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影响2
社会心理学、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有时态度与行为也会不一致,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并且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找出外部原因时,常会引起个体心理紧张。
编辑于2023-01-23 14:56:18 四川省社会影响2
受到社会中其他人的影响
说服
概述
说服模型
影响因素
从众
概述
经典研究
影响因素
服从
概述
原因
经典研究
影响因素
顺从
概述
心理规律
技巧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社会助长
概念
(social facilitation) 指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改变现象(他人是监督者),包括
社会促进
社会干扰
社会助长实验
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1895,
回答了:当有他人在场的时候个体的作业绩效发生的变化,有他人在场行为更好
原因
他人出现会使人们的唤醒水平增强,这种生理唤醒水平的激起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表现
生理唤醒水平的激起对作业起什么样的作用与作业的性质有关,他人的出现
对完成简单工作起促进作用,也叫 社会促进
对完成复杂工作起损害作用,也叫 社会干扰
具体原因
评价恐惧理论
在有他人存在的环境中,人们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引发了激起
分心冲突理论
当一个人在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新奇刺激的出现会使他分心,这种分心使得个体在注意任务还是注意新奇之间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使得激起增强,从而导致社会助长的产生
社会助长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但动物不担心评价
解释了噪声、闪光··刺激对作业成绩的促进/损害作用
仅是他人在场本身会导致人们提高警惕和警觉,增强唤醒水平
社会惰化
概念
(social loafing)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社会逍遥
指在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他人是同事)
不仅在社会情境中出现,也会发生在人们完成认知任务的时候
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社会惰化没有在个人主义社会中强
原因
责任分散
在团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会埋没在人群中,所以对自己的责任感降低,从而不去努力,导致作业水平下降
情境
在社会助长情境中
个体是他人影响的唯一目标,所有的社会影响均指向该个体
当他人在场时,社会影响也增加
社会惰化现象
发生在团体成员完成团体外他人指定的作业时,每一个个体仅是外人影响的目标之一,外人的社会影响会分散到每一个个体身上
随团体规模增加,每一个个体感受到的压力随之降低
克服
群体成员之间有亲密交往,有较高的相互认同
工作项目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入水平
注重群体整体效益,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强调协作精神的群体,群体的团队合作性较强
个体对群体充分信任,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去个体化
概述
(deindividuation) 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去个体化现象
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集中注意力于团体情境上
研究源于 社会传染
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可以传染给群体,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成员做了一件大部分人反对的事,其他人也会倾向于效仿他
原因 正常人控制机制崩溃
道德意识、价值系统、社会规范不能再约束人们的行为
自私、侵犯、性冲动随便发泄
从而导致暴力与反道德行为
包括
个体责任感的丧失
对团体行为的敏感度增加
影响因素
团体规模
匿名性
引起去个体化的关键
团体成员越是隐匿,他们就越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
自我意识降低
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所习得的社会规范控制
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控制这些功能,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群体的一部分,使人们觉得没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顾及行为后果,从而做出不道德与反社会行为
群体极化
概念
(group polarization) 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原因
社会比较理论
强调在极化过程中规范性影响的作用
在团体讨论过程中,成员比较关心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与团体其他成员相比到底如何
如果他发现自己的观点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因为人们希望他人能对自己做积极的评价(社会规范性影响),所以会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以与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最终也会造成了团体的决策趋于极端
说服性辩论
人们在团体的极化现象并非自己希望自己/他人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评价,而是认为人们期望获得有关问题的正确答案
信息影响:论点对决策更重要 人们从他人那获得论点和信息,如果多数人支持这些论点,个体也会倾向于支持它,并且更多支持的 而不是反对的论点会出现,从而使这种观点变得极端
群体思维
概念
(group think) 也叫小集团意识
指一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往往导致错误的决策结果
比较容易发生在强有力的领导带领的团体和凝聚力极高的团体中
条件
产生的先决条件(5方面)
决策团体是高凝聚力的团体
团体与外界的影响隔离
团体的领导是指点式的
没有一个有效的程序保证团体对所有选择从正反两面加以考虑
外界压力太大,要找出一个比领导者所偏好的选择更好的解决方式的机会很小
以上因素使团体成员强烈的希望团体内部保持一致性,不管是否有团体思维产生
合作、竞争与冲突
合作
概念
(cooperation) 指不同个体未来共同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动/意向
意义
多伊奇
相互帮助 参与合作的所有成员的某些行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相互鼓励
小组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彼此发生积极奋发的情绪
如果组内某一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小组的目标日益接近,则能受到组内其他成员的拥护与欢迎,并对他加以表扬和鼓励
相互支持
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抱着积极支持的态度
若组内成员在完成共同任务中遇到困难时,其他成员想方设法帮助该成员克服困难
合作条件下,人们彼此之间表现为 亲密友好的关系
社会作用
合作促进人们良好交往、友好共处的有效工具
合作是个人和组织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竞争
概述
含义(compettion) 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意向
目的 追求富有吸引力的目标
表现
相互对立
不友好
不支持
意义
多伊奇 在竞争条件下,人们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增长
社会作用
竞争状态下,人们的潜力会被激发,精力更加充沛,竞争使人的潜力得到动员,从而取得平时不能达到的成绩
竞争是人们的一种原发动力,是人们寻求和支撑自身意义的一种方式
合作与竞争
影响因素
人际交互作用 社会交互理论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双方的行为能够形成一种公平和相互获益的关系,那么这种行为与关系就可以得到继续与发展,否则就会减少/停止
人际交往过程中方式的合作/竞争遵循相同的规则
沟通
充分的沟通会导致更多的合作
群体成员间的沟通会影响合作/竞争行为的产生
个体特点 群体成员的社会特性会影响合作和竞争行为的产生
种族
年龄
性别
教育水平
角色地位
奖惩结构
竞争性相互依存结构
合作性相互依存结构
个人主义结构
囚徒困境
梅里尔弗勒德、梅尔文德霍希尔拟定相关困境理论,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方式阐述
搭便车效应
(free-rider effect) 指不负成本而坐享其成所在群体之利
如果群体中每个人都搭便车,最终导致群体中所有成员利益受损,产生公地悲剧
冲突
概述
含义
( conflict) 指个体/群体感受到另一方采取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
特征
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
冲突双方必须有直接的交锋
冲突各方所追求的目标既可能相同又可能不同 与竞争最大的区别 竞争必须是对共同目标的争夺
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激烈得多,它往往突破了规则、规章甚至法律的限制,带有明显的破坏性
原因
社会不平等
主要是财产、权力、声望分配的不平等
知觉到的不公正会导致冲突的产生
人们将公正理解为公平,付出与获得之间要成比例,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的便可能会采取报复行为
竞争
现实群体冲突理论描述的现象
当不同的群体为稀缺的职位、住所和资源进行竞争时,敌意便产生了
当利益相抵触时,冲突便产生了
威胁
冲突性情境中的潜在性威胁越大,冲突程度就越高,达成一个合作性的解决方案就越困难
威胁不仅是应对冲突的有效方式,还对冲突的方式和升级起推波助澜作用
知觉偏差
很多冲突中真正对立的目标只是核心处的一小部分,更大的问题来自对对方动机和目标的误解
刻板印象、偏见群体极化、自我服务倾向···都看引起人们对其他群体的误解
个人因素
个人的价值观体系和个性特征是引发冲突的一个潜在根源
社会功能
平息冲突
托马斯冲突解决方式
文化及影响
概述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