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第一章,参照南怀瑾和樊登两位老师的见解,想要了解课程,但不想花时间听课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看精华啦!有想继续看的请留言。
编辑于2023-02-20 14:11:26故事的外衣,管理的内核,整体评判,可读性很高,5星推荐,也就2.4万字,读书困难患者福音,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不同的人物来讲述不同的部分,有较强的代入感,易于理解,一般的管理类书籍会比较晦涩,难读是常态,本书作者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讲的是管理中如何发觉员工优点,使其产生自我驱动力,并最终解放管理者。如果你是管理者,如果你正遇到工作量巨大,无法抽身,如果你正苦恼于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如何你不知道如何培养管理下属,这本书会给你很多启发。
极简学习法思维导图,整理了优势、精准输入、深度消化、多元输出、三个帮手的内容,对于考试型的学习蛮有帮助,欢迎交流!
论语第一章,参照南怀瑾和樊登两位老师的见解,想要了解课程,但不想花时间听课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看精华啦!有想继续看的请留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故事的外衣,管理的内核,整体评判,可读性很高,5星推荐,也就2.4万字,读书困难患者福音,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不同的人物来讲述不同的部分,有较强的代入感,易于理解,一般的管理类书籍会比较晦涩,难读是常态,本书作者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讲的是管理中如何发觉员工优点,使其产生自我驱动力,并最终解放管理者。如果你是管理者,如果你正遇到工作量巨大,无法抽身,如果你正苦恼于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如何你不知道如何培养管理下属,这本书会给你很多启发。
极简学习法思维导图,整理了优势、精准输入、深度消化、多元输出、三个帮手的内容,对于考试型的学习蛮有帮助,欢迎交流!
论语第一章,参照南怀瑾和樊登两位老师的见解,想要了解课程,但不想花时间听课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看精华啦!有想继续看的请留言。
《论语》学而第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做人做事的学问,如何完成做一个人,而不仅仅指知识
重点在“时”“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落脚在行
随时随地学习
自修:学而时习之=遇到困难怎么办
根本不学,孔子没讨论
学了,如何应用和内化
学问从哪里来
不是知识,不是文字
人生经验,做人做事上去体会
观过而知仁,看别人犯了错,自己反省,我们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这就是学问
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共修:有朋自远方来=如何面对合作和变化,要开放的心态
不愿意被打破生活节奏
招待访客,付出时间和精力
不用焦虑,有朋友远道而来,意味着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愿意靠近你
创业不能单枪匹马,需要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在自己预料之中的事情
人生知己难求
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地抬头
修行的结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叫有若 孔子第三代学生,比孔子小43岁,长的像孔子,相当于助教
微习惯的重要
原生家庭不能完全决定命运,但一定会影响命运
行为的最终结果,是初期的微小习惯积累而成的
高估了一年中的变换,低估了五年到十年的变化
撒切尔夫人说:小心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语言;小心你的语言,它会变成你的行动;小心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做好
“倮虫”与其他生物是一样,人之所以与其他生物不同,就是加上人文文化。由此可知文化的可贵。
孝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西方文化叫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
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们,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就不行。
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喜欢诚恳朴实,刚毅木讷(刚毅 果敢 质朴而沉默寡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因为过分了
要有送礼物的态度去跟对方沟通,利众的态度,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没有一条道路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比孔子小46岁,参也鲁,憨憨的,不如颜回聪明,不如子贡会说话办事,但曾参说的东西很有力量,著《大学》,是孔子孙子 子思的老师,子思著《中庸》,孟子是子思的学生
孔子温文儒雅、修养极高
孟老夫子,有时好像卷起袖子伸出拳头,有点侠气,也有一谈就使气的味道
批判性思维
审视他人,诟病他人,认为别人做事不对,别人值得反思,挑他人毛病,却不停下来反思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尽心竭力的态度=带着思想工作=我怎么把这件事做的更好=站在老板角度思考,理解老板让自己干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忠是心在中间,有定见不转移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极喜时莫与人物,极怒时莫与人书
言而有信,理解他人,站在对方立场去思考
传不习乎
修养方面:是对老师和领导的要求
每个人都是老师,都在影响别人
领导对下属提出的要求,反思自己做到了吗
知行合一
提醒自己,能不能用对别人的要求来提醒自己变得更好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千乘=一千辆战车的国家=10万人=当时大国
一辆战车配置100人
车上三个人
车后72个步兵
25个服务后勤人员
道=导:领导之德,领导的修养
敬事而信
敬畏心,诚恳,匠人精神
认真对待各个细节,每天认认真真做出一件件作品,道在其中矣,这就是敬畏,
节用而爱人
“节用而爱人”,节用指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则。节用是为什么呢?不是为我,而是为“爱人
使民以时
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所以老师称学生为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称弟子,再传称门人
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对老师应该恭敬。”我晓得这不是诚意的话,因为他的言语太恭敬,太甜了。“巧言令色”、“币重言甘”是靠不住的
最尊师重道的是小学生
谨而信
做人非常谨慎,但是谈到这“谨”字要注意,不要变成小气。谨慎与拘谨是两回事,有些人做人很拘谨,过分了就是小气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是宋朝一个名宰相,看起来他是笨笨的,其实并不笨,这是他的修养,遇到重要的关键,他是绝不马虎的
那诸葛亮则一生的事功在于谨慎
泛爱众,而亲仁
视众生如子女,视子女如众生
入则孝
在家的时候孝顺,把父母当作自己修炼品格的对象。
出则悌
行走社会,跟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能够把别人视为自己的兄弟,真心相待,尊敬别人,诚恳地沟通,将他人当作自我修炼的对象
孔夫子说“泛爱众,而亲仁”是对内心的一种修炼。我们可以把“仁”理解成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向外的,是对别人好,是“泛爱众”;第二种是让自己的内心达到更高、更善的境界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把以上这些基本的事做好了,再来学“文”
质胜文则野
洪七公,济公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外在的表现,质是内在的底蕴。
文胜质则史
欧阳克
“史”就是虚浮,不实在,仿佛某个人学了很多东西,却没有什么用。
当已经解决了生活的问题时,能够明白自己还需要追求其他更美好的东西
就算没有机会学那么多技术、读那么多的书、掌握那么多需要知识含量的技能,最起码可以跟父母、跟他人、跟你日常所做的工作、跟你的内心对话,这就是孔子所提出的学习路径。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叫卜商,比孔子小44岁,子夏用这一整句话表明了对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目的绝不只是学知识,还要学做人
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
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
饮食
生活问题,民生问题
男女
康乐问题,性的问题
“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
贤贤易色
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
陈金默对安欣
不盲目崇拜明星,注重内在
事父母能竭其力
为了给父母治病做小偷
好心要学识来培植它,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过分的事。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事君能致其身
凡是拿拐杖的、指挥杖的,都是君
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轿子就规规矩矩一定尽心,答应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否则就是臣道不够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
生活中有很多人可能学历不高,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学习。
一个人就算没有文凭,没有学历,没有加入孔子的三千弟子,但是他如果平时进行自我修炼,也是学了东西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则不威
重:是自尊心,每个人要自重
贾政貌似庄重,实则是假正经,装腔作势,亲近赵姨娘这样的人
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能像墙头草一样随风摇摆不定。所谓墙头草,就是不重,没有根,没有立足之本。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也强调了为人要庄重,庄重才有立足之本,沉着平静之人,才有力量。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可亲而不可犯”
学则不固
为什么一个人的所学不够牢固?因为不重就没有根,没有根,就容易被欲望带走。当你被欲望带走的时候,所学的东西也就不稳固,会左右摇摆
“固”是指内化,也就是看你的学问是否能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学问,与自己的人生理念和行为方式牢牢地绑在一起,这才叫作“固”
无友不如己者
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
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就叫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难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骗死了都不知道的
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
我们不必拒绝命运为我们带来的朋友,但同时也要主动结交那些比我们强的人,让他们的思想和学问影响我们。这样就是每天在向上求索,在不断地进步。
过则勿惮改
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
不是真有修养的人,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有错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
“一个人要想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一件事情的动机
“慎终”,就是严肃地对待死亡这件事。
地球很难进来外星人,原因是氧是有毒的。比如,苹果的氧化,果肉放在氧气里就会很快坏掉。只有地球上的人类和动物,慢慢地适应了氧,但是对于很多外星的生物来讲,它们无法在地球上存活,这对人类是很大的保护。
当你看到那么远的历史时,心态和视野立刻就敞开了,就能让“自己”这个褊狭的边界模糊。我们的眼界如果只局限于一点,就会容易钻牛角尖,会恨周围的人,会觉得有无法挣脱的痛苦和无法解决的矛盾。但实际上,当你能够做到“追远”时,你的心胸会更开阔。
慎终”是看你自己的未来,“追远”是看你自己的过去
民德归厚
厚的反面是轻浮
人们品德厚重、慎终追远,既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度的也要知道我们肩负着传承历史的责任
所谓敦厚,对别人的缺点,容易包涵,容易原谅,对别人的过错,能慢慢地感化他,可是他并不是一个迂夫子,那么才是“深于诗者也”,这样才算是诗的教育。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名亢,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岁,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个
子禽是一个窥探者,他在《论语》中每次出现,都是在提问,而且问的都是那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问题
温良恭俭让
“温”是绝对温和的
孔夫子永远是不疾不徐,慢慢地表达自己的理念
“良”是善良的、道德的。
“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
“俭”是不浪费的。
“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
比如有人诋毁他、指责他,或者有人不信任他,他二话不说,立刻就走,奔往下一个地方。孔子是一个有自己生活节奏的人,他并不希求什么东西
湖南的岳麓书院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其上联提到:“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的道理。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面对是非,自我审视、谨慎判断就好了。尽心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不必理会外界的毁誉褒贬,至于得失成败,则安然接受。
夫子得到别人的尊重,让别人愿意向他请教,与他商量国事,靠的不是行贿受贿,也不是拉帮结派或者自吹自擂,夫子不做这些事
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我,随顺因缘。每一个人能做的事,是每天让自己有正向的积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除此之外的很多事则要顺其自然,因为没有那么重要。
一个善争的人,内心往往会焦虑,会走偏门,做很多动作变形的事,树立很多的敌人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明显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传承的是家风、家训、价值观
孩子要做一个好人,不要坑骗别人,这就值得传承下来;有的爸爸教导孩子说话要一个唾沫一个钉,这种守信的家训也要传承下来。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
古人为什么要做礼?是为了和谐,为了能够“和为贵”
齐王问晏子:什么叫作和?晏子说:譬如调羹,我们调一碗羹,绝对不能以羹调羹,而要以水调羹。把水和羹倒在一起,才能调和出一碗汤来。如果把羮与羮倒在一起,它还是羮,并没有调和。水和羮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两个不同的东西能够和谐相处,才叫作调和。
孔夫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同的东西调在一起,才存在是否和谐的问题。
很多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可以和谐相处,这是靠礼来约束的
没有秩序,这怎么行?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先王”这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意思。
列祖列宗
“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失去了礼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矫枉过正
“枉”是歪了,看见事物歪了,必须要矫正它;矫正得过分了,又是歪了。换句话说,不是向这边歪,就是向那边歪。总之“过正”就是歪
礼也是这样,要中和,过分地调节也不好。一个青年一点不懂礼貌固然不对,但他一天到晚都讲礼貌,太多礼了,人家就要误会他拍马屁
知和而和”,对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调整它。但不可以过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所以礼义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
礼=哲学
形而上的
中国人叫做“道”,在儒家思想叫做“天”,“天道”也就是“本体论”
唯物思想
唯心思想
就是宇宙来源的问题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男或是先有女?究竟这个宇宙万有是谁创造的?
宗教家说是一位主宰创造的。哲学家就问这个主宰是哪里来的?创造主宰的又是谁?假使创造主宰的是主宰的妈妈,那么主宰的外婆又是谁?哲学家是一路追到底
形而下的
宇宙万有一切学问,都包括在内
在西方哲学,就是“知识论”、“人生的价值论”
宇宙万有形成以后的各种现象和各种知识
后来哲学家认为,人为什么会知道宇宙的来源?是靠知识来的,靠思想来的,那么,思想的本身是不是靠得住?就先要研究了。于是产生了知识论。假使思想的本身都靠不住,那么用思想所了解的“宇宙的本来”,也是不完整的。这就是哲学的范围了。一直经历了上下几千年的这一学术,中国人根据日本人的翻译,叫它为“哲学”。
“人生哲学”——研究人的价值问题。
哲学思想最初是宗教,宗教只教人信,而且是专制强权,绝不容许你怀疑。你想知道上帝怎么来的,但是你不能问,只要“信”就得救
哲学家说,你要我信可以,不过你要把那个幕拉开给我看看,我看到了以后,绝对信!这是哲学精神
因为哲学的发展,又形成了科学,科学家更进一步说,光看一下还是不行,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确有这个东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学,而科学,是今日西方文化发展的步骤
“礼”不光是礼貌、礼节,而且包括了形而上的哲学和形而下人生上的一切运用
这句话强调了礼法的重要性。因为如果一切事物都讲究和谐,人们遇到任何问题都商量着来,都没有原则、没有规矩、没有章程,社会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就太高了。本来是为了和谐,却反而会走向混乱。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为什么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教人建立“信”?因“信近于义”,义者相宜也
“仁”字,凡是博爱、慈爱都叫“仁
义
“义者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如“时宜”就是这个意思
墨子的精神,“侠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三国演义的忠义之气
“言可复也”,讲了话必须恢复。什么是“恢复”?就是讲了的话要兑现。
什么叫“信近于义”呢?一个人讲信用好不好?很好。但必须符合义
孔子说:“跟强盗不用讲信用。
尾生抱柱不好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余则成天天说假话,为什么还是正面形象呢?因为行在于义,看他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在为这个社会做贡献,还是在开倒车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礼貌的当中要恭敬
恭,就是内心对事情的庄重认真
并不是看见人敬礼就是恭;虽然不敬礼,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那种无限关心的神态,不说出来就知道。所以人恭敬不恭敬,表面态度虽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事。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就是动机
“因不失其亲”,意思是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中国文化中两个观念是由道家出来的,一个是大公无私,一个是绝对自私,两种极端思想,对我们而言都做不到的。而儒家则主张有限的自私
如果大家没有衣服穿,我弄到了一件,先给我的父亲穿,父亲穿了给我穿,等自己多一件时,再给别人穿。助人的心行,由近而远,渐渐扩及他人。“亦可宗”,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
有子说的是,有很多事情,哪怕是你认为好的事情,也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要能够掌握尺度,而尺度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当礼被抛在一边时,热心肠反而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这就是因为没有做到“恭近于礼”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
孔夫子提醒我们,如果你特别希望食求饱、居求安,一心想着谋求物质和金钱,就没有心思学东西。而在你年轻的时候,是最应该学东西的时候
即便你同样在努力还房贷,在努力工作,在创业、挣钱,但你会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生活的全部。
意味着一个人在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物质条件时,已经应该开始学习了。不是非要等到安居立业、衣食无忧,才去学习和成长。物质的压力是很大,但孔夫子希望我们摆脱压力,拿出时间来学习,不囿于物质
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而是注重现实人生中的做人处世。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
“慎于言”,不能乱说话。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什么是好学?好学就是要不断地摆脱个人的动物性的过程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名字,端木赐,子贡在孔门弟子中,不但是学问家,也是外交家、政治家,以现代观念来讲,也是工商界的钜子。
子贡在《论语》中,经常是以被孔子批评的形象而出现。
孔子对子路是直接斥责,对子贡是婉转地批评,对于颜回是从来没有批评过
孔子离世后,学生们在孔林守孝三年。三年之后,大家哭泣、拜别。子贡本已离开,但他心里还是放不下,很难过,又回去守孝三年。整整六年的大好时光,子贡都在为孔子守孝
关于子贡,有一个成语叫分庭抗礼。子贡富可敌国,很会做生意,是儒商的发端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穷但是不谄媚。“我很穷,你很有钱,我不用谄媚你,不向你讨好,不必巧言令色
“无谄”是什么状态?无谄是自己忍着,我知道你有钱,我偏不理你,我吃不起,但我也不要看别人家吃
这是一种压抑、较劲的状态,其中有痛苦、有愤怒
及格,不错
很有钱,不骄慢,不跟别人吹牛,不显摆。
境界在:“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安贫乐道,富而好礼
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中,平实,平凡,才是对的
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大可不必
富有不一定好礼。好礼不一定仅仅讲礼貌,而是在学问做人各方面随时虚心求进
有的人事业成功了以后,往往亲朋间脱离了关系,这是遗憾的事。
境界在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告诸往而知来者
有来有往。当我跟你说一件事时,你能够有回应,而且回应得不错,言外之意,就是你水平够了
教学相长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如何看待自己”这件事
我们都有过受委屈的感觉,觉得自己一心为别人好,对方竟然不理解自己,辜负了自己的好意
人,就是这样,所以人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
《学而》这一篇的宗旨,最后的一点,以本篇第一节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重点。这个结论的重点就是你为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
我们能够担心的部分,一定是原因的部分;我们不必担心的部分,是结果的部分
理性、客观地去了解他人,而不是像网上那些轻易发表意见的人一样,没读过对方的书,没关注对方做的事,就发出大量不负责任的攻击。每个人都不要去种下这样的恶因,不要错过学习的机会、了解他人的机会以及合作的机会。
《论语》学而第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做人做事的学问,如何完成做一个人,而不仅仅指知识
重点在“时”“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落脚在行
随时随地学习
自修:学而时习之=遇到困难怎么办
根本不学,孔子没讨论
学了,如何应用和内化
学问从哪里来
不是知识,不是文字
人生经验,做人做事上去体会
观过而知仁,看别人犯了错,自己反省,我们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这就是学问
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共修:有朋自远方来=如何面对合作和变化,要开放的心态
不愿意被打破生活节奏
招待访客,付出时间和精力
不用焦虑,有朋友远道而来,意味着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愿意靠近你
创业不能单枪匹马,需要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在自己预料之中的事情
人生知己难求
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地抬头
修行的结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叫有若 孔子第三代学生,比孔子小43岁,长的像孔子,相当于助教
微习惯的重要
原生家庭不能完全决定命运,但一定会影响命运
行为的最终结果,是初期的微小习惯积累而成的
高估了一年中的变换,低估了五年到十年的变化
撒切尔夫人说:小心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语言;小心你的语言,它会变成你的行动;小心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做好
“倮虫”与其他生物是一样,人之所以与其他生物不同,就是加上人文文化。由此可知文化的可贵。
孝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西方文化叫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
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们,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就不行。
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喜欢诚恳朴实,刚毅木讷(刚毅 果敢 质朴而沉默寡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因为过分了
要有送礼物的态度去跟对方沟通,利众的态度,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没有一条道路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比孔子小46岁,参也鲁,憨憨的,不如颜回聪明,不如子贡会说话办事,但曾参说的东西很有力量,著《大学》,是孔子孙子 子思的老师,子思著《中庸》,孟子是子思的学生
孔子温文儒雅、修养极高
孟老夫子,有时好像卷起袖子伸出拳头,有点侠气,也有一谈就使气的味道
批判性思维
审视他人,诟病他人,认为别人做事不对,别人值得反思,挑他人毛病,却不停下来反思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尽心竭力的态度=带着思想工作=我怎么把这件事做的更好=站在老板角度思考,理解老板让自己干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忠是心在中间,有定见不转移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极喜时莫与人物,极怒时莫与人书
言而有信,理解他人,站在对方立场去思考
传不习乎
修养方面:是对老师和领导的要求
每个人都是老师,都在影响别人
领导对下属提出的要求,反思自己做到了吗
知行合一
提醒自己,能不能用对别人的要求来提醒自己变得更好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千乘=一千辆战车的国家=10万人=当时大国
一辆战车配置100人
车上三个人
车后72个步兵
25个服务后勤人员
道=导:领导之德,领导的修养
敬事而信
敬畏心,诚恳,匠人精神
认真对待各个细节,每天认认真真做出一件件作品,道在其中矣,这就是敬畏,
节用而爱人
“节用而爱人”,节用指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则。节用是为什么呢?不是为我,而是为“爱人
使民以时
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所以老师称学生为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称弟子,再传称门人
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对老师应该恭敬。”我晓得这不是诚意的话,因为他的言语太恭敬,太甜了。“巧言令色”、“币重言甘”是靠不住的
最尊师重道的是小学生
谨而信
做人非常谨慎,但是谈到这“谨”字要注意,不要变成小气。谨慎与拘谨是两回事,有些人做人很拘谨,过分了就是小气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是宋朝一个名宰相,看起来他是笨笨的,其实并不笨,这是他的修养,遇到重要的关键,他是绝不马虎的
那诸葛亮则一生的事功在于谨慎
泛爱众,而亲仁
视众生如子女,视子女如众生
入则孝
在家的时候孝顺,把父母当作自己修炼品格的对象。
出则悌
行走社会,跟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能够把别人视为自己的兄弟,真心相待,尊敬别人,诚恳地沟通,将他人当作自我修炼的对象
孔夫子说“泛爱众,而亲仁”是对内心的一种修炼。我们可以把“仁”理解成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向外的,是对别人好,是“泛爱众”;第二种是让自己的内心达到更高、更善的境界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把以上这些基本的事做好了,再来学“文”
质胜文则野
洪七公,济公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外在的表现,质是内在的底蕴。
文胜质则史
欧阳克
“史”就是虚浮,不实在,仿佛某个人学了很多东西,却没有什么用。
当已经解决了生活的问题时,能够明白自己还需要追求其他更美好的东西
就算没有机会学那么多技术、读那么多的书、掌握那么多需要知识含量的技能,最起码可以跟父母、跟他人、跟你日常所做的工作、跟你的内心对话,这就是孔子所提出的学习路径。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叫卜商,比孔子小44岁,子夏用这一整句话表明了对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目的绝不只是学知识,还要学做人
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
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
饮食
生活问题,民生问题
男女
康乐问题,性的问题
“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
贤贤易色
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
陈金默对安欣
不盲目崇拜明星,注重内在
事父母能竭其力
为了给父母治病做小偷
好心要学识来培植它,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过分的事。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事君能致其身
凡是拿拐杖的、指挥杖的,都是君
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轿子就规规矩矩一定尽心,答应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否则就是臣道不够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
生活中有很多人可能学历不高,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学习。
一个人就算没有文凭,没有学历,没有加入孔子的三千弟子,但是他如果平时进行自我修炼,也是学了东西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则不威
重:是自尊心,每个人要自重
贾政貌似庄重,实则是假正经,装腔作势,亲近赵姨娘这样的人
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能像墙头草一样随风摇摆不定。所谓墙头草,就是不重,没有根,没有立足之本。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也强调了为人要庄重,庄重才有立足之本,沉着平静之人,才有力量。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可亲而不可犯”
学则不固
为什么一个人的所学不够牢固?因为不重就没有根,没有根,就容易被欲望带走。当你被欲望带走的时候,所学的东西也就不稳固,会左右摇摆
“固”是指内化,也就是看你的学问是否能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学问,与自己的人生理念和行为方式牢牢地绑在一起,这才叫作“固”
无友不如己者
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
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就叫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难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骗死了都不知道的
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
我们不必拒绝命运为我们带来的朋友,但同时也要主动结交那些比我们强的人,让他们的思想和学问影响我们。这样就是每天在向上求索,在不断地进步。
过则勿惮改
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
不是真有修养的人,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有错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
“一个人要想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一件事情的动机
“慎终”,就是严肃地对待死亡这件事。
地球很难进来外星人,原因是氧是有毒的。比如,苹果的氧化,果肉放在氧气里就会很快坏掉。只有地球上的人类和动物,慢慢地适应了氧,但是对于很多外星的生物来讲,它们无法在地球上存活,这对人类是很大的保护。
当你看到那么远的历史时,心态和视野立刻就敞开了,就能让“自己”这个褊狭的边界模糊。我们的眼界如果只局限于一点,就会容易钻牛角尖,会恨周围的人,会觉得有无法挣脱的痛苦和无法解决的矛盾。但实际上,当你能够做到“追远”时,你的心胸会更开阔。
慎终”是看你自己的未来,“追远”是看你自己的过去
民德归厚
厚的反面是轻浮
人们品德厚重、慎终追远,既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度的也要知道我们肩负着传承历史的责任
所谓敦厚,对别人的缺点,容易包涵,容易原谅,对别人的过错,能慢慢地感化他,可是他并不是一个迂夫子,那么才是“深于诗者也”,这样才算是诗的教育。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名亢,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岁,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个
子禽是一个窥探者,他在《论语》中每次出现,都是在提问,而且问的都是那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问题
温良恭俭让
“温”是绝对温和的
孔夫子永远是不疾不徐,慢慢地表达自己的理念
“良”是善良的、道德的。
“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
“俭”是不浪费的。
“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
比如有人诋毁他、指责他,或者有人不信任他,他二话不说,立刻就走,奔往下一个地方。孔子是一个有自己生活节奏的人,他并不希求什么东西
湖南的岳麓书院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其上联提到:“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的道理。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面对是非,自我审视、谨慎判断就好了。尽心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不必理会外界的毁誉褒贬,至于得失成败,则安然接受。
夫子得到别人的尊重,让别人愿意向他请教,与他商量国事,靠的不是行贿受贿,也不是拉帮结派或者自吹自擂,夫子不做这些事
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我,随顺因缘。每一个人能做的事,是每天让自己有正向的积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除此之外的很多事则要顺其自然,因为没有那么重要。
一个善争的人,内心往往会焦虑,会走偏门,做很多动作变形的事,树立很多的敌人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明显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传承的是家风、家训、价值观
孩子要做一个好人,不要坑骗别人,这就值得传承下来;有的爸爸教导孩子说话要一个唾沫一个钉,这种守信的家训也要传承下来。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
古人为什么要做礼?是为了和谐,为了能够“和为贵”
齐王问晏子:什么叫作和?晏子说:譬如调羹,我们调一碗羹,绝对不能以羹调羹,而要以水调羹。把水和羹倒在一起,才能调和出一碗汤来。如果把羮与羮倒在一起,它还是羮,并没有调和。水和羮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两个不同的东西能够和谐相处,才叫作调和。
孔夫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同的东西调在一起,才存在是否和谐的问题。
很多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可以和谐相处,这是靠礼来约束的
没有秩序,这怎么行?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先王”这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意思。
列祖列宗
“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失去了礼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矫枉过正
“枉”是歪了,看见事物歪了,必须要矫正它;矫正得过分了,又是歪了。换句话说,不是向这边歪,就是向那边歪。总之“过正”就是歪
礼也是这样,要中和,过分地调节也不好。一个青年一点不懂礼貌固然不对,但他一天到晚都讲礼貌,太多礼了,人家就要误会他拍马屁
知和而和”,对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调整它。但不可以过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所以礼义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
礼=哲学
形而上的
中国人叫做“道”,在儒家思想叫做“天”,“天道”也就是“本体论”
唯物思想
唯心思想
就是宇宙来源的问题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男或是先有女?究竟这个宇宙万有是谁创造的?
宗教家说是一位主宰创造的。哲学家就问这个主宰是哪里来的?创造主宰的又是谁?假使创造主宰的是主宰的妈妈,那么主宰的外婆又是谁?哲学家是一路追到底
形而下的
宇宙万有一切学问,都包括在内
在西方哲学,就是“知识论”、“人生的价值论”
宇宙万有形成以后的各种现象和各种知识
后来哲学家认为,人为什么会知道宇宙的来源?是靠知识来的,靠思想来的,那么,思想的本身是不是靠得住?就先要研究了。于是产生了知识论。假使思想的本身都靠不住,那么用思想所了解的“宇宙的本来”,也是不完整的。这就是哲学的范围了。一直经历了上下几千年的这一学术,中国人根据日本人的翻译,叫它为“哲学”。
“人生哲学”——研究人的价值问题。
哲学思想最初是宗教,宗教只教人信,而且是专制强权,绝不容许你怀疑。你想知道上帝怎么来的,但是你不能问,只要“信”就得救
哲学家说,你要我信可以,不过你要把那个幕拉开给我看看,我看到了以后,绝对信!这是哲学精神
因为哲学的发展,又形成了科学,科学家更进一步说,光看一下还是不行,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确有这个东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学,而科学,是今日西方文化发展的步骤
“礼”不光是礼貌、礼节,而且包括了形而上的哲学和形而下人生上的一切运用
这句话强调了礼法的重要性。因为如果一切事物都讲究和谐,人们遇到任何问题都商量着来,都没有原则、没有规矩、没有章程,社会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就太高了。本来是为了和谐,却反而会走向混乱。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为什么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教人建立“信”?因“信近于义”,义者相宜也
“仁”字,凡是博爱、慈爱都叫“仁
义
“义者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如“时宜”就是这个意思
墨子的精神,“侠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三国演义的忠义之气
“言可复也”,讲了话必须恢复。什么是“恢复”?就是讲了的话要兑现。
什么叫“信近于义”呢?一个人讲信用好不好?很好。但必须符合义
孔子说:“跟强盗不用讲信用。
尾生抱柱不好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余则成天天说假话,为什么还是正面形象呢?因为行在于义,看他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在为这个社会做贡献,还是在开倒车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礼貌的当中要恭敬
恭,就是内心对事情的庄重认真
并不是看见人敬礼就是恭;虽然不敬礼,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那种无限关心的神态,不说出来就知道。所以人恭敬不恭敬,表面态度虽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事。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就是动机
“因不失其亲”,意思是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中国文化中两个观念是由道家出来的,一个是大公无私,一个是绝对自私,两种极端思想,对我们而言都做不到的。而儒家则主张有限的自私
如果大家没有衣服穿,我弄到了一件,先给我的父亲穿,父亲穿了给我穿,等自己多一件时,再给别人穿。助人的心行,由近而远,渐渐扩及他人。“亦可宗”,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
有子说的是,有很多事情,哪怕是你认为好的事情,也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要能够掌握尺度,而尺度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当礼被抛在一边时,热心肠反而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这就是因为没有做到“恭近于礼”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
孔夫子提醒我们,如果你特别希望食求饱、居求安,一心想着谋求物质和金钱,就没有心思学东西。而在你年轻的时候,是最应该学东西的时候
即便你同样在努力还房贷,在努力工作,在创业、挣钱,但你会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生活的全部。
意味着一个人在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物质条件时,已经应该开始学习了。不是非要等到安居立业、衣食无忧,才去学习和成长。物质的压力是很大,但孔夫子希望我们摆脱压力,拿出时间来学习,不囿于物质
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而是注重现实人生中的做人处世。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
“慎于言”,不能乱说话。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什么是好学?好学就是要不断地摆脱个人的动物性的过程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名字,端木赐,子贡在孔门弟子中,不但是学问家,也是外交家、政治家,以现代观念来讲,也是工商界的钜子。
子贡在《论语》中,经常是以被孔子批评的形象而出现。
孔子对子路是直接斥责,对子贡是婉转地批评,对于颜回是从来没有批评过
孔子离世后,学生们在孔林守孝三年。三年之后,大家哭泣、拜别。子贡本已离开,但他心里还是放不下,很难过,又回去守孝三年。整整六年的大好时光,子贡都在为孔子守孝
关于子贡,有一个成语叫分庭抗礼。子贡富可敌国,很会做生意,是儒商的发端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穷但是不谄媚。“我很穷,你很有钱,我不用谄媚你,不向你讨好,不必巧言令色
“无谄”是什么状态?无谄是自己忍着,我知道你有钱,我偏不理你,我吃不起,但我也不要看别人家吃
这是一种压抑、较劲的状态,其中有痛苦、有愤怒
及格,不错
很有钱,不骄慢,不跟别人吹牛,不显摆。
境界在:“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安贫乐道,富而好礼
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中,平实,平凡,才是对的
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大可不必
富有不一定好礼。好礼不一定仅仅讲礼貌,而是在学问做人各方面随时虚心求进
有的人事业成功了以后,往往亲朋间脱离了关系,这是遗憾的事。
境界在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告诸往而知来者
有来有往。当我跟你说一件事时,你能够有回应,而且回应得不错,言外之意,就是你水平够了
教学相长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如何看待自己”这件事
我们都有过受委屈的感觉,觉得自己一心为别人好,对方竟然不理解自己,辜负了自己的好意
人,就是这样,所以人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
《学而》这一篇的宗旨,最后的一点,以本篇第一节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重点。这个结论的重点就是你为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
我们能够担心的部分,一定是原因的部分;我们不必担心的部分,是结果的部分
理性、客观地去了解他人,而不是像网上那些轻易发表意见的人一样,没读过对方的书,没关注对方做的事,就发出大量不负责任的攻击。每个人都不要去种下这样的恶因,不要错过学习的机会、了解他人的机会以及合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