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上古文学
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思维导图,包括:上古文学、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诗人屈原和楚辞。
编辑于2023-01-15 16:22:25 广东民国时期的大陆文学思维导图,丁帆版《中国新文学史》绪论内容,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蒙古 游牧经济发展 氏族社会→奴隶制社会,蒙古统治分全国人民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元杂剧对于权豪势要的横行霸道和官府的贪暴腐朽的描绘,正是当时现实的反映。为加强思想统治,蒙古统治者在侵入长城后也逐渐崇尚儒学,提倡程朱理学。
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城市经济的繁荣,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和娱乐的需要,出现“瓦肆”、“瓦子”,演出说话、说唱、杂剧、院本等艺术,是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说唱诸宫调和戏曲,继承唐代通俗文学的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民国时期的大陆文学思维导图,丁帆版《中国新文学史》绪论内容,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蒙古 游牧经济发展 氏族社会→奴隶制社会,蒙古统治分全国人民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元杂剧对于权豪势要的横行霸道和官府的贪暴腐朽的描绘,正是当时现实的反映。为加强思想统治,蒙古统治者在侵入长城后也逐渐崇尚儒学,提倡程朱理学。
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城市经济的繁荣,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和娱乐的需要,出现“瓦肆”、“瓦子”,演出说话、说唱、杂剧、院本等艺术,是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说唱诸宫调和戏曲,继承唐代通俗文学的发展。
第一编 上古至战国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上古文学
文学艺术起源
劳动说
原始人劳动过程中发出的劳动呼声
有着功利目的,表示热烈的愿望
巫术说
祝词“咒语”作用: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
散文产生晚于诗歌 韵语,散文发展最初阶段的特点
古代神话
马克思的科学概括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产生原因
生产力低下限制知识水平,人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将自然各种变化动力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利。
构成
有现实基础的幻想
把无数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加以总结、集中,创造不少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
与宗教迷信的神则不同
神话是同自然作斗争,想战胜自然
是现实生活斗争的反映
后世宗教不但要求人崇拜神,向神伸手乞求,而且对神屈服、投降,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神。
脱离现实的纯心理活动的表现
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 庄子 陶渊明 李白 李贺 苏轼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概况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风、雅、颂三部分
风
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
雅
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正声
颂
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统治阶级采集诗歌的目的,除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了解人民的反应,考察其政治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雅颂
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周颂”(31)
用板滞的形式和典重的语言,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
“大雅”“小雅”
适应统治阶级歌颂太平的需要而产生。深刻反映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的社会现实
国风
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
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表达了他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
劳动人民 思妇 婚姻恋爱 民歌
艺术特色
简朴的语言 朴素的画面
形象塑造 现实主义艺术的特色
景物描写
形式上,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
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运用双声、叠韵、叠字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
赋、比、兴
诗经地位和影响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启发后世作家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
缺点:不少雅思和颂诗属于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后世封建文人继承下来,用以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明”,成为献媚求宠的手段。
先秦历史散文
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
《尚书》
记言的古史
《春秋》
鲁国的编年史
左传 国语
《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思想内容
民本思想
爱国思想
反对用人祭祀和殉葬的暴行
特点
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
善于写战事,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士写得最出色。
行人辞令之美
《国语》
国别史,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主要在记言。
战国策
基本内容
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裨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特点
最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
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的说服力,甚至有时还可以节省文辞。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叙事散文的影响
司马迁《史记》 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之文 韩愈《平淮西碑》《董公行状》 苏洵《权书》《衡论》,苏轼《策略》《策别》《志林》
先秦诸子散文
论语 孟子
《论语》
语录体(记孔子言行的书)
思想核心“仁”
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
“爱” 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去上
墨子
中心思想:“兼爱” 主张:“兼爱”“非攻”
《墨子》一书
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这是舒礼文的一大进展。
孟子
中心思想:仁义 主张:“仁政”而王天下 主要政治思想:民本思想
《孟子》散文
特点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激烈斗争。
基本上还没有脱离语录体
庄子
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
处世态度:玩世不恭,随俗浮沉,“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庄子散文特点
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善用譬喻。
文中多用韵,声调铿锵,使读者有和谐的节奏感。
荀子 韩非子
荀子(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战国后期法家)
任法术而尚功利,信赏并罚,排斥仁爱。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
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和孔孟思想
入世精神是积极的,但维护封建秩序的说教却有不良影响
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
对待现实的态度是消极的,但不肯同统治阶级合作,不肯同流合污的“清高”思想,在一定历史时期也有好影响。
诗人 屈原和楚辞
楚辞名称和来源
“楚辞”
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产生原因
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楚国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中原文化也发展了它固有的文化。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
受到的影响
民歌 巫音 楚国的地方音乐
屈原的生平及作品
离骚
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艺术风格
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发展了神话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利表现诗人追求理想精神
比心手法的广泛运用
屈原自身品质
“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
有高贵的品质和干练的才能
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后,企图“及前王之踵武” 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
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
影响
形式上,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声形式,创造了一种聚法,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行体的一次大解放。
文学创作上,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内容上,大量采用民间的素材
创作方法上,大胆吸收神话的浪漫及精神
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