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思维导图
高中哲学思维框架,唯物辩证法:概况:讨论世界的状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编辑于2022-12-25 23:29:39 江西哲学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是什么
哲学
起源: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宇宙,对人生的追问与思考
哲学与时代:是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在哲学上的反应
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哲学与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哲学: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出最一般的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能
可知论
不能
不可知论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
联系发展全面矛盾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使命
产生条件
阶级基础、直接理论来源、科学前提
历史使命
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基本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与时俱进是独特的理论品质
中国化理论成果
马、毛、邓、三、科、习
其他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
第二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论
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性,规律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性,整个世界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定的规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意识具体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研究调查, 找出事物本身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的东西,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
概况:讨论世界的状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联系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主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点
普遍性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
要切记主观随意性,根据现有联系,改造事物状态,创造新的联系
多样性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整体住到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从而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部分: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区决定性作用
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与要素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主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整体部分的方法论
发展
普遍性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实质
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状态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质变:根本性质的变化,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姿态的转变
原理: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亮面难道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为新的亮面开辟道路,如此循环往复
方法论:1.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3.要坚持适度原则
趋势
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用心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
矛盾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我们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的问题
普遍性
承认,揭露,分析,解决矛盾
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坚持共性与个性,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重要概念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泉源与动力。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事物的性质主要有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所决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的泉源与动力。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奥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
含义: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分类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联系:感谢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李记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依赖于理性认识
特点
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时见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世代延续的
上升性
认识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者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向前的步伐,他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那些经过时间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
双重性
根本任务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任务
解释世界,改造世界
途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实践
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形式:生产实践,改革革命,科学实验活动
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社会历史性
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实践与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动力、根本动力、第一动力 目的,根本目的,归宿,唯一标准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反之阻碍
方法论
1.坚持时间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2.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
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
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强调时间,空间)
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强调观决定主观,主观符合客观)
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生价值观
价值与价值观
人的价值
价值
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人的价值
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他人,社会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所构成。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价值观
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及人们的行为选择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影响人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
价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价是非曲直的标准。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价值判断:在事物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判断 价值选择: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客观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主体差异性
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我们想事情,做工作,做的对不对,想的好不好的根本衡量尺度,是人民群众拥不拥护,人民赞不赞成,人民高不高兴,人民答不答应
方法论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现身人民的事业,维护民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
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并非表现为怪异和陋习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要充分发挥主观的东西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要锤炼品的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
含义: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
社会意识
含义: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
生产力
含义: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
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推动生产力发展,反之阻碍。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 不断调节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反之阻碍。 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阻碍。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总趋势
前进的,上升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根本目的:试试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重要概念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
含义: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的主体始终都是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泉源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
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方法论
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