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上古西亚导览
上古西亚时间线和重点整理,时间轴整理了 BC9000一直到 BC550~332,欢迎一起了解历史。
编辑于2023-02-24 21:14:54 上海上古西亚 前5千纪~前4世纪
BC9000
农业开始兴起
大麦和小麦(约旦河谷南部)
山羊和绵羊(扎格罗斯山区)
BC9000~7000
人类最早定居
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恰塔尔休于
叙利亚的耶利哥
约BC6500~6000
新型陶器出现
哈孙纳文化期开始
在两河流域北部 约前65000~约前6000年
BC6000~5500
新型烧制陶器
进入萨麦拉文化期
地域范围从今伊拉克中部向南扩展
BC5500~5000
精致彩陶
哈拉夫文化期
集中在北方,但影响扩散至地中海沿岸、叙利亚北部以及伊拉克中部和北部
约BC5000~4000
褐色或黑色几何图案装饰的彩陶(浅黄色或绿色)
欧贝德文化期
起源于两河流域南部,后取代北方哈拉夫文化,影响达到波斯湾地区。 灌溉农业迅速发展
BC4500
苏美尔人迁徙到两河流域冲积平原
是这一地区的最早居民 自称“黑头的人”,阿卡德人称其为“苏美尔人”
约BC4000~2900
乌鲁克时代
灰色和红色的磨光陶器
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规模开始扩大
文字出现并广泛用于社会管理
以神庙为标志,宗教作用增强
贸易,特别是长途贸易不断发展
前3100~2900年
捷姆迭特那色时期
乌鲁克文化的延续
国家开始在两河流域南部萌芽
标志着两河流域历史进入苏美尔城邦时代
约BC2900~2350
约前2900~2700年(早王朝一期)
基什
“王权降临到基什”:王权在两河流域的萌芽
标志是在其他城邦修建神庙
约前2700~2500年(早王朝二期)
乌鲁克
世界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城市
吉尔伽美什(神王)
约前2500~2350年(早王朝三期)
乌尔、拉伽什、乌玛
苏美尔城邦发展的鼎盛时期
《苏美尔王表》
约BC2296~2112
①兴起
萨尔贡(BC2296~2240)
②鼎盛
纳拉姆辛(BC2213~2176)
③末期
阿卡德王朝末期,古代两河流域进入分裂状态,城邦重新成为主要的国家类型。来自山区的古提人控制一部分阿卡德领土,在原来苏美尔城邦的核心区域,苏美尔人仍然控制着部分城市及周围地区,乌鲁克城邦和拉加什城邦是其中的主要代表
④灭亡的原因
1、外因:游牧民族的骚扰。 2、内因:①苏美尔城邦的叛乱。②气候变化倒是众多城市被荒废。 3、主观原因:①大肆建造纳拉姆辛神庙失去民心。②新兴的专职国家在统治理念和管理手段上存在缺陷。
BC2112~2004
乌尔第三王朝
古提人在灭掉阿卡德之后,对苏美尔地区的统治比较薄弱,苏美尔各邦逐渐复兴。 乌尔王乌尔那玛(又称乌尔纳木,前2117—约前2095 年在位)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建立起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3--公元前2006年,乌尔第一、二王朝存在于苏美尔王朝时期)。其统治时期又被称为“新苏美尔时期”或“苏美尔复兴时期”。
政治特点
1. 君权神授观念:尊重传统,建立与神的亲缘关系;自封为神。 2. 京畿核心区、边境区和附属国的中央与地方的三级管理机构 3. 赋税制度: 巴拉制度:针对核心区和边境区征收 衮玛达税:牲畜税 比尔图:纳贡制度
灭亡
伊比辛(前2026—约前2004 年在位)统治时期的危机 1. 粮食供应严重短缺,物价迅速上涨 2. 边境游牧民族阿摩利人势力增长,阻断交通 3. 两河流域南部城市发展,摆脱中央集权控制 埃兰和西玛什基灭亡乌尔,伊比辛被埃兰人所俘。
乌尔第三王朝的灭亡,标志着苏美尔人退出了西亚历史舞台。
BC2000~1800
公元前2千纪初期的人口流动浪潮
塞姆人的一支阿摩利人由阿拉伯半岛北部进入两河流域和叙利亚北部区域。到了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这些阿摩利人占据了乌尔第三王朝的多个重镇,并建立政权。其中发展的比较好的有伊新王国、拉尔萨王朝和巴比伦。由此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塞姆人中的亚述人则定居在两河流域的上游,以阿淑尔城为根据地发展起来,并建立国家。 印欧人中的赫梯人则定居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并将自己的文化与当地土著哈梯人的文化、同为印欧移民的帕莱人和卢维人的文化中,形成了赫梯文化。在1650年建立国家。 胡里人和米坦尼人则在公元前1500年建立了米坦尼国家。
两河流域北部局势
BC2000
阿淑尔城建立并兴起
BC1939~1836
亚述兴起,参与争霸
BC1813(前19世纪末)
沙姆什阿达德一世(BC813~1781)篡夺王位,建立古亚述王国
周围的小股势力
马里王国、埃什怒纳等
两河流域南部局势
BC 2017-1794
伊新第一王朝
伊什比埃拉——乌尔第三王朝的继承者和苏美尔文明的卫道者,驱逐了埃兰人。 最后一部苏美尔法典:《里皮特伊斯塔法典》
BC 2025-1763
拉尔萨王朝
瑞姆辛(1822~1763在位)达到鼎盛 :打败伊新 游牧民族特征
BC1894
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894年,苏姆阿布建立巴比伦城。
约BC2000~1800
阿淑尔城邦与古亚述时期
BC2000
阿淑尔城邦兴起
亚述人是塞姆人的一支,随着3千纪末,2千纪初的移民浪潮来到了两河流域的北部山地。并在bc 2000年左右,建立起阿淑尔城。
BC1939~1836
贸易地位使其成为两河流域争霸的主要势力之一
BC1900~1830
经济贸易与政治统治
在古亚述时期,亚述在公元前1900年-1830年控制了与安纳托利亚地区的贸易,来自阿淑尔城邦的商人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多个商业殖民地,通是还控制了来自波斯湾地区的锡矿石的北进路线。 在政治上,由于吸取了苏美尔城邦和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统治因素,亚述迅速的完成了由城邦向国家的过渡。 1939年-1836年,由于亚述的贸易地位,它成为两河流域争霸的主要势力之一。
BC1813~1781
古亚述王国
阿摩利人沙姆什阿达德一世(1813-1781年)篡夺了阿淑尔王位,并向两河流域发动扩张战争。同时以阿淑尔城为中心建立起专制王国。他效仿两河流域南部的统治方式,将国王的称号定为沙如姆,并将南部方言作为王室用语,后来更是发展为亚述方言。他在位时期还征服了马里国家。 可以说,在汉谟拉比登基之前,亚述王国兴盛一时。 直到1792年,汉谟拉比登基,并征服了亚述,古亚述王国才被打断。 但是随着汉谟拉比于公元前 1750 年去世,巴比伦帝国分崩离析,亚述再次试图控制亚述周围的地区。但这一时期似乎并未出现一个强有力但国王对亚述实行统治,亚述一度陷入内战之中。直到亚述国王阿达西(公元前 1726-1691 年)统治时期才恢复稳定。但是亚述的统治者在稳定局势之后,并未进行扩张。此后,这一地区甚至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并未出现独立统一的国家。
约BC1894~1595
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792年,第六任王汉穆拉比(前1792—前1750 年在位)开创新纪元,史称“巴比伦第一王国”,又称“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的功绩
一、统一两河流域。 二、加强政权和军队建设,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优待士兵,强化军队战斗力。 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他给予士兵以份地,提高士兵的地位。 三、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开凿了沟通基什和波斯湾的运河,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 四、加强法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
补充
在公元前 1766 年,横跨扎格罗斯山脉重要贸易路线的强大的埃兰王国入侵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汉谟拉比与拉尔萨结盟打败了他们。 然而由于拉尔萨出力不多,愤怒的汉谟拉比打破了联盟,并通过与尼普尔和拉加什等其他城邦结盟,迅速占领了以前由拉尔萨控制的乌鲁克和伊辛城市。 随后,他转身拿下尼普尔和拉加什,然后联合马里征服了拉尔萨,统一了南部两河。 随后,他向亚述示好,1763年,攻打马里,马里称臣。1761年,马里反叛。汉谟拉比灭亡马里,将马里夷为平地。 征服马里之后,将攻击目标瞄准底格里斯河流域,首先征服了亚述下游的城市。后向亚述进军,亚述向古巴比伦称臣。亚述正处于古亚述时期,这一时期的亚述处于半独立状态。 同时他占领了埃什努纳(也因筑坝而征服),截止到到公元前 1755 年,他统治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
古巴比伦的政治体制
确立了古代两河流域地区专制国家的中央集权统治模式。 宣扬君权神授,自诩为“众神之王”,国王成为最高权力拥有者。 官僚体系完备,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组成。中央包括宫廷官员、政府官员(包括政务性、事务性、军事性、宗教文化性),地方行政和军事官员的分工也十分明确。 军队在伊尔库赋税制度的约束和支持下发展为国家的重要保障,有义务兵和雇佣兵。 颁布《汉穆拉比法典》宣扬王室权威,体现国家强制力。
《汉姆拉比法典》
名词解释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完备的的成文法典。最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镌刻在一块高大的黑色玄武岩圆柱上,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于伊朗苏萨古城,今存于巴黎卢浮宫内。石柱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汉谟拉比王从太阳神沙马什手中接过象征权力的权杖石刻;下部为法典正文,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共3500行。正文282条,包括诉讼程序、保护私产、租佃、债务、高利贷和婚姻家庭等,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该法典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较全面反映古巴比伦社会情况,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系和西亚法律提供珍贵材料。
特点
1.实行同态复仇法,奉行以牙还牙原则。 2.公开维护不平等的阶级制度。 3.实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规定。 4.颁布了许多类似社会生活保障的法令。 5.相较苏美尔法律,增加了反对国家的罪名。 6.刑罚过重。
反应的社会结构
1.等级分明,等级体系十分严密。用世袭官僚制度、土地买卖制度、婚姻财产制度保证贵族等级的封闭性。(总) 2.推行奴隶制度。奴隶受到严格控制。 3.推行以王室、村社、私有为基础的土地制度。祭司、商人所得分地可以买卖;士兵与纳贡人的分地不可买卖。 4.租赁制和雇佣制以及高利贷普遍流行。 5.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维护贵族内部的稳定。
内忧
1. 自由民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2. 严重依赖奴隶,奴隶逃亡破坏了经济。 3. 严刑峻法也使得被征服地区的离心力加大。
后期局势
1. 南部原城邦纷纷独立,王室权力下降。 2. 亚述趁机恢复了对周围地区的控制。 3. 游牧民族不断骚扰:边境地区,游牧民族阿摩利人不断骚扰;新的游牧民族胡里人和米坦尼人出现;加喜特人成为边境地区的隐患。 4. 赫梯人(印欧人的一支)建立赫梯古王国(前1650-1500年),并对外征服。
灭亡
前1595,古巴比伦被赫梯所灭。
赫梯人的主要目标是抢劫富庶的巴比伦人的财富,因此很快又返回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两河流域南部陷入无政府状态。这时,加喜特人出现,他们在巴比伦地区建立王国,史称中巴比伦王国,或称加喜特王朝。
约BC1650~1200
赫梯王国
BC1650~1500
赫梯古王国
哈图西里一世(前1650-1620年)统一安纳托利亚地区多个城邦,征服叙利亚北部地区,确立了“赫梯”国名,以哈图沙为首都,建立了赫梯王国。 “锡的战争”灭古巴比伦。 公元前1595年,哈图西里一世的孙子穆尔西里一世统治时期,赫梯人攻陷了巴比伦城,赫梯强盛一时,穆尔西里一世逝世,陷入王位争夺的内战。 约前1525年,铁列平改革:颁布了王位继承法。但该法律未能阻止王位争端。
BC1500~1400
赫梯中王国
王位斗争继续,国家发展并未停止,“黑暗时期”。100年后进入帝国时期。
BC1400~1200
新赫梯王国
苏皮路里乌玛一世(前1344-1322年)与巴比伦和埃及结盟,孤立米坦尼,并于1322年灭亡米坦尼。 1274年,与埃及拉美西斯二世进行了卡代什战役,签订和平条约。 随着亚述人势力的增强,赫梯国家出现危机,并于前1200年,土崩瓦解。
BC1200~BC9
新赫梯时期
“新赫梯国家” 被亚述帝国所灭
约BC1595~1155
中巴比伦王国/加喜特王朝
赫梯人的主要目标是抢劫富庶的巴比伦人的财富,因此很快又返回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两河流域南部陷入无政府状态。这时,加喜特人出现,他们在巴比伦地区建立王国,史称中巴比伦王国,或称加喜特王朝。
第一阶段(1740-1595):入主巴比伦地区之前;
第二阶段(1595-1490):加喜特人国家形成期;
第三阶段(1490-1155):国际关系活跃时期
国家交往最为活跃的国王之一布尔那布瑞亚什二世(前1359-1333年)
加喜特王朝的统治政策
1. 强敌环伺,为了巩固统治,统治者致力于恢复贸易商路: 西方:与北非、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海陆交通 南方:将海国并入版图 东北:保证迪拉亚商路畅通;修建新城库里嘎尔祖要塞。 2. 不断调整与亚述的关系 布尔那布瑞亚什二世(前1359-1333年)曾企图将亚述国家扼杀于萌芽中。 巴比伦与亚述的联姻与冲突。
灭亡
原因
与亚述和埃兰的争斗消耗了国力 末期国王更换频繁 阿拉米亚人的势力不断壮大 被埃兰所灭:末王上位后发动对埃兰的反抗起义,战败被俘,随后埃兰人劫掠巴比伦尼亚,加喜特王朝灭亡。
伊新第二王朝的短暂复兴
伊新第二王朝(前1158-前1027年)的短暂复兴 尼布甲尼撒一世(前1126—前1105 年在位) 1050年,灭亡了中亚述王国。 阿拉米亚人再次兴起,王朝林立,争斗不休。
约BC1500~1250
米坦尼王国
米坦尼国家的主要居民是几乎与阿摩利人同时移民而来的胡里人,但其统治者则是另一个移民而来的小集团,称米坦尼人; 胡里人借用楔形文字书写自己的胡里语言; 约公元前15 世纪,米坦尼国家成立,首都瓦苏卡尼; 公元前1322年,米坦尼国家被赫梯所灭。 胡里人接受两河文化,并融合自身文化特色,创造出胡里文化,胡里文化又深刻影响着赫梯文化,经赫梯人传播,影响了希腊文化。
约BC1400~1050
中亚述王国
BC1365-1330或BC1353-1318
国王阿淑尔乌巴里特统治时期,亚述地区才重新出现独立国家。
BC1274-1245或BC1263-1234
沙尔马内塞尔一世统治时期,亚述加强对两河流域北部的统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治,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
BC1244-1208或BC1233-1197
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统治时期国势进一步增强,势力扩展到两河流域南部,曾在一段时间内统治巴比伦地区。他修建新都,并着力安置被征服地区居民,开垦荒地。其统治末期,亚述王廷发生了激烈的王位斗争,国家陷入内乱。
BC1114~1076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在位时期,中亚述有过短暂的复兴,但是其统治末期,在于巴比伦国家的对峙中失败,加之阿拉米亚人入侵,亚述国家再次衰落。
其他(略)
名年官
法律汇编
BC1200前后
人口流动及构成(略)
BC934~612
亚述帝国
崛起原因
1. 外部环境良好:四周无强敌 2. 经济发达、军事强大:铁器的使用
两个阶段
复兴时期(前934-745年)
主要任务:收复失地,开辟巩固贸易通道和交通要道 阿淑尔丹二世:创建军事统治体系(帝国统治的重要标志) 纳西尔帕二世(血腥的征服):成为强国,首都卡尔胡。亚述文化走向成熟。
扩张时期(前745-610年)
巴比伦尼亚地区: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BC744~722)、萨尔贡二世(BC721~705)、辛那赫里布(BC704~681)。 埃及:埃萨尔哈东(BC680~669)、阿淑尔巴尼拔(BC668~630)。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
军事改革:建立多种专门兵种,提高军队战力。 统治政策:对于不能并入版图的国家,一方面保留原自治政府,一方面派监察官予以控制。 强制移民:迁移被征服者,加强对地方的税收和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亚述帝国的政治结构
1.君主权力进一步极权化: 宣传国王权威; 记录其个人能力; 建立严格的王储教育和选拔制度。 2.稳定和改革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 名年官制度; 培养新贵; 剥夺贵族的土地继承权; 废除地方官员世袭制度; 中央选拔委派地方官员。 3.建立内外有别的管理机构: “阿淑尔神的领土”(帝国核心区):国王直接任命官员管理 “阿淑尔治下的领土”(其他地区):迁民垦殖,分散力量 4.建立强大的军队体系: 驰道、驿站
亚述帝国的社会结构
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国王占据金字塔顶端,其下是宫廷及政府中的高级官员和各个行省的行政长官及其家族组成的贵族群体。再下是亚述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数量庞大,必须承担国家义务。接着是社会中下层平民,他们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军队的主要成员,能够租种土地和参与雇佣劳动。亚述社会的最底层是奴隶,他们有可能获得报酬,但极少能够获得自由。
衰亡
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巴比伦人)联合米底人,攻陷尼尼微(帝国后期的首都)。敌人也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恐怖报复,尼尼微被夷为平地,亚述国土全被吞并,民众悉被消灭或奴役,以致后来亚述对历史的影响竟然难寻踪迹。
原因
长期征战、四处扩张的弊病爆发。 国内政局动荡。 边境频频告急。 血腥征服引发敌人的联合报复。
BC626~539
新巴比伦王国
尼布甲尼撒二世
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攻陷了犹太王国的圣城耶路撒冷,将犹太王国的大部分居民掳至巴比伦变为奴隶,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8年,波斯开国皇帝居鲁士灭新巴比伦后,释放了被囚的犹太人,并允许他们返回巴勒斯坦建立一个臣属于波斯帝国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空中花园
立体叠园手法
新型奴隶制
新巴比伦时代,两河流域的经济,特别是商业贸易有了迅速的发展。 为提高生产效益,调动奴隶的积极性,许多奴隶主对奴隶多采取租佃和承包方式,把土地或某些工商部门交给奴隶经营,增加其自由性,并向他们贷款,然后收取高额年贡、利息和地租。 奴隶还要交一种数额不定的“人身租”。
BC550~332
波斯帝国
三王时代
居鲁士(西亚多地)
冈比西斯(埃及)
大流士一世(欧洲)
大流士改革
为加强其专制统治(改革原因) 1、确立君权神授。 2、建立完备的军政分权地方制度。将全国划为若干省,分别委派总督和军事长官管理行政和军事。 3、整顿税收制度。制定统一的贡赋制度,规定贡赋的数额,实行包税制。 4、改革军事。将全国划分为5个军区,统辖各省军事,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隶属。 5、整顿军队。组建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和工兵等兵种。组建由波斯人组成的近卫军“不死队”或“不朽者”。 6、制定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 7、修筑道路,设置驿站。 8、采取统治和宗教宽容政策 9、建成运河,沟通尼罗河与红海。 10、为适应帝国统治需要,将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奉为国教 。
帝国的危机与衰落
波斯帝国是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境内各地区之间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 文化与信仰不同。 波斯统治者对被征服地区的压迫与剥削导致反抗情绪十分强烈。 薛西斯时期爆发希波战争(前492-449年)。 随后在宫廷政变、边境起义和经济衰落的冲击下逐步衰落。 前333-332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军队征服了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
政治生活: 行省制度;边境地区的游牧部落给予部分自治的权利 交通体系完备 文字:三种语言:埃兰语、阿卡德语和古波斯语 社会结构: 四个集团:祭司、贵族和武士集团;书记和商人集团;手工艺人集团;农民集团 严格的户籍制度 琐罗亚斯德教与波斯帝国的统治 主神阿胡拉玛兹达;宇宙二元论;最早的一神教崇拜观念;最早的帝国国教
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
波斯帝国是西亚北非古代文明从小国寡民到地域王国、再到帝国这一发展过程的最高阶段。 它庞大的版图包括了两河、埃及和印度河这三大文明中心,并接近第四个文明中心希腊的边缘。 它通过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制度,如行省制度、赋税制度、铸币制度、驿道制度以及宗教政策等,把这些古代文明地区和其他相对落后地区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波斯灭亡之后,代之而起的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都从波斯帝国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所以,波斯帝国既为西亚北非的文明作了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文明提供了借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三王时代后,欧洲、西亚、北非和印度各处的文明连成了一片。
新巴比伦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它的灭亡,标志着两河流域独自发展历史的终结。
亚述帝国的真正缔造者
卡代什战役
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与赫梯为争夺叙利亚地区而发生的重大战役。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恢复埃及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于公元1300年亲率大军征讨赫梯。赫梯国王穆瓦塔鲁集中军力在叙利亚卡迭什城设伏,与埃及人决战。此役双方损失惨重,均无力再战。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和约),从而正式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浮动主题
铁列平改革
①确立了王位继承法,即长子优先,无长子归次子,无子归女婿。 ②解决王室内部相互杀戮的问题:彭库斯会议、不得牵连家属 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记录在案的王位继承法规。但是,该法规并未终止王位争端。 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赫梯进入中王国时期(约前1500—约前1400 年)。
1400BCE
1
2
纳拉姆辛凯旋碑
庆祝阿卡德君主纳拉姆辛战胜的石碑。刻画君主以神的形象践踏他敌人的尸体。表现出至高无上的王权观念。前2500-2000制作于阿卡德时期。苏萨出土,现藏于卢浮宫。
按语言区分西亚的古代居民(三类)
一、闪米特人:苏美尔人、亚述人、阿卡德人、迦勒底人、希伯来人等 二、是印欧人。来到西亚的印欧人主要有赫梯人、米底人和波斯人。 三、是和上述闪米特语族和印欧语族皆无关系的民族,如埃兰人、加喜特人、库提人、胡里特人。
阿卡德王国
北方迪亚拉河口附近的塞姆人城邦 约前2200年左右,被山区中野蛮的古提人灭亡
卢迦尔扎泽西
乌玛城邦的最后一位统治者 灭亡了拉加什之后,率兵直入古都乌鲁克,被苏美尔各邦尊为霸主。 卢伽尔札吉西定都乌鲁克,自称乌鲁克之王。 他企图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将国家由奴隶制城邦过渡到奴隶制帝国阶段。 阿卡德攻陷了乌鲁克,并俘获了卢伽尔札吉西。
乌鲁卡基那改革
背景 :由于连年征战和拉伽什王卢加尔安达的暴政加剧了王室与祭司、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为缓和社会矛盾,拉伽什末王乌鲁卡基那上台后进行了改革。 内容: 1、取消弊政,减免赋税,减轻人民负担。 2、壮大公民队伍,恢复公民身份。 3、改革社会陈规陋习,一夫一妻,兴修水利。 4、立法形式确认财产私有。 评价 : 1、社会制度改革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减轻平民负担,缓和社会危机,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3、打击了贵族的势力,加强了王权,符合由城邦到帝国的发展趋势。
鹫碑铭文
又称安那吐姆石柱,是拉伽什国王埃安那图姆与乌玛订立的条约。鹫碑又称秃鹫碑,因石碑顶部刻有一群秃鹫啄食敌人尸体的场景而得名。石碑现保存于卢浮宫,主要记载了拉伽什和乌玛为争夺古伊甸地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乌玛战败,被迫与拉伽什签订条约,条约中将古伊甸地区划归拉伽什,但乌玛可以在缴纳地租但前提下耕种该地区部分土地。古伊甸是两城邦之间的一块肥沃的土地。世界历史上最早关于水利设施纠纷的记录。
最早在巴比伦尼亚地区建立统治的:苏美尔人、阿卡德人
苏美尔城邦时代(早王朝)
地域:两河流域下游冲积平原,同时也包括叙利亚、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北部以及伊朗高原东南部的部分城邦。 政权特征:神权制的城邦
陶器断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