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秦汉时期的教育
秦汉时期的教育的知识点总结,详细的总结了秦朝的背景内容,评价,汉朝的文教政策,学校制度,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教资必备高分宝典~祝各位小伙伴顺利通过教资!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确定位置,一、去图书馆(描述路线)。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积的变化规律,五、运算性质,四、乘法分配律,三、结合律,二、交换律,一、买文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段江净. 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J]. 高教学刊, 2016, (10):247-248.】,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程水源. 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 (2):26-32.】。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秦汉时期的教育
秦
背景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教育也遵循一个原则,即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以法治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内容
统一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各国文字混乱,严重阻碍了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因此秦始皇下令书同文字。李斯总结出了一种新的字体一小篆,编成《仓顷篇》的字书,颁发全国并成为儿童习字的课本。后来程邀有对该字体进行了简化,形成了隶书,并成为通用字体。
严禁私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采取李斯的建议,严厉禁止私学,并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除秦朝历史、卜笨用书和农书不烧之外,其余一律烧毁。
吏师制度——为了达到政治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为了培养知法执法的官吏,采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规定教育的内容为法令,使人人成为知法守法、服从法治的公民。
评价——①统一文字,是汉字规范化、统一化、定型化,奠定了汉字统一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有重大作用,也对维护中国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但是,严禁私学和焚书坑儒等制度的试试,却无疑是教育历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汉
文教政策
简介——汉初时期推行的黄老之学到汉武帝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此时,董仲舒提出统一思想--独尊儒术,并提出了三大政策,后均被汉武帝采纳,历史上称为 三大文教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总纲领)——汉初对教育采取的是宽松政策,各学派均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但是各学派之间相互争雄,势必会影响到政治思想的稳定,因此,董仲舒向汉武帝论证了儒学作为教育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提出“推明孔氏,抑黝百家”的建议,国家政策及文化教育都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
兴太学以养士(重要步骤)——为了保证统治思想高度统一和改变人才短缺的局面,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以及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兴办太学,国家掌握教育大权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落实独尊儒术的重要步骤。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①察举制形成于汉文帝,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制度化,汉武帝设孝廉一科,标志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察举制是一种以考试成绩优劣取士的制度,考试方式是先经考察举荐,再考试;儒生优待,开启了儒学取士的局面。②察举制确立了举贤才的教育目的,促进了讲习儒经社会化风气的形成;但是难保公平,贵族干涉贿赂乘风,缺乏标准,评分主观。
评价——①确定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②促进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私学的统一和教育的儒学化。
学校、制度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这太学的正式设立以及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特点
教师和学生——太学的教师时博士,学生是博士的弟子、诸生或太学生
培养目标——培养国家需要的经明行修的官吏
教学内容——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教学形式——个别或小组教学、大都授集体上课、次第相传、校外求教
考试制度——没有严格的教学和考试制度,考试是一种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策:试题
射:以射箭的过程来描述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答题过程。
科:教师用来评定学生成绩是的等级标记,由优到劣依次是甲科、乙科、丙科。
太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完备规制、历实详尽可考的学校。
鸿都门学
是东汉灵帝在洛阳办的官学,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在性质上是一所专门研究文学艺术的学校。但其实它是东汉宦官集团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与太学生所支持的官僚集团作斗争的产物。它打破了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促进了学校的多样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宫邸学
贵胄学校(专为皇室及贵族弟子所创办)——①贵族子弟享有教育特权的反映;②朝廷对他们施以君臣之名分等儒家思想的教育,借以约束其行为的手段。
宫廷学校(以宫人为教育对象)
地方官学(郡国学校) 【“文翁兴学”是地方官学的开端】
郡国(最大的地方行政单位)——学
县道邑——校
乡——庠
聚——序
办学目的:①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地方学校中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②通过学校定期举行“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和行礼活动,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
私学
书馆(书舍)
前期主要是从事识字和书法教育;后期则开始接触入学基础内容。书馆里实行个别教学,重视口授和背诵。
书馆教育两阶段:①主要进行实字教育,也传授一些数学常识。②继续进行书写训练,但重心开始转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上。
经馆(精舍或精庐)
从事专经学习,是较书馆高一级的私学。
两汉私学兴盛的原因:①汉初缺乏官学设置私人讲学承担了,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培养人才的责任,对两汉私学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②汉自武帝以后实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③有一批学术造诣很深,但因各种原因隐居不仕的儒家学者,在地方上聚徒讲学对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④西汉末年产生今古文经学之争,官方支持今文经学派,对古文经学派采取冷淡的态度。古文经学者为了提高自己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不得不到民间传授。
私学中最常采用的教育方法是:以次相传授,老师只对从学时间较长的高业弟子进行直接传授,再由高业弟子相传授初学弟子。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