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关系2
社会心理学、提高准确描述事物的能力,对所用的非语词沟通方式有目前概念,且对别人是否也会同样理解某种非语词信息保持清楚的认识。
编辑于2023-01-23 14:54:26 四川省社会关系2
来源于人和人之间的某种联系
人际关系
概述
建立与发展
原则
变化
实验和测量
人际沟通
概述
结构
种类
影响因素
改善方法
人际吸引
概述
需要
原则
规则
亲密关系
概述
规则
依恋
爱情
阶段
破裂
在人与人之间的某种联系下产生的行为D
利他行为
概述
含义 利他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与其他行为的关系
利他、助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 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其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
指对他人/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
又叫 向社会行为
2种不同形式
利他主义的行为 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即 我为人人(纯粹助人)
报答性行为 自己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他人,即 因为人人为我 所以我要帮助他人(报答行为)
特性
一种出自自觉自愿的行为
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
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不求回报)
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理论解释
社会生物学
威尔逊
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的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
因为具有该特质的个体比不具有该特质的个体较易持续生存下去,并产生较多后代,每个后代也将具有该特质
指出 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然而对个体来说未必如此
特里弗斯
从相互性角度阐释
认为 只有双向的/相互的利他行为才能作为生物学上的基础
个体利他行为的潜在成本必须经由得到来自他人帮助的可能性所抵消
社会进化论
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们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技术 。因为助人与利他行为是遍布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它们也在进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3种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的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 指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自己并需要帮助的人
相互性规范
也叫 互惠规范
指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互惠的,别人帮助了我,那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即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对维持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稳定有重要意义
社会公平规范 指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
学习理论
在看待人们的助人与利他行为时,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关助人行为的规范的掌握是学习的结果
学习过程中,强化和模仿很重要,儿童会模仿父母/他人的助人行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助人行为有较大影响
社会交换理论
助人=利他
霍曼斯
人们所做的许多事源于自己对利益和成本的衡量,人们希望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和付出最小化的代价,按此,人们在助人行为中也试图追求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付出
助人行为收益的多重形式
得到赞扬
受到奖励
对将来可能的回报的预期
助人成本
时间
金钱
可能的责难
移情与利他主义
巴斯顿
人们常常出于善心而助人
人们的动机有时候是纯粹的利他主义,人们的唯一目的是帮助其他人,即使做这些事情会使自己付出某些代价
影响因素
情境因素
他人的存在
旁观者效应
当有其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时间越长
引起原因的因素
责任扩散 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人的助人行为
情境的不明确性
从决策分析看,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他的行为
评价恐惧
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自己,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即 试图避免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环境因素 物理环境,如天气条件、社区大小、环境中的噪声
时间压力 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境下,人们会有更多的助人行为
助人者特点
助人者的人格因素
一些人格特质,使得一个人在一些情境下表现出较大的助人与利他倾向
如 对社会赞许需求高的人,更可能给慈善机构捐款
助人者的心情 当一个人心情很好时,比较乐于帮助别人
助人者的内疚感
内疚感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们常常会去帮助他人
内疚感比个人困扰更容易帮助别人
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系
个人困扰 人们面对他人受难岁所产生的个人反应,他会促使一个人设法去降 低自己不舒服的感觉,而帮助他人就可以达到
同情性关怀 同情心及对他人关心···情绪,尤其是替代性地/间接地分担他人的 苦难,这种关怀也只能通过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他人而降低
宗教信仰 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在帮助他人方面花的时间更多
性别影响 陌生环境男性,熟悉、安全、集体环境女性,更愿意帮助他人
求助者特点
是否受到他人喜爱 人们经常会帮助自己喜爱的人,很多情况下,长相漂亮的人更可能获取他人的帮助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假如一个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种任务,人们便倾向于不去帮助他
性别的影响 eagly 在危险出现时,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助人倾向,但这种行为只针对女性求助者,尤其是漂亮的女性
增加方法
利他主义的社会化
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通过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
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
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
普及社会心理学知识
减少模糊性
提高责任感
唤起内疚
对自我形象的关心
侵犯行为
概述
含义
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简称 侵犯 也叫 攻击行为
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
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上造成伤害的行动/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侵犯概念3要素
伤害行动
伤害意图
社会评价
是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分析判断3方面
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
其行为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
个体的内在动机/意图如何
判断行为者是否具有侵犯动机
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行为者的身份特征
种类
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
言语侵犯
动作侵犯
根据侵犯的动机
报复性/敌意性侵犯
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侵犯
只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根据侵犯的内涵和外延
广义侵犯
涵盖了全部有动机的伤害行为,而不论其是否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
亲社会
反社会
社会认可
狭义侵犯 有意违反社会主流规范的伤害行为
理论解释
生物学理论
弗洛伊德本能论
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攻击行为把这种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含的能量转向他人
攻击行为就是死本能引起的
洛伦兹 攻击行为更多是适应性的而非自我破坏
弗洛伊德、洛伦兹
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的合普遍的
如果得不到释放,这种能量就越积越多,直到爆发为止
攻击的本能理论,无法解释攻击行为在个体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
生物学因素影响攻击行为,如神经系统影响、基因的影响、生物化学因素
挫折-攻击理论(先受挫,才会有攻击)
只用来解释敌意性攻击而非工具性攻击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挫折是指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挫折产生 当我们达到一个目标的动机非常强烈,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阻碍时
攻击的能量并非直接向挫折源释放,人们会学会克制地报复,会把自己的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标上
如果存在攻击性的线索,挫折引起的愤怒和敌意可能会激起攻击行为---武器效应、踢猫效应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如同很多社会行为一样,当看到别人表现攻击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时,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
由于不愉快的体验产生的情绪唤醒激发攻击行为,还是做出其他回应,还取决于我们对结果的预期,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我们的攻击行为是习得的,可以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成功,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的好处
社会学习使家庭、亚文化、大众媒体都能对攻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A型人格(时间紧迫感更强,做事情更急躁,容易失去耐心
敌意归因偏差(归因于对方有敌意)
性别差异(男人身体攻击,女人言语攻击)
情境因素
温度(气温升高人们暴力倾向会增强,温度过高攻击行为可能减少)
酒精和药物
唤醒水平(兴奋更容易打架)
侵犯性线索(伯克维茨 :武器效应-- 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棒···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
社会因素
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当中容易从众做出破坏行为)
媒体暴力(如 古惑仔)
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培养移情能力 培养成熟个性 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个人层面上的控制 合理利用惩罚 示范非侵犯行为 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社会层面上的控制 建立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