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高考地理——02行星地球(持续更新中)
根据新高考地理内容制作,这一章节主要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于圈层结构、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自转以及地理意义、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图文并茂,描述详实。适用于高中生、教资科三考生以及考研学生。
按大洲描述世界各国的名酒和代表性酒,包含大洋洲、 美洲、亚洲、非洲、欧洲等。
这是一篇关于大数据思维导图,大数据导论,帮助读者系统了解大数据,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能对感兴趣的小伙伴学习提供帮助。
常见的openLayers的API,包含了Map(地图),Layer(图层),Source(数据源),Feature(要素)的常见属性和方法,有助于初学者学习Openlayers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行星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圈层结构
1.天体和天体系统
1)宇宙由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天体组成。
2)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地球所属的天体系统层次由高到低为: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八大行星均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运动特征,且地球的结构特征与其他类地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其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
①自身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日地距离适中。
②外部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为地球提供能源;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地球气候;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地球磁场;极地上空产生极光。
5.地球的圈层结构
1)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
2)生物圈、水圈、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沉积岩地层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表
2.地球的演化历程
从地表的演化、生物的演化和矿产的形成三大方面,可将地球的演化历程分为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从极地上空俯视,北逆南顺。
2)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公转速度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2.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影响
3.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最大,夏至日最小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直射时最大,冬至日(或夏至日)最小
赤道→春分日和秋分日最大,夏至日和冬至日最小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所求地点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取舍遵循“同减异加”原则)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特征
2)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3)速度:角速度均为15°/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2.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地球自转运动;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2)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是一个地球大圆,又称晨昏圈。
3.时差
1)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转,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相同纬度地区,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时区的划分
在地球上经度每隔15°划分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以0°经线为基准向东西两侧划分时区,其中7.5°W到7.5°E为中(零)时区
172.5°E到180°为东十二区,172.5°W到180°为西十二区
东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即东西十二区
3)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4)日界线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角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