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分析化学1-5章的思维导图
缓冲溶液:缓冲溶液是一类能够抵制外界加入少量酸或碱或稀释的影响,维持溶液pH基本不变。(一般弱酸及其共轭碱有效缓冲范围为pH=pKa±1)缓冲溶液大都是由一对共轭酸碱对组成。
编辑于2022-12-26 14:40:10分析化学
1. 绪论
I. 分析方法的分类
化学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
酸碱滴定
沉淀滴定
配位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
重量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
2.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准确度与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绝对误差:个别测量值-真实值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实值×100%
准确度:反映测量数值与真实数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精密度与偏差
偏差:测量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标准偏差
精密度:测定数据与平均值的接近程度
误差的类型
系统误差:
1.方法误差
对照试验
2.仪器误差
仪器校正
2.试剂误差
空白实验
4.操作者的主官误差
随机误差:无法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Q检验法:Q=(Xn-Xn-1)/(Xn-X1)
格鲁布斯检验法:G=(Xn-X平均)/s
分析方法的检验
t检验法
F检验法
有效数字
对数表示的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留双,如果后一位是5就按5前一位是基数就进偶数将5舍去(奇进偶舍)。
在进行加减计算时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进行修约。
在进行乘除计算时以有效数字最少的进行修约。
3. 滴定分析
主要概念
1.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
2.滴定:由滴定管滴加试剂到被测溶液中的操作。
3.化学计量点:被测物与标准按化学计量关系完成反应的点。
4.滴定终点:使指示剂变色的点。
滴定分析的分类:
酸碱滴定
配位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
沉淀滴定
标准溶液的配置
基准物质
1.直接法
溶液必须要有足够的纯度
物质的组成与物质的化学式完全符合
性质稳定
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
2.间接法
标定:用基准物质来测定溶液的准确浓度的方法。(一般用间接配置标准溶液时)
滴定度:滴定度是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组分的质量,用T被测物/滴定剂来表示。(T=a/b*CbMaV/1000)
4. 酸碱滴定法
1.酸碱对
1.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凡是能接收质子的是碱。
2.共轭酸碱对:在形式上相差一个质子的两个物质。
3.对于共轭酸碱对Ka*Kb=Kw,lgKa+lgKb=14.(25摄氏度时)。
2.酸碱平衡
1.物料平衡:在一个化学平衡中,某一给定组成的总浓度等于各相关浓度之和。
2.电荷平衡:体系中正负电荷的总数是相等的,即在体系中维持电中性。
3.质子平衡:得质子产物的得质子数必定等于失质子的物质失去质子的数目。
3.分布系数:某一存在形式的平衡浓度占总浓度的分数。(Δi = [ci] / c)
一元酸的共轭碱分布系数
一元酸的分布系数
4.分布曲线
当PH<PKa时,溶液中物质主要以HA存在为主。
当PH>PKa时,物质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5.酸碱溶液氢离子平衡浓度的计算:
1.一元酸溶液的计算CKa>>10Kw且C/Ka<105得氢离子的平衡浓度=
2.多元酸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Ka1>>Ka2时
3.两性物质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CKa2≥10Kw且c/Ka1≥10
6.缓冲溶液:缓冲溶液是一类能够抵制外界加入少量酸或碱或稀释的影响,维持溶液pH基本不变。(一般弱酸及其共轭碱有效缓冲范围为pH=pKa±1)缓冲溶液大都是由一对共轭酸碱对组成。
7.指示剂法:利用指示剂在一定条件下时的变色来指示滴定终点。
甲基橙的变色范围:pH3.1-4.4
酚酞的变色范围:pH8-10(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
9.酸碱滴定曲线:
1.起点pH低;
2.pH突跃大;
3.酸碱的浓度不同,突跃长短不同;
4.化学计量点时的pH为7;
8.混合指示剂:由于指示剂具有一定的变色范围,因此只有当溶液的pH改变超过一定数值,指示剂才能变色,为达准确度要求可用混合指示剂使指示剂变色范围变窄。(混合指示剂的变色更敏锐)
10.浓度增加10倍,突跃增加1个单位
对于强碱滴定弱酸滴定弱酸滴定突跃的长度与Ka与弱酸的浓度有关。
11.酸碱的滴定
一元酸碱直接滴定的条件:cKa≥10的-8次方。
多元酸碱的滴定条件:cKai≥10的-9次方且Ka/Ka+1>10的4次方
若cKa1≥10的-9次方cKa2≤10的-9,Ka1/Ka2>10的4次方这时滴定曲线上有2个突跃。
若cKa1≥10的-9次方cKa2≤10的-9,Ka1/Ka2<10的4次方这时滴定曲线上有1个突跃。
若cKa1≥10的-9次方cKa2≤10的-9,Ka1/Ka2>10的4次方这时滴定只有第一个能被滴定。
12.混合碱的测定(成分为NaOH,Na2CO3,NaHCO3):采用双指示剂法,先用酚酞为指示剂,以HCl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粉红色消失,记下V1,再加入甲基橙,继续用HC滴定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记下V2。
1.V1=V2,这表明溶液中只有Na2CO3存在;
2.V1≠0,V2=0,这表明溶液中只有NaOH存在;
3.V1=0,V2≠0,这表明溶液中只有NaHCO3存在;
4.V1>V2,这表明溶液中有NaOH与NaCO3存在;
5.V1<V2,这表明溶液中只有Na2CO3与NaHCO3存在;
13.酸碱标准溶液的配置:
1.酸标准溶液:HCl标准溶液的配置一般采用间接法配置,然后用基准物质标定,常用的基准物质是无水Na2CO3和硼砂。
2.碱标准溶液的配置:NaOH可选用多种基准物质,如H2C2O4·2H2O,KHC2O4,苯甲酸,和邻苯二甲酸氢钾等。
5. 配位滴定法
1.配位滴定的滴定剂:
1.无机配位剂(一般很少用)
2.有机配位剂(一般常用的是EDTA)
2.EDTA
是一种多元酸,可用H4Y表示,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也难溶于酸和一般的有机溶剂,但易溶于氨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相应的二钠盐,所以也称其为EDTA。
EDTA配位的特点:
1.EDTA与许多金属离子可形成配位比为1:1的稳定配合物。
2.EDTA和金属离子生成的金属配合物具有相对稳定性。
3.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大多带有电荷,水溶性也好,反应速率较快,而且无色的金属离子与EDTA生成的配合物也能够为无色,有利于指示剂确定反应终点,但有色的金属离子与EDTA形成的配合物颜色加深。
3.EDTA的副反应:
酸效应:由于EDTA酸根离子会和水中的氢离子结合从而影响放应的进行。
水解效应:由于金属离子会结合溶液中氢氧根离子发生水解从而使影响反应。
4.条件稳定常数:配合反应的完全程度可以用条件稳定常数来判断。其中K(条件)=K/酸效应系数。
5.满足配位滴定的条件是:CK(条件稳定常数)≥10的6次方。
6.配位滴定的滴定曲线:
1.滴定突跃不仅和条件稳定常数有关还和金属离子的C有关,
2.K(条件)越大,滴定突跃越大,金属离子的浓度越大,突跃越大。
3.K(条件)越小,滴定突跃越小,金属离子的浓度越小,突跃越小。
7.金属指示剂:
铬黑T
1.对三价铁离子,铝离子,铜离子,镍离子等封闭。
2.滴定终点由酒红色变为蓝色。
磺基水杨酸
1.直接底定的离子为三价铁。
2.和铁离子显黄色。
二甲酚橙
1.对铁离子,铝离子,镍离子等封闭。
2.主要测锌离子,铅离子等稀土元素。
8.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在滴定的pH范围内,游离指示剂和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的颜色应有显著的差别。
指示剂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应小于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这样才能被EDTA置换出来,显示终点颜色的变化。
指示剂僵化:指示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应易溶于水,如果生成胶体或沉淀,在滴定时指示剂与EDTA的置换作用将进行缓慢而使终点延长。
9.单独一种金属离子配位滴定的条件:lgClgK(条件)≥6
10.混合离子分别滴定的条件:一般▲lgk≥5时一种金属离子才对另一种金属离子没有干扰。若有干扰则需要采用掩蔽的方法去除,
11.常用的掩蔽方法:
配位掩蔽法:干扰离子与掩蔽剂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以消除干扰。例如常用的三乙醇胺掩蔽铁离子,铝离子和锰离子,或用NH4F掩蔽铝离子。
1.干扰离子与掩蔽剂形成的配合物稳定性应大于与EDTA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且要为无色或者浅色的才对实验没有干扰。
2.掩蔽剂不与被测离子配位或者与待测离子形成配合物,其稳定性也小于与EDTA配合物的稳定性。
沉淀掩蔽法:加入选择性的沉淀剂做掩蔽剂,使干扰离子形沉淀或降低其溶解度,在不分离沉淀的情况下滴定。
氧化还原掩蔽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变更干扰离子的价态,以消除其干扰。
12.解蔽方法:将一些离子掩蔽,对某种离子进行滴定后,使用另一种试剂破坏掩蔽所产生的配合物,使被掩蔽的离子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