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五章 缓控释制剂
药剂学第十五章缓控释制剂知识整理,包括:概述、口服缓控释制剂、注射用缓控释制剂、口服则时和定位制剂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20 15:36:10第十五章 缓控释制剂⭐️
概述
缓释制剂
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非恒速释放药物,与普通制剂相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一级
控释制剂
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恒速释放药物,与普通制剂相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零级或接近零级
特点
优点
•使用方便,减少服药次数 •释药徐缓,血浓平稳 •减小峰谷现象,毒副作用小 •疗效好 •可定时、定位释药
缺点
•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 •给药方案无法灵活调节 •价格较贵,一般为普通制剂的2-3倍。
口服缓控释制剂
缓控释药原理
类型
骨架型、贮库型、渗透泵型
原理
溶出、扩散、溶蚀、渗透压、离子交换
溶出原理
使药物具有缓释效果,可采用
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控制粒径大小
扩散原理
贮库型
水不溶性包衣膜
所有参数保持恒定,系零级释放
若其中一个参数或多个参数改变,即非零级过程
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
致孔剂
可溶性盐类;糖类;PEG
获得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的药物释放
骨架型
符合Higuchi方程
获得非零级释放,骨架中药物的溶解速度 必须大于药物的扩散速度
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
包衣
阻滞材料
制成微囊
“膜孔道”
影响药物扩散速度: 膜孔道厚度、膜孔孔径及弯曲度
制成不溶性骨架片
影响药物扩散速度: 药物溶解度、骨架空隙率、孔的弯曲率
制成植入剂
固体灭菌制剂
水不溶性药物与载体共同熔融后倒入模型中制成,径手术埋藏于皮下。
制成经皮吸收制剂
释放速度与浓度梯度、骨架或膜的空隙率有关
增加黏度减小扩散速度
增加具有粘性的高分子材料
常用: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阿拉伯胶等
溶蚀与扩散结合
优点在于材料的生物溶蚀性能不会最后形成空骨架
缺点则是由于影响因素多,其释药动力学较难控制
渗透压机制
可产生恒速释药
将药物或药物与渗透压活性物质作为核芯,用半透性材料包衣
释药小孔可采用激光或高速机械钻来获得
药物流出量=半透膜吸水量
半透膜吸水量取决于膜的渗透性能和片芯渗透压
离子交换作用
“树脂”,“交换”
一般适用于剂量较低的药物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影响因素
理化因素
剂量
单次最大 0.5-1.0 g
pKa、解离度和水溶性
分配系数 :适中(太大结合,太小不透)
胃肠稳定性
生物因素
生物半衰期
大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转运时间为8-12 h,释放吸收<12 h 结肠部位有吸收,药物释放增至24 h,设计成控释制剂
吸收
吸收常数低的药物,不太适宜
代谢
吸收前有代谢,F降低
设计要求
生物利用度
一般应在普通制剂80%~120%
峰浓度与谷浓度之比
应小于普通制剂
处方设计
药物的选择
半衰期较小的药物(t1/2=2~8 h)
剂量很大、药效很剧烈以及溶解吸收很差的药物,剂量需要精密调节的药物,不适合
抗生素类药物(头孢霉素缓释胶囊、克拉霉素缓释胶囊) 对于其抗菌效果依赖于峰浓度,不适合
药物剂量
辅料
骨架型阻滞材料
①不溶性骨架材料
为不溶于水高分子,药物通过其孔道释放,释放过程不变形,最终随粪便排出体外。
EC,聚乙烯
②生物降解骨架材料
体内发生溶蚀
蜂蜡,硬脂酸,氢化植物油
③亲水性凝胶骨架材料
遇水膨胀,形成凝胶层,控制药物释放
HPMC,MC
包衣膜阻滞材料
①不溶性高分子材料
不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具有成膜性,在胃肠液中不溶解
EC、醋酸纤维素、丙烯酸树脂
②肠溶性高分子材料
胃中不溶,小肠偏碱性环境可溶
HPMCP、HPMCAS
增稠剂
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可增加溶液黏度,减慢药物 扩散速率
明胶,PVP、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
简介
骨架型缓释制剂
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HPMC
遇水形成凝胶层
释放机制:凝胶层中药物的扩散和凝胶层的融蚀
溶解度大的药物:释放以扩散为主 溶解度小的药物:释放以融蚀为主
凝胶骨架最后完全溶解,药物完全释放
例:茶碱亲水性凝胶骨架片的制备
蜡制骨架片
由融蚀型材料组成,蜂蜡,硬脂酸
释药原理:融蚀
释放速度:一级释放速率(释药过程面积不断变化)
不溶性骨架片
颗粒状骨架型压制片
胃内滞留片
又称胃内漂浮片
本质为不崩解的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生物黏附片
制备材料:卡波姆、HPC、CMC-Na,壳聚糖
黏附的三种机制:
机械嵌合
与黏蛋白发生黏附
辅料与细胞表面结合
骨架型小丸
膜包衣缓释制剂
微孔膜包衣片
膜控释小片
肠溶膜控释片
膜控释小丸
渗透泵控释制剂
体内外评价
体外评价
体外释放度试验
转篮法,桨法,小杯法
取样点的设计
释药全过程的时间不应低于给药的时间间隔,且累积释放率要求达到90%以上。
至少选出3个取样点
t为开始0.5~2h(累释率约30%) --- 突释
t为中间时间点(累释率约50%) --- 释药特性
最后的取样时间点(累释率约﹥75%) ---基本完全
体内评价
生物利用度
生物等效性
体内外相关
★点对点相关
★平均释放时间与平均滞留时间相关
★一个释放点(t50% ,t100%等)与一个药代动力学(AUC、tmax或Cmax)参数相关
注射用缓控释制剂
微囊与微球
概述
微囊 (microcapsule)高分子材料制成囊膜,将药物包裹
微球(microsphere)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的骨架型微小球状实体
特点
优点
靶向性
缓释与长效性
拴塞性
掩饰不良气味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使液态药物固态化
缺点
载药量有限、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较为复杂
载体材料
天然高分子囊材
无毒,稳定,成膜性好
壳聚糖
半合成高分子囊材
毒性小,黏度大,成盐后Cs⬆️
CMC-Na、CAP、EC、MC、HPMC
合成高分子囊材
聚乳酸(PLA);可降解
聚酰胺(动脉栓塞给药)
微囊的制备
物理化学方法
也称相分离法
步骤
囊心物分散、囊才加入、囊材沉积、囊材固化
分类
单凝聚法
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溶解度凝聚成囊的方法。
工艺流程
p322
两次调节p H
硫酸钠;稀释液
37%甲醛水溶液:交联剂
最佳pH8~9
成囊条件(影响因素)
凝聚系统的组成
水-成囊材料-凝聚剂三者使用量比例通过三元相图完成
明胶溶液的浓度与温度
浓度增加
加速凝胶
温度增加
不能凝胶
药物及凝聚相的性质
药物溶解性好:微囊载药量少
药物过分疏水:形成不含药物空囊
凝聚囊的流动性及其与水相间的界面张力
调节pH
交联固化
目的:所制得的微囊不变形,微囊间不黏连
交联剂:甲醛
交联不足则黏连,交联过度则脆性大
复凝聚法
是利用两种聚合物在不同PH时,电荷的变化 (生成相反的电荷)引起相分离-凝聚的方法
工艺流程
p323
其他
溶剂-非溶剂法
改变温度法
液中干燥法
化学法
界面缩聚法 (单体缩聚)
辐射交联法
物理机械法
微球的制备
乳化分散法
加热固化法
交联剂固化法
溶剂蒸发法
凝聚法
聚合法
影响微囊粒径的因素
囊心物的大小(药物的粒径)
囊材的用量
制备方法
制备温度
制备时的搅拌速率
附加剂的浓度
影响微球粒径的因素
药物浓度
附加剂的影响
制备方法
搅拌速率
乳化时间
质量评价
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粒径分布可用跨距(Span)表示
微囊的载药量与包封率
真题2021
释放速率的检查
有机溶剂残留
突释效应或渗漏率
其他检查
纳米粒
概述
药剂学特指10-100 nm的含药粒子
分类
药物纳米晶
载药纳米粒
特点
改善难溶于药物的口服吸收
延长药物体内循环时间-PEG
增加药物跨血脑屏障的能力
增加药物的淋巴性-淋巴系统吞噬
可作生物大分子的特殊载体
载体材料
天然高分子材料:脂类、糖类、蛋白类等
合成高分子材料:聚氰基丙烯酸烷酯(PACA) PLA、PLGA
载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乳化聚合法
天然高分子凝聚法
分散法
纳米粒的修饰
评定
脂质体
概述
是由脂质分散在水中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并包封一部分水相形成类球状的封闭囊泡。
膜材
磷脂:中性/负电/正电
胆固醇:“流动性缓冲剂”
理化性质
相变温度
产生胶晶态到液晶态的相转变
出现相分离,使膜的流动性增加,易导致内容物泄露
膜的通透性
半通透性膜
膜的流动性
低于相变温度+胆固醇➡️膜分子排列有序性降低➡️流动性⬆️
高于相变温度+胆固醇➡️膜分子排列有序性增加➡️流动性⬆️
脂质体的电荷性
酸性脂质体荷负电
碱基(胺基)脂质体荷正电
不含离子的脂质体显电中性
分类
按结构类型
单室脂质体结构
多室脂质体结构
按性能
普通脂质体
长循环脂质体(隐形脂质体)
也称空间稳定脂质体(SSLs)
特殊功能脂质体
功能和作用机制
功能
淋巴系统趋向性
被动靶向性
主动靶向性
物理化学靶向性
作用机制
吸附
脂质交换
内吞/吞噬
融合
渗漏
酶消化
制备
薄膜分散法
过膜挤压法
French挤压法
逆相蒸发法
化学梯度法
质量评价
包封率和载药量
形态、粒径
泄漏率
磷脂的氧化程度
植入剂
是将药物与辅料制成的小块装或条状的供植入体内的无菌制剂。
分类
固体载体植入剂
泵性植入剂
原位凝胶植入剂
载体材料
生物不降解材料:硅橡胶
生物降解材料
原位凝胶材料
口服则时和定位制剂
择时与定位释放原理
时滞型脉冲释放
溶蚀包衣
压力爆破
胃肠转运时滞
pH触发定位释放
菌群触发定位释放(结肠)
胃内滞留定位释放
简介
渗透泵定时释药系统
包衣脉冲系统
柱塞型定时释药胶囊
结肠定位释药传递系统
时控性OCDDS
pH敏感型OCDDS
压力型OCDDS
生物降解型OCD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