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上生物总结
八上生物总结学习笔记,适用于预习、复习的参照。适用于考前复习,也可以综合其他资料使用。
编辑于2023-02-01 11:23:43 陕西八上生物
细菌真菌
细菌和真菌
菌落的培养
1.制备培养基
2.高温灭菌
3.接种
4.恒温培养
细菌(高倍显微镜)
菌落:小,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大多为白色
主要内容: ①形态结构:单细胞(原核生物,有DNA集中区域,无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荚膜,鞭毛 ②生殖:分裂(常有计算题)
荚膜起保护作用,常与细菌致病性有关,鞭毛有助于细菌在液体中游动
真菌
菌落:大,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五颜六色
①多细胞(真核生物)孢子、直立菌丝、营养菌丝 酵母菌是唯一单细胞真菌!!! ②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
eg:蘑菇 菌盖 (菌盖与菌柄共秤子实体) 菌褶 菌柄 菌丝
生存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腐生——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寄生——引起植物或人患病
3.共生——与植物共生
人类对其利用
食品制作 事物保存(原理:杀死食品内细菌真菌或抑制它们生长繁殖) 疾病防治 清洁能源 环境保护
公式
酵母菌:有氧 葡萄糖→水+二氧化碳+大量能量
酵母菌:无氧 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少量能量(酿米酒)
👣
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变温动物)
无肛门
腔肠动物
主要特征 ①辐射对称 ②体表有刺细胞 ③有口无肛门
与人类关系
海蜇——食用
珊瑚虫——珊瑚礁
代表动物—水螅(多细胞)
生殖
无性生殖(出芽生殖-营养好)
有性生殖
结构
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吃进去的食物在消化腔内被内胚层细胞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从口排出。
体形-辐射对称
生活环境
海洋中(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
淡水中(水螅)
扁形动物
代表动物—涡虫(营自由生活)
生活环境—清澈的溪流中隐蔽在水底的石块下
形态特征—身体柔软,背腹扁平,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取食—口长在腹面,口内有管状咽,咽可伸出口外, 捕食水中的小动物,食物在肠内消化,残渣从口排出
与人类关系
猪肉绦虫——形成“米猪肉”
血吸虫——感染
大多数 扁形动物 营寄生生活
主要特征 ①两侧对称 ②背腹扁平 ③有口无肛门
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 的脊柱的动物,约占95%。
有肛门
线形动物
主要特征 ①身体细长成圆柱状 ②体表有角质层 ③有口有肛门
代表动物—蛔虫(营寄生生活)
体态结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体表包裹着一层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结构简单, 肠仅有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 生殖器官发达,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蠕动。
蛔虫病
传染—沾染蛔虫卵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
环节动物
代表动物—蚯蚓
体表有粘液,便于通过体壁呼吸
运动:肌肉提供动力,肛毛辅助运动
主要特征
1.身体成圆筒形由相似体节组成
2.靠肛毛或疣足运动
软体动物
代表动物—缢蛏
出水管作为食物和气体的通道, 贝壳用来自我保护起防御作用, 足是运动器官。
双壳纲
主要特征 ①大多有贝壳(由外套膜分泌而来) ②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③运动器官是足
与人类关系
🐣
1.食用
2.药用
3.装饰
益处
4.钉螺是血吸虫中间寄主,与血吸虫传播有关,危害及大
节肢动物
昆虫(节肢动物做大类群)
代表动物—蝗虫(三足两翅)
主要特征 1.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2.身体和附肢分节
脊椎动物
变温动物
鱼
适于游泳的特征
体形——流线型
体色——保护色
运动
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体表—鳞片,粘液
主要特征 1.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2.用腮呼吸 3.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四大家鱼 青草鲢鳙
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代表动物——青蛙
主要特征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 2.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真正的陆生生物)
主要特征 1.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 2.用肺呼吸 3.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eg:蜥蜴、龟、鳖、蛇、鳄
恒温动物
鸟
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
1.减重
有些骨薄且中空
无齿,直肠短,不储存粪便
2.减少阻力
流线型
体表背覆羽毛
3.飞行器官
翼
胸肌发达
动力充足
4.能量供给
食量大
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
体温恒定
主要特征
1.体表覆羽
2.有喙无齿
3.有气囊辅助呼吸
与人类关系
农林害虫的天敌
食用
观赏
哺乳动物
牙齿分化——门齿、(犬齿)、臼齿
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更利于适应环境
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
2.胎生哺乳
3.牙齿饭分化
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珊瑚和珊瑚礁是由珊瑚虫分泌的石灰物质堆积而成,不是生物可以形成岛屿加古海岸还可以为海底的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重要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
内涵: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三个层次)
根据生物的特征分类
分类
植物的分类(形态结构)
种子植物(有种子)
被子植物(有果皮)
花、果实、种子往往作为被子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根茎叶形态容易受环境影响
单子叶植物
玉米
双子叶植物
向日葵
裸子植物(无果皮)
油松
孢子植物(无种子)
有茎叶
有根
肾蕨(蕨类植物)
无根(假根)
苔藓(苔藓植物)
无茎叶
无根
水绵(藻类植物)
动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从种到界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从大到小的等级: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林奈和双名法 属名+种名 拉丁文斜体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特点:多种多样
中国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实质:基因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原因: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动物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的运动
运动系统的组成、功能、特点
关节
1.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
上覆关节软骨;减少摩擦、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和冲击
灵活性
2.关节囊
由结缔组织构成,围绕整个关节,里外都有坚韧的韧带; 韧带可以把关节面的两骨牢固连接,囊壁内表面分泌滑液
牢固性
3.关节腔
由关节面和关节囊围成的空腔; 内有滑液能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使关节运动灵活
灵活性
骨骼肌
结构
肌腱(可绕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肌腹(肌肉组织)
特征——骨骼肌受刺激时能收缩,在运动中起动力作用
运动的形成
1.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刺激收缩
2.牵动骨绕关节运动
3.相应部位产生运动
动物运动的意义——利于捕食和抵御敌害;利于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eg:取食行为 防御行为 攻击行为 繁殖行为 节律行为 领域行为 社会行为
从获取途径分类
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由遗传物质决定)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社会行为
具有社会行为动物的特征
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组织
成员间有明确分工
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群体中信息交流
动作、声音、气味…
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维持生态平衡
2.促进物质循环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4.数量过多造成危害
病毒(无细胞结构) (电子显微镜)
发现(伊万诺夫斯基)
称病原体为 “滤过性病毒” 比细菌小的多
种类
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噬菌体
专一性
结构 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
生殖
病毒只能寄生(生活方式)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与人类关系——制作疫苗/转基因/基因治疗
八上生物
细菌真菌
细菌和真菌
菌落的培养
1.制备培养基
2.高温灭菌
3.接种
4.恒温培养
细菌(高倍显微镜)
菌落:小,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大多为白色
主要内容: ①形态结构:单细胞(原核生物,有DNA集中区域,无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荚膜,鞭毛 ②生殖:分裂(常有计算题)
荚膜起保护作用,常与细菌致病性有关,鞭毛有助于细菌在液体中游动
真菌
菌落:大,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五颜六色
①多细胞(真核生物)孢子、直立菌丝、营养菌丝 酵母菌是唯一单细胞真菌!!! ②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
eg:蘑菇 菌盖 (菌盖与菌柄共秤子实体) 菌褶 菌柄 菌丝
生存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腐生——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寄生——引起植物或人患病
3.共生——与植物共生
人类对其利用
食品制作 事物保存(原理:杀死食品内细菌真菌或抑制它们生长繁殖) 疾病防治 清洁能源 环境保护
公式
酵母菌:有氧 葡萄糖→水+二氧化碳+大量能量
酵母菌:无氧 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少量能量(酿米酒)
👣
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变温动物)
无肛门
腔肠动物
主要特征 ①辐射对称 ②体表有刺细胞 ③有口无肛门
与人类关系
海蜇——食用
珊瑚虫——珊瑚礁
代表动物—水螅(多细胞)
生殖
无性生殖(出芽生殖-营养好)
有性生殖
结构
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吃进去的食物在消化腔内被内胚层细胞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从口排出。
体形-辐射对称
生活环境
海洋中(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
淡水中(水螅)
扁形动物
代表动物—涡虫(营自由生活)
生活环境—清澈的溪流中隐蔽在水底的石块下
形态特征—身体柔软,背腹扁平,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取食—口长在腹面,口内有管状咽,咽可伸出口外, 捕食水中的小动物,食物在肠内消化,残渣从口排出
与人类关系
猪肉绦虫——形成“米猪肉”
血吸虫——感染
大多数 扁形动物 营寄生生活
主要特征 ①两侧对称 ②背腹扁平 ③有口无肛门
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 的脊柱的动物,约占95%。
有肛门
线形动物
主要特征 ①身体细长成圆柱状 ②体表有角质层 ③有口有肛门
代表动物—蛔虫(营寄生生活)
体态结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体表包裹着一层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结构简单, 肠仅有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 生殖器官发达,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蠕动。
蛔虫病
传染—沾染蛔虫卵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
环节动物
代表动物—蚯蚓
体表有粘液,便于通过体壁呼吸
运动:肌肉提供动力,肛毛辅助运动
主要特征
1.身体成圆筒形由相似体节组成
2.靠肛毛或疣足运动
软体动物
代表动物—缢蛏
出水管作为食物和气体的通道, 贝壳用来自我保护起防御作用, 足是运动器官。
双壳纲
主要特征 ①大多有贝壳(由外套膜分泌而来) ②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③运动器官是足
与人类关系
🐣
1.食用
2.药用
3.装饰
益处
4.钉螺是血吸虫中间寄主,与血吸虫传播有关,危害及大
节肢动物
昆虫(节肢动物做大类群)
代表动物—蝗虫(三足两翅)
主要特征 1.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2.身体和附肢分节
脊椎动物
变温动物
鱼
适于游泳的特征
体形——流线型
体色——保护色
运动
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体表—鳞片,粘液
主要特征 1.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2.用腮呼吸 3.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四大家鱼 青草鲢鳙
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代表动物——青蛙
主要特征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 2.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真正的陆生生物)
主要特征 1.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 2.用肺呼吸 3.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eg:蜥蜴、龟、鳖、蛇、鳄
恒温动物
鸟
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
1.减重
有些骨薄且中空
无齿,直肠短,不储存粪便
2.减少阻力
流线型
体表背覆羽毛
3.飞行器官
翼
胸肌发达
动力充足
4.能量供给
食量大
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
体温恒定
主要特征
1.体表覆羽
2.有喙无齿
3.有气囊辅助呼吸
与人类关系
农林害虫的天敌
食用
观赏
哺乳动物
牙齿分化——门齿、(犬齿)、臼齿
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更利于适应环境
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
2.胎生哺乳
3.牙齿饭分化
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珊瑚和珊瑚礁是由珊瑚虫分泌的石灰物质堆积而成,不是生物可以形成岛屿加古海岸还可以为海底的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重要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
内涵: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三个层次)
根据生物的特征分类
分类
植物的分类(形态结构)
种子植物(有种子)
被子植物(有果皮)
花、果实、种子往往作为被子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根茎叶形态容易受环境影响
单子叶植物
玉米
双子叶植物
向日葵
裸子植物(无果皮)
油松
孢子植物(无种子)
有茎叶
有根
肾蕨(蕨类植物)
无根(假根)
苔藓(苔藓植物)
无茎叶
无根
水绵(藻类植物)
动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从种到界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从大到小的等级: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林奈和双名法 属名+种名 拉丁文斜体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特点:多种多样
中国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实质:基因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原因: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动物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的运动
运动系统的组成、功能、特点
关节
1.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
上覆关节软骨;减少摩擦、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和冲击
灵活性
2.关节囊
由结缔组织构成,围绕整个关节,里外都有坚韧的韧带; 韧带可以把关节面的两骨牢固连接,囊壁内表面分泌滑液
牢固性
3.关节腔
由关节面和关节囊围成的空腔; 内有滑液能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使关节运动灵活
灵活性
骨骼肌
结构
肌腱(可绕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肌腹(肌肉组织)
特征——骨骼肌受刺激时能收缩,在运动中起动力作用
运动的形成
1.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刺激收缩
2.牵动骨绕关节运动
3.相应部位产生运动
动物运动的意义——利于捕食和抵御敌害;利于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eg:取食行为 防御行为 攻击行为 繁殖行为 节律行为 领域行为 社会行为
从获取途径分类
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由遗传物质决定)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社会行为
具有社会行为动物的特征
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组织
成员间有明确分工
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群体中信息交流
动作、声音、气味…
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维持生态平衡
2.促进物质循环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4.数量过多造成危害
病毒(无细胞结构) (电子显微镜)
发现(伊万诺夫斯基)
称病原体为 “滤过性病毒” 比细菌小的多
种类
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噬菌体
专一性
结构 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
生殖
病毒只能寄生(生活方式)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与人类关系——制作疫苗/转基因/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