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制
中国教育史,学制知识点总结,包括壬寅学制(仿日)1902年,癸卯学制(仿日)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仿日)1912年,壬戌学制(仿美)1922年,1951年学制,希望对各位小伙伴有所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确定位置,一、去图书馆(描述路线)。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积的变化规律,五、运算性质,四、乘法分配律,三、结合律,二、交换律,一、买文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段江净. 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J]. 高教学刊, 2016, (10):247-248.】,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程水源. 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 (2):26-32.】。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学制
壬寅学制(仿日) 1902年
1902年,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法定学制,但没实施
特点:①注重事业教育和国民教育; ②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③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 初等教育——蒙学堂4年; 寻常小学堂 3年; 高等小学堂 3年
第二阶段 中等教育——中学堂 4年
第三阶段 高等教育——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 3年—设政、艺两科; 大学堂 3年 —设政治 文学 格致 农业 工艺 商务 医术 7科; 大学院—研究为主 不设课程不主讲授
癸卯学制(仿日) 1904年
1904—1911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奏定学堂章程》,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特点:①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尊孔、忠君封建思想浓厚; ②最大特点是学业年限长(25-26年),教育体系分为三段七级; ③划分了师范教育,单独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 ④标志着近代体育课程登上历史舞台; ⑤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⑥确定了德、智、体三育目标 ⑦班级授课制在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后,才在全国广泛推广: ⑧蒙养院:是幼儿教育机构,招收3~7岁幼儿,将其纳入学制系统标志着我国学前幼儿教育已进入到国家规划发展的新阶段 ⑨首次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⑩第一次把实业教育列入学制 第一次由官方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强迫教育”的概念表明了近代义务教育的正式发端(初等小学堂为强迫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蒙养院 4年; 初等小学堂 5年; 高等小学堂 4年
中等教育—中学堂 5年
高等教育—高等学堂 3年; 分科大学堂 3-4年; 通儒院 5年
横向分为—普通学堂; 师教育; 实业教育
意义: 清末学制具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是传统性与近代性的产物,也是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有标志性意义。它直接参考日本,间接吸纳欧美,反映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诸多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仿日) 1912年
1912/1913—1922年,蔡元培,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特点:①第一次规定男女可以同校,并将学堂改成学校; ②教育体系分为三段四级; ③废除尊孔读经,在教育内容上充实了自然学科。
三段四级
影响(即壬子癸丑学制比癸卯学制的进步之处在于): ①兼重师范教育与事业教育的整体结构; ②学制总年限缩短了三年,已于普及教育,向平民化发展; ③取消毕业生的奖励; ④初等小学男女同校; ⑤规定学年为三学期。
壬戌学制(仿美) 1922年
1922—1951年,北洋政府,又称“六三三学制”,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依据的学制,标准着中国近代以来国家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特点:①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潮影响,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 ②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③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是我国首个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学制。
六三三制
评价: ①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它‘并不是从美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②"新学制”的颁行,加强了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训练,并注意以选科制分制来适应教育对象的不同发展水平,还注意发挥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师范教育水平,缩短小学教育年限,规定初中可单设等,均有利于初级中等教育的普及,再加上课程的改革等,一定程度上处理了升学和就业的矛盾,适应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③“新学制”尽管受到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美国模式的影响,但有其内在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具有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等新的时代特点,1922年“新学制”既有比较统一的基本要求,又给地方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一些综合成果; ④“新学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师资、教材、设备等,不得不通过其后创办的综合中学增开大量的选科等做法进行调整。
1951学制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特点: ①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保障了工农劳动人民、工农千部受教育的机; ②确立了技术学校在整个学校体系中的地位,促使各种技术学校互相衔接,符合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③强调各级各类学校的衔接; ④学制年限有所缩短; ⑤重视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