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必修四4探究世界的本质
这是一个关于必修四4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思维导图,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编辑于2022-12-30 15:32:28 陕西探究世界的本质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
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它与具体运动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的载体:宏观物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
生物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
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人脑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原 理: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载体。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角度:整个物质世界
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特点: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静止
角度:物质的具体形态
含义:性质相对稳定;位置或运动状态相对稳定
特点: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代表观点:飞矢不动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代表观点: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代表观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稳中求进、稳中有变、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
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规律不等于规则、现象
规律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改造、改变、发明),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注意:①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规律现象是规律的表现。 ③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④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⑤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⑥规律不能等同于定律、规则、法律、规定等,规律是客观的,后者都是主观的,是对规律的反映。 人们可以认识/发现/遵循/把握/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发明/改造/消灭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主观能动性
含义
想:人类能动的认识世界
做:实践活动,能动的改造世界
精神状态:意志、干劲、决心等——对比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而前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注意:主观能动性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或: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
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感觉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的属性=唯一特性+根本属性+其它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 ≠ 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 客观实在; 物质的固有属性是: 运动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主观世界
意识(思维)
客观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世界的物质性
原 理:自然界是物质的,都是统一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方法论: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 理: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规律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原 理: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方法论: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原 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自然界的物质性
原 理: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哲学上的物质(共性)与具体物质形态(个性)
区别
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 (看不见摸不着),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是永恒的。
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性, 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存在状态不同)
联系
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 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 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物质现象,是第一性的东西
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 物质世界
客观存在
是指不以“我"的意识为转移 的所有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
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 意识现象
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 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和意识现象。
物质、客观存在、意识
物质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他人意识
意识
他人意识
我的意识
自然界的物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