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特征:封君、封臣为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是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重要特征。 2.法国:等级君主制 (1)确立: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
编辑于2023-01-05 16:41:01 广东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
夏:世袭 商:内外服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两汉
三公九卿制 中朝〔汉武帝〕 东汉:尚书台〔行政中枢〕
郡县二级制,州 郡 县三级制〔东汉晚期〕
魏晋南北朝
州 郡 县 三级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州 县 二级制 唐:划分“道”10--15
宋
二府三司制
州 县 二级制
元
中书省
行省制
省 路 府 州 县多级行政制度
明
内阁〔明成祖〕
废中书省
清
军机处〔雍正〕
省 府 县 三级行政制度
西方国家
古希腊罗马
城邦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本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罗马:贵族共和制
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掌权
贵族寡头特征
罗马帝国:元首制〔屋大维〕
雅典
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陪审法庭:司法机关
实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
斯巴达:寡头政治
公民大会〔名义上最高权力机关〕
中古西欧
特征:王权教权长期并存
法国等级君主制〔三级会议的召开〕
标志着法国进入君主制阶段,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英国议会君主制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联邦制 法国共和制
影响
中国近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责任内阁制
北洋政府时期
“训政”和“宪政”时期
《训政纲领》
实质:一党专政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931.11.7-20 中华苏维埃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江西瑞金 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 农民 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宪法大纲》 《土地法》 《劳动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三三制”
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解放区:设立行政区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历代变法与改革
中国古代
商鞅变法
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实行什五连坐,建立县制等。
孝文帝改革
内容:①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②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庆历新政
内容: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
失败: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王安石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青苗法,保马法,保甲法等
结果:涉及面广,阻力大,欠妥当,失败告终。
张居正改革
内容:整顿吏治,加强管理考核。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一条鞭法
中国近代
戊戌变法
1898.6---9
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教育等邻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结果: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失败〕
清末新政
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等
民国时期的改革
内容:涉及政治 军事 经济 军事 法律等各个方面。
结果:失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官员选拔与管理
中国古代
选官制度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
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察举制〔汉武帝〕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元:部分保留蒙古习俗,科举时断时续
明清:科举制
考核制度
秦汉:上计制
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考核流于形式。
隋唐:吏部
明清:考察和考满 考课制度〔清〕
监察制度
秦汉: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制度
宋:台谏合一
元:御史台〔中央〕
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都察院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 六科给事中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清:都察院
文官制度
演变:赐官制→个人赡徇制→政党分肥制→文官制
西方文官制度的确立
政务官
随内阁共进退
事务官
不受党派更迭影响,可长期任职
特点:考试录用,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影响
历史作用:①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 ②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扩大选材范围,提高新政效率。
近代中国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科举制存废
1901年,新政,中小学堂。 1905年,停科举,1906年,废除。
选官制度改革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五权宪法
北洋政府
《文官考试法草案》 1913.文官考试制度确立标志
考试
政事堂,铨选局
甄别
有利于保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南京国民政府
1929年《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
考试院负责
1929第一部《考试法》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开放性,公平性。
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
过程:1993年开始推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确立→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
意义
法律与教化
中国古代
先秦时期
德法之争
礼制产生
新思想萌发
早期国家法律
表现:儒法之争
开端:子产铸刑鼎
评价
秦汉至隋唐
秦
依法治国
汉 《九章律》
魏晋 律令儒家化
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唐:《唐律疏议》
礼治
表现:《大唐开元礼》
宋元至明清
法律的演变
宋朝
基本沿袭唐朝,以唐律为蓝本
元朝
整体上弃用唐宋法律,在司法实践中依旧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
《大明律》 律例合编
清朝
沿袭《大明律》 《大清律例》
社会教化
儒学的基层渗透
宋朝 开始,理学形成
朱熹《家礼》 《小学》
儒学人士投身基层教化
乡约〔吕大均兄弟〕 《吕氏乡约》
明朝以后“六谕” 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清朝“圣谕十六条” 《圣谕广训》
影响
…逐渐与法律合流
西方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发展
渊源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罗马民法大全》
日耳曼法
习惯法,成文法
教会法
主要渊源:《罗马民法大全》
发展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基本特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国家权力划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保护个人权力 程序公正,无罪推定 陪审团制度
局限:服务于资产阶级…
宗教伦理与教化
中世纪的基督教
表现
保存了一些宝贵的古典文化
在教育和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督教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价
新教的崛起
天主教
新教
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自己阅读《圣经》
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
鼓励发家致富
评价
当代中国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初创:20C50S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
形成:1978-----20C80S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发展时期
发展:20C90S以来
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后
“五讲四美三热爱”
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10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内容
国家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社会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个人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意义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中国古代
秦汉时期
秦
典客 典属国〔中央机构〕
北逐匈奴,筑长城,南抚夷越 设桂林象郡等
汉
大鸿胪〔中央机构〕
北击匈奴 和亲 “河西四郡” 乌桓校尉
边疆:屯戍政策 设置田官
隋唐至两宋
隋
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加强与流求的接触
唐
归顺→和亲→会盟→册封
西北:安西 北庭都护府 北方:安北 单于都护府 东北:安东都护府 南方:安南都护府
羁縻州
宋
民族交融也没有中断过
元明清时期
元
一方面“行汉法” 另一方面:不同民族差别对待
宣政院〔西藏〕
在东北 云南 设行省,征发赋役
明
除礼部鸿胪寺以外,提督四夷馆
“九边”
“土司”
西藏“法王”
清
理藩院
联姻
军事行动
册封
改土归流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先秦时期
以中原为核心对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汉
陆路:中亚细亚 班超出使大秦
海路:最远到达印度南部
东汉:倭国使臣来朝
隋唐至两宋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
唐:与大食国接触
常骏:到达赤土国
日本派遣留学生等
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元
《马可 波罗行纪》
明清
朝贡贸易
近代西方
民族国家
专制王权的加强
宗教改革
《至尊法案》
民族语言
英语
强化民族认同
法语
民族意识觉醒
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战争
国际法
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外交制度
为和平解决争端 减少战争开辟了新途径
维也纳体系
国际法的发展
一战后
遭到严重破坏
十月革命后: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联〔全体一制〕 1928《非战公约》
二战后
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1945.6《联合国宪章》 “大国一致”
国际法院〔海牙和平宫〕
当代中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
过程
1941.《陕甘宁边区施政纲要》
1947.5.1内蒙古自治区
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标志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发展
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基本政治制度
1990.“三个离不开”
作用
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
当代中国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
三条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外交成就
1954.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求同存异”方针
1964.中法建交
1971.重返联合国
1972.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
建交高潮
改革开放后
1979.中美建交
1989.中苏关系正常化
“10+1”领导人会议机制
21C的外交
十八大以来
发达国家
东亚东南亚
“亲,诚,惠 ,容”理念。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
非洲
“真实亲诚”理念
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方案
货币与赋税
货币的使用与货币体系形成
演变历程
货币的出现
商品交换达到一定程度
秦:秦半两 汉:五铢钱 唐:开元通宝 宋:纸币 元:元宝钞 明清:白银 晚清→民国:银元→法币→金/银元券
铜线与纸币
白银货币化
原因
影响
近代货币的演变
银元→法币→法币贬值,崩溃→金/银元券→人民币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金本位制
1816.英国 国际金本位制
英镑为中心
经济大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7布雷顿森林会议
以美元为中心
作用
瓦解
20C70S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
赋税制度
秦汉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财产税
隋唐
租调役→租庸调制
两税法
宋元
募役法
租庸调
两税法
科差
明清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关税和个人所得税
关税制度
国内关税
国境关税
关税自主权失而复得
个税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户籍制度
战国至秦朝
先秦:编排户名
秦:分类登记
汉至隋唐
汉:编户齐民
两晋南北朝:黄/白籍 土断
隋:大索貌阅
唐:三年一造
宋元
宋:主/客户
元:诸色户计,世袭
明清
明:黄册制度
清:永停编审
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
秦汉: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唐:乡里制度 邻保制度
宋:保甲法
明: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乡里制和保甲制合一
社会救济
政府
储存粮食赈灾
优抚弱势群体
民间
宗族救助
慈善组织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保障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
古希腊村社自治
中古西欧庄园 城市 基督教会
英美法自治市镇
社区自治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英国颁布济贫法
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
西方各国建设福利国家
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