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然地理学 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自然地理学 伍光和 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研究,人地关系研究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各位小伙伴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2-16 15:19:01 浙江省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与地理耗散结构
自然综合体: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成统一的整体
地理系统:各自然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发系统。
耗散结构: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的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
物质组成
可以从元素组成、圈层组成、要素组成三个层次进行讨论。其中要素组成是最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巨系统研究的需要。
各要素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但又不是相互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力图相互适应
正式自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以物质、能量交换为特征的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获得了整体性特征,即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或地理耗散结构
能量基础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其次包括宇宙射线、潮汐能
构造作用转化的势能
太阳辐射通过蒸发作用转化的势能
进入地球内部核辐射能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化
进入地理环境的太阳辐射能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两部分,总辐射使绝大多数自然地理过程的动力学基础,太阳辐射能进入地理环境后,被大气、植物、地面和土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并最终返回宇宙空间,地理环境则始终保持能量收支平衡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对流层的物质交换:对流层的现代组成物质都是大气对流层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水圈的物质交换:由于太阳能和重力的作用,水不断从一个自然要素转入另一个要素。水的相态变化和在地理要素间的不断转移,乃是自然地理过程统一性和自然地理整体性的有力证据
岩石圈的物质交换:岩石圈被水圈和大气圈中的氧、二氧化碳等渗透,其参与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交换和循环。其他地理环境要素对岩石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剥蚀、沉积物的堆积和成土作用
有机界与其他要素的物质交换:有机体的躯干全部由无机物中的化学元素组成。另一方面,有机体又改变了水、大气和岩石圈的组成。有机体的全部活动无一例外地同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联系。
地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规律
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其组成要素再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 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带性规律学说形成的背景
地带性规律学说的本质含义
成因:是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而引起太阳辐射沿纬线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
表现: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变化
学说要点
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由宇宙—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
地带性只有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具有环球分布的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地带性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外一种
地带性规律研究的近期发展
非地带性规律
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
海陆分异
是最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形成了地球表面最大的两个自然地域系统:陆地地域系统和海洋地域系统
陆地干湿分带性与所谓“经度地带性”
热量背景相同或者相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自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
纬度地带性的科学性在于,由辐射平衡值和物质能量交换强度决定的地带性景观,虽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总体与特定的纬度保持确定性关系
经度地带性的非科学性:与任何经度值没有 上述的确定性关系,实际却与海岸线轮廓有某种近似,所以经度地带性不能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实际,不具备科学性
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分异
一个大的构造单位有其相应的地貌单元。其发生统一性导致区域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于是进而形成一个自然区
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地方气候导致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地方风是一个重要的地域分异因素
除去东北信封作用下的非洲西海岸外,海岸地带一般比较湿润,在海陆风的影响下,气温变幅也较小
湖区:湖陆风相对适度高、热量更接近低纬度地区
林区和灌区的地方气候与海岸带和湖区相似
城市气温比所在地区偏高、风速减小、降水偏多
垂直带性分异
形成原因
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不同高度层水热组合特征各异,首先形成气候垂直带,进而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地貌、植被、土壤等垂直带和自然景观
垂直带谱的性质
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带谱也将具有海洋性特征,即各类森林带在带谱中占显著优势
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和海拔更低的带。在海拔相同、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低纬区山地垂直带数量多;山麓海拔底、相对高差大的山地垂直带谱更完备而复杂
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取决于山地海拔是否突破当地雪线高度。雪线受太阳辐射和固体降水的限制
山地垂直带遵循自身的发育规律,并不是纬度地带的缩影
不同地段和坡向,带谱组成或同一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很大差别,进行垂直带谱的比较研究是研究山地景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域分异的尺度
地球表面形成一个由多级区域 单位构成的复杂的镶嵌体系
全球性地域分异
热量带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陆地和海洋,全球性地带性分异
非地带性
海陆分异
海洋系统
陆地系统
海陆起伏
海洋
海沟
洋中脊
大陆坡
大陆架
陆地表面
平原
盆地
高原
山地
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分异使海洋和陆地各自分化为若干个自然带和地带,
如陆地上巨大的南北向、东西向或其他走向大地构造单元,
在地貌上表现为巨大山系或者高原
区域性地域分异
以区域性大地构造为背景,通常形成相应的地貌区,
地貌区因其海拔、热量、水分特征等相对一致,最终形成一个自然区
如果范围很大,就因归入区域性分异,青藏高原就是一个例证
中尺度地域分异
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地方气候
林区
湖区
海岸
城市
和地方风
山地垂直带性等引起的分异
小尺度地域分异
局部的地势起伏
小气候差异
岩性与土质差异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集和排水条件的不同等引起的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虽然互不从属,却总是共同对一个区域起作用,并总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干扰。因此,实际表现的地域分异现象十分复杂
水热组合关系的变化是水平方向上发生更替的直接原因
热量主导,纬度
水分主带,干湿度地带
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关系复杂,不是浓缩
温度
降水量
气候特征趋向复杂,具有水平不可能具有的特征
地域分异表现形式多样,相互关系复杂,共同作用于地表,形成水平地域结构、垂直结构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多维空间结构
在水平地域结构中,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但纬度地带性中有省性表现;非地带性性结构中又有带段性表现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自然区都是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历史发展的产物,发展道路相同,“年龄”相同,因此应以区域发展的共同性作为区划的基础。
发生统一性明显具有相对性质
高级自然区发展历史较长
低级自然区发展历史较短
现代自然特征形成过程不能用同一尺度衡量
相对一致性原则
即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
强调区内的相对一致性,也就是强调区间的差别性
区域特征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自然区本身存在一个等级系统
不同等级自然区的一致性有不同的标准
空间连续性原则
要求所划分的区域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可分离,也不可重复
这是区域同地域类型划分的本质区别所在
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任何自然区都有别于其他同等级自然区,都表现在地域分异因素及整体自然特征的差异上
进行区划分析时,必须全面分析区域整体特征和自然要素的区间差异性、区内相对一致性
以及作为其根源的地域分异因素,尤其是主导因素
自然区划方法
顺序划分或合并法
贯彻相对一致性与空间连续性
顺序划分实质在拟进行区划的分区,从高级区开始逐渐向下划分中低级自然区
顺序合并需从确定基本土地类型开始,依据土地类型状况合并低级自然区,而后在我顺序合并为中高级
部门区划图重叠法
通过重叠同比例尺地貌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和植被区划图,分析比较其区界,确定自然区界限
地理相关分析法
利用资料、文献、统计数据和专门地图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而后进行区划的比较传统的方法
主导标志法
强调选取反映地域分异主要因素的标志作为确定区界的主导标志
各种气候指标、地貌指标、土壤、植被分界线均可作为主导标志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地带性区划单位
地带性分异因素决定了地带性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的客观存在。主要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带
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在自然区划中,带是指自然综合体的地理带或景观带而并非单纯的热量带
地带
地带性分异规律是通过地带集中表现出来的
因此地带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通常以土类、植被型或景观型的分界线作为确定地带界限的依据,但实际工作还需参考某些气候指标:生长积温、降水蒸发等
亚地带
地带内部个自然要素进一步发生地带性变化,而其中部分要素的变化属于质变时,将形成若干个亚地带
次亚地带
亚地带内自然要素和整体特征的更次级的局部地带性变化则形成次亚地带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非地带性分异因素使地表自然界分化为一系列具有非地带性属性的区域单位。非地带性区域等级系统包括以下几种
大区
作为第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大区,是于其基本地质构造单元相关的,具有独特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的“大陆的巨大部分:
地区
是”大陆的宽广部分:和大区的组成部分,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二级地质构造单元,具有统一的地质基础和地质发展共性,大地貌特征相对一致性,边界明显
降水量、气候大陆度、植被群系组合及土壤变种组合特征近似,纬度地带性结构相对一致性。
地区划分主要以地质基础与地貌特征为依据
亚地区
是地区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种因构造运动差异,气候省性差异等非地带性因素作用分化而成的,
因此,亚地区内,地质构造、地貌与气候特征均具有显著的相对一致性
州
是低级非地带性单元,主要以亚地区内的地质地貌差异及由之引起的其他自然条件的变化为依据划分。
山系的组合状况、平原沉积物分布状况乃至气候省性差异都可作为参考依据
综合性区划单位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区域单位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运用双列系统进行自然区划属非易事。于是通过双列系统种等级相当的地带性区域与非地带性区域单位的叠置,建立完全综合的等级系统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带段
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划界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国
是带段种的一部分,他是非地带性单位的地区与带段叠置的产物,是最高的省性单位
也就是说“国”是带段内根据地质地貌和气候省性划分的
地带段
是地带在“国”的范围内的一段,是在“国”内主要根据水热对比关系差异划分出来的
具有相当一致的生物气候、土壤特征、外力地貌也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
其古地理一发生在新生代水平
省
是地带段的一部分,是有非地带性单位亚地区与地带段叠置得出的综合性单位
或者说是地带段内按照省性划分单位
省内还可继续与亚地带段、甚至划分到次级亚地带段等
土地类型研究
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
土地的含义
概念:是地表某一地段的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含义
土地是由各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或自然地域综合体
土地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厚度,且两者均因土地级别高低而异
作为自然客体,土地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zhiyue
作为人类活动场所和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也必然受到人类影响
从时间演变规律看,土地是自然历史的产物,有其发生、发展过程和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土地是一种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服务功能
土地的分级
立地
是最低级地域个体单位和自然地域划分的下限
土地单元
由某种特定地形有关,组合形式相同,因而相互联系的一组立地构造
土地系统
由地貌上有关联且重复出现的土地单元集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分级单位
土地的分类
概念
由于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土地个体单位的数目很多,除特殊需要逐个研究其个体特征,只按它们性质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概括,从而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叫做土地分类
立地(相)的分类
以人类影响程度划分为
天然立地
衍生立地
除地质基础和地貌无显著变化外,水文、气候、生物特征均已发生变化,但停止干扰仍可恢复原貌
人源立地
土地单元(限区)的分类
首先考虑地表切割及正负地貌分布状况
其次考虑地貌发展过程,并以水分状况、沉积物分布状况、土壤、植被标志作为补充
土地系统(地方)的分类
以土地单元的复域分布入手并以此为依据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对象
土地类型及其质量
土地评价的原则
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
适宜性指土地属性不致退化甚至恶化的前提下,土地一般或特殊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
限制性是指某些不利因素影响下,不适宜某种利用方式的程度
效益与投入比较原则
效益好投入少好地,反之坏地
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
要求比较多宜性土地的各种用途,确定最佳利用途径并综合评定土地质量
永续利用原则
从长远利益考虑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重视保护生态和环境
因地制宜原则
既考虑制约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也须顾及当地劳动力、市场、资金等社会经济因素
土地评价方法
定性法
凭借知识与经验
定量法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指标数量化
平行法
两段法
土壤诊断—土地潜力分等法
人地关系研究
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中,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人
地是指地理环境,即与人类各项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要素,通过空间相互结合的整体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
天然生态系统改变为农业生态系统,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野生动物驯养为饲养动物,满足了迅速增长的需要
培育了性状和肥力都优于天然土壤的各种农业土壤,保证了对人类需求的供给
对地表和近地表物质的机械搬运使地貌发生了改变,但这种改变为农业生产、采矿、水利和交通建设所必须
水利建设改变了地表水的时空分布,保证航运和灌溉;三大运河航运,其他水利工程灌溉和防洪之利
消极影响
农业开发必然破坏森林和草原
猎捕、毒杀、采集动物与人为改变其生活环境加速了物种灭绝
破坏原有地貌导致地表稳定性减弱和侵蚀程度增加
不合理的灌溉和耕作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改变土壤渗透力,加剧土壤侵蚀和土地荒漠化
破坏水源涵养林引起突发性洪流
盲目抽取地下水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
河流上游超过用水量导致下游断流
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部分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都是自然过程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会加剧不利于人类本身的过程,反过来毁灭人类文明
滥垦、滥伐等掠夺性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和部分地区的荒漠化
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人口爆炸性增长成为人地关系中首要的、严峻的问题,并且导致人均占有淡水量减少、能源与矿产趋于枯竭、环境污染严重,新污染源和污染物不断增加,污染范围日益扩大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严峻的现实赋予自然地理学全新的使命,即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新审视人地关系,建立科学的、综合的区域开发理论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开发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时,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权利,即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
此外,还应兼顾局部人群和区域的利益与全人类和整体地理环境的利益
简而言之,就是兼顾人与自然的利益
自然地理研究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这一总目标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