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然地理学 第二章 地壳
自然地理学 伍光和 第二章,包括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地壳的演变知识点总结。考研必备!
编辑于2023-02-16 15:08:05 浙江省地壳
地壳的物质组成
化学成分与矿物
化学成分
克拉克值(是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又称元素丰度。)
氧和硅元素占地壳总质量的74%
铝、钙、钠、钾、镁6元素占24%,即八大元素丰度共占98%
矿物
定义
矿物的四种形成方式
气体凝华(硫磺)
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石英)
胶体凝固(蛋白石)
固体再结晶(石棉)
矿物的特征
矿物的形态
矿物单体形态
一向的柱状或针状
两相延伸的板状和片状
三向等长的立方体、八面体
集合体形态
纤维状和毛发状、鳞片状、粒状和块状
坚实集合体称为致密块状、疏松的则称为土块状
放射状、簇状、鲕状和豆状、钟乳状、葡萄状、肾状和结核状等都是特殊形态的集合体
光学性质
透明度:光线透过矿物多少的程度
透明
不透明
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性质而成
金属光泽
半金属光泽
非金属光泽
金刚光泽
玻璃光泽
油脂光泽与松脂光泽
丝绢光泽
珍珠光泽
土状光泽
颜色:取决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
条痕:是锐器割划矿物后其新鲜粉末的颜色
力学性质
硬度:采用摩氏硬度计,分十级测定矿物的相对硬度
滑石
石膏
方解石
萤石
磷灰石
正长石
石英
黄玉
刚玉
金刚石
解理:指矿物受到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
极完全解理(云母)
完全解理(方铅矿、方解石)
中等解理(辉石、角闪石)
不完全解理(磷灰石)
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形成的断裂面
贝壳状断口(石英、黑耀岩)
参差状断口(黄铁矿、磁铁矿)
锯齿状断口(纤维状石膏断口)
平坦状断口(高岭土)
韧性:矿物抵抗切割、锤击、弯曲、拉引等外力作用的能力
弹性:某些片状或纤维状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当去掉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性质(云母薄片与石棉纤维)
挠性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绿泥石与滑石)
其他性质(补充)
比重
磁性
电性
发光性
化学性质(补充)

单质和化合物
胶体矿物
类质同象
同质多象
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
主要的造岩矿物
石英
长石
云母
普通角闪石
普通辉石
橄榄石
常见矿物
石墨、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石、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萤石、方解石以及硅酸盐矿物、黏土矿物
矿物相关概念(补充)

黏土矿物
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
矿物胶体
造岩矿物
岩石
岩石的定义
岩石的识别
结构: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和形状以及颗粒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构造:岩石中矿物的组合形状、大小和空间上相互关系和配合方式
产状:是物体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大小、形成时所处的位置、与周边的关系等等
岩浆岩(火成岩)
概念
定义: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作用:岩浆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超基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主要矿物为橄榄石和辉石,代表岩石为橄榄岩。
基性岩
氧化硅含量为45%~52%,主要矿物为辉石、钙斜长石,亦有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代表性岩石为辉长岩、玄武岩
中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52%~65%,主要矿物为角闪石与长石,兼有少量石英、辉石、黑云母等,代表性岩石为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与粗面岩
酸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65%以上,多钾、钠而少铁、镁,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和云母,代表性岩石为花岗岩与流纹岩
岩浆岩的产状、结构与构造
产状:地壳中的岩浆岩体有不同形状和规模,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的深度与构造都有差别,因而产状各异
喷出岩
侵入岩
深层侵入岩
浅层侵入岩
依据岩体形状与上覆岩层的关系
整合侵入体
岩盆
岩盖
岩床
岩鞍
不整合侵入体
岩株
岩榴
岩脉
结构
玻璃质结构
隐晶质结构
显晶质结构(又细分为细粒、中粒、粗粒和伟粒)
斑状结构
构造
块状结构(深成岩)
斑杂结构(浅成岩)
流纹结构(喷出岩)
气孔结构(喷出岩)
杏仁结构(喷出岩)
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依据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
酸性
中性
基性
超基性
依据其结构、构造与产状
深层岩
浅层岩
喷出岩
沉积岩
概念
形成过程
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和剥蚀)
搬运——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流水、风、冰川、海洋、重力等动力转移
沉积——机械、化学、生物沉积
成岩——压固、胶结、重结晶
沉积物来源
碎屑沉积物如砾、砂、粉砂和黏土
化学沉积物如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卤化物等
有机沉积物如泥炭、珊瑚礁等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层理: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的成层性
水平层理
波状层理
交错层理
层面:层的界面
块层
厚层
中厚层
薄层
微层
结构特征
碎屑结构(由岩石碎屑、矿物碎屑、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构成
砾(粒径>2mm)、砂(2~0.05mm)、粉砂(0.05~0.005mm)和泥(<0.005mm)等不同粒级的物质
各粒级沉积物使沉积岩具有砾状结构、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或泥状结构
碎屑颗粒分布的均匀与否表现为分选性强弱
磨损程度不同表现为圆度差异(圆、次圆、次棱、棱状)
非碎屑结构(化学沉积物与生物化学沉积物不具有碎屑结构而分别有类似岩浆岩的晶质结构及生物构架结构)
沉积岩的主要类型
碎屑岩类
砾岩与角岩
砂岩
按沙砾粒径分
粗砂岩
中粒砂岩
细砂岩
按成分分
石英砂岩
长石砂岩
杂砂岩
按胶结物分
钙质胶结的
硅质胶结的
铁质胶结的
粉砂岩
黏土岩类
泥岩
页岩
钙质页岩
铁质页岩
碳质页岩
油页岩
黏土
生物化学岩类
硅质岩
石灰岩
白云岩
变质岩
概念
变质作用因素
温度
压力
化学性质活跃的气体和溶液
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
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所致)
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
接触热变质作用(岩浆热力)
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岩浆分异的化学性质活跃的气体和溶液)
矽卡岩
区域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
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之高温深处)
混合花岗岩
结构
等粒变晶结构
斑状变晶结构
鳞片状变晶结构
变余结构
构造
板状构造
千枚状构造
片状构造
片麻状构造
块状构造
眼球构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构造运动定义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
普遍性
永恒性
方向性
非匀速性
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岩相
海相
深海相
浅海相
陆相
河流相
湖泊相
沼泽相
滨海相
过渡相
沉积建造
地槽型建造
地台型建造
过渡型建造
地层的接触关系
沉积岩间的接触关系
整合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沉积岩与侵入体的关系
侵入整合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定义
水平构造
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
按轴面产状分
直立褶皱
倾斜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皱
按褶皱长宽比分
线性褶皱
短褶皱
穹形褶皱
盆状褶皱
断裂构造
定义
断裂
节理
断层
断层面
断层线
断层盘
断距
按两盘相对位移的特点分类
正断层
逆断层
走滑断层(平移断层)
冲断层
逆掩断层
枢纽断层
垂直断层
大地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提出科学假设、验证科学设想)
海底扩张说(探测科技成果、逻辑推理)
板块构造说(总结前人成果、不断完善)
主要观点
板块边界类型
扩张(或增生)型边界
俯冲(或汇聚)型边界
岛弧海沟型边界
地缝合线型边界
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
槽台说与地洼说
地质力学学说
火山与地震
火山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的类型
按火山喷发形式
裂隙式喷发
中心式或管状喷发
夏威夷型(宁静式)
培磊型(爆炸式)
中间型
斯特朗博利型
武尔卡型
维苏威型
按火山活动状况
死火山
休眠火山
活火山
火山分布
大洋中脊、大陆裂谷
汇聚型板块边界上
环太平洋火山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
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火山地貌
灰渣火山锥
富硅质熔岩穹丘
基性熔岩盾
次生火山锥
破火山口
火山塞
火山口湖
地震
定义及分类
定义
震源
震源深度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分类
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震级与烈度
震级
烈度
世界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
大裂谷地震带
中国地震带
西北地震带
青藏高原地震带
喜马拉雅地震带
滇西地震带
南北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
东南沿海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壳的演变
地质年代
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
绝对年代法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地壳演化简史
太古宙
元古宙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