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戏教
这是一篇关于戏教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自发性戏剧游戏、创造性戏剧、教育戏剧、教育家、戏剧教育发展模式等。
编辑于2022-12-25 13:06:42 北京市中心主题
⾃发性戏剧游戏
投射式扮演
标的物 自我防御机制
⼈物扮演
⾃⼰实际去做
创造性戏剧
即兴、⾮表演性、以过程为主
⾃发性戏剧游戏的延伸。
运⽤“假装”的游戏本能
体验
面对问题
温妮弗·伍尔德(创造力)
教育戏剧
学科教学,运用戏剧的技巧
“剧中⼈物“或“⼀般讨论者“
相关议题
教育家
卢梭
“在实作中学习”和“在戏剧的实作中学习
① 游戏是⼉童教学的本质
② 游戏是⼀种意识的表现
角色扮演,隐藏自己的意识,虚拟的情境中安全地转换身份。
③ 戏剧是全体参与的活动
芬蕾·强⽣
建构式、情景式教学
虚拟的真实情境,拟真
学生为主体。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产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求知欲
运用在生活
目的的是学生的成长而不是戏剧经验。
渐进式的教学
先做有韵律的练习,作为热身。游戏引发课程。再做故事的介绍,再分配角色。
互动式的教学
布莱恩·威
促进⼈格的成⻓。
个体独特性
自我表达
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
作为处理生活问题的预演。
扩大对于社会的认知,引发独立思考
专注力、想象力
适应人际交流
桃乐丝·希斯考特
戏剧作为学习、体验的媒介
建⽴信以为真的学习环境
抛出问题
运用在生活
在情景中披上“专家的外衣”
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
以教师⼊戏引导教学历程
体验
“剧中⼈物“或“⼀般讨论者“
约翰·桑姆斯
学⽣为本位的教学
学科之间的粘合剂
学习人的技能和技术的技能
乔纳森·尼兰兹
戏剧习式法
戏剧过程模式(戏剧活动为什么能够引发教育意义)
起始点(引⼊内容):选择需要让参与者进⾏探索的原始材料
⼼理过程(建⽴归属感):产⽣联想,呈现与⾃我相关的⼈⽣经验。
积极想象(从反应到采取⾏动):将习式中所引发的联想、反应,带进⾃⼰当下的经验中
戏剧教育发展模式
本质论
提⾼肢体与⼝语表达能⼒;增强戏剧表现能⼒,审美与鉴赏能⼒。
渐进式 呈现
温妮弗·伍尔德
⼯具论
通过戏剧认识⾃我
循环式教学
短时间多次持续的呈现
运用到生活
布莱恩·威
戏剧作为教学媒介
教育戏剧
桃乐丝·希斯考特
整体论
戏剧教育理念
建构式教学
“先学后教“、“能学不教“
以学习者为中⼼
⽪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点
区别于灌输式教学
实作式教学
在情境中学习
在模仿过程中,借由实际参与的体验,发展对不同⼈⽣境遇的认知,为实际⽣活提供参考。安全的学习模式。
戏剧相关理论
模仿说
亚⾥⼠多德认为⼈类的知识是由模仿⽽来的。模仿是⼉童时期即已具备的天性;⼈们会在模仿中感到愉悦。模仿不是完全的复制,⽽是指⼈从模仿中会产⽣洞察⼒,是一种创造。
模仿促进⼉童⼈格成⻓。⼉童在⾏动中成⻓,游戏则是⼉童的重要⾏动。儿童不断出入模仿他⼈的游戏世界。
模仿⽬的在于学习。战胜各种挑战。
模仿帮助认知动作、符号等象征意义。学习到需要的知识。满⾜好奇⼼。
体验说
教育⾸先是体验,是做,⽽不是学。
⼈格的形成离不开体验和创造。想要成为可能或可以成为的⼈,必须先进⾏体验,在体验中认识⾃我,从⽽实现⾃发性创造。把抽象变为具象。体验是知识的来源(感知器官)
卢梭:在戏剧的实作中学习;
杜威:在做中学;
芬蕾强⽣:戏剧教学法
凯德威尔·库克:⻘少年最有效的学习⽅式就是练习和“去做“,⽽不是被指导如何去做;
彼得·史莱德:两种扮演(投射性扮演、⼈物扮演)本身就是体验;
桃乐丝·希斯考特:把戏剧作为体验的媒介。
行动说
行动的目的在于改变令⼈不满的现状。
卢梭:⾏动在教育中⽐谈话式的启发更重要。
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疑是对孩⼦⾏动⾃由意义的肯定。没有亲⾃行动,也就没有体验的机会。
芬蕾·强⽣:她所创造的戏剧教学法能够使孩⼦⾃愿地去⾏动,把他们⾃⼰的渴望变成真正的事物。⽤⾏动表达⾃⼰,是⼉童本能的需要。
库克:他认为有效的学习来⾃⾏动、实作和体验,
中心主题
戏剧教育的作用
适合⼉童的学习⽅式
游戏是最好的学习⽅式
“从做中学”、“从玩中学”
假定性(⼀切都是拟真的)建⽴安全的情境
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具象的内容
知识的粘合剂
艺术的粘合剂
综合艺术
学科的粘合剂
能⼒的提升
个⼈能⼒
1)认知思考能⼒
学习、记忆和抽象思考
2)想象⼒与创造⼒
假装
3)肢体表达与⼝语表达能⼒
4)读写能⼒
5)审美能⼒
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审美创造。
6)专注⼒与⾃主学习能⼒
社会发展能⼒
建⽴⾃我概念
安全、⾃在的环境里⾃由地表达⾃⼰
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发现者,引导学⽣逐步思考,发现孩⼦的闪光点
学生以各种⽅式扮演各种⻆⾊
增强自信心
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不会感受到“被动”的教育体验。
教师是鼓舞者
戏剧游戏《触摸天空》
情绪表达与控制能⼒
⻆⾊扮演,实践表达⼈物情绪。由于戏剧的假定性,环境安全。情绪投射在新的情境与⼈物中,借此重新认识⾃⼰的情绪、接受并了解情绪与社会⾏为之间的关系,并学习如何表达情绪。 卡塔西斯。
社会观点取代能⼒
他⼈的⻆度来看待事情
社会责任感。
在共同目标指引下,产生“被需要”感,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社会技巧训练
在团体活动中,学习分⼯合作;观点产⽣冲突。应⽤分享、轮流、接纳、沟通等社会技巧
戏剧教师的职能
⼉童⾏为的观察者
戏剧是⾏动的艺术,戏剧教育课堂是⾏动的课堂
课程框架的搭建者
支架式教学
从浅⼊深地进⼊对主题的探索
思想的引导者
提升⼉童⾃主探索的内在动机
过程的参与者
更加平等、真实且即时性的体验
戏剧故事的统筹者与协调者
帮助学⽣完成故事编创
导演、舞台监督、舞美
完善剧⽬的艺术性呈现
课堂注意要素(师生关系)
接纳,并予以真切的回应
为了建⽴安全舒适的课堂氛围,让学⽣不担⼼⾃⼰会被拒绝
带头做到倾听别⼈。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更敢于表达⾃我
建⽴契约精神
契约代替命令
适当的⿎励
教师表现出接纳、⿎励和感谢。培养⼉童的⾃信⼼,引发积极主动的交流表达。不能滥⽤。
真实地表达⾃⼰
拉近师⽣关系
承认并接受⾃⼰的错误
平等的师⽣关系
课堂管理办法
建⽴契约
共同遵守约定。原定⼝令不再起作⽤时,需要及时更换,让学⽣保持新鲜感
平等交流
同理⼼。不同年龄使⽤不同的交流⽅式。分析当下情绪产⽣的原因
树⽴权威
教师入戏成为权威型⼈物
制⽌违反道德原则的⾏为
课堂内容动静结合
避免处于过于沉静或过于兴奋的状态
违反规则的处理⽅法
⼝头提醒、沟通(先同理,再解释)、重新集中注意⼒(注意⼒唤回⼝令;降低⾳量或停⽌说话,直到所有⼈安静为⽌)、全体活动暂停(完全⽆法集中精⼒时再⽤)
社会学及⼼理学相关理论
团体理论
满⾜⼈的归属和被接纳的需要、与⼈分享经验的需要、通过回馈得到肯定的需要、协同⼯作的机会。
戏剧团体使⼈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获得认知。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感觉运动阶段—— 0-2岁。通过身体感官感受环境中的刺激,以先天的反射⾏为(吮吸、抓取、哭闹等)接触外界,获取经验;
前运算阶段——2-7岁。开始拥有符号功能和直觉思维,开始理解图像和⼿势等代表其他事物的符号,并重视象征意义。泛灵论、以⾃我为中⼼、思维不可逆(单向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可以进⾏简单的抽象思维,但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撑。脱离⾃我中⼼性,思维开始具有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12-成⼈。主要发展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抽象概念和假设的情境;思辨能⼒增强,对⾃⼰的身份和道德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游戏理论
游戏具有功能性
联结虚拟与现实的途径
学习、了解外在的事物,并发展身体与精神上的⾃我成⻓
激发⼉童的潜能,解放天性;
缓解⼉童的压⼒,缓解内在焦虑。
游戏具有调试性
在游戏中,⼉童接受来⾃外界的讯息,然后将环境中的事物加⼊原本的认知结构,调节自身状态,从⽽达到新的平衡。
团体帮助提升社会能力。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
⽀架式教学(维果斯基)
学习者为中心,独⽴探索和协作学习。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交互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