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修持方式
这是一篇关于修持方式的思维导图,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绝支、八正道。
编辑于2023-02-04 21:24:23 山东省修持方式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四念处
身念处
身念处的修行就是如实地观照身体的组成和运作状态,脑中带有(身体是由各种物质所组成的,以各种蛋白质结合成生命的形式,从解剖学可以得知身体有五脏、六腑、四肢、五官、血液、内分泌、神经等,仔细地观察身体,我们可以看清它的真相,只是一具精密的「生化机器」而已)的知识结论,和任何其他东西一样,有生起也有毁坏的时候,它的美和丑、健康或疾病也都不是自己可以自由控制的,如果我们过份依恃它、滥用它,都会让我们骄傲、自卑或伤心、害怕。 其次观察身体的运作,观察呼吸的全部过程,对于行住坐卧各种动作了了分明,例如你在洗碗时,对于手拿碗、拿清洁剂、挤清洁剂、涂抹、开水龙头、冲水等整个动作了了分明,这样就是在身念处。然后任何的感觉:冷、热、痛、痒、酸、麻的生起、持续和消失了了分明,但不卷入其中。能这样如实了知身体的状态,就可以很踏实地活在当下,不再妄念纷飞,感受到少分的宁静和安详,真是受用无穷,可说是很好的修行下手处。如果修其他的法门不得力,不妨回到佛陀的最初教法上,很可能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法喜。
受念处
身念处熟习以后,可以加上受念处,包括对内心的苦、乐、舍三种受,推广到各种情绪感受:欢喜、讨厌、气愤、担心、恐惧、悲伤、郁闷等情绪,当它生起时,不要排斥它,也不要陷入其中,要像第三者那样,不带批判、不加解释地看着它,辨识它的种类、强度和停留时间,这就是受念处的修行方法。 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如果有人批评我或伤害我,马上感觉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绷紧,身体进入戒备和攻击状态,这部分是身念处。察觉到自己正在生气,不压抑,也不卷入,似乎有一个冷静的自己看着内在的一个不成熟的小孩被激怒了,发现了情绪失控,然后主控权由小孩回到大人,就恢复理智了,这就是在修习受念处。 能够这样了解自己的情绪的人,比较不会罹患心理疾病,因为减少自我压抑,如果有轻微的心理疾病,也会有自然的改善作用,对于自我接纳。 承认自己的弱点、体谅他人等较健康的心态都会有增进的效果。
心念处
心念处的修行难度较高,不妨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修习。当情绪波动时,看看自己的念头和想法,辨识它,看清楚它,但是请记住,不要认同它,或把它想成理所当然。例如:我很生气,心里很想骂他,被自己另一部分的清醒的心看到了,发觉烦恼心开始要造业了,于是让这清醒的心作主,转化念头,知道生气想骂人不是好的想法,也不能解决问题,试着找到无害而有效的回应方式,例如好好沟通,力求改进,这样就是在修心念处。 透过不断的自我观照,发掘自己的妄想执著,然后转化它,内心就会越来越善良、纯净。人的心理运作:经验、想象、观念、需求是很复杂的,例如我们很希望得到温暖、肯定,有很多的理想、梦想、很多的见解和信念,可以说一个人的心就是一个世界,很难一一观照,如果优先把最有问题的部分处理好,就算不错,可以自我鼓励了。
法念处
至于法念处可以说是佛法的核心,法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五蕴、六根六尘、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七觉支等,扼要地观照可以用三法印来修习,前面的身、受、心念处结合三法印就可以照见真相、解脱烦恼。当然,法念处也不是套公式,而是在当下细心体察,因而发现它的无常性、无我性和不生不灭的法性,如此而已。 就在生活之中,随时、随地、每一件事物的当下都可以修习,在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寒来暑往、生老病死中可以见到无常,身心和合中可以见到无我,而在根尘识相依互动中可以见到不生不灭。 无常性容易体会,无我和不生不灭则较难领悟,但是只要将心中的固定模式、框框去掉,自然可以见到真相,例如在吃饭时,可以观照整个缘起的过程,食物由土中生长到成熟,到买回家,吃进嘴里,吞到胃中消化,肠里吸收,成为养分进入血液,输送到全身,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或成为热量提供全身的正常运作,而不能消化吸收的就成为粪便排出。从植物到身体,每一种形式不断地和合、分散、变化,其中没有一个固定的实体,所以,每一种存在的形式都是整体的因缘中不可分割、无法孤立的现象,个别的形式只是一种变幻而已,真正说来,没有任何一法生起,也没有任何一法消失。每一个存在都没有丝毫的固定性、单一性、独存性和实在性,没有一样是例外的,这就是诸法空寂的本性。在呼吸时、散步时、情绪波动时、起心动念时都可以这样观照。久而久之,对三法印就能更完全地体认,这就是法念处的修习。
能够锲而不舍地修习四念处,就可以渐渐消除妄想执著,而由于不再有这些执迷、染著,我们就可以从种种烦忧、苦恼的火热中脱身而出,成为一个自在而觉醒的人:智慧明朗,心地柔和,宁静而浸润在喜悦之中。
四正勤
(一)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
(二)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
(三)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
(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以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称四正勤。
四神足
欲三摩地
勤三摩地
心三摩地
观三摩地
五根
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
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
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
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
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五力
信力
所谓信力,指于如来所修植净信,不为沙门、婆罗门或余世间等所引夺。
精进力
精进力,指为永断已生之不善法,而生策励,乃至广说四种正断。
念力
念力,指于内心住循身观,乃至广说四种念住。
定力
定力,指离欲恶不善之法,乃至广说四种静虑。
慧力
慧力,指如实了知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及趣苦灭道圣谛
七绝支
第一、择法觉支 “择即拣择,谓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善能拣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支。”
第二、精进觉支 “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又名精进觉支。以勇猛心离邪行、行真法,故名精进觉支。
第三、喜觉支 “喜即欢喜,谓心契悟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又名善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第四、除觉支 “除觉支”也可以称为“轻安觉支”,“除”是“除去烦恼”,烦恼去除之后,就能得到身心轻安。‘谓断身心粗重烦恼,使身心轻利安通,故名轻安。’
第五、舍觉支 ‘舍离所见念著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第六、定觉支 ‘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是名定觉分。又名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第七、念觉支 ‘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故名念觉分。
「七觉分」,也名七菩提分。 (一) 择法觉支(支就是分):择是简择、抉择,为观慧的别名;法是智慧简择的正法。这是七觉分中的主体,馀六是助成。 (二) 喜觉支:喜是喜受,因为深尝法味,远离忧苦而得悦乐。 (三) 精进觉支,即依择法而向寂灭的精进。 (四) 念觉支,即正念相续。 (五) 轻安觉支,是因得定而起的身心轻安。 (六) 定觉支,即与慧相应的正定。 (七) 舍觉支,这不是舍受,而是行蕴中的舍心所,住心平等而不取不著。 以择法为中心的七觉分,能达成正法的觉证。如能现觉正法,知法入法,就能对「治」於「诸法中」所有的「疑悔错谬」。在迷不觉的众生,在人生旅程中,不是面临歧途,踌躇不决──疑;就是走上错路,盲目前进而死路一条──错谬。错误与疑惑,到头来是彷徨、空虚、忧悔。正觉的圣者,主要为断除三结──我见、戒禁取、疑。我见是理的迷谬;戒禁取是行为的错谬;而疑是对三宝四谛──真理与道德的怀疑。如真正的觉悟了,这一切烦恼都不再存在,因而是真知灼见,心安理得,充满了正法的喜乐,而没有忧悔(这名为「於法无畏」)。在一切菩提分中,这是极重要的一项。 [2]
八正道
正见:对事的如实知见,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对宇宙人生生死,智所证知,直窥实相
正思维。又称正志,离诸杂念正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
正语。正确的话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
正业、不是正当的职业,而是正当的行为,即戒杀生、邪淫、偷盗等,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于修道时,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
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赌等。若是出家众,则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正精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即精进修道。这里的正精进专指修禅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谓四正勤既是: ① 未生善令生 ② 已生善令住 ③ 未生恶令不生 ④ 已生恶令灭
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既是忆念正法,如菩萨道等等修行方法为正念。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禅定时的用心不外两种情况: ① 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并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单一之定境中。 ② 观(毗婆舍那):于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观察实相。 修“止”能暂伏烦恼,但不能除去烦恼;修“观”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
【戒: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 【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见】
三无漏学
三皈五戒
三皈依
皈依佛
觉
皈依法
正
皈依僧
净
五戒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十善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两舌
不恶口
不绮语
不贪
不嗔恨
不愚痴
六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智慧
四摄
布施
爱语
利行
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