若,有处处有设计,但处处又不留痕迹的艺术境界。科技和新材料在高台制作中的逐步运用,将为这一传世的艺术走向高、精、奇、险开辟出新的天地。
乞巧
乞巧文化是起源并流传于西汉水上游的秦人遗风,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传说中的“天河”即是现在的西汉水,所以又有“天汉”之说,所崇拜的巧娘娘是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 史记· 秦本纪》:“帝 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后又演进融汇了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已历经两千余年的传承演变,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
每年,从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晚结束,盐官乞巧的全过程历时7天8夜。内容丰富、仪式隆重。包括手革半搭桥、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针线卜巧、巧饭会餐、照瓣卜巧、送巧等活动。
坐巧
在迎巧仪式前,每个姑娘就将自己的手袢解下,一条接一条地连成一根长头绳。如果这样接起来的绳子嫌短的话,还可以用新头绳以续不足。到时,手捧香盘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列队跟随。香盘内放有香、蜡、黄裱纸等祭品和头绳。来到村镇外的大河(沟)边,先由两人分别站在两岸,把头绳横拉在河面上。接着点蜡、炷香、焚裱纸、祭祀跪拜。然后,大家成排列队、牵手摆臂齐唱《搭桥歌》。唱罢,站在河(沟)两岸拉头绳的姑娘同时松手,绳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冲走。乞巧的第一个仪式至此完成。 在农历六月二十六到二十九这几天,姑娘们要从集镇纸货(活)店迎请"巧娘娘"。"巧娘娘"请来坐在桌子上,必须用丝帕遮住脸,因为还没有到正式迎巧的时间。
.迎巧
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穿上盛装,整齐列队,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庄)边举行迎巧仪式。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娘娘"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则站在河(庄)边齐唱《迎巧歌》。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要敬献茶果,唱《献茶歌》,此时,乞巧活动便正式拉开序幕。
祭巧
祭巧,一般分集体祭巧和个人祭巧两种。从迎巧仪式开始至送巧仪式结束,整个乞巧过程中,由专人负责,在早晨、中午、晚间三个时候,都要点蜡、炷香、焚裱纸、跪拜。白天香烟袅袅,晚上明烛高照。所用香、蜡、黄裱纸都是从集体筹资款项中支出购买的。
拜巧
拜巧,在乞巧过程中,毗邻的乞巧点之间,要开展你来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动。如上街与下街、东关与西关、前庄与后庄、上坝与下坝、此村与彼村等等。按乞巧习俗,祈神迎水仪式结束后方可进行相互拜巧。相互拜巧时,为了壮大声势,乞巧组织者要求所有姑娘参加。她们着意打扮、穿戴一新,成排列队。两地的姑娘坐在一起互称姐妹、问长问短、有说有笑、十分亲热。相互拜巧,不但有观摩、交流、促进乞巧的作用,还为邻村、邻街的姑娘搭建了互相交谊的平台,又为未婚青年寻找对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娱巧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唱巧",即娱巧,即姑娘们齐集坐巧处,从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地载歌载舞。以此表达抒发情感、展示才艺。"乞巧歌"主要是以"娱神"指娘娘神为目的。歌词有传统和新编之分,曲调有正歌和副歌之别。演唱上除节前排练外,仅限于"乞巧节"这段日子,其余时间一般不再演唱。"乞巧节"是姑娘们的节日,"乞巧歌"是姑娘们唱的歌,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就民歌的形式来说,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里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们集体创作的结晶。丰富的歌词和曲调,给异彩纷呈的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卜巧
在乞巧的过程中,除举行个人"针线卜巧"外,还要在七月初七晚上,举行集体"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图案问自己的巧拙、祸福,俗称"照花瓣",即在晚上的灯光下看巧芽水中投影图案而"照瓣卜巧"。照瓣卜巧开始时,所有姑娘手端巧芽碗分站神桌两旁,先由乞巧组织者在神桌前照例祭祀跪拜,并默默祈祷:"请巧娘娘给黑眼的阳人赐个好花瓣,指一条手巧路。"礼毕,大家齐唱《照花瓣歌》。姑娘自己碗底的投影图案,被大家确认为心灵、手巧、吉利、祥瑞时,心中十分高兴,一定要将碗中的水猛喝一口,其意是使虔诚乞巧得来的这一切,真正为自己所有,长期在身上显灵。然后把水倒掉,再盛半碗神水,重新开始下一轮的照瓣卜巧。照瓣卜巧活动在期待、兴奋、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历时两三个小时方告结束。
送巧
照瓣卜巧举行后,说明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即将结束。此时,姑娘们怀着惜别的心情,抓紧送巧前仅剩的一段时间尽情唱巧。在供神桌前,你约四五人往来穿插唱一曲,她约四五人极足跳跃唱一曲,有时集体牵手摆臂唱一曲,此起彼伏,歌声不断。直至把所有乞巧歌曲反复唱到尽兴为止。深夜,乞巧组织者很不情愿地宣布送巧仪式开始,姑娘们无奈地分站神桌两旁,齐唱《送巧歌》。送巧仪式后,七天八夜、无拘无束、歌声不断、自由、狂欢活动全部结束,姑娘们将各奔东西,一年内再难相聚。有的姑娘来年可能出嫁,再也不能参加生长自己陪伴自己成长,带来无数企盼、欢乐的乞巧活动。想到这些,她们对巧娘娘和乞巧活动充满了惜别之情。
美食
千年商埠,频繁的商业贸易带来饮食文化的多元荟萃,有糖油糕,扁食,糖饺,猪油饼,扯面,烧饼,浆水面,豆腐角角,罐罐茶,洋芋丸子,呱呱等,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盐官水盐/纯粮醋酿。“新八座伍”为当地的特色菜系。
武术
陇南早期历史文化孕育了崇文尚武的精神
据考古发现, 陇南在七千多年前就有人类的活动, 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据古史传说, 古陇南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得诞生地, “伏羲生于仇夷 (今西和县) , 长于成起 (今天水市) ”, 至今伏羲崖还耸立在仇池山上。陇南夏商是氐、羌聚居腹地, 也是秦人早期的发祥地, 在此建国立郡, 秦始皇先祖在此繁衍生息数百年才奠定了雄立关中、定鼎中原、统一六国的千秋基业, 历史上秦人最早的都邑“西犬丘”, 就是现在的礼县。陇南无论是夏商时的氐、羌, 还是在此繁衍生息强大的秦人,都游牧养马, 善骑射狩猎。这样的人文影响凸显陇南人尚武坚刚之气, 透射出剽悍、强健和勇猛之风。秦汉以来, 随着中原王朝拓展疆域和移民实边, 中原文化也不断的在陇南传播,使得陇南也成为一块人文荟萃之地, 滋育出向赵壹、仇靖、王仁裕、刑澍、张绶、何宗韩、吴鹏翱等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金石家和史学家。受到刚毅、勇猛之风的熏陶, 陇南自古以来产生好多武将,北魏名将杨大眼自幼习武, 勇敢敏捷, 尤善走行, 奔跑如飞, 《魏书·杨大眼列传》“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 绳直如矢, 马驰不及, 见者莫不惊叹。”隋朝名将赵煚;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张威、丁煜、曹又闻、吴挺、马堃;元朝名将赵世延等这些武将都以忠烈、骁勇善战而著称于史册。
陇南自古战略要冲之地, 使形成尚武坚刚之气
陇南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孔道, 历史上陇南一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陇南地处川陕交通要隘, 素称“秦陇锁阴, 巴蜀咽喉”, 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碰撞的前哨阵地,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成为历代用兵的古战场。秦人早期在此建都邑, 养马练骑, 繁衍生息数百年, 强大后建立第一个封建帝国。三国时诸葛孔明北伐时六出祁山, 祁山三国古战场、木门道、阴平三国古栈道, 后魏大将邓艾父子伐蜀架渡桥, 凿栈道, 经山路抵江油破蜀。汉光武“得陇望蜀”;南宋时抗金的前沿阵地, 宋将吴玠、吴璘、吴挺兄弟父子前赴后继, 驻军陇南抗金, 阻止了金南下灭宋的企图。据《直隶秦州志》记载:“宋白环堡, (县) 东九十里, 山峰抱合, 其形若环, 武侯修伏兵, 吴璘防金设地罔于此。”白环堡就在陇南礼县境内。蒙元时期在礼县建立礼店元帅府, 安竺尔子孙以陇南为基地,征战西南和西北, 为元朝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末农民起义中, 多股义军曾转战于陇南, 李自成征战于陇南;白莲教、太平军血战阶州;民主革命时期, 红军三大主力都经过陇南, 在陇南宕昌哈达辅休整, 决定到陕北。哈达辅既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也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转折点。历次战争都以这里为舞台, 演出了一幕幕破烂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 留下了为后人凭吊的古迹。这些军事古战场遗址, 说明陇南地区军事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这种军旅战争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 更需要有武艺之人, 各种各样的战争对陇南民间武术影响极大。
特殊的地理环境, 形成尚武之风
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定地域人们的文化、生活、行为方式等, 正如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的差异, 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 促进了人类文化发展。在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中, 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 而对文化施加影响。[2]生活在不同的地理与物质条件下, 就会使人们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从空间共时角度看, 由于武术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客观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武术文化在武术技击、习武观念、习武生活、民间武术团体以及结社等方面所形成的种种鲜明不同的特征。[3]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人们要想办法去适应, 就会在一定的地域内创造出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 (包括武术) 。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认为“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时代, 地理环境所起的作用比今天要大得多”[4]。陇南是山大沟深, 峡谷幽长, 自古交通不便, 由于西秦岭横旦其间, 重峦叠嶂, 艰险异常, 自古行人视作畏途, 诗仙李白曾往返陇蜀, 涉足陇南, 留下了千古绝唱《蜀道难》:“噫吁嚱,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而青泥就是青泥岭, 在今陇南徽县。这充分说明了陇南是山峦叠嶂, 崖壁陡绝, 石骨嶙峋, 道路的艰险。陇南人民要外出远行、行商作贾、物资的运输, 吆骡赶马等就要防野兽贼人的侵扰。在此生活的人们就有习武强身的习惯, 来看家护院。陇南自古以来是中原文明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碰撞前沿阵地, 军旅文化对此也影响极大。在此特定地域战争文化和生存环境下, 使得陇南人民具有极其强烈的尚武剽悍之气。正如金恩忠先生在其《国术名人录》序言开篇所言:“吾中华民族, 故称强悍, 任侠尚义之人, 慷慨悲歌之士, 盖得山川大泽雄厚之气, 故其人性情亢爽, 体力健壮, 天府神州, 地理之关系使然也。”[5]这充分说明了华夏民族任侠尚义之风与地理环境密切的关系。
“太极鼻祖———张三丰”曾在陇南修炼, 对陇南武术文化的影响
张三丰元明著名道士, 极具传奇色彩, 是武当拳和太极拳等道教武术的创始人。在翻阅史料是发现张三丰曾活动于陇南地域的足迹。《武阶备志》云:五仙洞, 在白龙江南岸, 深不可测, 悬半山间, 中有铁桥及黄庐木桥, 桥下水流作环佩声。洞内有卧龙坪尤宽广, 可容百数十人, 旧传神仙栖止之地。 (《名胜志》) 穴深百余里, 仙迹甚多。 (《名山记》) 洞中泥可为砚, 出洞即成坚石。内有炼丹井, 仙人床灶, 明初张三丰寓此, 题句犹存, 又有风洞, 内有黄泥滩。尚书胡荧奉旨访张真人于此, 不遇真人, 留诗有云:“脉连地府三冬暖, 窍引天光六月寒。” 明永乐年间, 三丰修道于华阳洞 (今成县店村金莲洞) , 据《成县志》载:“成祖遣礼部尚书胡荣遍及天下名山古洞, 到金莲洞不遇三丰, 有诗云:卢龙复遇金莲洞, 别是重来一洞天。功成名遂还居此, 了达天机入太玄。”而且留有《金莲洞访张三丰不遇》一诗:“香书久慕下无边, 遍访丰师感应虔。万载红崖主玉蕊, 千年碧洞结金莲。云深喜见通明日, 雨骤只逢暗淡天。峭壁真光熬永劫, 赤心愿睹白衣仙。”由此可见张三丰在陇南武都、成县等地隐居修行传道, 据说武都有道教始传于张三丰。不过确有一定的印迹, 陇南武都在清末民初道士对这一地域的武术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武都城郊腰道胡有德, 早年为学好武艺, 曾在甘、凉、肃州等地遍访名师, 艺成后浪迹江湖, 晚年出家为道, 后传授武艺。清水沟卯老三、汉王寺刘守真 (道家) , 晚年以教拳为主, 门徒甚多。为武都地域武术做出了很大贡献, 如天齐棍、五虎群羊棍、大小梅花棍、扭丝棍、疯魔棍、四门棍、罗家枪、子龙棍、六合枪、明月刀、六合刀、五虎断门刀、纯阳剑、二堂剑、太乙剑;徒手拳术八步转、八虎单拳、八门拳、分手八快、撕拳、母子捶等皆此二人传授, 后在陇南流传开来。药王殿的贾宝卿 (道家) , 老人练罗汉功造诣极深, 一手七星杆尤为绝技。
武举制度对陇南民间传统武术的作用
陇南山大沟深, 山路崎岖, 交通严重不便, 形成了一个闭塞的环境, 在明清使得办学教育就不是那么容易, 而外出求学往往是富家子弟的事。陇南绝大部分地方是高山陡坡贫瘠之地, 在农耕时代人们生活很是贫穷,到现在陇南也是在甘肃经济为最后, 贫困人口最多。在当时绝大部分人看到读书不易而习武可以入仕, 有识青年走出家门浪迹江湖, 访师学艺或开始在家练习“武艺”, 使得陇南出了好多武举人。武举制度就是一种考试制度, 对习武者来说不问出身来历,所以即使是最寒微的士子, 只要考试能够合格, 就能进入上层社会, 这极大的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普及与推广。随着武举制度的兴起, 在陇南就有习武入仕之风,陇南礼县有武进士 (探花) 1名, 武举人14名, 各级武官和武贡生以上学位的86名;康县有武举人4名;宕昌考中武举人8名;武都考中武举人14人。这些人在练武的过程中对当地武术文化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使得一大部分人会走向习武练拳,激发练武的热情, 极大的促进了当地民间武术的发展。
近代陇南地域性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 战乱纷飞, 陇南有一部分人外出学武艺, 这样就把外来武术传入陇南。如人称“神眼猴拳王”, 西和县王步高19岁就外出遍访名师, 后投身正宗少林拳师门下, 勤学苦练, 掌握了少林武术真谛。礼县魏振刚也是外出学习武艺, 后在家乡收徒传艺。民国18年 (1929年) , 吉鸿昌将军在天水首次举行陇南武术大赛, 此二人获得二、三名的成绩, 王步高在这次比赛中受到吉鸿昌的赞扬, 并亲自奖励他双狮刀一柄。武都安化曾街张忠成, 曾于冯玉祥部下作过武术教练,有一身硬功夫, 也是很有影响。“全国武术八老”之一的赵斌擅长拳术、棍术, 特别是在上海全国武术运动会上表演的鹞子拳技惊四座。他们对武术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使陇南民间武术在特定的地域内,本土地方武术与外来武术的融合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陇南由于高山峡谷, 自古交通不便, 多是山间小路, 道路崎岖艰险, 行商作贾, 对货物的运输全靠人背或骡马驮, 在这种情况下陇南武术就以棍术为见长, 棍术套路也比较多, 所以有“棍术鞭杆行陇原”的说法, 棍可以作为肩挑货物的工具也可以人背货物作助步歇脚的工具, 还可以作为防身的器械。棍分长棍和短棍, 五尺长的称为长棍, 短棍称为鞭杆, 有三尺鞭杆和四尺鞭 (称长鞭杆) , 还有袖里鞭杆 (长一尺二寸) 。陇南尤其以鞭杆盛行, 鞭杆便于携带, 可以作吆骡赶马用也可以作肩挑货物的工具, 更是防身的器械。而陇南鞭杆特点是长短适宜、运用方便、泼辣迅猛、两头并使、换手灵活、适宜格斗。鞭杆先练猴儿窜杆的技巧;以熟练把法;袖里鞭杆要求行鞭走步、鞭步同行, 搬扎纽扣、缠绕提扫, 更突出点击穴道的功法, 成为特具一格的陇上一奇葩。 在农耕文明环境下将中国传统哲学、宗法文化与武艺技击相结合, 创造出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武术拳种门派。[6]门派使其武术的整合、人员的管理, 技艺的发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一定作用。陇南武术在外来武术的引进或者流入, 许多来自外部的武术被吸收融合到陇南武术中, 使陇南武术得到充实和提高, 形成了一定的门派, 一定时期内也促进了陇南武术的发展。龙山地方拳派, 民国24年 (1935年) 在礼县龙山成立武术馆, 收徒传艺;平泉武术门派, 主要是以清道光年间考准武进士黄探花 (名大奎) 为尊师, 主要以刀枪棍剑为器械;盐官武术门派, 主要是在礼县盐官一带以少林拳见长, 主要授徒武师是杨桂林、魏正刚, 所授内容主要有少林拳、小洪拳、大洪拳、盘龙棍、黑虎鞭、白虎鞭、杨家枪、罗家抢、罗汉棍、铁火穗子、流星锤等;红河天台山扇子门派, 它以铁扇子、钩、镰、剑、棍和形意拳为主体。
民间传说
《金马驹的传说》、《野狐角角》、《真武显灵退金兵》、《盐婆婆的传说》、;《马王爷的传说》、《赵匡胤与卧龙桥》、《卤城晒麦》、《蒋云台盐官整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