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北亚-俄罗斯
北亚-俄罗斯主要介绍了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这几个部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赞加收藏。
编辑于2023-01-01 12:48:54 湖北省俄罗斯
地理位置
绝对位置
经纬度:50ºN-70ºN,30ºE-180º
半 球:北半球跨东西半球
纬度带:中高纬
温度带:北温带为主,北部为北寒带
海陆位置
地处亚欧大陆北部 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 西邻波罗的海,西南临黑海里海, 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地跨欧亚两洲首都及大部分城市在欧洲部分 欧洲部分是全国的政治,交通,教育,科技,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 集中了全国主要的工农业城市及交通干线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势特征
地形类型多样,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多为平原,东部多高原和山地
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沼泽广布
成因
1.水源:有鄂毕和叶尼塞河等河流的凌汛作用,河水溢出河床
2.地形: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形低洼,排水不畅
3.蒸发量:纬度位置高,蒸发量小
4.下渗量:动图广布不利于水流的下渗
5.植被: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
气候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
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
北部北冰洋沿岸为寒带气候
寒带气候以南的广大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温和
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流影响
黑海沿岸有狭小的地中海气候区
西南部大高加索山脉有高原山地气候分布
太平洋沿岸分布面积狭小温带季风气候
七月等温线
特点
等温线分布较稀疏,南北温差小
等温线走向大致与纬线一致
原因
主要受太阳辐射(纬度因素)的影响
一月等温线
特点
等温线分布密集,南北温差大
西疏东密
等温线走向,围绕寒极呈弧形,向西南和南方突出
原因
纬度高,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南北差异大
由西向东受海洋(西风)影响越来越小
西部地势较低,东部地势高且沿岸受寒流的影响等
降水分布
特点
东欧平原黑海沿岸太平洋沿岸较多,大陆内部较少
总体上从西到东减少
原因
等我平原受大西洋影响较大,海洋性较强
太平洋沿岸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
“寒极”--奥伊米亚康
原因
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少
日照时间短
海拔较高,奥伊米亚康盆地海拔在两千米以上,高于同纬度的中西伯利亚高原
向北开口的盆地地形北极寒冷气流被山坡阻挡,这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
水文特征
伏尔加河
流量较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有春汛、夏汛(春汛为主)
结冰期长
含沙量较小
水能较为丰富,航运价值高
自然条件:流经东欧平原,地形平坦水流平缓,自北向南流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河流封冻期短
社会条件:人口和工农业主要集中于欧洲经济发达联系密切,运输量大
北亚河流
流量较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有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夏汛(永久性冰川融水)春汛为主
结冰期长,有凌汛现象(秋末冬初,冬末春初)
含沙量较小
水能丰富
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流程长,外流河
贝加尔湖
众多独特植物资源和湖水透明度高
历史悠久生存环境封闭利于独立演化
周围人烟稀少,受人类干扰小
入湖河流多带来大量营养物质
湖面大而深,物种生存空间大
工农业污染小,湖内氮、磷物质少,藻类少
流域内植被保持水土功能强,湖泊含沙量小
“太平洋冰窖”--鄂霍次克海
成因
纬度较高,获得太阳辐射少
受冬季风影响大降温剧烈
沿岸寒流影响水温低
海域较封闭与大洋能量交换少
自然资源
种类齐全,储量丰富,资源自给,80%资源总储量分布在亚洲部分
森林资源 水能资源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密度
分布不均地广人稀
有乌拉尔山脉为界,西部人口密度大,东部人口密度小
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和北亚南部
中部和北部地区人口稀少,气候寒冷,地势高,起伏大或沼泽地广布
农业概况
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中南部
在西伯利亚各大河流的上游河谷两岸也有耕地分布
北部:气温较低,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中南部:夏季气温较高,降水少,水热配合欠佳,大部分地区是高原,不利于种植业发展
东南部:温带季风气候,但多为山地制约了种植业发展
东欧平原中南部:纬度相对较低,夏季气温较高,伏尔加河和顿河流经水热配合较好,土壤肥沃
特点
耕作业和畜牧业并重
农业区位条件
有利
纬度相对较低,夏季气温较高
伏尔加河和顿河流经地区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病虫害少
不利
纬度高,热量不足
临北冰洋极地集团控制降水较少
大陆气候性强,寒潮、冻害频繁
纬度高,气温低,多冻土
谷物产量不稳定,需大量进口
工业概况
俄工业发达,核工业和航空业占世界重要地位
工业基础雄厚,部门全
俄IT行业发展迅速
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轻重失调
分布不均衡
四大工业区
圣彼得堡工业区
发展条件:临波罗的海,有优良港口
但资源缺乏,所需原料,燃料大部分从外地运入
俄第二大工业区
莫斯科工业区
发展条件:周围铁、石油丰富铁路运输便利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乌拉尔工业区
工业中心: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
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和有色金属冶炼中心
发展条件:有色金属、镁、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工业中心:新西伯利亚
发展条件:镁、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
亚洲部分最重要的工业区
交通概况
交通部门齐全,种类多,铁路线和管道数量多
货运以铁路和管道运输为主客运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
海运不发达
纬度高,大多数海港有较长的封冻期
除北冰洋外,其他海域较为封闭
港口与外洋联系大多需要经过别国海域影响海运发展
内河航运
除伏尔加河外其他河流的航运价值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封冻期长,通航期短
纬度高,大多数海港有较长的封冻期
亚洲部分河流流域内人口稀少,经济总量小,货运量小
河流大部分南北走向与货物人口流动方向垂直,经济价值不高
交通运输方式
国土辽阔,形成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体系
受气候影响,海运和内流航运不发达
冬季漫长,气候恶劣,铁路运输的连续性强
领土东西跨度大,运输距离长,铁路运输最合理、最经济
亚洲部分铁路稀疏 集中在温暖的南部
西伯利亚大铁路
分布原因
北部纬度高,气候严寒,冻土层广布
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
资源和主要工业区集中在南部
修建意义
横贯西伯利亚,联系国土东西部,促进人口和国土开发东移
有利于沿线资源开发,吸引大量经济投资,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有利于加强与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旅游业发展
修建困难
冬季严寒冻土广布
贝加尔湖一带流域宽阔,沿岸山坡陡峭,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线路长,劳动力短缺,技术难度大
大部分呈东西走向
欧洲部分铁路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
城市概况
莫斯科 圣彼得堡 摩尔曼斯克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俄罗斯
地理位置
绝对位置
经纬度:50ºN-70ºN,30ºE-180º
半 球:北半球跨东西半球
纬度带:中高纬
温度带:北温带为主,北部为北寒带
海陆位置
地处亚欧大陆北部 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 西邻波罗的海,西南临黑海里海, 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地跨欧亚两洲首都及大部分城市在欧洲部分 欧洲部分是全国的政治,交通,教育,科技,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 集中了全国主要的工农业城市及交通干线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势特征
地形类型多样,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多为平原,东部多高原和山地
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沼泽广布
成因
1.水源:有鄂毕和叶尼塞河等河流的凌汛作用,河水溢出河床
2.地形: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形低洼,排水不畅
3.蒸发量:纬度位置高,蒸发量小
4.下渗量:动图广布不利于水流的下渗
5.植被: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
气候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
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
北部北冰洋沿岸为寒带气候
寒带气候以南的广大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温和
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流影响
黑海沿岸有狭小的地中海气候区
西南部大高加索山脉有高原山地气候分布
太平洋沿岸分布面积狭小温带季风气候
七月等温线
特点
等温线分布较稀疏,南北温差小
等温线走向大致与纬线一致
原因
主要受太阳辐射(纬度因素)的影响
一月等温线
特点
等温线分布密集,南北温差大
西疏东密
等温线走向,围绕寒极呈弧形,向西南和南方突出
原因
纬度高,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南北差异大
由西向东受海洋(西风)影响越来越小
西部地势较低,东部地势高且沿岸受寒流的影响等
降水分布
特点
东欧平原黑海沿岸太平洋沿岸较多,大陆内部较少
总体上从西到东减少
原因
等我平原受大西洋影响较大,海洋性较强
太平洋沿岸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
“寒极”--奥伊米亚康
原因
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少
日照时间短
海拔较高,奥伊米亚康盆地海拔在两千米以上,高于同纬度的中西伯利亚高原
向北开口的盆地地形北极寒冷气流被山坡阻挡,这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
水文特征
伏尔加河
流量较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有春汛、夏汛(春汛为主)
结冰期长
含沙量较小
水能较为丰富,航运价值高
自然条件:流经东欧平原,地形平坦水流平缓,自北向南流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河流封冻期短
社会条件:人口和工农业主要集中于欧洲经济发达联系密切,运输量大
北亚河流
流量较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有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夏汛(永久性冰川融水)春汛为主
结冰期长,有凌汛现象(秋末冬初,冬末春初)
含沙量较小
水能丰富
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流程长,外流河
贝加尔湖
众多独特植物资源和湖水透明度高
历史悠久生存环境封闭利于独立演化
周围人烟稀少,受人类干扰小
入湖河流多带来大量营养物质
湖面大而深,物种生存空间大
工农业污染小,湖内氮、磷物质少,藻类少
流域内植被保持水土功能强,湖泊含沙量小
“太平洋冰窖”--鄂霍次克海
成因
纬度较高,获得太阳辐射少
受冬季风影响大降温剧烈
沿岸寒流影响水温低
海域较封闭与大洋能量交换少
自然资源
种类齐全,储量丰富,资源自给,80%资源总储量分布在亚洲部分
森林资源 水能资源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密度
分布不均地广人稀
有乌拉尔山脉为界,西部人口密度大,东部人口密度小
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和北亚南部
中部和北部地区人口稀少,气候寒冷,地势高,起伏大或沼泽地广布
农业概况
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中南部
在西伯利亚各大河流的上游河谷两岸也有耕地分布
北部:气温较低,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中南部:夏季气温较高,降水少,水热配合欠佳,大部分地区是高原,不利于种植业发展
东南部:温带季风气候,但多为山地制约了种植业发展
东欧平原中南部:纬度相对较低,夏季气温较高,伏尔加河和顿河流经水热配合较好,土壤肥沃
特点
耕作业和畜牧业并重
农业区位条件
有利
纬度相对较低,夏季气温较高
伏尔加河和顿河流经地区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病虫害少
不利
纬度高,热量不足
临北冰洋极地集团控制降水较少
大陆气候性强,寒潮、冻害频繁
纬度高,气温低,多冻土
谷物产量不稳定,需大量进口
工业概况
俄工业发达,核工业和航空业占世界重要地位
工业基础雄厚,部门全
俄IT行业发展迅速
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轻重失调
分布不均衡
四大工业区
圣彼得堡工业区
发展条件:临波罗的海,有优良港口
但资源缺乏,所需原料,燃料大部分从外地运入
俄第二大工业区
莫斯科工业区
发展条件:周围铁、石油丰富铁路运输便利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乌拉尔工业区
工业中心: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
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和有色金属冶炼中心
发展条件:有色金属、镁、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工业中心:新西伯利亚
发展条件:镁、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
亚洲部分最重要的工业区
交通概况
交通部门齐全,种类多,铁路线和管道数量多
货运以铁路和管道运输为主客运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
海运不发达
纬度高,大多数海港有较长的封冻期
除北冰洋外,其他海域较为封闭
港口与外洋联系大多需要经过别国海域影响海运发展
内河航运
除伏尔加河外其他河流的航运价值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封冻期长,通航期短
纬度高,大多数海港有较长的封冻期
亚洲部分河流流域内人口稀少,经济总量小,货运量小
河流大部分南北走向与货物人口流动方向垂直,经济价值不高
交通运输方式
国土辽阔,形成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体系
受气候影响,海运和内流航运不发达
冬季漫长,气候恶劣,铁路运输的连续性强
领土东西跨度大,运输距离长,铁路运输最合理、最经济
亚洲部分铁路稀疏 集中在温暖的南部
西伯利亚大铁路
分布原因
北部纬度高,气候严寒,冻土层广布
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
资源和主要工业区集中在南部
修建意义
横贯西伯利亚,联系国土东西部,促进人口和国土开发东移
有利于沿线资源开发,吸引大量经济投资,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有利于加强与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旅游业发展
修建困难
冬季严寒冻土广布
贝加尔湖一带流域宽阔,沿岸山坡陡峭,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线路长,劳动力短缺,技术难度大
大部分呈东西走向
欧洲部分铁路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
城市概况
莫斯科 圣彼得堡 摩尔曼斯克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