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药概述
中医学:中药:全国公认、普遍使用、药典或中药手册中记载;草药:全国未公认、局部使用、药典或中药手册中未记载。
编辑于2022-12-28 11:14:46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药概述
教学目标
1、掌握中药四气五味的概念及其与功效关系。 2、熟悉中药的用法。 3、了解中药的炮制。
概念
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制剂,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全国公认、普遍使用、药典或中药手册中记载;草药:全国未公认、局部使用、药典或中药手册中未记载
中药学: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各种中药性能、功效、应用及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的炮制
炮制目的:①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②增强药效;③改变药物性能;④利于贮存;⑤便于服用
炮制方法:①修制法;②水制法;③火制法;④水火共制法;⑤其他制法
中药性能
概述
中药性能概念、内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和毒性
中药性能理论基础:阴阳、脏腑、经 络等学说
中药性能指导思想:治则和治法
中药性能与药材性质不同:(认识对象不同):①人体——中药性能;②药材——药材性状
四气
含义:寒、热、温、凉
温次于热,温热属阳;凉次于寒,寒凉属阴
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作用平和的药物称平性药。
理论基础:八纲辨证中寒热辨证
确定依据
依据减轻或消除:①热证——寒凉药;②寒证——温热药
依据药物清热或祛寒作用强弱分:①寒凉药:大寒、寒、微寒、凉;②温热药:大热、温、微温;③平性药:不寒、不热、平和
意义: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五味
含义:辛、甘、酸、苦、咸5种药味
①淡、涩味,但淡为甘之余味,故附于甘之后;②涩为酸之变味,故附于酸之后
作用特点
辛
散:发散— 发散表邪—解表药—表证
行:①行气 — 行气药 — 气滞证味;②活血— 活血化瘀药— 瘀血证
甘
补:补虚 — 补益药 — 治虚证
和:①和中 — 调和药 — 治脾胃不和证;②调和 — 调和药 — 治脏腑不和证
缓:①缓急 — 止痛药 — 治痛证;②缓和 — 缓和药性(毒性、峻猛之性)
酸
敛:收敛 — 收敛药 — 治虚证(如敛汗、敛肺等)
涩 :固涩 — 固涩药 — 治滑脱证(如涩肠、固精、止血、止带等)
生津:如乌梅、五味子 — 治津液亏虚证
苦
泄
降泄:①肺气— 止咳平喘药 — 治咳喘;②胃气 — 止呕药 — 治呕逆等
通泄:通泄大肠 — 泻下药 — 治便秘证
清泄:清泄热邪 — 清热药 — 治热证
燥:燥湿
苦温燥湿 — 苦温燥湿药—治寒湿证
苦寒燥湿 — 清热燥湿药—治湿热证
咸
软坚:①软坚散结药 — 治肿块证;②软坚泻下药 — 治便秘证
淡
渗:渗湿 — 渗湿药
利:利水 — 利水药
治水湿内停病证(水肿、小便不利等)
五味不良作用
辛:易耗气伤阴,气虚、阴虚慎用。 酸:易收敛邪气,邪实病证忌用。 甘:易腻膈碍胃,令人中满,湿盛慎用。 苦:易伤津败胃,脾胃虚寒证慎用。 咸:易败凝泣而色变,血液瘀滞慎用。
升降浮沉
含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意义:纠正人体气机功能失调,使其恢复正常
归经
含义:药物对机体某一部位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
指导意义:增强用药的准确性和疗效
毒性含义与分级
含义:药物对机体引起的毒性反应或毒副作用
中药毒性分级:①大毒:严重中毒症状,主要脏器损害、死亡;②有毒:严重中毒症状,重要脏器损害,甚至死亡。 ③小毒:中毒症状轻,脏腑组织未损害。
中药的用法
中药配伍
含义:根据病情和药物特点,以安全有效为目的,依法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的过程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用药禁忌
中药煎法
中药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