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7.共同备课工作坊——阅读图式与教学内容确定——《十八岁出门远行》共同备课
本章出自王荣生主编的《小说教学教什么》的主题学习工作坊,为方便各位参阅,特作思维导图,以备查阅。主要内容有:专家简介、热身活动、学习目标、讲座正文、后续学习活动。
编辑于2023-01-26 22:14:04 广东"诗圣"杜甫的一生,是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712年生于河南巩县,735年科举落第后漫游齐赵。746年困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开始战乱流离,759年弃官入蜀,760年筑草堂于成都。762年严武镇蜀时短暂安定,768年出峡漂泊湘楚,最终在770年大历五年病逝于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开元盛世到藩镇割据的历史轨迹,以《三吏》《三别》等杰作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红楼梦》第八十回的主要内容如下: 香菱的名字被夏金桂改为秋菱,这是宝钗之前为香菱取的名字。金桂这样做是为了压制宝钗,同时伺机收拾香菱。香菱不敢不从,金桂越发胆大。 薛蟠对宝蟾产生了兴趣,而金桂为了整香菱,故意给二人机会,安排香菱做事以制造他们之间的冲突。薛蟠晚上借故踢打香菱,香菱叫屈。 金桂让薛蟠和宝蟾在秋菱房里成亲,并整夜折磨香菱。香菱无奈,金桂不是让她喝茶就是让她捶腿,折腾得她不得安宁。 金桂故意嫁祸香菱,说自己心痛难忍,药石无用,并找出一个写有她生辰八字和五根针钉在心窝及四肢关节处的纸人。薛蟠相信了这个把戏,痛打了香菱。薛姨妈虽然不信,但金桂不依不饶,定要惩治香菱。 最后,金桂又作践宝蟾,日夜大闹,薛蟠无法应对,只能出门躲避。这些事情让整个荣宁二府都知道,大家都为香菱感到同情和不平。 这一回中,香菱的命运受到了金桂的严重压迫和折磨,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薛蟠的懦弱和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也暴露无遗。整个贾府都对此事议论纷纷,暗示着贾府内部的矛盾和纷争正在逐渐升级。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主要讲述了贾府中的几件事情。首先,贾宝玉在梦中与母亲王夫人和林黛玉相遇,醒来后向探春讲述了这个梦,探春意识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接着,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政相劝不听,贾母也不多管。宝玉因世界上又少了五个清净女儿(陪嫁丫头四个)而感慨作诗。此外,香菱告诉宝玉薛蟠要娶夏家的夏金桂,宝玉为香菱担心。然而,香菱却误解了宝玉的意思,反而不悦而别。最后,宝玉因抄检大观园以来种种羞辱惊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病倒卧床不起。 在这一回中,还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中式宅邸生活的场景,如王夫人和林黛玉在炕上的绣墩子,以及医生来到贾府为宝玉治病的情景。这些场景生动地揭示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第七十九回通过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加深、迎春的婚事、薛蟠的婚事以及宝玉的病情等情节,进一步展示了贾府中的悲剧和人物命运的无奈。同时,也通过描绘中式宅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面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诗圣"杜甫的一生,是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712年生于河南巩县,735年科举落第后漫游齐赵。746年困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开始战乱流离,759年弃官入蜀,760年筑草堂于成都。762年严武镇蜀时短暂安定,768年出峡漂泊湘楚,最终在770年大历五年病逝于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开元盛世到藩镇割据的历史轨迹,以《三吏》《三别》等杰作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红楼梦》第八十回的主要内容如下: 香菱的名字被夏金桂改为秋菱,这是宝钗之前为香菱取的名字。金桂这样做是为了压制宝钗,同时伺机收拾香菱。香菱不敢不从,金桂越发胆大。 薛蟠对宝蟾产生了兴趣,而金桂为了整香菱,故意给二人机会,安排香菱做事以制造他们之间的冲突。薛蟠晚上借故踢打香菱,香菱叫屈。 金桂让薛蟠和宝蟾在秋菱房里成亲,并整夜折磨香菱。香菱无奈,金桂不是让她喝茶就是让她捶腿,折腾得她不得安宁。 金桂故意嫁祸香菱,说自己心痛难忍,药石无用,并找出一个写有她生辰八字和五根针钉在心窝及四肢关节处的纸人。薛蟠相信了这个把戏,痛打了香菱。薛姨妈虽然不信,但金桂不依不饶,定要惩治香菱。 最后,金桂又作践宝蟾,日夜大闹,薛蟠无法应对,只能出门躲避。这些事情让整个荣宁二府都知道,大家都为香菱感到同情和不平。 这一回中,香菱的命运受到了金桂的严重压迫和折磨,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薛蟠的懦弱和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也暴露无遗。整个贾府都对此事议论纷纷,暗示着贾府内部的矛盾和纷争正在逐渐升级。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主要讲述了贾府中的几件事情。首先,贾宝玉在梦中与母亲王夫人和林黛玉相遇,醒来后向探春讲述了这个梦,探春意识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接着,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政相劝不听,贾母也不多管。宝玉因世界上又少了五个清净女儿(陪嫁丫头四个)而感慨作诗。此外,香菱告诉宝玉薛蟠要娶夏家的夏金桂,宝玉为香菱担心。然而,香菱却误解了宝玉的意思,反而不悦而别。最后,宝玉因抄检大观园以来种种羞辱惊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病倒卧床不起。 在这一回中,还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中式宅邸生活的场景,如王夫人和林黛玉在炕上的绣墩子,以及医生来到贾府为宝玉治病的情景。这些场景生动地揭示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第七十九回通过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加深、迎春的婚事、薛蟠的婚事以及宝玉的病情等情节,进一步展示了贾府中的悲剧和人物命运的无奈。同时,也通过描绘中式宅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面貌。
07.共同备课工作坊 阅读图式与教学内容确定 《十八岁出门远行》共同备课
教学现状描述
1.介绍作者余华及先锋小说的特点,意在为理解小说主旨作好铺垫。
2.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荒诞情节背后隐含的寓意,把握小说人物的情感变化和主题。
3.体会新奇独特的语言给小说带来的很强的可读性,以及独特的修辞方式在表达内容上的作用。
4.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认识,渗透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和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常规教学的不足,在于并没有很好地研究文本体式,而是用常规的小说阅读知识和阅读图式去解读这篇课文,结果是无法很好地解读文本。要想读懂这篇小说,需要运用新的知识和阅读图式,并把这些新的知识和阅读图式教给学生。
热身活动
1.当遇到读不懂的小说时,你通常是怎么做的?在教学时又是怎么做的?
2.对学生读不懂的小说,我们应该教给他们些什么以让他们读懂呢?
共同备课进程
【过程描述1】各抒己见论教学内容
师1:这篇课文是在“想象和移情”的单元,所以重点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作者余华的表达方式去想象,以他们现在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作者想用这种表达方式来表达一种怎样的情绪,怎样加以言说的。 我想问问,教学想要传达的东西,各位是怎么理解的?
【观察者点评】由自己读不懂想到学生读不懂,推己及生。
师2: 我们想通过这篇课文告诉学生什么?大家都觉得这篇课文,有一种特别浓厚的后现代感觉,感觉它特别的抽象。 到底应该去教学生什么?
师4:作者在文章当中,写出许多在我们看来很奇怪、很荒诞的情节,但这些情节要表达什么?让我们明白什么? 这个我们要特别探究一下。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特别,这点也需要把握好!
【观察者点评】由自己读不懂想到学生读不懂,推己及生。
师7:从叙述人称上讲,学生们会因为第一人称而非常关注“我”内心的描写,所以有点意识零乱的感觉。 从写作手法来说,文章的手法是倒叙的形式, 让人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要做什么,这是一种独特的手法。
【观察者点评】这位教师的思路很清晰,从几个方面对文本内容进行条分缕析,是研究文本体式的路子。
【过程描述2】讨论情节的荒诞问题
合作专家(李冲锋): 我们也讨论了一段时间,现在把大家往回拽一拽,我们备课的方式怎么说的?怎么定终点?怎么定起点?
教学很重要的就是“明白地教,教得明白”。明白地教,就是说老师自己心里是明白的;“教得明白”,就是要到最后把学生给教明白。问题就是我们自己还没明白,然后说了一大通话,想把学生教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
【要点评议】
文本解读,并不是从文本到文本,就文本论文本,而是需要有文本之外的理论、视角、知识等的引导来完成。在运用某些理论、知识、概念进行文本解读时,首先要弄清楚这些理论、知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然后把它们运用到文本解读中来。否则,就容易出现因为概念理解不一,而无法沟通的情况。
就《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解读而言,需要教师先具备清晰、准确的“荒诞”的“新”知识,然后再运用它去进行文本解读。上述共同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文本解读时知识的准备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荒诞”概念的介入、“荒诞”内涵的澄清和“荒诞”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三个步骤。
【过程描述3】讨论教学目标问题
合作专家:你觉得这篇文章,就考点而言,应该教学生什么呢?
合作专家:我们还是跑回这篇文章上,你既然谈了这个问题,在你看来这篇文章要教给学生哪几个考点?我就问这个问题,因为你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就说明你有一定的想法。
合作专家:高考会考什么呢?
合作专家:大家真正操作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一点的方法是根据你们本地学生实际情况的呢?
【要点评议】
在讨论内容的同时,要考虑教学方法的问题。既然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些内容,那么就要趁热打铁问一下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内容教给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内容决定方法。
合作专家:我们还是回到文本上来,我们今天还是讨论这个问题,不是讨论怎么去备课的问题,我们是以这个文本来搞清楚怎么去备课。
合作专家:感觉很多与准确统计是两回事情。
通过换题目,也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去理解文本,所以说你要知道这个活动设计,它到底是指向什么、干什么、我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是一定要非常清楚的。
【过程描述4】讨论作品的“两个我”
合作专家: 讲到这个地方特别好,也触发到了我。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小说教学教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小说教学应该把作者的写作手法教给学生,作者恰恰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手法,来表达出这样的一个东西,我们只有去把握这样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把握好作者。
合作专家:让学生从另一套逻辑去看这个故事,就会发现有很多的不同。
我们在教学生小说的时候,要关注作者的手法,作者要通过这个手法来达到这种效果。一定要让学生去关注这种手法,正是因为这种手法才让我们感觉到小说的跌宕起伏,小说语言的那种美。所以说,关注作者的手法,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就是用比较“混搭”的比喻来创造一种不和谐,然后在这种不和谐当中,又会创造出一种很复杂的感情、状态,像晚霞非常的美,但它却落到了屁股上,在屁股上又感觉很美,就是这种复杂的情感。本来是很痛苦,而到文中却看上去非常的搞笑,这就是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一种非常奇特的效果。
【过程描述5】共同备课总结与拓展
合作专家:这篇小说当中有很多很妙的东西,问题是要怎么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们去体会到这个妙。我们语文老师的作用就在这里,要不然要语文老师干什么?
还有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有张力?因为它就是在荒诞和合理之间的一种力量,还有一个就是这种少年的心智跟社会上的东西之间的碰撞,也有一种属于张力的东西。
这篇小说,学生一开始的时候读不懂,为什么读不懂呢?就是因为原来我们用的是一种常规小说的阅读范式,或者是阅读的图式,但这篇小说是另一种范式、另一种图式,用常规的小说阅读经验,学生无法去解读这篇小说。这个时候就必须给学生新的阅读小说时必要的那些知识,给学生们增加新的可以去阅读小说的经验。
改变学生传统阅读的图式,然后给学生们新的阅读知识,让他们由此去开辟对新的小说类型的阅读,就是通过这堂课给学生们一个端绪。我们的语文课只能是开启一个端绪,这样学生就可以去阅读更多的作品,不断地进行积累。
共同备课小结
1.本次共同备课的成果
第一,认识到先弄清相关概念再作文本解读。
第二,认识到小说中的两个“我”。
第三,认识到作者语言表达的方式、风格与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
2.学员状态改变的小结
第一,对“依体式,定终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对如何教小说知识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
第三,对小说的表现方式有了进一步认识。
第四,在一定程度上弄清了文本解读、日常教学与考试考点之间的关系。
3.本次共同备课的反思
第一,紧扣话题展开讨论。
第二,合理分配备课时间。
4.教学内容确定的研讨
阅读图式是读者在阅读时所运用的长期储存在脑中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系统。 正是因为读者已经在头脑中储备了大量的知识系统,所以才能够理解作品。与阅读相关的图式主要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和策略图式等几个方面。
语言图式是指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者对词汇、语法和语言习惯的掌握和使用能力。语感从某种层面上说,也是一种语言图式在起作用。
内容图式包括篇章的图式和相关背景知识的图式。
形式图式是文章的组织样式,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其篇章和结构特点也不同。
策略图式是人脑对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阅读的策略图式是对阅读过程的监控和调节,表现在阅读的全过程中。
小说教学,特别在教学新的小说类型时,需要教给学生一种新的阅读图式。新的阅读图式的教学,需要给学生补充相关的阅读技巧、策略等。
后续学习活动
任务1:请从网络或书刊上查找一篇《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对照一下,他们的设计与上面这次共同备课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并对此做出评论。
任务2:阅读董瑞兰的《“有意味”的文学形式——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叙事时间艺术》(载《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想一下本文对这篇小说文本体式的把握有何价值。
本文的主要观点:
本文对小说体式把握的价值:
任务3:下面是一则《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教学目标,你是否认同?如果认同,谈一下它的合理性;如果不认同,谈一下为什么。你会为本课确立怎样的目标?
(1)通过了解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
(2)品味精彩语句,体会其新奇独特的表达效果。
(3)探究“旅店”在文中的内涵,明确其象征意义。
我的观点: 我的理由: 我的教学目标:
任务4:根据《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内容,请从司机的角度来写一篇《三十八岁驾车回家》的小说,在手法与篇幅上与《十八岁出门远行》相当。写好后体会《十八岁出门远行》与《三十八岁驾车回家》在写法、内容等方面的区别,并谈一下如何据此确定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