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然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自然地理学 伍光和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知识点总结,包括海水的运动,海平面变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湖泊与沼泽,地下水,冰川的内容点梳理。
编辑于2023-02-16 15:11:31 浙江省海洋和陆地水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地球上水的分布
地球上除了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外
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海洋面积占全球表面积的71%,水量占全球水量的97%
水循环于水量平衡
水循环
概念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凝结、降水、下渗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基本过程
蒸发是其初始的、最重要的环节
海陆表面的水分因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气
在适宜的条件下水汽凝结发生降水。
其中大部分落入海洋,形成海洋水分与大气间的内循环
另一部分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以雨雪形式降落到地面
蒸发和蒸腾返回大气
渗入地下形成土壤水、潜水及地表径流最终注入海洋(海陆循环)
内流区径流不能注入海洋,水分通过河面和内陆尾闾湖面蒸发再次进入大气圈
类型
大循环:海洋与陆地;外部循环
小循环:海洋与大气;陆地与大气;内部循环
意义
水循环形成水圈,联系四大圈层
各水体组成连续、统一的水圈
而且在循环过程中渗入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将地球上的四大圈层联系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进行各大圈层的物质输送、能量传输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巨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具有全球意义的能量传输过程
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分配,使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到缓解
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后通过大气循环输送到陆地形成降水
降水又参与到陆地系统中,与陆地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
而陆地上的径流,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质、各类盐类,从而影响海洋系统
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蚀、搬运、堆积、溶蚀作用,在大地构造的基底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形态
由于存在水循环,水才能周而复始地被重新利用,成为可再生资源
水量平衡
概念:是水循环的数量表达。
全球水量平衡的表现
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
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地表径流入海是维持海洋水分平衡的决定性条件
海洋起源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海洋的起源
含水超基性岩的脱蛇纹化过程
脱花岗岩作用
地幔的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是地壳大洋化的能源
世界大洋及其区分
海及其分类
海及特点
海:大洋的边缘因接近或伸入陆地面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特点
海总是与陆地对大洋的分隔相联系的
海从属于洋,或者是海是洋的组成部分
海的面积和深度都远远小于洋
河水的注入使海的许多重要特性(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发育状况)均有别于洋
海基本没有自己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不具备洋那样的明显垂直分层
内海
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者多个海峡与洋或临海相通,它位于大陆内部或者两个大陆之间
地中海、红海、波罗的海、渤海
边缘海
位于大洋和大陆的边缘的海洋。
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临海相分割,直接受到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因而其主要潮波和海流系统直接来自外海,
水文特征受大陆影响,变化比大洋大
可按其主轴方向分为纵边缘海和横边缘海
中国东海、南海以及白令海峡是亚洲三大边缘海
外海
虽然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
阿拉伯海
岛间海
大洋中由一系列岛屿所环绕而成的水域
爪哇海
海水的组成
海水的化学成分
海水是含有多种溶解固体和气体的水溶液,其中水占96.5%,其他物质占3.5%
海水中还有少量的无机和有机悬浮固体物质
氢和氧是海水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
通常把每升海水中含100毫克以上的元素,叫常量元素
不足100毫克的元素,叫微量元素
海水的盐度和氯度
海水盐度
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之比
通常用每千克海水所含的克数表示
是海水盐度的一个标度
海水氯度
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海水盐度特点
各大洋表层的海水,受蒸发、降水、结冰、融冰和陆地径流的影响,盐度分布不均:
两极、赤道区和受陆地径流影响的海区,盐度比较小
在南北纬20度的海区,海水的盐度则比较大
深层海水的盐度变化比较小,主要受环流和湍流混合等物理过程所控制
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海水的温度
取决于其热量的收支
太阳辐射是其最主要的热量来源
热量消耗以海面蒸发为主
密度
单位体积中的海水质量就是海水的密度
颜色与透明度
海水的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与反射状况
海水透明度以直径30厘米的白圆盘投入水中的可见深度来表示
海水的运动
潮汐与潮流
潮汐现象与引潮力
潮汐的概念
大潮
小潮
引潮力的概念
顺潮
对朝
潮汐按周期变化分类
半日潮
混合潮
全日潮
潮流
潮流的概念
潮流按周期变化分类
半日潮流
混合潮流
全日潮流
潮流按流向分类
回转流
往复流
憩流
潮流的意义
怒潮(观赏价值)
潮流发电
海洋中的波浪
波浪及其类型
波浪的概念
波浪的振幅和速度与风的强度、风向和阵发性情况等因素有关
在强制波中,在重力的影响下形成碎波
在浅水中,前进速度大大超过后退速度,形成破浪和激岸浪
推进波与摆动波;进流与退流
波浪的折射
岬角上波能集中 ,港湾内波能分散,故港湾成为船舶的庇护所
洋流和水团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分类
成因: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分类
摩擦流
风海流是最重要的摩擦流
重力-气压梯度流
倾斜流
密度流
补充流
潮流
此外,根据流动海水的温度可以分为寒流和暖流
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和主要洋流
大洋水团及其环流
海平面变化
70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近代在全球各个大陆发现的贝壳堤、海滩岩、牡蛎堤及取自钻孔剖面中的沉积物和生物遗迹标本证明在最近的地质历史时期,出现过高于现代的海平面
大量埋藏在今天海水下的贝壳堤、海滩、海滨沼泽、河口三角洲和外陆架,证明过去曾发生过海平面远低于现代海平面的情况
局部地区海岸线的变化由于叠加了该地区地壳形变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准确反映海平面升降的幅度,但是,全球范围的海平面变化无疑应该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反映
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
20世纪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海洋热膨胀和冰川消融加剧,加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猛增形成温室效应,全球海平面普遍呈上升趋势
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海平面上升将使岩岸地区风暴潮灾害加剧,海岸侵蚀强化,潮流湿地损失,盐水入侵河口及海岸地下含水层,阻碍陆地洪水与沿海城镇污染排放,理应收到高度重视。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资源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场所,水生生物最广阔的生活场所,也是一个最大的资源宝库
分类
海水化学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
海洋动力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洋本身是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最早的生命产生于海洋;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海洋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的主要接收者和蓄积者,借助与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间接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各种自然现象
海水和空气之间热学性质差异使它成为气温的重要调节者
海洋环境保护
现状:生产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日益扩大,已经导致海洋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海洋生态平衡的局部破坏
所有这些污染物最终往往以海洋为归宿:工业废物、农业废物、居民生活废物、军事废物等 ;大气中的各种燃烧生成物和大气层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散落物有一部分进入海洋;船舶倾废、作业倾废及油船事故中进入海洋的石油等是进入海洋污染物的直接来源
当污染程度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都将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及人类健康,妨碍海事活动、破坏海水使用素质和恶化海滨环境。
河流
河流、水系和流域
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水系
根据水系与岩层构造、沉积物性质的关系
树枝状
格状
长方形等
根据水系干支流配置关系或它们构成的几何形态
扇状
羽状
梳状
平行
根据水系流向的相互关系划分
向心水系
辐散状水系
河流的纵横断面
落差
河流的比降
河流纵断面
河流横断面
平衡剖面
河流的分段
河源
上游
中游
下游
河口
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河流水量大小和流域面积大小直接关系
流域形状影响河流水量变化
流域高度影响降水形式和流域内气温,进而影响水量变化
流域方向或干流方向对冰雪消融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河网密度是指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即单位面积内河道的长度。流域内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的渗透性和抗腐蚀性是河网密度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水情要素
水位
流速
流量
水温与冰情
河川径流
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停蓄阶段
漫流阶段
河槽集流阶段
径流计量单位
流量Q
径流量W
径流模数M
径流深度y
径流变率(模比系数K)
径流系数a
正常径流量
径流的变化
年内变化
年际变化
特征径流
洪水
枯水
河流的补给
河流补给的形式
各种补给的特点
降水补给
融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
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人工补给
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计
直线分割法
退水曲线法
流域的水量平衡
河流的分类
河流分类的意义和原则
我国河流的分类
东北型河流
华北型河流
华南型河流
西南型河流
西北型河流
内蒙古型河流
青藏高原型河流
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自然要素对河流的影响
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荒漠地区绝大多数绿洲的形成与河流有密切关系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
湖泊与沼泽
湖泊
湖泊的成因和类型
按成因分类
内力作用形成的湖泊
构造湖
火山口湖
堰塞湖
外力作用形成的湖泊
河成湖(牛轭湖)
风成湖
冰成湖
海成湖
岩溶湖
其他分类
按湖水来源分
海迹湖
陆面湖
依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
内陆湖
外流湖
根据湖水的矿化程度
淡水湖
盐水湖
按湖水温度状况
热带湖
温带湖
极地湖
以湖水存在的时间久暂
间歇湖
常年湖
湖水的性质
颜色和透明度
温度
化学成分
湖泊水文特征
湖水的运动
定振波
湖流
水位变化和水量平衡
沼泽
沼泽的成因
水体沼泽化
陆地沼泽化
沼泽水文特征
沼泽的分类
地下水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
颜色
透明度
相对密度
导电性
放射性
嗅感和味感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气体
生物化学成因的气体
空气成因的气体
化学成因的气体
放射性成因的气体
氢离子浓度
离子成分和胶体物质
氯离子
硫酸根离子
重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钠离子
钾离子
钙离子
镁离子
碳化物
铁离子
硅
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和硬度
总矿化度
硬度
岩石的水理性质
容水性
持水性
给水性
透水性
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
地下水的动态
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上层滞水
潜水
承压水
冰川
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成冰作用
冰川类型
山岳冰川
悬冰川
冰斗冰川
山谷冰川
大陆冰川
高原冰川
山麓冰川
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