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思维导图是对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都变在何处?本思维导图从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尚、大众传媒(通讯工具、报刊、影视事业、互联网)等多角度分析,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大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你罗列完整重点难点,一图在手,应有尽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的起步【1949到1956年】
恢复【1949到1952年】
背景
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交通堵塞
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意义
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一五计划【1953到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基础薄弱,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启动国家工业化
成就
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交通运输业:宝成、鹰厦等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康藏、新藏等公路
模范:王崇伦,赵梦涛,李顺达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1953到1956年】
变化
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到1966年】
中共八大【1956年】
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评价: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评价:主观上反映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落后经济面貌的要求;客观上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到1961年】
影响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评价:超越了生产关系发展水平
八字方针【1962年】
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评价: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但仍未从思想上认识到错误,总是想没变更,没找到新的正确道路
文化大革命【1966到1976年】
调整
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
1973年,复苏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内容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施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结束了左的束缚,实现了党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1978年
措施
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仅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城市
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影响: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22年,南方讲话
1922年10月中共十四大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中共十五大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一共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1世纪初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过程
1978年开放深圳,珠海两地为出口特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相继开放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992年,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990年,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开放长江沿海
特区特点
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深圳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