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这是一篇关于3.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自然保护区、设立依据: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我国现状、作用:我国有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得到恢复等。
编辑于2022-12-27 17:12:123.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
自然保护区
定义
狭义: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广义: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还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
保护对象:
自然生态系统
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
自然遗迹
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核心区:核心区内禁止一切开发活动;
缓冲区:是在核心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的影响和干扰,区内只能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外围区(实验区):在保护的前提下,外围的实验区内允许开展动植物资源的驯化、繁殖和培养、生态环境监测、科普教育以及生态旅游等活动。
设立依据: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典型地区: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珍稀,濒危物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特殊价值: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自然遗迹: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特殊保护区域: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我国现状
基本概况:目前,我国建有各级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大约147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具有现代化意义的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鼎湖山
作用:我国有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得到恢复。
阅读:国家公园
概念: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发利用方式,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
目的:既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公众提供旅游、科研、教育、娱乐的机会和场所,
基本特征: (1)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物种、景观和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 (2)政府权力机构已经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3)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美丽的山景、河景、湖景、海景,甚而人工水库建景,皆可大量规划保护,发展成美丽的国家公园,吸引各地人士前往欣赏旅游。
分类:
保护对象:
自然生态系统类
野生生物类
自然遗迹类
性质:
科研保护区
国家公园
管理区
资源管理保护区
级别:
国家级
省级(自治区,直辖市)
市级(自治州)
县级(自治县,旗,县级市)
意义:
庇护所和贮备地:遗传基因和栖息地
留下天然的“本底”
生态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
科研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精神家园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
定义:国家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者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特点:
整体性: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导致区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不可逆性:当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超过了其自身修复能力时,往往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战略性: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国防安全同样重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为什么要建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构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关键节点
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我国自然保护区现状:我国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生态恢复
定义:生态修复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类型:
自然恢复: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
人工回复: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是治理生态退化的主要方式
知识拓展1:生物保护的方式
就地保护
定义:在生物的原产地开展对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称为就地保护
方式:在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或国家公园
迁地保护
定义:在动物园或繁殖中心开展濒危动物的繁殖保护工作,称为迁地或移地保护
方式:把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离体保护
定义:动物的遗传物质脱离动物的身体进行保存,叫作离体保护
方式:利用胚胎移植、冷冻精液和克隆等新的繁殖技术
知识拓展2: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置: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平均海拔4000多米,有保存完整的高原面
水文: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沼泽群
土壤:发育良好的草甸土
生物:发育良好的草原、草甸,以及种类繁多的珍稀动物
面积:由三江源区范围内相对完整的6个区域中的 18个保护区组成的自然保护网络:保护区总面积为 15.23 万平方千米,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 21%
注:构成了一个独特的高寒草原-草甸一湿地生态系统
主要保护对象:湖泊湿地、高寒草甸草原、原始森林、高寒灌丛、珍稀野生动植物、高寒自然环境及特殊地貌等自然生态系统
功能:保护、科研、旅游、宣传教育。
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系统,保护好高原湿地,为高原特有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有利于保护青藏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极”自然景观;
有利于促进源头地区和中下游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价值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黄河总水量的49%、长江总水量的 25%、澜沧江总水量的 15%都源于此,每年向中下游供水量达 600 多亿立方米
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
三江流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区域
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
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活动
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严重
②盗猎(捕杀)、天敌减少——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
③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水源补给减少——众多湖泊、沼泽萎缩甚至干涸,河流流量减少。
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成效:
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
自然本底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保护
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知识拓展3:生态廊道
1.定义:生态廊道是指将分散的、单独的或者被阻隔的生物栖息地连接起来,便于生物生活、移动、繁衍等的通道。
2.分类: 根据生态廊道的建设尺度及廊道的内部组成等可分为生境(物种和种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廊道和生物通道; 生境廊道组成复杂、长度和范围要比生物通道大得多,如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
3.建立生态廊道的原因 (1)保护区彼此分隔,阻碍了生物的基因交流; (2)生物栖息地人为阻隔日趋严重,栖息地逐渐碎片化(分散); (3)野生动物死于交通事故事件增多。
4.生态廊道建设的原则 (1)生态廊道数量应多于一条且廊道带要达到一定宽度; (2)减少人为干扰,严格规范项目施工; (3)与主要栖息地相一致的植被类型,生物物种相对丰富; (4)尽可能利用天然连续植被,与自然景观格局相适应。
5.生态廊道建设的影响 a.有利: ①将孤立的栖息地与大型栖息地相连,生物生存空间范围扩大。 ②利于动物迁移、繁衍,提高物种和基因的交流速率和频率,增强种群的稳定性、降低野生动物道路死亡率,进而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b.不利:生物廊道的建设有时会促进有害生物的扩散,增加人侵速率。 例如,加剧一些疾病及外来捕食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个体物种从原来孤立的栖息地进入更大栖息地,可能遭受更严重的伤亡。 c.生态廊道的建设是利大于弊的,不仅有利于动物迁徙,还有增加物种基因交流等其他功能
6.城市生态廊道的功 (1)有助于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降低噪声,改善空气质量。 (2)有利于保护多样化的当地环境和生物。 (3)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休憩环境。 (4)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能力增强。
3.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
自然保护区
定义
狭义: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广义: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还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
保护对象:
自然生态系统
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
自然遗迹
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核心区:核心区内禁止一切开发活动;
缓冲区:是在核心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的影响和干扰,区内只能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外围区(实验区):在保护的前提下,外围的实验区内允许开展动植物资源的驯化、繁殖和培养、生态环境监测、科普教育以及生态旅游等活动。
设立依据: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典型地区: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珍稀,濒危物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特殊价值: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自然遗迹: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特殊保护区域: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我国现状
基本概况:目前,我国建有各级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大约147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具有现代化意义的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鼎湖山
作用:我国有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得到恢复。
阅读:国家公园
概念: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发利用方式,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
目的:既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公众提供旅游、科研、教育、娱乐的机会和场所,
基本特征: (1)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物种、景观和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 (2)政府权力机构已经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3)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美丽的山景、河景、湖景、海景,甚而人工水库建景,皆可大量规划保护,发展成美丽的国家公园,吸引各地人士前往欣赏旅游。
分类:
保护对象:
自然生态系统类
野生生物类
自然遗迹类
性质:
科研保护区
国家公园
管理区
资源管理保护区
级别:
国家级
省级(自治区,直辖市)
市级(自治州)
县级(自治县,旗,县级市)
意义:
庇护所和贮备地:遗传基因和栖息地
留下天然的“本底”
生态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
科研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精神家园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
定义:国家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者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特点:
整体性: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导致区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不可逆性:当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超过了其自身修复能力时,往往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战略性: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国防安全同样重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为什么要建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构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关键节点
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我国自然保护区现状:我国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生态恢复
定义:生态修复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类型:
自然恢复: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
人工回复: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是治理生态退化的主要方式
知识拓展1:生物保护的方式
就地保护
定义:在生物的原产地开展对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称为就地保护
方式:在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或国家公园
迁地保护
定义:在动物园或繁殖中心开展濒危动物的繁殖保护工作,称为迁地或移地保护
方式:把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离体保护
定义:动物的遗传物质脱离动物的身体进行保存,叫作离体保护
方式:利用胚胎移植、冷冻精液和克隆等新的繁殖技术
知识拓展2: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置: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平均海拔4000多米,有保存完整的高原面
水文: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沼泽群
土壤:发育良好的草甸土
生物:发育良好的草原、草甸,以及种类繁多的珍稀动物
面积:由三江源区范围内相对完整的6个区域中的 18个保护区组成的自然保护网络:保护区总面积为 15.23 万平方千米,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 21%
注:构成了一个独特的高寒草原-草甸一湿地生态系统
主要保护对象:湖泊湿地、高寒草甸草原、原始森林、高寒灌丛、珍稀野生动植物、高寒自然环境及特殊地貌等自然生态系统
功能:保护、科研、旅游、宣传教育。
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系统,保护好高原湿地,为高原特有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有利于保护青藏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极”自然景观;
有利于促进源头地区和中下游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价值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黄河总水量的49%、长江总水量的 25%、澜沧江总水量的 15%都源于此,每年向中下游供水量达 600 多亿立方米
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
三江流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区域
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
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活动
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严重
②盗猎(捕杀)、天敌减少——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
③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水源补给减少——众多湖泊、沼泽萎缩甚至干涸,河流流量减少。
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成效:
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
自然本底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保护
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知识拓展3:生态廊道
1.定义:生态廊道是指将分散的、单独的或者被阻隔的生物栖息地连接起来,便于生物生活、移动、繁衍等的通道。
2.分类: 根据生态廊道的建设尺度及廊道的内部组成等可分为生境(物种和种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廊道和生物通道; 生境廊道组成复杂、长度和范围要比生物通道大得多,如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
3.建立生态廊道的原因 (1)保护区彼此分隔,阻碍了生物的基因交流; (2)生物栖息地人为阻隔日趋严重,栖息地逐渐碎片化(分散); (3)野生动物死于交通事故事件增多。
4.生态廊道建设的原则 (1)生态廊道数量应多于一条且廊道带要达到一定宽度; (2)减少人为干扰,严格规范项目施工; (3)与主要栖息地相一致的植被类型,生物物种相对丰富; (4)尽可能利用天然连续植被,与自然景观格局相适应。
5.生态廊道建设的影响 a.有利: ①将孤立的栖息地与大型栖息地相连,生物生存空间范围扩大。 ②利于动物迁移、繁衍,提高物种和基因的交流速率和频率,增强种群的稳定性、降低野生动物道路死亡率,进而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b.不利:生物廊道的建设有时会促进有害生物的扩散,增加人侵速率。 例如,加剧一些疾病及外来捕食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个体物种从原来孤立的栖息地进入更大栖息地,可能遭受更严重的伤亡。 c.生态廊道的建设是利大于弊的,不仅有利于动物迁徙,还有增加物种基因交流等其他功能
6.城市生态廊道的功 (1)有助于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降低噪声,改善空气质量。 (2)有利于保护多样化的当地环境和生物。 (3)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休憩环境。 (4)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能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