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上历史第四单元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难有友实际的约束效力。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第四单元
新文化运动
兴起
背景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代表人物
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重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内容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针对目标: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尊孔复古逆流
表现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
陈独秀首先提出
文学革命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评价
积极性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阀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局限性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性质
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五四运动的影响
作用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
条件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时间地点
1921年7月,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
通过党的纲领,明确奋斗目标;选取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确定党的中心工作
意义
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时间、地点
1922年7月,上海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全国工人运动高涨
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时间: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
顶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五四运动
爆发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日本
爆发时间
1919年5月4日
地点
北京
先锋
学生
斗争形势
示威游行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取消21条” “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扩大
全国二百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高潮
时间: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中心:北京—>上海
主力:青年学生—>工人阶级
初步胜利
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