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希腊导览
古代希腊知识点整理思维导图,内容有古希腊概况、爱琴文明(2000-1200BC)、荷马时代(1200-750BC)、古风时代(750-479BC)、希腊城邦制度的确立时期、希腊城邦制度的繁荣时期,欢迎查看。
编辑于2023-02-24 21:20:08 上海古代希腊 (前2千纪~前2世纪)
古希腊概况
古希腊文明遗产
1.陪审员制度(trial by jury) 2.民主政治(democracy) 3.希腊神话(Greek myths) 4.悲剧和喜剧(tragedy and comedy) 5.奥林匹克运动会(The Olympics) 6.修辞学与演说(rhetoric & oratory) 7.历史学(history) 8.史诗与哲学(epic and philosophy) 9建筑风格(construction style) 10.古希腊语(ancient Greek)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和自然环境
地理范围
地中海(the Mediterranean Sea )东部,包括希腊半岛(Greek Peninsula )、爱琴海(Aegean Sea)诸岛、小亚细亚细亚(Asia Minor )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Ionian archipelagos)以及意大利南部(south Italy)和西西里岛(Sicily)的殖民地。
自然环境
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可耕地面积小,20%-30%可耕,山地占据了75% 缺乏淡水资源,矿藏资源缺乏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气候温和 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多良港。
地理环境和气候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1)政治体制:小国寡民的城邦polis 2)经济类型:商业和航海贸易为主,农业居于次要地位,粮食主要倚靠进口,主要经济作物是橄榄olive、葡萄grape。(商业社会) 3)思想观念:自由、平等和中庸等。 4)民族性格: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
古希腊居民
1.非希腊语居民 1)皮拉斯基人Pelasgoi:公元前5000-3000年,主要居住于希腊大陆。 2)加里亚人Carian:主要居住于克里特和爱琴海诸岛。 2.希腊语居民:公元前3000年中叶以后,希腊人侵入希腊半岛。 1)亚该亚人Achaean(Akhaioi):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伯罗奔尼撒Peloponnese,创立迈锡尼文明Mycenae。 2)爱奥尼亚人Ionian(Iones):亚该亚人和皮拉斯基人融合而成,居住阿提卡半岛。雅典Athens (王以铸翻译为“伊奥尼亚人;谢德风翻译为爱奥尼亚人) 3)伊奥里亚人Aeolian (Aioleis) :进入希腊北部的帖撒利亚、中部的彼奥提亚等地区。(王以铸翻译为“爱奥里斯人”;谢德风翻译为“伊奥利亚人”) 4)多利亚人/多里安人Dorian(Dorieis):在公元前2千纪末入侵到伯罗奔尼撒半岛。斯巴达Sparta
古希腊历史发展线索
1.爱琴文明2000-1200BC :古希腊文明早期的王权时代 2.荷马时代1200-750BC:早期王权向城邦体制过渡的时代 3.古风时代750-479BC:古希腊城邦体制形成的时代 4.古典时代478-338BC:古希腊文明繁荣和战争的时代 5.希腊化时代332-30BC:古希腊文明东传的时代
古希腊历史文献资料
1.文学:史诗、抒情诗、悲喜剧 2.政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雅典政制》 3.哲学:柏拉图对话集 4.历史: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5.演说词:阿提卡十大演说家 6.铭文:张强:《古希腊铭文辑要》,中华书局2018年。
爱琴文明(2000-1200BC)
爱琴文明的发现
神话传说
荷马史诗与特洛伊战争的传说 a.荷马史诗(Homeric Epics) b.海伦(Helen)与特洛伊战争的爆发(Thetis、Peleus、Eris) c. 特洛伊战争(Trojan War)——神话抑或历史?
考古发掘
a.1870年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与特洛伊考古发掘;1876谢里曼与迈锡尼考古发掘 特洛伊城的考古发掘:在希萨里克( Hisarlik)小镇旁,于1870年开始发掘,共发掘出出9层城市遗址。1873年7月发现了金子、象牙制品等宝藏,认定是特洛伊普里阿墨斯王的宝藏。这个发现震惊了全世界,也迫使学者们重新审视荷马史诗。 迈锡尼城的考古发掘:1876 年,谢里曼在希腊本土的迈锡尼等地进行发掘。在迈锡尼的城堡里,他发现了宫殿、城墙、圆形穹顶墓葬,并发现泥版文书,即线形文字B。 b.1900年伊文思(Arthur Evans)与克里特(Crete)考古发掘(希腊传说中的迷宫,线形文字A) 1900年,研究象形文字的英国学者伊文思在克里特岛进行实地考察,为克诺索斯的古代遗址所吸引,开始在此发掘。他前后用了25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个遗址的发掘工作。 c.1939年布列根(Carl Blegen)与派罗斯( Pylos)考古发掘(涅斯托尔统治的派罗斯王宫) Carl William Blegen was an American archaeologist who worked on the site of Pylos(皮洛斯) in Greece and Troy in modern-day Turkey. He directed th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辛辛那提大学) excavations of the mound of Hisarlik, the site of Troy, from 1932 to 1938. d.1953年文特里斯( Michael Ventris)与线形文字B的译读(证明其是一种古老的希腊语) 1953年,年轻的英国建筑师文特里斯成功地译出线形文字B。线形文字B的资料显示,王宫是当时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王国不仅拥有强大的政治权力,而且还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农业收入。
爱琴文明的概念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00-1200年期间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明,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锡尼为核心,故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的最初发源地是爱琴海一带以及邻近的希腊半岛。
克里特文明(前2000-1600年)
线形文字A
传说
Europa on the bull
分期
早王宫时期(公元前2100-1700年) 晚王宫时期(公元前1700-1400年)
特点
a.主要农作物是谷物、葡萄酒和橄油。 b.主要的城市是米诺斯王朝的首都克诺索斯。 主要的文化遗存是米诺斯王宫,占地2.2万平方米,有1500多个房间。王宫中设有议政厅,中间设有王座,左右摆放石凳。宫中有大型的储藏室,其间摆放着巨型的陶缸,用于储藏实物。 c.发现线形文字A,目前尚无人解读。
补充
考古研究表明,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克里特文明的特征是宏伟华丽的王宫建筑,精美的工艺品、壁画和强大的海上霸权。希罗多德说第一支海军就是米诺斯建立的。
迈锡尼文明(前1600-1200年)
线形文字B
兴起
原始希腊人|阿卡(开、该)亚人|原来定居在欧洲中部。 公元前2000年迁徙到伯罗奔尼撒半岛。 公元前1600才称王立国。 1450年进入克里特,半个世纪后退出克里特。 所用文字为线形文字B。 约1400-1200年发展到盛期。
特点
a.统治者称为瓦纳克斯Anax,集行政与军事大权于一身。 b.主要的文化遗存是陵墓,包括竖井墓和圆顶墓两种类型。 c.迈锡尼城堡,还有阿伽门农的金面罩。主要的历史内容是特洛伊战争。 d.发现线形文字B,已经释读。
衰落
公元前1200年 生产萎缩,海上民族打击 国家之间的争战 对外侵略战争 多利亚人(Dorians)南下,迈锡尼文明衰落。重新回到原始社会时代。
荷马时代(1200-750BC)
荷马史诗
包括几部
实际上是什么
取自于什么故事
主要反映什么时期的内容
对后世的影响
为我们了解时代提供了什么作用
荷马时代概念
公元前12世纪,多利亚人侵入希腊半岛,消灭了阿卡亚人各城邦,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希腊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直到公元前8世纪城邦文明的兴起。因这一时期的主要文献资料是荷马史诗,故称为“荷马时代”。又因传统观点认为这一时期希腊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较之迈锡尼文明,大大地倒退,因此学者又称之为"黑暗时代"。
荷马时代(荷马社会)的重新定性
根据线形文字B的材料显示,荷马社会并不是一个原始的氏族社会时期,它已经处于国家统治时期,而且它与早期迈锡尼文明和后来古典希腊文明之间存在的明显的承继关系,即它是迈锡尼文明衰亡后到古希腊城邦文明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
得此定性的原因
首先,虽然使用的文字不同,但是迈锡尼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创造者们实际上使用同一种语言,即都是希腊语。 其次,荷马史诗及古希腊语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如王anax、巴西琉斯basileus、人民demos等,在迈锡尼时代即已存在。 最后,希腊诸神的名字如宙斯、赫拉、波塞冬、狄奥尼索斯等都已经出现在线形文字B的泥版文书中,表明希腊宗教崇拜同迈锡尼也有联系。 如此看来,不应把公元前8世纪希腊兴起的城邦文明看成一种全新的创造,而应该把它看成是迈锡尼文明衰落引起的的巨大社会变化和动荡的后果,而荷马社会则是一个过渡时期。
荷马社会的政治生活
方式:集体讨论
政治生活组织已具雏形,集体开会讨论公共事务已经成为政治生活的主要形式,受到包括贵族首领在内的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而奥林匹斯诸神常常开会讨论正是这一政治生活在神话上的体现。
机构:长老会议和民众大会
在特洛伊战争期间,希腊盟军经常召开长老会议和士兵集会。不过,民众大会和长老会议均无决策权,最终的决策权仍在贵族首领,但是贵族长老的意见和民众的呼声对贵族首领形成了一种制约和束缚。
特点:王权的弱化
a.在荷马社会,迈锡尼文明的集权王国也已崩溃,政治上处于地方贵族割据的分裂状态。 b.虽然对王的称号相同,但是在荷马时代,即便是身为盟军统帅的阿加门农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普通士兵也能对他提出公开批评,如阿喀琉斯和他之间的争吵。 c.荷马史诗中更多用巴西琉斯(巴赛勒斯)表示贵族首领。这说明,此时王权的概念已经淡化,以至于王和地位相近的贵族武士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d.荷马社会是典型的贵族社会,贵族权力的基础主要是:出身——高贵;军功——在战场上表现出所向披靡的勇气;财富——贵族往往拥有大量的土地、牛羊、奴隶和贵金属等 。
艺术——几何陶风格
特点
荷马时期最早的造型艺术作品是几何纹风格的陶瓶,造型简朴,大小不一,用于敬神和陪葬。这一时期陪葬用的小雕像也是几何形的,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几何风格时期”。
荷马的奥林帕斯教
概说
我们把什么叫做希腊神话?扼要地说,他们是关于神和英雄,即被古希腊城邦顶礼膜拜的两类人物的一整套故事。在此意义上,希腊神话与宗教密不可分。对于希腊人的宗教思想,神话构成了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之一。
特点
a.古希腊宗教与神话密不可分,是通过神话表现出来的; b.多神崇拜 ; c.神人同形同性。 韦尔南所说的:“古希腊宗教中没有独一无二的神,也没有专职的神职人员,没有圣经,不许诺永恒,他展示给世人的是神话,还有文艺作品如诗歌和雕塑的魅力和崇拜。希腊宗教没有教义,使灵魂、本性、命运等有宗教特征的抽象概念都归于哲学领域了。
十二主神
宙斯Zeus 赫拉Hera 波塞冬Poseidon 阿波罗Apollo 赫尔墨斯Hermes 阿尔忒弥斯Artemis 雅典娜Athena 阿芙罗狄忒Aphrodite 德墨特耳Demeter 赫淮斯托斯Hephaistos 阿瑞斯Ares 狄奥尼索斯Dionysus
“黑暗时代”不“黑暗”
荷马时代的希腊不再存在奴隶制国家,人们生活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氏族部落组织中,再加之多利亚人的入侵,导致伯罗奔尼撒和中希腊的许多城池细数破坏,商旅断绝,文化没落,文字的使用也绝迹了。生产力衰退、人烟稀少指的是迈锡尼文明的城市。 而从希腊的全境来看,这一时期的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在缓慢的发展,孕育着城邦文明。 荷马时代,希腊进入铁器时代。冶铁术在公元前13世纪在小亚流传,主要为山区部落使用。龙骨技术日渐完善为希腊战船奠定了基础。 农业成为荷马时代的主要经济。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经济模式。 手工业和商业萌芽。物物交换的模式限制了社会分化,限制了社会矛盾的发展。财富状况较为平均。 原始城邦在荷马时代孕育着。
古风时代(750-479BC) 希腊城邦制度的确立时期
城邦
什么是城邦
所谓城邦polis,即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周围农村形成的国家。城市和它周围的农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分割开来,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有同样的社会和政治权利,共同组成城邦的实质内涵,即城邦被看成一个公民的共同体。 公民共同体(citizens) 共同体中公民所享有的权利(rights) 公民生活空间(acropolis & agora) 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agora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的中心。 城邦一般还有一个卫城,通常建在一块高地或山丘上,作为城邦保护神的住所,也作为战争中的防御堡垒。
城邦的特点
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小国寡民、城乡结合; 独立自治、直接性、平等性、开放性; 帮济认同。
小国寡民
城邦的规模一般很小,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百万。其中最大的斯巴达城邦,其人数不过40万。这些小小的城邦是希腊人生活的世界,也正是在城邦世界里,希腊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 (斯巴达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40万人,雅典面积2500平方公里)
独立自治
彼此独立,相互竞争。 积极:激发了城邦发展的活力。 消极:无休止的内斗,便会消耗希腊的生命力。
帮济认同
认同的基础主要是语言、宗教。 他们称自己为“希腊人”,称非希腊人为“异邦人”或“蛮族人barbaroi”。
一体多元——充满活力
彼此独立,又相互认同。 充满活力的表现民主政治、商品经济繁荣、思想文化举世瞩目。
商品经济发达(?)争议*
西方学者认为海洋文明的商品经济发达。 商本经济发达还是农本经济发达?
城邦公民与非公民
1)“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为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a.公民资格 b.公民权利 2)非公民 a.外邦人 b.奴隶
城邦政体
公元前750年左右,希腊世界的城邦就数以百计了。这些各自独立的希腊城邦虽然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方面基本一致,但是却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亚里士多德六种政体
常态政体
一人为最高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君主政体; 凡政体以少数人为最高统治者,这些统治者都极贤良,对城邦人民有好的统治宗旨,则称之为贵族政体或贤能政体; 以群众为统治者,照顾全邦人民公益的,称之为共和政体。
变态政体
僭主政体是王制政体的变态;寡头政体为贵族政体的变态;平民政体为共和政体的变态。
演变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政体有一种演变的过程:古代城邦均通行王制,即君主政体;后来,越来越多的有才德的人不甘心受制于一人,要求共同参与治理,这样就产生了贵族政体;随后,这些贤良逐渐腐败,这样又产生了寡头政体;寡头政体又蜕变为僭主政体,再往后,僭主政体又变为平民政体。
早期僭主政治
僭主一词来自于小亚,与君主同意,此时被希腊人用来指代通过非法手段僭越夺权的专制头领。 他们不经过公民大会的选举,获得终身独裁的权力,还可将僭主的位置传与儿孙。 获得权力后,为了获取群众的支持,往往会采取打击贵族,争取平民的政策。他们重视殖民活动,推动工商业发展,获得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欢迎。 僭主政治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比较盛行。运用这种政体使得国富民强的城邦有阿哥斯、科林斯等。 早期僭主政治产生的社会背景: 随着海外殖民运动的开展,曾经普遍由贵族专权的局面收到了挑战。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逐渐激烈。这时的贵族多依靠古老的氏族关系确立特权,他们掌握军政大权,使得公民大会形同虚设。同时通过土地兼并和高利贷剥削压迫以小农为主的平民。众多负债破产的公民沦为债务奴隶,甚至被卖往国外。而在大殖民运动中通过经营工商业致富的平民不能参加贵族会议,政治地位地下,对贵族专权不满。因此为僭主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希腊城邦文明的特征
公元前8世纪后期,希腊文明迅速复兴。复兴之后的希腊文明呈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形态,即城邦文明。 1、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的古典时代,而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型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 2、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城邦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 3、希腊城邦的政体,普遍实行共和体制,早期虽有王权,但日渐衰微,而不像东方那样日益强大,并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希腊城邦的公民拥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有的城邦甚至推翻了贵族统治,建立了民主政治。 4、发达的商品经济,宽松的政治氛围,使希腊城邦孕育、诞生了杰出的文化成就。
殖民运动
公元前8- 6世纪,希腊人除建成了自己的城邦,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在西到直布罗陀海峡、东到叙利亚、南到埃及、北到南俄草原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许多新的殖民城市。历史上称之为"大殖民"。 希腊人殖民的范围遍及地中海大部分地区和整个黑海沿岸。据统计,当时希腊参加殖民的城邦共有44个,在各地建立殖民城邦至少在139座以上。用希腊人的话说,这些新的殖民城邦,犹如雨后池塘周围彼此呼应的青蛙。
原因
1)人口的增长超出了城邦所能承受的极限。 2)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政治集团被迫出走海外,以谋发展。 3)一些工商业者为扩大经营范围,到海外开拓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一些意外情况也会导致移民。如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征服小亚细亚,部分希腊人不愿受奴役而迁移。
特点
a.分布广泛; b.一般都建立在海岸; c.殖民城邦一般都沿袭母邦的制度和习惯,但又是独立的,不依附母邦。
影响
1)扩大了希腊人的活动范围,同时也使得世界逐渐有各自发展的独立状态,逐步联系在一起。大规模的殖民运动使希腊同地中海周边的西亚、北非及中欧和西欧地区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海洋与大陆交错、东方与西方联结的、前所未有的地中海经济贸易圈。 2)殖民运动缓解了希腊城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大大促进了整个希腊世界的商品经济发展。 3)殖民运动壮大和增强了希腊工商业者的力量,有助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和民主政治的建设,推动了早期僭主的出现。 4)促进了希腊对东方文明成果的吸收,推动了希腊文化的发展,公元前7世纪,希腊史上出现了“东方化时期”。 5)大范围的海外殖民活动造就了希腊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6)缓解了希腊内部的人口压力,稳定了希腊的小农队伍,同时也创造了城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东方化
关于古希腊文明起源的学术研究
在西方古典学术界,关于古希腊文明的起源,大约从19世纪30、40年代开始,一种流行的观点就是主张古希腊文明是来自北方说印欧语言的入侵者独立地创造的,他们对后来希腊文化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上述传统的观点开始遭受置疑。1928年拉姆塞(Ramsay)出版的《希腊文明中的亚洲因素》(Asianic Elements in Greek Civilization)首次指出希腊文明中的东方因素。第一个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近东文明对古希腊的深刻影响的是哚塞夫(Franz Dornseiff)。他通过破译赫梯神话文本,找出了希腊神话若干重要人物和母题的直接来源。 1987年马丁·伯纳尔(Martin Bernal)出版的《黑色雅典娜》(Black Athena: The Afroasiatic Roots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 Volume I, Rutgers University.)达到极致,在学术界引起激烈的争论。 1993年奥斯温·默里(Oswyn Murray)在《早期希腊》(Early Greece)一书中首次提出“东方化时代”的观点,认为在从公元前750到前650年的一个世纪里,东方文化的影响成为希腊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从而第一次全面地肯定了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并立即受到学者们的普遍接受。
具体体现
1)文字 现代欧美各国的文字,追溯其源流,多来自古希腊文,而古希腊文又来自古代腓尼基字母。最早的字母文字出现在公元前750到前700年之间的陶器上,这种字母文字源于腓尼基的音节文字。因此在希腊文中有一个表示字母的古词phoinikeia,其直接的含义就是“腓尼基的东西”。 2)文学 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故事和希腊神话中的丢卡利翁的传说相似。 赫西俄德的《神谱》首次创造了神权更替的神话,其中讲述的克罗诺斯如何篡夺其父乌拉诺斯的王位,宙斯又如何夺取其父克罗诺斯之位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型在西亚的神话中可以找到,其中包括巴比伦、腓尼基赫梯人的神话传说。 卡德摩斯是希腊神话中的重要英雄,是他从东方的腓尼基将拼音字母传入希腊的。卡德摩斯便成为象征西方文明起源于东方的最佳见证。欧罗巴作为腓尼基国王的女儿被宙斯拐到克里特岛的神话情节,非常有趣地提示出自东向西的文化传播方向。 3)艺术 公元前8世纪后期,科林斯的制陶工匠最先接受东方艺术的影响,开始以人物、动物和花卉作为装饰,其表现手法自然、逼真。稍后雅典人也接受了这种新的风格。其他比如像西亚狮子的形象和其他各种司芬克斯、带翅膀的怪物形象也不是希腊艺术的传统。还有象牙雕刻也是从西亚传入的一种工艺。
重装步兵改革
荷马时代的战争方式
贵族武士的决斗是主要方式,因此战争的主要角色是少数的英雄武士,他们之间的决斗往往决定战斗的胜负,普通士兵扮演的是配角。
古风时代的战争方式
重装步兵的方阵作战是主要方式。所谓方阵,即由数排重装步兵整齐排列而成的战阵,每名重装步兵身披盔甲,左手持盾牌,保护自己的左侧以及左邻的右侧,右手持长矛或用短剑攻击敌人,其作战的要点在于方阵成员相互支持配合,保证阵形向敌方推进。这意味着集体的力量取代了个人的力量,成为作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
由武士决斗到方阵作战的转变虽然只是军事上的变化,但是却带来了深刻的社会与政治后果。 一方面,军事上起主导作用的不再限于贵族阶层成员,而扩大到包括具有一定财产、能够自备重装步兵装备的社会其他成员。 另一方面,重装步兵作战强调集体协同,其中所有成员均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这又在重装步兵群体中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和平等观念,为城邦政体的民主化打下了基础。
城邦制度的确立
殖民运动和重装步兵改革是古风时期新兴城邦社会发生的主要社会变化,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推动了城邦政治体制的制度化和民主化进程,而制度化和民主化的标志则是立法运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斯巴达的莱库古立法和雅典的梭伦立法。
斯巴达
斯巴达城邦的形成
建国:多利亚人
(1)公元前1100年,多利亚人来到Peloponnesus半岛,其中一支进入拉哥尼亚,占领斯巴达城。 (2)来库古改革,建立国家。 (3)征服美塞尼亚(前740-620年) (4)国王波吕多洛斯与色奥彭浦斯改革(公元前670左右):创立监察官制度、限制公民大会的权力 (5)建立伯罗奔尼撒同盟:公元前6世纪中期,发动了对特该亚的战争。到公元前6世纪末,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建立。
来库古改革
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述,莱库古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半期推行改革,他宣称是从德尔菲的阿波罗神谕中获得改革启示的。这个神谕被后人称为《大瑞特拉》。
主要内容
1)政治改革 来库古的改革确立了斯巴达的政治制度,那就是包括双王、贵族议事会(30人议事会包括双王)和人民大会3种组织形式在内的、以贵族议事会为核心的贵族寡头政治。 斯巴达公民大会的权力极为有限:公民无权提出提案,只能就国王和贵族的提案进行表决,表决方式是公民的呼声。此外,斯巴达还有5名监察官,由国王和贵族提名,在公民大会上用欢呼法选出,主要职责是监督法律的实施、判处违纪案件,并督促年轻人的体质锻炼和维护风纪。 2) 社会改革 分配份地。 共餐制。它规定,包括国王在内的斯巴达男性都必须在城邦设立的公共食堂集体进餐。为此,斯巴达人每年都必须向公共食堂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
改革的意义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莱库古建立了斯巴达的城邦制度,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公民权的确立。立法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确定了公民权的定义:其一只有公民有权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其二,只有公民才可以分得份地。
斯巴达的崛起:对外征服
斯巴达是在征服土著居民过程中形成的,并在征服过程中形成贵族寡头共和国。随着原始公社的逐渐解体,到公元前9世纪末才开始建国。据说公元前825至前800年来库古在斯巴达进行改革才开始建国。斯巴达国家的特点与美塞尼亚战争有关。 斯巴达人逐渐向周围地区的阿哈伊亚人发动进攻,强迫被征服者接受他们的统治。约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统一了拉哥尼亚,据说,当斯巴达人征服南方沿海的黑劳士(希洛,Helos)城的时候,他们开始把那里的被征服者变为奴隶。
美塞尼亚战争
战争原因:斯巴达人垂涎美塞尼亚肥沃的土地。 据说居住在美塞尼亚的人是和斯巴达人同一时期来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多利亚人。 第一次美塞尼亚战争(约前743~723年) 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约前645~631年) 战争的结果是斯巴达人占有了美塞尼亚的土地,将这里的居民变为了希洛特(希洛人),也就是被俘虏的人,国有奴隶。 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结束后,黑劳士制度在斯巴达广泛发展起来。为了镇压经常起义的美塞尼亚人,斯巴达建立了相应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用以镇压黑劳士的反抗。
斯巴达的政治制度——有限的民主制度
双国王制度:军事统帅,终身任职,世袭继承。战时一个坐镇国内,一个率兵打仗,或者一为陆军统帅,一为海军统帅。 长老会议:被称为“格罗西亚”,由28名年满60岁的老人组成,加上两名国王,是最高权力机关。 公民大会:在斯巴达被称为“阿佩拉”,由全体能够服兵役的成年男性组成。由监察官主持。 监察官:镇压希洛人反抗、监督国王、监察公民生活、司法职能。 它是一种带有浓厚寡头色彩,兼有君主制、民主制因素的混合政体。到古典时代,它成为一种与雅典民主政治对立的一种体制。
斯巴达的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
斯巴达人:共计大约4万人,其中成年男子9000人,享有全权公民权,集体占有土地和奴隶,土地均分,不得转让、分割、买卖,可以继承,由希洛人耕种。 皮(庇)里阿西人:意为边境居民,散居在山区和沿海村镇,无公民权,有人身自由,从事工商业和农业,须纳税和服兵役,最多时有3万。 希洛人(黑劳士):奴隶或农奴,他们有财产权、婚姻权和自己的家庭,计有20万,每七家附着在一块分地上,交纳一半的收成,战争时需要随军运输粮草和武器。
黑劳士
主要劳动者
怎么成为黑劳士的
性质:国有奴隶
承担什么义务
有什么权利
对斯巴达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繁荣起到什么作用
本身受到了什么样的迫害
斯巴达人的社会生活——军事化
1)原因 斯巴达的国家是在军事征服中产生的。因此,征服他人,镇压希洛人的反抗,就成为斯巴达男人唯一的事业,当兵打仗是斯巴达人的天职。斯巴达人崇尚勇敢无畏,吃苦耐劳,视死如归的精神。整个国家就象一个大兵营,社会生活充满着浓厚的军事色彩。 2)体现 全民皆兵,重武轻文的程度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斯巴达男人几乎都在"公共食堂"就餐,他们的饮食很粗糙,可所有的斯巴达男人,无论是国王、贵族或是普通的斯巴达公民都吃同样的饮食。斯巴达的美食"黑汤"在斯巴达人中最具盛名。 3)影响 古代希腊陆上军事强国,长期称霸希腊城邦。
斯巴达的经济状况
斯巴达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农业城邦,但斯巴达人不务农,9000户斯巴达人的份地都交给希洛人耕种。由于国家规定,斯巴达人不能经商,所以在斯巴达国内从事工商业的主要是皮里阿西人。
雅典
早期雅典的贵族政治
迈锡尼时代
雅典位于阿提卡半岛,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土地贫瘠。 迈锡尼时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公元前8世纪开始,雅典人口增多,王权开始衰落,贵族成为雅典历史舞台上的主角。
提修斯改革(公元前9世纪后期)
1)背景 雅典所在的阿提卡有4个部落,每个部落有3个胞族,每个胞族有30个氏族。各部落彼此独立,后来由于阶级分化和外来移民,一些贫困的氏族成员被排斥在氏族之外,居民杂居,秩序混乱。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传说中的提修斯改革。 2)内容 a.以雅典为核心,设立了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废除了先前各城镇和各部落的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b.把阿提卡的公民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3个等级,规定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官职。提修斯的改革使古老的氏族制度遭到破坏,是雅典国家萌芽的标志。(三个等级的划分为雅典的贵族政治奠定了基础。)
早期贵族民主制度(公元前8~前7世纪)
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的首脑是执政官。国王(巴塞勒斯)之名仍保留在行政官员名中。中央议事会发展为贵族会议。 执政官最初是终身制,后来改为十年一任,到公元前683年改为一年一任。雅典贵族政治达到顶峰。执政官最多时达到9人,成为九执政制。 战神山议事会(由退休执政官组成)
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背景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爆发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危机。危机的原因是债务奴隶和平民无权的状况。大量的平民沦为“六一汉”。出身平民的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要求推翻贵族统治,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改革。 在国际舞台上,雅典接连吃败仗。与米提列奈争夺细格伊昂失败;与麦加拉争夺撒拉米斯岛也未成功。 公元前630年奥运会冠军基伦发动暴动,试图建立僭主政治;公元前621年德拉孔颁布立法。雅典社会处于暴力革命的边缘。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梭伦改革应运而生。
内容
经济方面 颁布"解负令",取消所有公私债务,禁止任何以人身为抵押的借贷,因负债沦为奴隶者重获自由。 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限制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货币改革,以利商业贸易;奖励外地工匠移居雅典,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 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关系上的氏族残余。 政治方面 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按年收入的谷物、油、酒总量分别列为500斗、300斗、200斗和200斗以下4级。第1、2级可任高级官职,第3级可任低级官职,第4级则不能担任官职。 改革表决方式。由依靠呼声,改为举手或投票。有利于平民发挥政治作用。 设立400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400人会议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了第四等级外,其他30岁以上公民皆可当选。抽签选举产生。 改革司法制度,设立陪审法庭,任何公民都有上诉权。
影响
梭伦改革恢复了雅典的小农经济,稳定了公民队伍。初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扩大了雅典城邦的社会基础,给平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意义
梭伦改革不仅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而且把雅典导向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奠定了雅典繁荣的基础。梭伦在改革中既不迁就贵族,也不代表平民对贵族进行暴力革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改良典范。以后雅典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 (公元前6世纪中)
背景
梭伦改革并没有解决雅典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雅典内部矛盾再次爆发。公元前560年,一个极富政治野心的贵族——庇西特拉图,依靠山地派的支持,当上了雅典的僭主,庇西特拉图不仅贯彻执行梭伦立法,而且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者和小农的政策和措施。 PS:山地派:在梭伦改革后,雅典社会分为三个派别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山地派代表平民。平原派(旧贵族)和海岸派(工商业)
内容(解决了哪些问题)
a.对农民实行低息贷款,把土地税定为收获的1/10或1/20。 b.设立农村巡回法庭,现场办公,及时处理农民诉讼,削弱贵族对地方司法的专断和干扰。 c.扩展雅典工商业,建造大批商船和战舰。在小亚细亚西北部建立殖民地,以控制黑海的商路和贸易。 d.进行大规模的雅典市政工程建设,在庇西特拉图之前,雅典只是一个二流城市。 e.重视雅典文化事业,出资组织节日庆典,请文人墨客到雅典创作交流,《荷马史诗》的整理工作就是在此时的雅典进行的。
影响
在庇西特拉图统治期间,氏族贵族的权力受到进一步削弱,工商业者和农民提高了政治和经济地位,雅典变得更加繁荣强盛。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有如黄金时代"。庇西特拉图以独裁的形式推进了民主的进程。
矛盾
一方面,僭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使政治向民主方向转变。 另一方面,僭主政治又要求个人独揽大权,实行专制统治。
补充
庇西特拉图去世后,他的儿子希庇亚斯并没有继承他的“仁政”,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公元前511年,斯巴达出兵雅典,颠覆了僭主政治。公元前510年,希庇亚斯被群众推翻。
克利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510年)
核心
分割地方贵族的势力,加强雅典国家的团结,建立民主政治。
内容
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即“三一区”。 (他将阿提卡划分为城区、海岸、内地三部分,每个部分再分成10个“三一区”,从每个部分中抽出一个“三一区”组成一个部落。) 建立500人会议,代替400人会议。扩大议事会权力。 设立十将军制度,每个部落各选1名,一年1任,委员会中以首席将军权力最大。 制定陶片放逐法,对想当僭主的人,给予体面的流放(10年)。
影响
克利斯提尼的改革确立了古典时代雅典的基本制度,削弱了贵族的影响,提高了平民的地位,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团结。他以新的地域组织,代替了原始的血缘组织,标志着雅典民主国家的最终形成。他的改革使雅典所有的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最高级的政治事务,亚里士多德认为其改革"比梭伦宪法要民主得多"。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至此基本完成。
希波战争 (过程多捋捋)
波斯的西进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崛起于伊朗高原,旋向西扩张,征服吕底亚后,将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城邦收归帝国治下。 公元前514~前513年,波斯国王大流士远征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远征的目的虽未达到,但大流士留下的军队征服了包括马其顿在内的巴尔干半岛北部,直接威胁着希腊本土各城邦的独立。 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米利都发生反抗波斯统治的起义,结果被血腥镇压。而雅典和另一个城邦爱勒多里亚(厄里特里亚)都曾派出军舰支援起义。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率海陆军远征希腊,因遇暴风无功而返。次年,他派使者到希腊各邦索取"水和土",许多城邦都屈服了,唯有斯巴达和雅典杀了使者,战争已不可避免。
战争经过 (p207~210)
前490年,马拉松战役
前481年,全希腊联盟,斯巴达为首
前480年,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海战
前479年,普拉提亚战役、米卡尔海战
前478年,雅典海上同盟(提洛同盟)
前449年,签署和约
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夏
雅典司令官米太亚德对雅典士兵作了战前演说:"雅典将披上奴隶的枷锁,还是永远保持其自由,关键就在你们身上"。 雅典将士群情激昂,跑步冲向敌人,战斗的结果是波斯大败,留下6400具尸体,上船远遁。而雅典只有192人阵亡。为将捷报告诉给雅典父老,米太亚德派一个叫腓力匹得斯的战士飞速跑回雅典,这个战士完成使命后,倒地而死,于是便有了今天的马拉松长跑。 
反波斯联盟
威胁来自于海上,为抵御波斯入侵,雅典建立了200艘三列桨战船的水师。 薛西斯与公元前480年入侵希腊。 反波斯联盟成立——以斯巴达人为首
温泉关战役:公元前480年
公元前480年,波斯新国王薛西斯率军50万左右,再侵希腊,希腊共有31个城邦组成的11万军队与之交战。在希腊的险要关口温泉关发生了1次悲壮的战事。 温泉关,位于希腊中部的一处险要关隘,因关口一片片炎热的温泉眼而得名。温泉关一面临海,一面是悬崖峭壁,中间只有一条仅能通行一辆小型马车的羊肠小道,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出了东关口,就是中希腊平原,希腊的很多名城,例如雅典、底比斯等都坐落在该平原上。 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率领300名斯巴达战士和其他城邦的一些士兵扼守温泉关,与前来进攻数倍于已的波斯大军展开殊死博斗。 结果,数倍于希腊守军的波斯近卫军包括薛西斯的两个兄弟横尸阵前,而以列奥尼达一世为首的300斯巴达勇士和一些其他盟邦的守军亦全部牺牲。
意义
温泉关战役最后成功的阻击了数十倍于己的波斯军队,成功的帮助希腊军队完成主力军队的转移,为最后希腊军队的反攻保存了战斗力。
萨拉米海战 :公元前480年
温泉关的失守,使波斯军长驱直入雅典。但温泉关勇士的英勇守卫战,已为希腊舰队集结萨拉米海湾赢得了宝贵的战机。希腊水师在萨拉米严阵以待,这里水域狭窄,有利于希腊战船发挥技术优势。薛西斯攻占雅典之后,率领1000余艘战舰追至萨拉米海湾,与只有380艘战舰的希腊海军(雅典海军为其主力)展开激战。 最终战胜波斯,薛西斯帅海军返回亚洲,陆军留给马多尼俄斯指挥。
意义(转折点)
萨拉米海战扭转了整个希波战争的战局,是第二次希波战争的战略转折点。(反守为攻) 萨拉米斯海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取得制海权而取得战争胜利的战斗,雅典成为海上霸主,由此开创了雅典的黄金时代。 萨拉米战役的结果改变了希波战争的战局:希腊由此转入进攻阶段,而波斯则转入防御。以后的战事逐渐从陆上转到海上,缺少海上商业利益的斯巴达对战事采取了消极态度,最终在米卡列战役后退出了战争,而拥有巨大海上利益的雅典凭借强大的海军,逐渐取代了斯巴达在联军中的统帅地位。
普拉提亚战役:公元前479年
公元前479年春,波斯军队进入阿提卡,威胁南希腊。希腊军队与波斯军队在普拉提亚交锋,再次取胜。波斯对希腊本土对威胁暂时解除。
米卡尔海战:公元前479年
希腊水师与波斯海陆军在小亚细亚南部对米卡列海角交战。波斯水军被灭。
后期战事
公元前478-公元前477年,在雅典的倡议下,建立了旨在反对波斯的全希腊人的海上同盟,因同盟的会址和金库设在提洛岛,所以史称"提洛同盟"。该同盟在早期希腊反对波斯的战争中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来逐渐成为雅典称霸的工具。
战争结束
公元前449年,波斯力衰求和,波斯与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缔结了《卡利阿斯和约》,波斯承认小亚细亚希腊各邦的独立。这场古代的"世界大战"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
影响
希波战争对希腊两个最主要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影响重大。 1.对雅典而言 大量的战俘奴隶和战利品使雅典的奴隶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因平民尤其是第四等级公民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主势力增强,促使雅典民主政治更加完善; 战争使雅典成为全希腊的海上强国,通过提洛同盟,雅典帝国主义的势力迅速膨胀。 2.对斯巴达而言 大量战利品的流入以及与外界频繁的接触,使斯巴达原有的经济和朴素的生活失去了平衡,原已平息的矛盾重新出现; 斯巴达在希腊城邦中的军事统帅地位受到来自雅典的挑战。 希波战争后希腊历史进入古典时代。
古风时代的文化:建筑艺术 希腊建筑的代表——神庙
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

爱奥尼克柱式(Ionic Order)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代表性神庙
奥林匹亚宙斯巨像
古典时代(478-338BC) 希腊城邦制度的繁荣时期
提洛同盟和“雅典帝国”
希波战争是希腊人的胜利。战前斯巴达是希腊最强大的城邦,战争中它也是无可争议的领袖,但是扭转战局的关键战役撒拉米斯海战是雅典人的杰作,斯巴达人只能作壁上观。此时,雅典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波斯军队撤退之后,战场逐渐转移到爱琴海地区,且以海战为主,雅典人趁机夺取了领导权。
提洛同盟
1)时间 公元前478年,爱琴海地区的希腊城邦结成同盟,因其会址和金库设在提洛岛被称为提洛同盟。 2)组成 同盟的成员主要包括中部希腊、爱琴海中部和东部诸岛以及小亚细亚沿岸的大部分城邦。 3)宗旨 解放东部仍被波斯占领的希腊城邦以及保卫爱琴海上诸岛不受侵犯。 4)管理 同盟的决策机构是同盟会议,包括雅典在内的同盟国有平等的投票权。同盟国均有义务维持同盟的舰队,要么提供战舰,要么提供金钱。 5)解散 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后解散。
同盟后的希波战争
同盟建立后,一方面继续对波斯战争,先后攻占了波斯在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的一些据点。 BC460年,同盟舰队在小亚细亚南部的优利梅敦河口打败波斯舰队。 接着,同盟出兵埃及,支持埃及人反波斯的起义。 BC449年,同盟舰队在塞浦路斯附近海面再次大败波斯舰队。 BC449年,雅典与波斯签订卡里阿斯合约。合约规定波斯承认小亚细亚希腊人的独立,并承诺不再派舰队进入爱琴海。 至此,希波战争以希腊一方的胜利而结束。
雅典帝国
1)从提洛同盟到雅典帝国 雅典势力的膨胀最终促使其走上了霸权之路,提洛同盟逐渐落入雅典的控制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雅典以同盟海军来谋取自身利益。同时对同盟国采取高压统治政策,故历史学家称其为雅典帝国。 2)它派遣数百名官吏和督察进驻同盟成员国。 3)公元前454年,同盟金库也被迁移至雅典,成员国交纳的贡金为雅典所控制。 4)涉及成员国与雅典人之间的司法诉讼也必须在雅典进行。 5)暴力统治 成员国要求退出同盟的举动也会受到雅典的镇压。一般叛乱国的成年男子被处死,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
雅典民主政治
历程
Theseus(提修斯) Solon(梭伦) Peisistratus(庇西特拉图) Cleisthenes(克里斯提尼) Pericles(伯里克利)
(一)希波战争时期雅典民主制度的反复
1.民主化受阻
公元前479年,普提拉亚战役后,萨拉米海战的英雄地米斯托克利在将军竞选中失败,其政敌阿里斯提德当选将军。战神山议事会权力增强。
2.民主化进程重启
科蒙亲斯巴达政策失败,民主派领袖厄菲阿尔特削弱战神山议事会权力。发展起陪审法庭制度。陪审法庭发放津贴。
伯里克利时期的民主政治
3. 伯里克利改革 ——民主化继续推进
1)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执政官向第三等级公民开放。执政官卸任后,可进入战神山议事会。 2)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500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职能进一步扩大,握有最充分的权力。 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4)剥夺原有贵族会议(战神山议事会)的权力,只处理一些与宗教有关的事务。 5)限制取得雅典公民身份的范围。父母双方皆为雅典本邦人者,才能成为雅典公民。
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机构及其运行 ——极盛时期的雅典民主
陪审法庭 (court):年满三十的雅典公民即可通过抽签担任。 公民大会(assembly):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官员在公民大会上抽签产生。每年接受10次审查。 议事会(council):年满三十,无犯罪欠债前科,抽签选出。 将军:十将军成为雅典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 主权在民,轮番执政
特征
1)主权在民 2)轮番执政
实质——三种观点
1)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 3)政治领袖和民众的共治
评价
1)积极性:雅典人创造的民主政治不同于现代民主政治的特征,它以抽签和轮流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公民直接参与城邦的管理。为了保障贫穷公民的参与,伯里克利还推行了津贴制度,给予出席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一定的津贴。至公元前4世纪初,500人议事会成员和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也可以获得津贴。 2)不足 “公民权“身份下民主政治的狭隘性 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特权性民主。雅典公民权的种种限制实际上剥夺了广大普通劳动者的权利。 “轮番而治”的弊端 第一、雅典官吏一般***为一年,交接工作占时使得实际工作的时间变短。且这种制度造成了国家政权机构人员的不稳定,政权交替频繁不稳定,使得国家制定的各项制度和措施执行的连续性受挫,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第二、轮番而治”的抽签选举在否定门第标准、财富标准和功勋标准的同时也否定了德才标准,忽视了作为公职人员必须也应该具备品德和知识才能等,不利于国家官吏的任命。 第三、诸多公职人员虽然经抽签方式产生,普通平民也因此有机会参与政事,但十将军委员会却始终保持着选举制,并且可连选连任,没有薪俸,这与“轮番而治”以及雅典民主政治显得极不协调。这种规定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民主是不健全的。 “主权在民”与公民的集体暴政 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雅典演说术兴起,成为伯里克利之后雅典政治家左右政治的一个重要工具。对于那些利用演说术蛊惑人心、为己谋取私利的后来者而说,他们利用其较高的演说修辞和表达能力,对群体决策不可避免地极具煽动性,影响了雅典“主权在民”的群体的理智决策,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如西西里远征、苏格拉底之死、伯里克利被流放、德摩斯提尼被放逐等等,无不无反映了雅典群体决策情绪暴政的可怕。 雅典民主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说到底其根本原因是她代表的是古代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它始终是奴隶社会统治的辩护者和维护者;也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注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在产生后会存在一定的缺陷。
伯罗奔尼撒战争与希腊城邦的衰落
背景
“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经过
战争从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431-421阿基达马斯战争 双方虽互有胜负,但雅典出现的瘟疫夺去了1/4雅典城内居民的生命,伯里克利亦死于其中(公元前429年)。公元前421年,双方缔结尼西阿斯和约休战。但实际上合约并未有效进行。 第二阶段(公元前415-公元前404年)雅典惨败。 公元前415年西西里远征,雅典全军覆没。 公元前412年波斯介入 公元前406年雅典寡头分子煽动群众处死6名将军导致公元前405年与斯巴达海战失败 公元前404年的和约规定解散提洛同盟;雅典只能保留12艘警务用的舰只,并折除卫城等防御工事。
阿基达马斯战争
公元前431-421年 由国王阿基达马斯发起了对阿提卡的战争,企图迫使雅典投降。 雅典应对:陆地防御,海上出击的战略 公元前430年爆发瘟疫 公元前421年双方签订《尼西阿斯合约》。
雅典民主制被推翻
雅典建立了400人的寡头政府——受到唾弃,被迫下台。 公元前406年,雅典人受到寡头分子的煽动处死了6名指挥阿吉纽西战役的将军,导致雅典在黑海战役中全军覆没。最终投降。 公元前404年雅典建立三十僭主政治。
影响
1)它使希腊的经济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修昔底德说: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在整个过程中,给希腊带来了空前的痛苦。过去从没有这么多城市被攻陷,被破坏。从来没有这么多流亡者,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生命的丧失。 2)战争使大量的自由民破产,奴隶数量大增。奴隶制的发展破坏了以小农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城邦经济基础。 3)导致了希腊各城邦中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无数破产的自由民,大量的无业游民和奴隶构成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斯巴达、科林斯、底比斯等城邦都出现了起义和暴动。穷人与富人的敌视达到了顶点:"富人肯把钱投入海中,也不愿救济穷人;而最穷的人则不以分享富人财产为满足,必欲抢尽其财而后快——这种不通过互相谅解以求共享太平的心态,已达到如此不共戴天的地步,真令人可悲。" ——演说家伊索克拉底 4)伯罗奔尼撒战争引发了希腊城邦间的混战。 斯巴达在战后未坐稳霸主地位,雅典等提洛同盟城邦和伯罗奔尼撒同盟中的科林斯、底比斯等城邦就起而反对斯巴达。 波斯乘机插手希腊事务,鼓动围攻斯巴达。斯巴达竟以牺牲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独立求得与波斯的和解,在希腊城邦中更显孤立。 公元前371年,底比斯崛起,由帕罗庇达斯和厄帕米农达率领的军队,在纽克特拉大败斯巴达军。雅典唯恐底比斯强大,又联合斯巴达对付底比斯。 公元前362年的门丁尼亚战役使底比斯丧失了统帅厄帕米农达,霸业遂告终结。 5)战争使波斯借机重返希腊,依靠金钱操纵希腊政治和邦际关系,干涉希腊内政。 6)斯巴达虽为胜利者,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战后流入的大量金钱,使斯巴达人成为金钱的崇拜者,致其政治衰败。
城邦争霸——希腊城邦的衰落
斯巴达与波斯之间争端再起 核心是是否将小亚细亚的希腊人交给波斯。
科林斯战争
公元前395年 各城邦不满斯巴达的专横,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斯巴达。 结果:斯巴达在波斯的支持下再次获胜。波斯国王与斯巴达使者安太尔西达签订合约,史称《安太尔西达和约》,又称大王合约。
斯巴达入侵比奥提亚(公元前371年)
原因:底比斯拒绝宣誓遵守大王合约,在被斯巴达占领卫城后,民主势力以雅典为基地战斗,后推翻了斯巴达扶植的寡头政治,开始统一比奥提亚。 结果:斯巴达国王战死,400名士兵阵亡。斯巴达霸权开始衰落。
第二次海上同盟
背景:底比斯帮助美塞尼亚的黑劳士获得了独立,彻底摧毁了斯巴达国家的基础。在阿卡地亚,底比斯人支持那里的统一运动。阿卡地亚的新都城成为防御斯巴达北上的屏障。 原因:由于底比斯的强大,引起了雅典的担心 时间:公元前378年 重要事件:公元前362年在门丁尼亚与底比斯会战。虽底比斯胜利,但失去了自己的将军厄帕米农达,由此迅速衰落,失去希腊霸权。 解体:公元前4世纪中叶,一些主要成员反叛。
公元前4世纪希腊城邦的争霸
结果:耗尽了城邦的最后力量,公民集体崩溃
公民集体崩溃的原因
1. 贫富分化加剧。 2. 富人逃避国家义务。 3. 雅典财政紧张,经常征税,富人不满。 4. 由于贫富分化和公民内部矛盾激化,城邦内斗激烈。
宗教节日与城邦公共生活
城邦的公共节日 :在希腊城邦中,公共生活的一个主要形式是公共节日。据不完全统计,希腊各地的公共节日超过300个,其中以雅典最多。在古典时代的雅典,一年之中公共节日占有120天以上的时间。
泛雅典娜节
祭祀雅典城邦守护神雅典娜的节日,也是雅典的新年节日,在每年公历7月下旬举行,持续9天。节日期间举行盛大的游行、体育和音乐竞技,全城邦的人都可以观看。从公元前566年,每隔4年,泛雅典娜节还邀请其他城邦的运动员参加体育竞技,因而被成为“大泛雅典娜节”。 庆典的前奏是圣火的传递,新的圣火的发源地是雅典城外的阿卡德谟斯树林。在太阳初升的时候,人们在这里向雅典娜献祭然后用火把传递新的火种,途经市政广场,送达雅典卫城上的雅典娜祭坛。
厄琉西斯节
在雅典西部的厄琉西斯举行的祭祀谷物女神德墨特耳的节日。这个节日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城邦妇女的节日,庆祝和祭祀活动完全由妇女进行,男子被排除在外。如果男子私自偷看该节日的庆祝活动是犯法的行径,要受到严厉的惩罚。每年公历9月举行,节日持续3天,其间妇女可以离开家庭,不受限制地组织她们自己的活动,也是一年之中希腊妇女可以脱离家庭束缚和男性控制的少数场合之一。
地母节
地母节(Thesmophoria)和厄琉西斯秘仪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出于纪念德墨特尔的目的。每年的十月底举行,持续3天。全希腊的妇女,都从繁忙的家务中走出来参加地母节。她们为地府的神献祭猪。厄琉西斯秘仪也崇拜猪,而且他们的仪式也以清洗幼猪和为德墨特尔献祭为特色,这些相同或相应的特征显示出厄琉西斯秘仪与地母节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
花月节
庆祝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节日。每年公历2月末举行,持续3天。根据习俗,每年秋天酿造的葡萄酒到春天才能开坛饮用,花月节就是开新酒祭神并畅饮新酒的节日,因而是名副其实的酒神节。男人、女人,成人、孩子,每个人都加入到喝酒者的行列中来,他们来到沼泽地的圣所,在这里狂欢。
乡村酒神节
庆祝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节日,每年公历12月-1月间举行。乡村酒神节有两项重要的节目,即“法勒斯”大游行和狂欢活动。
勒奈亚节
庆祝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节日。是乡村酒神节的城市翻版,举行的时间与乡村酒神节差不多。勒奈亚节是为了庆祝葡萄酒发酵期结束的节日,从宗教的角度看是为了庆祝狄奥尼索斯从宙斯的大腿里出生,从冥府返回到人间而举行的。
城市狄奥尼索斯节(大狄奥尼索斯节)
庆祝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节日,也是雅典城邦的节日,是雅典民主政治推崇狄奥尼索斯崇拜的产物。它最初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末。城市酒神节在在每年公历的3月24日到28日举行,持续5天,节日的整个安排,是由城邦中最显要的政府官员来控制的。除了通常的游行、献祭和狂欢之外,城市酒神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悲剧和喜剧作品的比赛。
泛希腊节日
在以个体城邦为主体庆祝的节日之外,古代希腊人还有共同参加的公共节日,即泛希腊的节日,这些节日往往同泛希腊的宗教崇拜中心联系在一起。所谓的四大泛希腊运动会就是这种泛希腊节日的体现,即祭祀宙斯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祭祀阿波罗的庇底亚运动会,祭祀波塞冬的地峡运动会,祭祀赫拉克勒斯的尼米亚运动会。
城邦制度中的妇女
家庭地位
在家庭中,妻子和女儿都从属于丈夫和父亲。平时她们不能出门活动,而且家中来客人时,她们也不能出来作陪。另外,作为妻子,其职责就是为丈夫生儿育女。而斯巴达的婚姻就是配种。
政治地位
妇女虽有公民权,但是她们不能参加城邦的政治生活和大多数公共活动。虽然有些宗教节日妇女可以参加,但一般都是专门的妇女节日。这也正是妇女地位底下的一个最有力的见证。
经济地位
没有财产继承权。即便是陪嫁的嫁妆,也归娘家所有。
法律地位
没有财产继承权。即便是陪嫁的嫁妆,也归娘家所有。
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
戏剧
戏剧作为古希腊人最早创造出的一种文艺样式,起源于希腊社会流行的酒神祭祀,是希腊宗教活动的一部分。 希腊戏剧包括悲剧和喜剧两种。
埃斯库罗斯Aeschylus(525-456BC)
70部剧本,17次获奖,留传下来7部。 被誉为“悲剧之父”。 Works: 《乞援人》The Suppliants, 《七将攻底比斯》The Seven against Thebes, 《波斯人》The Persians,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The Prometheus Bound, 《俄瑞斯忒亚》Oresteia(《阿伽门农》Agamemnon、《奠酒人》The Libation Bearers & 《厄默尼德》The Eumenides)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496-406BC)
123部,参加30次比赛,获胜24次。现存7部。 “戏曲艺术的荷马”,“命运悲剧大师”。 Works: 《俄狄浦斯王》Oedipus the King、《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Oedipus at Colonus & 《安提戈涅》Antigone。
欧里庇得斯Euripides(480-406)
92部剧本,获奖5次,现存18部。他的剧作大都含有社会普遍性的悲剧,常讨论哲学观点,被称作“舞台上的哲学家”。 Works: 《阿尔刻提斯》Alcestis、《美狄亚》Medea、《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安德洛玛刻》Andromache、《伊翁》Ion、《特洛伊妇女》Trojan Women、《在陶洛人里的伊菲格纳亚》Iphigenia among the Taurians、《酒神女信徒》The Bacchants、 《伊菲格纳亚在奥里斯》Iphigenia at Aulis.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450-385BC)
44部剧本,现存11部。作品表达了知识分子阶层对雅典政治的不满。 Works: 《阿卡奈人》Acharnians、《武士》Knights、《云》Clouds、《黄蜂》Wasps、《和平》Peace、《鸟》Birds、《利西翠妲》Lysistrata(又译作吕西斯特拉忒)、《特士摩》Thesmophoriazusae(又译作地母节妇女)、《蛙》Frogs、《伊克里西阿》Ecclesiazusae(又译作公民大会妇女)、《普路托斯》Plutus(又译作财神).
史学
1)希罗多德Herodotus(484-425BC), 《历史》Historia / 《希波战争史》History of the Persian War ,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他本人因此被称之为“历史学之父”。 2)修昔底德Thucydides(471-400BC),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伯里克利的葬礼演说辞》Pericles’ funeral speech 3)色诺芬Xenophon(434-354BC), 《希腊史》Hellenica, 《远征记》Anabasis, 《经济论》Oeconomicus, 《雅典的收入》The Revenues of Athens.
修昔底德补充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前期至公元前411年,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因其严格、标准的证据收集工作,客观的分析因果关系,被称为“历史科学”之父。因在其著作中阐明了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与产生的后果建立在恐惧情感与利益基础之上,他也被称为“政治现实主义学派”之父。
修辞学
修辞学的创立
1)修辞学的创立:正如后人将希罗多德视为西方“历史之父”一样,西西里的克拉克斯和提西阿斯被视为西方“修辞学之父”,因为一个持久的传说就是分别将西西里和提西阿斯、克拉克斯视为修辞学的诞生地和创始人。他们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可能性”原则 。 a.克拉克斯就是最早编订修辞学课本、收费传授演说术的人。克拉克斯的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可能性”原则,他的一个著名的例证就是弱者被控殴打强者的辩论:弱者应该辩论说:我根本就不可能攻击他,因为他明显比我强壮的多,我会挨打的。既然我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是不会攻击他的。而强者的辩论也同样基于“可能性”,他可以反驳道:弱者认为人们不可能相信他会攻击我,所以攻击我的时候,他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显然,强者和弱者双方的辩论都是建立在可能性而不是事实的基础之上的。 b.据说在跟随克拉克斯学习演说术的时候,提西阿斯曾答应,如果在打赢第一场官司后,他会支付给克拉克斯的学费。但是在打赢官司之后他并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支付学费,于是克拉克斯将之告上法庭。在法庭上,克拉克斯控告说:如果你打赢了这场官司,你必须付给我学费,因为这证明了我的学问是有用了;而如果你输了官司,你也同样要付学费给我,因为法律会让你这样做的。因此,无论如何,你都得付学费给我。而提西阿斯则辩驳道:我一分钱也不用付给你,因为,如果我输了官司,这说明你的教学一文不名;而如果我赢的话,法庭将会宣判我不用支付学费。因此,无论如何,我都不会付学费给你。结果陪审员一怒之下将师徒二人哄出法庭,并说提西阿斯是“一个坏乌鸦下的一个坏蛋”,可见提西阿斯将克拉克斯的“可能性”辩论发挥到了极致。
智者运动
智者运动:智者一词源于古希腊语sophistes,意思是“拥有智慧的人”。因此,严格说来,它可以用于指任何具有智慧之人,比如雅典政治家梭伦就被成为智者。 但是,随着演说术在雅典城邦的发展和兴盛,智者一词的概念又在不断地变化。西方一位学者将智者区分为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像梭伦之类的立法者,他们以法律的形式创造智慧;第二阶段是像伯里克利或者地米斯托克力之类的政治家,他们将智慧运用于处理现实事务;第三阶段是像普罗塔戈拉或者高尔吉亚之类的“智慧之师”,他们声称具有传授智慧和雄辩的能力。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智者正是第三类,即指公元前460年至380年左右,在希腊历史上出现一批以雅典为活动中心,活跃于希腊各城邦,收费授徒,传授演说术、诉讼、治理城邦以及其他各种知识的职业教师。 如普罗塔戈拉、高尔吉亚、普罗狄科、希庇亚等。
亚历山大东征与希腊化时代(322-30BC) 古典希腊文化的东传
马其顿的兴起
地理状况和居民
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分为上下马其顿两个区域。 上马其顿是高原山区,下马其顿土地肥沃。 马其顿的居民比较复杂。青铜器时代希腊语的部落迁到马其顿,后逐步南下,上马其顿的希腊语居民与伊利里亚人、派奥尼亚人、色雷斯人相融合。
马其顿国家早期的制度
国王是全国土地的主人,是战争中的最高统帅,在外交中代表国家。同时也是祭司、法官和库司。 各部落仍旧保留相当的独立性。 国王可以被人民废黜。 国王可以组建议事会。
马其顿的崛起
腓力二世改革(公元前359-336年)
内容: 1)政治上,加强王权,限制贵族议会的权力; 2)经济上发行金银币,以利于贸易; 3)军事上,设立由国王直接指挥的常备军,并在底比斯军队阵形的基础上,创立了以长矛盾牌为主兵器、攻防兼备的马其顿方阵。 意义: 改革使得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半岛上的军事强国。 改革的成功使得腓力二世有了征服混战的希腊各城邦的野心和底气。
腓力二世对希腊的征服
1. 对希腊北部的征服 内部整顿完毕,腓力二世开始了对希腊的征服。先后占领了卡尔息狄斯地区的希腊城邦、安菲波里斯、色雷斯。举兵深入色萨利,利用福基斯和底比斯之间的神圣战争干涉中希腊的事务。 2. 反马其顿同盟 公元前340年,雅典、麦加拉、科林斯、加斯等城邦组成了反马其顿同盟。 3. 喀罗尼亚战役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大军与希腊同盟军会战于中希腊,即著名的喀罗尼亚战役,结果希腊同盟失败。马其顿大军主力南下伯罗奔尼撒,使斯巴达完全孤立,基本实现了对希腊的征服。 4.科林斯会议 公元前337年,腓力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仅斯巴达缺席),会议约定成立马其顿——希腊的永久性同盟,盟主是马其顿。会议决定维持现存法律及秩序,并决定东征波斯。
亚历山大帝国
前情提要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波斯派来的刺客杀死在他女儿的婚礼上。亚历山大,腓力二世的儿子,当年年仅20岁就继位了。经过几年的远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亚历山大的东征
公元前334年的春天,亚历山大率领35000人的大军和160艘战舰,开始了远征东方的行动。 东征路线 1)征服小亚细亚:公元前334年渡过黑海海峡——格拉尼科斯战役(打败波斯,俘获2000人)——占领萨尔狄斯——公元前333年占领整个小亚细亚。 2)征服叙巴 叙利亚(伊苏斯战役)——巴勒斯坦——腓尼基 3)征服埃及(公元前332年)——怀柔政策 4)征服两河(公元前331年) 高加美拉决战,大流士三世战败逃亡中亚,后被波斯驻巴克特里亚总督所杀。比索斯自称波斯王,后被俘,并被处死。330波斯灭亡。 5)公元前327年远征印度 6)公元前324年会师巴比伦的奥皮斯城,10年东侵结束。
巩固帝国的措施
1.文化上:尊重被征服地区的宗教和文化习惯。 2.改造马其顿传统的君主制,完成向专制君主制的转变。 3.采用波斯的行政制度,在中央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4.加强民族融合,鼓励通婚。 5.建立战略城市,作为加强统治的据点。
继承者战争(323-301BC)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 争斗率先开始于宫廷。(遗腹子或是腓力二世庶子) 外面:将领们瓜分帝国。 第一阶段:前323-320年,帕狄卡斯是主角 第二阶段:前320-301,安提柯是主角
帝国的分裂
公元前301年伊普苏斯战役后,帝国分裂成三个部分: 1、马其顿王国(公元前322-146年) 2、塞琉古王国(公元前312-前64年) 3、埃及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23-前30年)
东征的影响
亚历山大的远征,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东西方部分世界联为一体。为实现东西方的融和,亚历山大一方面以埃及法老和波斯国王的合法继承人自居,另一方面以联姻的方式强化东西方统治阶级的联合。 出现了历史上所谓的“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之死显然在世界历史上构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水岭。往昔繁荣昌盛的希腊文明宣告结束了,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新文明诞生了,这种文明一直持续到基督时代初年,通常冠之以希腊化文明。德国历史学家德罗伊森( Johann Gustav Droysen)称这一时期为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2-公元前30年),指从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到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之间希腊世界的历史。
什么样的时代(特点)
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时代。
政治方面
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与西方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在埃及、叙利亚、两河流域以及小亚细亚、中亚等原属东方文明的地区,在承袭东方原有体系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些希腊的因素,主要代表就是希腊人在东方建立的自治城市。据说亚历山大在东方建立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就有70多座,已核实的近40座,分布在从地中海到阿富汗、印度的广大地区。这些新建的希腊自治城市把希腊民主传统和商品经济引入东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经济方面
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3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希腊化各国的君主改变了以往东方宫廷和国库贮藏巨额金银的习惯,将大量金银铸成货币以利流通,形成了一种融和东西方特色的新型经济,这种经济日后又成为罗马奴隶制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希腊化时代的经济繁荣中,有一点却是原来高呼"把财富带回希腊"的西方人未曾想到的,那就是随着亚历山大对东方生活方式的迷恋,新的经济中心已悄悄在东方建立,马其顿希腊人虽夺得了财富,西方却没有繁荣起来,东方始终是希腊化世界的中心,亚历山大里亚更是希腊化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文化方面
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撞和交融,这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时代的自然科学发生了突破性的飞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也相互影响,希腊雕像的艺术风格甚至通过印度传到了中国。
思想方面
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了狭小的城邦界限,不再认为只有自己是“文明人”。人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平和的目光看待世界和别人,那种强调人生而平等,充满世界主义精神的斯多亚哲学(斯多葛学派)在这个时期诞生了。
希腊化世界的衰落
各国的深刻矛盾
占统治地位的希腊——马其顿人与被征服地区的原住民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希腊化不同国家的统治者都以亚历山大继承者自居,为争夺领土,相互之间不断战争。 希腊化各国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相互残杀,宫廷政变和阴谋层出不穷,公开的内战时有发生。
希腊化世界告终
当罗马人东来时,各希腊化国家无力抵抗,先后被罗马征服。 公元前30年,托勒密埃及的末代女王克莱奥帕特拉(前57~前30年在位)被罗马打败后自杀,希腊化世界告终。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科学
欧几里得
古希腊人,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约于前300年来到缪塞昂学院,此前在柏拉图学园里学习。《几何原本》:卓越的学术水平与广泛的普及性完善的结合,集希腊古典数学之大成,构造了世界数学史上第一个宏伟的演绎体系。
阿里斯塔克
生于前310,毕达哥拉斯(勾股定理)的同乡,在吕克昂学园学习过。 太阳置于宇宙中心(日心说),地球周日自转。
阿基米德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百科式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南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人,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青年求学于亚历山大里亚,拜于欧几里德的弟子柯农门下,学成后回到叙拉古。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埃拉托色尼
前276-前193,生于北非,青年时代在雅典柏拉图学院留学,后被托勒密邀请到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任馆长。在数学上,他发明了确定素数的埃拉托色尼筛法;在天文学上,他测定了黄道与赤道的交角;他编写了一部希腊科学编年史(失传);在地理学上,他绘制了当时最完整的世界地图,因而被称为地理学之父。
托勒密
约生于公元100年,127-151年间在亚历山大里托勒密《地理学入门》,记述了罗马军团南征北战的故事,绘制了世界地图。
盖伦
(约130-约200),生于小亚细亚,游学过亚历山大里亚,后成为罗马皇帝的御医。 以动物为主的解剖学实践,以肝脏、心脏和大脑为主要器官的人体生理学。
哲学
公元前6世纪初,希腊出现了一批被称为“智者”的人,他们创立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把自然当作对象,进行了非功利性的系统考察和总体描述,对世界的起源、构造、组织以及各种天气现象作出了新的解释,这批智者便是希腊最早出现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希腊哲学和科学由此诞生。 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即重理性又重信仰。希腊的传统和东方的影响交织在一起。但值得注意的是,亚历山大的帝国打破了城邦狭窄的视野,而使这个时期的哲学带有一种世界主义精神。
自然哲学
公元前6世纪初,希腊出现了一批被称为“智者”的人,他们创立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把自然当作对象,进行了非功利性的系统考察和总体描述,对世界的起源、构造、组织以及各种天气现象作出了新的解释,这批智者便是希腊最早出现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希腊哲学和科学由此诞生。 希腊人这种以自然界为对象,探讨世界本原的研究被后人视为自然哲学,这一研究最早由生活在希腊的米利都城邦的学者开启,故有“米利都学派”之称。 泰勒斯是开创这一学派的第一人。他作出的“万物由水组成”的论断尽管在今天看来似乎并不高明,也不确切,但在当时却无疑是一种人类认知方式的飞跃。 继泰勒斯之后,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了世界的本原不可能是任何诸如水火之类的可见物质,而是某种“不生不灭”的东西。他称之为“无限”。
伦理哲学
当雅典在公元前5世纪达到黄金时期时,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到自由批评,希腊的哲学研究对象从自然领域转向社会和人。政治、道德、人性成为哲学家关注的重点。自然哲学为伦理哲学所取代。 当伦理哲学研究日渐流行,一系列卓越的伦理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开始陆续出现在希腊的历史上。哲学上的这一变化标志着“希腊理性”时代的真正到来。 希腊哲人的出现和他们在哲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希腊文明走向高峰的重要标志。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并不是雅典人中的第一位伦理哲学家,但却是第一位给西方哲学的发展以划时代影响的哲人。 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他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本原转向对人类自身的探讨,从而把哲学的任务理解为认识人类自身。 他看到了人类的一个根本特点: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的任何活动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并能给自然以巨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以哲学的思辨成就于世,所谓“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是对其思辨思想的一种归纳。 苏格拉底之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被判处有罪,他的学生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继苏格拉底之后的伟大哲学家。他出身贵族,是苏格拉底的朋友和弟子。 他一生著述宏富,仅流传下来的著作就达36部。苏格拉底的不少思想都是在他的著作中保存下来的。 柏拉图最著名的学说是理念论。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柏拉图认为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柏拉图的这一理念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不仅反映了他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同时也代表了古希腊哲学家的治学愿望: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继柏拉图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希腊哲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各门学科和知识的集大成者,其博学多才在他留下的150种之多著作中充分得到反映。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在哲学上,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认为概念不能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只能是个别事物的抽象,一般只有依据个别才能存在。为此,他提出了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观点
学派
犬儒学派
犬儒学派(Cynicism)是古希腊一个哲学学派,由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斯泰尼在一个名叫居诺萨格(Kunosarges)的体育场中讲学而得名,因为Kuno就是希腊语“狗”的意思。其信奉者被称为犬儒,意思是“像犬一样的生活”。该学派否定社会与文明,提倡回归自然,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要求人克己无求,独善其身。最著名的犬儒学派人士是安提斯泰尼的弟子第欧根尼(Diogenes)。 犬儒学派的学说和主张是有明显的遁世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失意和绝望。
怀疑论派
它的创始人是埃利斯的皮浪(公元前360-公元前272年)。该派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感官的理解,因而必定是有限的和相对的,由此而推演出的结论是:我们不能证明任何东西。因此明智的做法就是停止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引致幸福。
伊壁鸠鲁学派
伊壁鸠鲁(公元前342-公元前270年)生于萨摩斯岛,他的哲学主要是伦理学,其核心是快乐,快乐是生活的目的,快乐就是善。但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是指肉体的无痛苦和精神上的无烦忧。他强调快乐的高级形式决不是纵欲的快乐,而是精神的快乐,最终达到心灵的宁静。他认为知识是获得快乐的保证,美德是获得快乐的手段。
斯多亚派
斯多亚派的创始人是塞浦路斯的芝诺(约公元前336-公元前264年),据说他在雅典市场北部的柱廊(希腊语称Stoa)讲学,学派由此得名。其学说分为自然哲学、伦理学和逻辑学3部分,其中伦理学最重要。认为:“逻各斯”这种最高的理性是主宰、产生,统治一切自然形态本源的实体和动力,而这“逻各斯”(他们称之为“神”)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 斯多亚派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因此也是符合理性的,人类及其社会也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也是有规律的。斯多亚学派由此推导出两个重要理论:第一,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第二,人皆由最高理性---逻各斯生成,因而人天生就是平等的,构成了斯多亚派的自然法理论。
艺术
特点
个人肖像剧增,群体雕塑和纪念性雕塑出现,城市的建筑有了总体规划,东方的建筑艺术得到应用。
著名作品
罗得斯岛的太阳神巨像 米隆的《掷铁饼者》 波里克利特的《持矛者》 “拉奥孔”群像 帕加马的“宙斯大祭坛” 以弗所的阿忒密斯神殿 亚历山大里亚灯塔 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 帕加马的“垂死的高卢人” 米洛斯的维纳斯(古罗马神话中的美神,对应古希腊神话中的阿弗洛狄忒)
评价
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希腊文明表现出了极高的原创性和人文主义倾向。 希腊人所创造的文明,特别是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文明,其基础是建立在自由、理性、乐观、世俗、人文等人类最为崇尚的理想之上,因而具有人类文明的崇高性。
荷马史诗
古希腊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两部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著。两诗题材都和特洛伊战争有关。《伊利亚特》集中讲述了特洛伊战争时,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参战击毙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的经过。《奥德赛》则介绍英雄奥德修斯战后回国时漂泊十年、历经艰险的故事。西方学者将其作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迈锡尼文明。《荷马史诗》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荷马时代
公元前11~前9世纪古代希腊氏族制度解体的历史阶段。由于多利亚人毁灭迈锡尼各国之后并未建立自己的国家,希腊的文明传统断绝了两三百年。从公元前1100到公元前800年间,希腊各地出现倒退,这是一个相对落后的黑暗时代,反映它的历史情况的文献主要是荷马史诗,故名"荷马时代",也有黑暗时代、希腊的中世纪之称。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公元8世纪希腊城邦产生,荷马时代告终。
希腊化时代须知
什么样的时代
什么时期到什么时期
特点是什么
如何开始如何结束
雅典帝国
雅典在公元前478年与众城邦建立了提洛同盟。在进行反对波斯战争的同时,雅典利用手中掌握的强大的军事力量开始压迫同盟国。对于不愿加入同盟的城邦,雅典以武力强令其入盟,对于企图脱离同盟的城邦,雅典严厉镇压。公元前5世纪中期,同盟金库从提洛岛搬到雅典,同盟的重大行动一般也由雅典人独自决定。不仅如此,一些城邦的内部事务也受到雅典干涉。至此,提洛同盟已不再是雅典人和他们的盟国,而变成了由雅典独掌大权、受雅典控制的一个机构,学界通常称为”雅典帝国“。
伯罗奔尼撒同盟
古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结成的军事同盟,公元前6世纪末建立,因参加城邦为伯罗奔尼撤半岛上的大部分城邦而得名。该同盟是由斯巴达分别与盟邦签订的双边盟约组成,斯巴达是同盟的核心与领袖,享有召集全体成员国会议的特权,并在战时任盟军统帅。斯巴达利用伯罗奔尼撤同盟作为控制入盟各邦的工具。该同盟曾与提洛同盟联合与波斯作战,后两同盟争霸。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大败于忒拜,同盟于公元前366年解散。
提洛同盟
希波战争期间希腊城邦组织的抗击波斯的军事同盟。公元前478年,希腊城邦代表会聚提洛岛,正式结盟。入盟各邦原则上一律平等,在盟会上各有一票表决权。但由于雅典拥有绝对军事优势,掌握盟军指挥权,实际控制了同盟。同盟在提洛岛的阿波罗神庙设立共同金库,入盟各邦依本邦岁收的多少以及承担同盟义务的大小交纳盟金。后来该同盟被雅典控制,成为其推行霸权的工具。希波战争结束后,提洛同盟与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引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04年,雅典战败,提洛同盟解散。
“处女之子”密谋
发生于第一次美塞尼亚战争结束后。由于斯巴达男性公民长期在外攻打美塞尼亚,国内妇女不能生育,人口不能增长,于是有了一批非婚生子。斯巴达人战胜归来,不认这些非婚生子,称他们为“处女之子”,不许他们有公民的权利。这些非婚生子为了获得公民权,于是与希洛人密谋起义。这反映了斯巴达内部的矛盾开始激化。
书本上的说法
1.它是一个公民集体,与不享有此类权利的外侨、奴隶和妇女等相对立。 2.城邦的最高治权寄托于公民集体,公民直接通过出席公民大会、担任国家官职的方式参与国家管理。 3.军事上,实行公民兵制,没有职业的常备军。士兵、公民和土地所有者三位一体。 4.重视立法、实行法治。 5.小国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