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2-2023年度读书笔记(精选)
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谨以此笔记记录自己过去一年的阅读体验,希望自己继续保持对阅读的热爱!
编辑于2023-02-01 18:40:58 浙江省2022-2023 年度读书笔记 (精选)
地下室手记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大学课堂上老师推荐的,那时就排在书单了,竟然拖到研三才看。 这本书应该是属于小说类,但有大量心理描写和议论,故事性极弱,因此很难看进去,但作者这种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又深深吸引着我,因此我竟也不觉得无聊了。 主人公是一位离群索居的人,这种离群索居既非自己选择但又像是唯一的选择。一切还得从他小时候谈起,这位主人公是个孤儿,从小寄居在一个远房亲戚家,经常受到责骂,而到了上学的年龄又被立即丢到学校,在学校也备受嘲笑。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形成了及其深厚的自我认同障碍和身份焦虑。一方面,他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不受关注的透明人,一方面又要拉开自己和众人的差距,以彰显自己的睿智和文明。这种观念深深折磨着他,他渴望与人交流,但从小的经历让他不能正常感受人际关系的快乐,更无法感受爱,社交对于他来说的作用就是证明自己的重要性,结果不言而喻,他又弄巧成拙,在公众场合做出许多让自己悔恨的行为。 整本书中主人公偏激的言论,充满矛盾的思想,起伏的情绪以及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都在为身份认同和身份焦虑这一主题做铺垫,读到最后豁然开朗,这本书最迷人之处也在此。我们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书中的人物不一定非要是值得人崇敬的人,也可以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庸俗的人,让我们在阅读时能够找到自己的身影。
人类简史 精彩的历史书,当明白了人类只不过是“智人人种”,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当明白了我们生活的现代只不过是几万年的剪影,整个世界一下子开阔起来,内心彷佛放下了一些不值纠结的东西。 有时觉得读历史好像没有实实在在的用处,但读完又觉得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又深了一步,这就是最有魅力的地方 。
那不勒斯四部曲 非常精彩的一部小说,除了那不勒斯的社会,更精彩的是描述了众多女性从小女孩到老年的生活群像,处处有共鸣。 但看完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初读时总期待着像莉拉这样的女性应该度过波澜壮阔的一生,但她彷佛经历了一个人一生所能想到的所有不能承受的痛苦,这常常让我感到悲伤。埃莱娜更像现实中认真努力的女孩子,小时候羡慕别的女孩的光芒,羡慕上层社会那种高雅体面的生活,于是一边自卑一边又不甘自我放弃,但当自己渐渐过上自己羡慕的生活之后,又发现了其中的虚伪和脆弱,于是又回到自己一直想要逃离的城区。虽然已经达到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埃莱娜一直是那个自卑的姑娘,一直觉得自己活在莉拉的光芒下。 埃莱娜在功成名就之后说:“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而进行的低俗斗争!”我们也许会像埃莱娜一样,终生奋力战斗,但生命若仅仅是为了斗争而存在,人生将会变得无比空虚。
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确实是颠覆的,许多观点看起来觉得不解、甚至是荒谬的,但是通过哲人的娓娓道来,渐渐觉得这本书无形中开始影响我的思维方式。 幸福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仿佛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人们才得以做自己,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自由。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我常常想,如果我是个天才有多好,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能轻易在一串毫无规律的数字中看出规律,能轻而易举掌握几种语言等等。但主人公查理的想法更朴素,他只是想变聪明,会读会写,知道别人谈论的有趣的事情是什么。于是他成了二位科学家的实验物体,与真正的实验白老鼠──阿尔吉侬,共同接受了脑部手术。 手术后他变成了智力180的天才,他可以在短时间内吸收别人一生都无法学完的知识,拥有身边人无法企及的智慧,他开始让身边人敬畏、甚至害怕。而且,他恢复了记忆力,他想起来查理还是白痴时受到的嘲弄,但他竟然在别人嘲笑自己时也跟着笑。当然最让他伤心的是自己的妈妈因为自己太愚蠢而丢弃自己,因为小时候妈妈严令禁止,他无法靠近异性,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时查理虽然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天才,但他迷失了自己,这让他很痛苦。 手术的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小白鼠阿尔吉侬死了,他的智力先是冲上顶峰以后开始下降,最终,他又回到了那个白痴查理,又回到了面包店工作,面包店里的人又成为了他的朋友。这一切彷佛一场梦境,变成了“白痴”的查理可能不会记得这段经历,但让读者觉得可惜又倍感欣慰的是在智能消失的那一段时间,查理曾努力保留最基本的读写能力。 这个故事让我一直以来的幻想变了个思路,如果我变成天才,我还会满足现在的生活吗?世界上本来就不会发生通过一场脑部手术就能把智力提高到180这种事,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智力处在正态分布中间的普通人,高智商不是获得幸福的充分条件,甚至不是必要条件。
人生的智慧 这是一本适合放在床头随时翻阅的书,它集中了叔本华充满智慧的思考。如何才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一个人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叔本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参考答案。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温暖”和“治愈”仿佛是现代人喜欢的字眼。比如冬天喝到了一杯奶茶很温暖,摸了摸路边的流浪猫觉得很治愈。可如果欧维听到了别人这样评价他,他会说“去他妈的,别说废话”。 欧维就是这样一个刻板而又固执的老头,每天早晨他都会定时在社区里进行巡视,确认所有的车辆都停在应停的位置,呵斥违反规定私自驶入社区的车辆,赶走四处乱转破坏环境的猫狗,在社区居民眼里,欧维是“来自地狱的恶邻”,可每个人都明白,这其实是欧维对于社区爱之深刻的表现。 他生活的一切美好,源于与索雅的相遇。他从小失去双亲,一路走来对待生活严肃认真,非黑即白。而索雅毫无章法,生活得绚烂自在,于是索雅成为了他黑白生活中的颜色,欧维的执拗认真也为索雅珍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因为对彼此的爱,包容着对方的的一切。 可他的索雅半年前因为疾病离开他了,留他一人生活在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之中,欧维心灰意冷,在这个世界上他已了无牵挂,于是他决定自杀。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名为帕维娜的女子和丈夫带着两个孩子搬到了欧维的隔壁,成为了欧维自杀计划的绊脚石。而在帕尔瓦娜一家三番五次的“麻烦下”,欧维再次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牵挂,他没有再寻死了,而是在某天早上安静地在床上离去。 最后,欧维的葬礼上有三百多人来纪念他,这个外表固执却内心柔软的老头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一生一世美人骨 非常唯美细腻的一本言情小说。“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皮相再好,也有年老色衰的一天,只有风骨得以流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是一本与心理咨询有关的故事书,但更是每个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的成长之书。过往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自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现在的自己和解,有时我们会苦恼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情绪,却不会想到这些行为和情绪的来源,只一味苛求自己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助的怪圈。 因此,回到过去,回到童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行为和情绪的缘由,或许有助于更好地接纳自己和别人。
恶意 已经好久没有这么入迷的阅读体验了,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读完的。虽然早在全书的四分之一处就已知道凶手,但探究其动机又花了四分之三的篇幅,且这个过程亦有反转,一直读到最后一页才恍然大悟,这便是东野圭吾的魅力。 一个人的恶意为何如此之大,不惜在精神和肉体层面对一个人进行双重摧毁?看了这本书依然不懂坏人的逻辑,可能坏人之坏本身就没有逻辑。仔细想想,好像人的一生中必然会遭受某些恶意,很少会有幸免者。当我遭受恶意时,总是会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甚至有时候会感到愧疚。有些情况下其实不然,坏人对你施暴,可能仅仅是因为他坏,没有任何逻辑。
人生海海 像麦家的其他故事一样,这依然是一个传奇的故事,但传奇的人生却被时代淹没,历经折磨,读起来让人叹息,幸运的是,悲惨的人在万念俱灰的时候遇到了“贵人”,把你从深渊拉回来。 人生海海,生活的海浪既能残酷地把你淹没,时间的暗流也能仁慈地把你治愈。
幸福之路 哲学家罗素所写的一本关于生活哲理的小书,罗素在该书中讨论了各种常见的问题,如生存竞争、烦闷、嫉妒、疲劳等等,并阐述了自己认为可以避免的方式。 我的本年度最佳,相见恨晚!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人生的选择也不止一个
解密 这是麦家根据历史上一位天才改编的小说,但这位天才的一生太过奇幻,因此这部根据真实事件的改编的故事有浓厚的悬疑意味,读起来让人深深陷入这个故事中。 天才容金珍出生时便被抛弃,从小在孤独中成长起来,虽然没有受过教育,却有惊人的数学天赋,后来被神秘组织“701”选走,开始从事密码破译工作,在这里他达到了职业生涯的巅峰,但也因为破译密码而丢失了自己,最终成为了精神病人。 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位天才数学家所能绽放的耀眼光芒,耀眼到足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但也看到了那种无人之境的孤寂和挣扎,累年破译密码的过程中,他彷佛被自己逼入一个死角,精神已接近崩溃,最终成了精神病人,在疗养院度过余生。 我看到了一个天才超出人类认知的强大,同时也有逃不过时代的不幸。这个故事包含着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了不起的盖茨比 最喜欢书里的一句话,也是盖茨比死后作者对黛西夫妇的评价:"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 人们往往对财富充满崇敬和向往,然而光鲜并不能代表纯洁,与纸醉金迷相比,真诚的感情更宝贵。
人生复本 “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吗?还是只是科幻小说里经常喜欢使用的手段"。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只是好奇的一句发问。但对于《人生复本》主人公贾森来说,平行宇宙不仅存在,且打破了他一直以来平静的生活。 在一个平常的夜晚,贾森被挟持了,被迫注射了一种药品,进入一个他未知的世界。而挟持他的人就是他自己,暂且称为贾森2号。经过一番探索,贾森明白了这一切都是贾森2号发明的黑箱子搞的鬼。黑箱子也就是平行宇宙的后台,里面有无数门,通向不同世界。每通过一个门,就像是经历了人生的一种可能。经过许多次尝试,贾森终于回到了原本的那个世界,有妻子和儿子,有温馨的小家的世界。 可贾森2号是谁呢?其实就是贾森的另一个版本。在十几年前,贾森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物理系学生,他和丹妮拉相恋,丹妮拉怀孕,生育查理后陷入抑郁,两人选择组建了温馨的家庭,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这是贾森生活的一个版本。但另一个平行世界的贾森2号继续学业,丹妮拉打掉了孩子,数年后,贾森成为了著名物理学家,丹妮拉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可在十几年后,贾森2号却通过自己研制的平行宇宙装置来到贾森的世界,劫持了贾森,逼迫他和自己互换身份。不仅仅是贾森2号,因为平行宇宙,最后分化出了N个贾森。而他们无论处于哪一个版本的世界中,都想要贾森的世界,想要丹妮拉和查理,想要一个温暖的家。当然最终,丹妮拉和查理把真正和他们一起生活的这个贾森留在了身边。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人生是否有其他可能?这如同薛定谔的猫,你不打开看看,你永远不知道它是死是活,但是你一旦打开,所有的可能性都塌缩成一种确切的结果:要么死要么活。平行宇宙也可以这样理解,所有的可能性构成了平行宇宙,但是咱们处于确切时空的人永远无法观察另一个时空,所以可以说平行宇宙不存在,或者说无法观测,也就是说,可能贾森和贾森2号甚至贾森N号肯定不会相遇,就像这个世界就算存在另一个版本的我,我也无从得知。所以尽管贾森不是唯一的自己,我却是唯一的我。 或许人生是不存在复本的。三维世界里的无数个选择造就了现在的我,独一无二的我。
爱的艺术 把爱当成一项艺术,学习爱,练习爱,深化爱,拥有爱。
象与骑象人 可能是读过许多比较惊艳的心理学以及哲学的书籍,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有点不过瘾了,并且书中罗列的许多心理学实验让我觉得略显枯燥。 但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心理学入门的极好书籍,因为理论辅以相关实验的论述方式让初学者或无心理学基础的人能很好地理解,也处处体现着心理学的价值和温度。这也是一本比较好的个人成长性书籍,因为书中讨论的诸如“如何获得幸福”、“人生的价值”、“爱与依恋”等是我们一生都要思考的命题。 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诸如此类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从古至今有许多哲学家、大文豪对此进行过讨论,因此对于这类主题的探讨也很难不落窠臼。而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亮点在于结合了古老的智慧和现在科学(尤其是心理学)的指引,因此有些观点也是颠覆性的,至少对我的认知有一定改变。并且,此书和哲学理论的不同点在于,此书通俗易懂,易于操作,这对于大众也是友好的。
我在秘密生长 这是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来简爱,她们都是坚韧的女孩。 这本书收录了艾玛·雷耶斯给好友的二十三封书信,它真诚、亲切,既不美化苦难,也没有赞颂不屈的斗争,只是讲述了一个女孩所经历的地狱般的苦难,可是在这苦难中,女孩一天一天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走向通往人间的大门......故事到这里也戛然而止了,但我的心绪仍不能平静,因为我感到一股生命力在萌发。
焦虑的人 这是今年读的第二部巴克曼的作品,依然延续了一种“微不足道的温暖”以及“平实的浪漫”之类的感觉。 故事主线很简单,一个走投无路的中年人抢劫一家银行,被发现后闯到一家公寓楼里,劫持了八九个人质。但最终他却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生活原谅了他这个白痴一次......但这个故事包裹的,仍然是爱情、婚姻、家庭这些每个人都拥有的事物,这些让我们有时抓狂但是又想紧紧拥抱的事物。 书中出现数次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即使知道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们今天也要种下一棵小苹果树。每个人的生活都漏洞百出,每个人都有“白痴”的时刻,这些不完美的过往和对未来的妄自揣测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焦虑。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你有这种感觉,那么你并不孤单,我们可以鼓起勇气在今天种下一颗小苹果树,去竭尽全力地挽救那些可以挽救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绝望淹死。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这本小说描述的是近30年发生的事情,塔拉生活在一个无法想象的极端家庭,父亲偏执,兄长暴戾,母亲及姐姐软弱,孩子不被允许接受教育,家人生命垂危之际不能去医院,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上帝的力量,塔拉对世界最初的认识皆是来自父亲。如果这不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我简直不敢想象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狂热和偏执的家庭。 最先觉醒的是塔拉的哥哥泰勒,他去考了大学,但这种行为在父母眼中视为背叛。在泰勒的启发和鼓励下,塔拉也考上了大学,自此去了剑桥、哈佛,拿到博士学位。可这样的她,却变成了父母眼中的一个邪恶分子。 当然这个故事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逆袭爽文,这是真实的人生,有着真切的痛苦与挣扎。原生家庭的阴霾一直追随者她,刚到大学时,塔拉依然坚持着父亲的原则,但教育渐渐让她认识到父亲的偏执以及哥哥对她的暴力,也渐渐开始寻找自我,但获得自我的塔拉再也无法回到家庭,父母跟所有亲戚说塔拉是邪恶的,哥哥甚至威胁要杀了她。塔拉可以重新获得父母的爱,但这需要她“将自我埋葬,让它在大地中腐烂”。 塔拉最终选择相信自己,这也是这本书得以问世,能够激励许多人的原因。这本书的原名叫“Educated”,作者写出自己半生的经历,来讲述教育给人带来的蜕变。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塔拉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