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上古南亚或古代印度导览
上古南亚或古代印度知识点整理思维导图,内衣包括哈拉巴文化、吠陀时代、列国时代、孔雀帝国与笈多王朝的兴衰、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佛教须掌握,欢迎查看.
编辑于2023-02-24 21:17:57 上海上古南亚/古代印度 (前4千纪~5世纪)
引言
自然环境和居民
地理范围
古代印度,实际上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 不仅指今天的印度,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
地形条件
北侧是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南侧是v字形的海岸线。 主要区域包括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 海岸线平直,没有天然良港,几乎与外界隔绝,这就形成印度文化的独立性和闭塞性,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气候条件
冬季:喜马拉雅山阻隔了北方来的冷空气,使农业免受寒流冲击。 夏季:热带季风为德干高原和北部平原提供了大量的讲述。
地区种族
次大陆旧石器时代可以追溯到距今2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居民生活在南亚早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就已有居民,只是其人种现在还不能确断,据一般说法,他们有矮黑人(尼格利陀人)和原始澳语人。 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占居重要地位,关于他们的人种和来源问题也还未解决,有人认为他们是土著,也有人认为他们可能来自西亚,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是他们创造的。 公元前两千年代中叶以后,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公元前一千年后,则有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等外族相继侵入,所以次大陆的居民自古以来就很复杂。
国名称呼
西方: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称印度河流域及东部地区为“印度”。 中国:《史记》中称“身毒”;《汉书》中称“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改译为“印度”。 但次大陆历史上的各个国家或部落,无论统一的大国还是分裂的小国,没有一个自称为印度的,今“印度共和国”沿袭了这一名称,而其印地语国名则称为婆罗多(取名于古代婆罗多族)。
史料发掘
考古发掘:早期哈拉帕文化 铭文及建筑物:阿育王第13号岩刻诏谕、佛教石窟 宗教经典:《吠陀》、《三藏经》 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中国论著:《佛国记》、《大唐西域记》
哈拉巴文化
名词解释 印度河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1922年,考古学者在印度河流域的信德和旁遮普地区发现。哈拉巴文化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2500~前1750年。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是其文明的典型代表。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哈拉巴文化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哈拉巴文化已经有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纺织和制陶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手工业部门。哈拉巴文明存在了几百年,后来突然衰亡。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有不同说法,主要有雅利安人入侵说、洪水泛滥说和气候干旱说。
考古发掘
1922年,考古学者在印度信德地区的摩亨佐•达罗的佛塔废墟底下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同年,在旁遮普的哈拉帕也发现了古城遗址。此后,相继发现了许多这样的古城遗址,考古学者把这些文化遗址统称为哈拉帕文化。这一文化以南部摩亨佐·达罗和北部哈拉帕为中心。它存在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750年,这使印度文明史提前了1500年左右。
文化特点
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古代世界面积最广的青铜文化 这一文化的中心是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 这两座城市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两处
摩亨佐•达罗遗址——死者之丘
“铜器时代”的曼哈顿 1. 哈拉巴文化的标志,占地1平方公里 2. 建于4500年前的青铜时代 3. 红砖建筑,建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4.公元前1900年突然消失,留下一片疑团
经济状况
哈拉帕文化虽然有石制工具,但青铜工具、武器已大量出现,其中有斧、镰、锯、鱼钩等家庭用具和匕首、矛头、箭镞等武器,这表明当时的印度居民已掌握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 当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农业工具主要是青铜镐、木犁,已用牛耕种,品种有水牛、牦牛。他们种植棉花(世界上最早的植棉区)、大麦、小麦、水稻、蔬菜。手工业方面,制陶和纺织业比较发达,陶器制造用陶轮,并饰以几何花纹、图案。 商业贸易也已开始,与外界有贸易往来,罗塔尔海港遗址反映了与苏美尔的商业活动。
文化
在发掘出的印章、雕像上有非常奇特的符号,专家们认为这是最古老的印度文字,它们一共有500多个,至今尚未释读。
灭亡之谜
“吠陀”时代
名词解释 古代印度氏族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历史时代。约在公元前1500~前600年间,又分为早期吠陀时代和后期吠陀时代。因记载此时代的主要文献是《吠陀》,故称吠陀时代。早期吠陀时代,已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社会正处于氏族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时期。后期吠陀时代,社会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瓦尔那制度。大约至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的大部分部落均进入国家阶段,后期吠陀时代乃告结束,印度进入列国时代。
《吠陀》
名词解释 《吠陀》是指早期的印度-雅利安人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保存下的以宗教为题材的敬神赞美诗。该词汇的原意为知识、学问。内容不仅有宗教内容,还包括了大量印度早起雅利安人社会的信息,是重要的文献。《吠陀》共有四部,《梨俱吠陀》是最古老且最重要的一部,诗篇有1028首,其编纂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公元前9世纪,有些诗句可能更早,其上限可推至公元前16世纪初,即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之际;其余3部称《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因成书较晚,约在公元前9-公元前6世纪间,通称为后期吠陀。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期,又逐渐出现了解释吠陀的文献,即《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
“吠陀”时代的历史分期
公元前1500年-1000年——早期吠陀时代——《梨俱吠陀》 公元前1000年-500年——后期吠陀时代——其余《吠陀》圣典
雅利安人的入侵
迁入之初
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雅利安人陆续迁入古印度文明。 社会经济:游牧民族 兴都库什山——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地区——公元前1000年以后,扩散到喜马拉雅山脚下和恒河流域之间居住。 雅利安人的入侵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他们与原来的土著居民展开激烈争夺,占据了土著居民所居住的土地。他们活动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印度河上、中游与恒河上游一带,雅利安人是入侵者的自称,意为“高贵”,他们把一切土著居民称为“达萨”(敌人)。
早期雅利安人的社会生活
1.从畜牧业向农业过度:对牛的重视,学会制造铁器。 2.原始部落解体,但女性地位较高,建立了农业共同体 3. 在进入印度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和职业分化,军事贵族、僧侣和牧民。进入印度后,在与原住民接触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了等级制度(四个种姓)。
早期吠陀时代的社会
生活范围:阿富汗、旁遮普至德里一带 社会结构:父系氏族公社 政治结构: 家庭——村落——国——宗主 国王——世袭 长老大会:萨巴 部落成员会议:萨米提 经济状况:早期吠陀时代后期,一方面出现了父权制大家庭,一方面也萌生者私有制,牲畜、土地等已归大家庭所有和耕种。 随着私有制的发生,氏族部落内部出现了贫富差别,奴隶制也开始发生,战俘越来越多地成为奴隶,还有因赌博或负债而沦为奴隶的,奴隶被用来从事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劳动。但总的来说,当时社会主要劳动生产者仍是氏族、部落的自由成员。
后期吠陀时代的社会
生活范围:恒河流域、德干高原 社会结构:君主制 政治:神谕强化王权,君权神授 萨巴:司法 萨米提:逐步消失 经济:土地私有,铁器推广,高利贷形成,行会出现。 (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导致社会进一步分化。从前氏族血统联系还很强大的“村”变成了以地域联系为主的农村公社。在农村公社中,牧场仍为公用,但耕地归各个家庭所有。氏族部落首领则侵占大量肥沃土地和公有财产,他们还经常发动战争掠夺财富和奴隶,这种情形加速了奴隶制和国家的形成过程)
婆罗门教
名词解释 婆罗门教是在雅利安人宗教传统基础上,吸收了达罗毗荼人宗教元素的融合物。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它是由雅利安贵族僧侣整理和总结雅利安人信仰中的许多宗教学说而形成的。后期吠陀时代,婆罗门教成为雅利安人的精神支柱。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嗜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信仰,经过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为印度教。婆罗门教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
早期婆罗门教
特点
自然崇拜是早期婆罗门教的特点。崇拜对象:多神崇拜——雅利安人的战争武力神;达罗毗荼的丰产神。 十分重视祭祀,相关记载《梨俱吠陀》中多达十卷。定居后建立永久性的祭祀场所。 虽有僧侣但没有形成真正固定不变的僧侣等级。后期吠陀时代,伴随雅利安人向奴隶社会转变和国家的形成,专门的僧侣等级和婆罗门教也形成了。
三大主神
婆罗门教的最高信仰是梵天。梵天是世界精神、最高主宰、宇宙创造者,世界万象不仅皆属梵天所创,而且只有梵天是实,其他一切皆为虚幻。 毗湿奴,宇宙保护之神,湿婆,宇宙毁灭之神。
后期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保留和利用了原始宗教的多神崇拜,但神的性质有了改变,如天神成了天上的司法神,战神成了国王和贵族的保护神,而且产生了宇宙的创造者,最高主宰的大神――大梵天。 婆罗门教认为只有梵天是真实存在的而世上一切皆为虚幻,它宣扬“业力轮回”理论(人死后必有轮回,为善者来世善报,为恶者来世恶报),为了让人们有行动的规范就制订了达摩(法),宣称各个等级只有按达摩行动才能得到善报。 婆罗门教终成为维护奴隶制度,种姓制度和氏族贵族特权利益的宗教。
特点
吠陀天启:《吠陀》是神的意志,必须服从。 祭祀万能:祭祀仪式具有万能的作用,信徒的愿望可以通过虔诚的参与仪式得以实现。 婆罗门至上 :婆罗门僧侣拥有解释权 业力轮回:原始的万物有灵和领会转移说。
修行历程(四行期)
梵行期:从师学习吠陀,过独居生活,约12年。 家居期:成家立业,敬祖教子。 林栖期:家事既毕,携妻隐居森林,过修行生活。 苦行期:弃家云游四方,以施舍为生,把苦乐置之度外,严守戒律,以期得到解脱。
传世经典
《吠陀》、《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是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和传统习惯法汇编而成。相传为摩奴所编,故名。全书12章,前6章讨论教徒一生“四行期”的考核,后6章阐述国王的行为规范和国家职能。是印度第一部正统的权威性法典。
种姓制度
吠陀时代的印度文明没有出现庞大的政府组织,种姓制度作为等级制度维系社会秩序。种姓制度的基础是世袭分化。
(雏形)瓦尔那制度
是雅利安人建立的一种等级制度。 公元前1100年,雅利安社会已经出现了许多等级不同的社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被称为“瓦尔那”。 瓦尔那这个词汇最初是用来区分种族不同的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例如“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后来发展为不同社会等级的代表。 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出现了职业世袭,分别是军事贵族、僧侣和牧民。二进入印度社会后,被征服的原住民和沦为奴隶的人被视作最低贱的瓦尔那。 在吠陀时代,等级差别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即婆刹吠首。
四大等级
婆罗门基本是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他们不仅垄断了宗教。文化方面的权力,而且其中一些人也参与掌握政权。如有的充任国王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王行政,甚至随军出征,影响军事行动。他们实际上是国王在宗教、法律、文化等方面的顾问。 刹帝利种姓是由从前的王族发展而来的军事行政贵族集团,刹帝利的基本职业是充当武士,国王通常也属于刹帝利种姓。 吠舍是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主要是从事农、牧、商等职业的平民大众,也有人从事高利贷活动,吠舍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必须以布施(捐赠)和纳税的方式供养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 首陀罗种姓原为被征服居民,这时也有雅利安人和其它失去公社成员身份的人。首陀罗与以上三个种姓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以上三个种姓是有公社成员身份的人,而首陀罗不是,因此首陀罗在政治、法律、宗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他们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许多人沦为奴隶。
贱民
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各种姓之间原则上不通婚姻,后来由于人种增加,规定种姓之间可通婚,但只准顺婚。反之,逆婚所生子女叫贱民,排斥在四个种姓之外,地位比首陀罗还低。总之,种姓制度在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保护氏族贵族奴隶主特权地位的作用。
本质
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它通过宗教、法律,社会习俗等种种手段为婆罗门、刹帝利两个统治阶层的瓦尔那披上神圣、高贵的光环,让吠舍、首陀罗供养伺奉他们。
特点
职位世袭;内婚制;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宗教生活和法律上的特权)
国家的产生
公元前一千年代初期,随着阶级和阶级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军事民主制的部落组织,开始被国家所代替,原先的部落已经有了固定地区和城市,其首都就在城市里,约在公元前七世纪,从印度河上游到恒河中游遍布许多小国(如犍陀罗、马德拉、居楼等)。关于这些国家的具体形成过程,现在没有历史资料,只在后期吠陀和梵书里多少能反映出国家形成时期的一些情况。
列国时代
列国综览
概述
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到公元前6世纪初,已初步形成16大国,史称列国时代,它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世纪未,孔雀王朝兴起之时。 列国时代是进入帝国阶段前的兼并争雄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迅猛发展,激烈碰撞。
国际环境
公元前517年,次大陆西北部被波斯帝国占领,当地居民被外族统治,次大陆历史发展重心转移到了恒河流域,十六大国主要分布在这里。
社会状况
(一)政治方面: 政体:列国中绝大多数国家是国王当政,个别国家实行的是贵族共和制(拔祇国)。 贵族共和制的特色是首领称国王,但是由属于刹帝利瓦尔那的贵族会议选举。 政治趋势是专制王权不断壮大。 (二)社会变化: 1、经济发展迅速: 铁器已经普及 农业生产水平和产量提升 手工业分工细密 国内外贸易繁荣 2、城市化发展迅速: 恒河中下游经济最为发达,城市众多,工商业兴盛。 城市特点是垒筑城墙,同时修建防御工事。 3、婆罗门教受到冲击: 经济的发展使得刹帝利财富和势力猛增,希望提供社会地位,因而与第一等级的婆罗门发声政治。 从事工商业的一部分吠舍日渐富有,对不劳而获的婆罗门特权表示不满。 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列国时代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百家争鸣
沙门思潮
列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低种姓反对高种姓、被统治者反对统治者的斗争频发。种姓制度受到冲击。各阶层的新思想、新宗教如雨后春笋,勃兴而发。这些人反对婆罗门教对思想领域的控制,质疑吠陀权威、反对祭祀、反对婆罗门至上,其思想被时人称为“沙门思潮”。
当时婆罗门教受到各种新思潮的冲击和攻讦的原因 (出现沙门思潮的原因)
种姓制度受到攻击,该制度最大受益者婆罗门教也受到攻击 婆罗门教及婆罗门种姓本身的堕落 吠陀文献脱离群众,日益成为婆罗门祭祀敛财的工具
重要流派
斫婆迦派/顺世论派
简介
顺世论派梵语称“路伽耶陀”,意为“流行于群众中的观点”,故汉译佛经称其为“顺世外道” 或“世间行”。传说其创始人为毗诃拔提,主要代表是阿夷多·翅舍钦婆罗,其说包括唯物主义观点。
重要教义
世界外物是由地、水、火、风等物质组成的,各种物质相互组合产生生命和自觉,没有灵魂存在。 主张珍惜生命,提倡享乐,不相信业报。 只承认被感知的失误,不承认推理的有效性,否认间接知识和推理。
社会意义
否认吠陀之类圣书的权威,坚决反对婆罗门教宣传的灵魂不死、轮回转世说以及杀生祭祀等烦琐礼仪,他们也反对其他宗教流行的禁欲苦修之说,认为这只能使受苦人益增其苦而永远与快乐绝缘。 激烈批评种姓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顺世论派的观点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阿什斐迦派(邪命外道)
简介
代表人物:末伽黎·拘舍罗 观点:宿命论
重要教义
世界是按照既定程序绝对安排好的,生命单子经历84000次反复再生成为人。 人的意志和行为,无论善恶都不会影响整个既定进程。 修行是由命运前定的,不能加快解脱的进程。
社会意义
否定了宗教中善恶报应的说法。
耆那教
简介
耆那教是列国时代在次大陆东北部兴起的新宗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传说其创始人为筏驮摩那,被称为耆那大雄,即战胜情欲的伟大英雄,教徒也称耆那。
补充:筏驮摩那
出生于公元前599年 刹帝利阶层 30岁离家 42岁得道
重要教义
耆那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而不是神创造的。世界无始无终,只有形式的变化。组成世界的万物也都如此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括两部分,即物质和精神两种因子。灵魂是由自身修行决定的。 耆那教的最高理想是使灵魂脱离躯体,超越轮回,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极乐状态。 为了超越轮回,必须奉持“三宝”,即正信、正知和正行。 正信,就是要完全彻底地信仰大雄和其教义。 正知,就是正确地学习和理解耆那教的教义。 正行,就是要求信徒实行五戒,即一不伤害生物,二不说谎话,三不偷盗,四不奸淫,五不贪财。
极端苦修
他们要在思想和行为上实行苦行 前者是指必须静坐、反省、忏悔 后者是指必须在行动上实行各种自我克制,经受各种使肉体受苦的磨炼 只有极端苦行,才能不造新"业",消除前"业",使灵魂彻底摆脱由情欲而导致的后果("业"),超越生死,臻于极乐世界。
分裂及现状
公元前后,分裂为白衣派和天衣派(裸体派) 白衣派穿着象征廉洁的白衣,主张男女平等,宗教仪式限定在耆那教寺庙举行 空衣派主张以虚空为衣,平素裸体修行,教规甚为严格 现状 教徒在400万左右,约占印度人口的0.4% 以白衣派为主 不杀生,一般从事工商业
佛教兴起
释迦牟尼
乔达摩家的悉达多,属于释迦族。566BC生于迦毗罗卫附近的兰毗尼村(今尼泊尔兰毗尼),其父净饭王,迦毗罗卫的国王。有预言他会出家,其父防范,为其安排舒适生活。 16岁结婚,29岁时儿子出生,随后出家,过了六年的苦行生活。 后在一条叫尼连禅的小河中洗澡后,坐在今天菩提伽耶附近的一颗菩提树下参禅,49天之后,终于获得了最高智慧和觉悟,从此以佛陀(Buddha,觉悟者)、如来(获得正觉的人)和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著称。
背景
政治:列国纷争、战事不断、阶级矛盾尖锐化 文化 :反婆罗门教思潮
教义
概述
佛教同耆那教一样承认生业轮回之说,并认为信教修行的目的是摆脱轮回,达到涅槃 之境。 但它不像耆那教那样强调苦行修炼,主张进行哲理思考,了悟万物因缘,进而悟道,达于永恒的存在,这就是不生不灭的涅 。
四谛八正道
四谛:在对待摆脱轮回的人生问题上,释迦牟尼倡“四谛“之说,从哲理角度阐述佛教所提倡的真理。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八正道:正见即信仰正;正思维即决心正;正语即言语正;正业即行为正;正命即生活正;正精进即努力正;正念即思念正;正定即精神集中,禅定正。(八正道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理论上领悟佛陀所宣扬的教义,以提高信徒的宗教智慧;另一方面从静坐中体验佛陀所宣扬的境界,以提高信徒的宗教修养。)
意义
积极: 众生平等思想 反对种姓制度 消极: 现实世界中有限的平等
佛教的弘扬与传播(略)
释迦牟尼去世之时,佛教团体已初具规模,并且规定在家修行的普通信徒只要表示皈依佛法,接济僧众,并实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5戒即可,这大大方便了佛教在群众中的流行。 佛教的教义虽然在轮回转世说上与婆罗门教相近,但它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神能主宰人的命运,不承认婆罗门的经典、祭司和祭祀有拯救人的作用,从而否定了婆罗门教和婆罗门种姓的权威,因此佛教成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重要派别。 由于佛教教义对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奴隶主有利,因此佛教的主要支持者是刹帝利和吠舍中的富人,他们大量捐款、赠园,使得佛教迅速传播。 公元前5世纪70年代,佛教第1次在摩揭陀国都集结,首次写定佛教经典,此后佛教得以迅速发展。 公元前4世纪初,佛教徒举行第2次集结,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称为“根本分裂”。 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第3次集结,首都华氏城僧众云集,称一时之盛,主要成果是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经典的编定和佛教向国外的传播。经过这次集结,佛教经、律、论3类经典基本齐备。 公元1世纪前后,形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称为“枝末分裂”。 阿育王广派传教士,东赴缅甸、南下锡兰,西达塞琉古和希腊诸国,北进克什米尔以及中亚,使佛教不仅在印度内部广为传布,且冲出国界弘扬天下,变成世界性的宗教。 北路传入中亚、西域、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以大乘佛教为主,称“北传佛教”; 南路传入斯里兰卡(锡兰)、缅甸、泰国、东南亚,小乘佛教,称“南传佛教”。
孔雀帝国与笈多王朝的兴衰
孔雀帝国的兴衰
孔雀帝国的建立与扩张
列国时代,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公元前52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北部,加速了印度重心的东移。 东方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难陀王朝逐渐强大起来,有了统一的趋势。 但是亚历山大东征打断了这一进程。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后侵入次大陆西北部,很快征服了印度河流域,但由于士兵厌战和印度人民的反抗,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撤回到巴比伦,只留下部分驻军。 亚历山大撤离后,次大陆北部到处发生人民起义,一个叫旃陀罗笈多(又称月护王)的人成为驱逐马其顿驻军的领导者。公元前325年他自立为王,随后他东进消灭难陀,从此统一了次大陆北部,建都华氏城。相传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养孔雀的家族,故称他建立的王朝为孔雀王朝,他所创立的帝国为孔雀帝国。 旃陀罗笈多依靠其强大的常备军在次大陆进行扩张和侵略,并于公元前305年击退了塞琉古王国的入侵。其子宾头沙罗时征服了南印度一些地方,至阿育王(公元前273—236年)时,除次大陆南端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抵阿萨姆西界,西达兴都库什山,都并入了孔雀王朝的版图。
孔雀帝国的政治与经济
1.缓和社会矛盾——弘扬佛法 地域差异和不同部落之间的差异大,种姓之间的矛盾严重,各教派之间斗争激烈。 阿育王提倡“非暴力”,大力弘扬“圣法”(佛法),宣扬仁爱和慈悲;鼓吹宗教宽容和容忍,要人们尊重他人教派;宣扬非暴力;倡导做公益事情。(征服羯陵伽时,死10万人,俘15万人。悔恨而皈依佛教。 ) 阿育王的圣法不仅是一种宗教政策,而且也是维护帝国统治的国策。 2. 君主专制制度 孔雀王朝的国家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的君主专制帝国。国王是国家的最高主宰,集行政、军事、司法等大权于一身,并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维护统治。 官员有三类:第一类是地方长官,他们主管修河治渠、丈量土地、负责税收等;第二类是城市长官,主管手工业、生死登记、市场交易、产品检查等;第三类是军事长官,主管后勤辎重、步兵、骑兵、战车兵及象兵等。在中央还有名目繁多的种种大臣,大臣会议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为维护帝国统治,阿育王时尊奉佛教为国教。 孔雀帝国分若干省,设总督统治,省之下就是村、社,由村长管理。靠近都城的东部和中部省份由国王直辖,边远省份则由王子统治,国王对中央、地方和军队官员都派密探进行侦察和监督。 3.土地制度 在孔雀王朝,国王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而土地的实际占有情况分以下几类: (1)国家或国王直接占有的土地,包括山林、水源、地下矿藏及农耕地。国王经营的农耕地有两类,一类是移民开垦的土地,这类农民只要纳税就可终生使用,但不能继承。另一类是由奴隶、雇工和囚徒耕种的土地,这些劳动者只能领取口粮或工资。这类土地是国王的奴隶制农庄。 (2)贵族占有的土地,主要来自国王的赏赐,领取土地的主要是僧侣和各种官员。他们无权转让土地,主要使用奴隶和雇工耕种土地。当然也有他们的私有农庄,这类土地可以买卖、转让。 (3)村社占有的土地,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处于原始公社的部落占有土地的各部落共同种植作物,收获时各取一年所需,其余烧毁,以求此后有事可做。另一类是农村公社占有的土地,公社成员耕种自己的份地,向国王交纳各种捐税及服劳役。 4. 奴隶制与等级制的发展 在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时代,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的奴隶制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不但奴隶来源广泛,如战俘、罪犯、买卖、赠予、家生。且应用范围也更广泛,奴隶大量应用在国王的王庄和手工业作坊中及贵族占有的土地上,此外还应用于畜牧业、水利灌溉、建筑工程和采矿业等方面,但应用最广泛的是家庭奴隶,他们为奴隶主提供各种生产、生活上的服务,大多集中于宫廷或显贵之家。 奴隶作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买卖、抵押、赠送、出租,奴隶只要犯了最轻微的一点过失,就会遭殴打、禁闭、挨烙印等。这在当时都是普遍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吠舍首陀罗等级中又产生出许多从事不同职业的集团,在瓦尔那制度的影响下,它们实行严格的内婚制,职业世袭,逐渐形成独立实体,梵语称之为“迦提”(葡萄牙人称卡斯特),各迦提社会地位高低不一,地位最低贱的是“旃荼罗”属于贱民阶层,因此迦提的出现,标志着等级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孔雀帝国的灭亡
阿育王的统治维持了四十多年,这是孔雀帝国的极盛时期,但这个庞大帝国没有统一的基础,各个地区在政治、经济上保有很大的独立性,阿育王的统治无法消除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很尖锐,因此靠武力征服而统一的孔雀帝国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国便告分裂。 大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被其部将所杀,孔雀帝国遂宣告灭亡。 此后次大陆陷入四分五裂,北方早期比较大的王朝有巽迦王朝和甘婆王朝。但公元前30年甘婆王朝灭亡此后的历史不清楚。南方比较大的王朝有羯陵伽和安度罗。但公元前3世纪之后,一个较大的政权都不存在。 外族乘机入侵,公元一世纪初,印度被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统治。
贵霜帝国(略)
(公元1-5世纪) 1. 早期贵霜帝国 大月氏人,来自中国西北。定居在阿姆河和锡尔流域,推翻巴克特里亚国家。占据镇压部分。大约在这一时期,大月氏逐渐增强了对农业耕作的兴趣,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2. 丘就却(15-65年)统一大月支各部,在阿姆河和锡尔流域建立贵霜王国。 公元二世纪初,贵霜帝国的疆域已经越过了兴都库什山,包括巴克特里亚(Bacteria)、索格底亚(Sogdia)、喀布尔、犍陀罗、喀什米尔、旁遮普以及印度北部的恒河平原。 贵霜帝国控制了中国、印度和罗马人统治下的地中海地区之间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与上述三个国家一起,并称为公元纪年初期世界上的四大帝国。 迦腻色迦(公元78-102)第四次集结大会,大乘佛教兴起,佛由“老师”变为法力无边、身无定形的神,崇拜偶像。由出家修行变为在家念佛、布施获救。由苦行自救过度为虔信成佛,超度他人。传播:大乘佛教由北路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小乘佛教由南路传入斯里兰卡、东南亚。 3. 三世纪分裂。中亚地区被萨珊波斯占领。次大陆南部被本地的笈多王朝占领。只拥有一度西北角少量土地。五世纪,嚈哒人占领中亚,侵入北印度。贵霜帝国灭亡。
笈多王朝
(前期为公元320~534年 ;后期公元535~730年) 1. 建立 贵霜帝国解体后,恒河上游的一个小国在室利·笈多家族的领导下逐渐强盛,制服附近小国并自称“大王(摩诃罗阇)”。 室利笈多之孙——旃陀罗·笈多一世时,势力更盛,通过联姻方式获得华氏城(今巴特那)及附近地区实力大增。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正式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舍离(今巴塞尔城)。 2. 兴盛期 旃陀罗·笈多一世(月护王 319-335年)为新兴王国奠定牢固基础,附近小君主国逐渐臣服。 旃陀罗·笈多一世之子沙摩陀罗·笈多(海护王,335-380年在位)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征服恒河上游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地区,然后回师东进,征服恒河下游及三角洲,最后挥师南下,进抵奥里萨及德干高原东部,势力直抵苏门答腊及爪哇。 海护王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380-413年在位),笈多王朝达到极盛期,领土扩至阿拉伯海沿岸,控制北印度东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另把首都迁至华氏城,并在马尔瓦建立行宫。在公元400年人口达到2800万人。 3. 衰落期 超日王之子鸠摩罗·笈多一世(Kumaragupta I,415-455年)在位期间,国内矛盾激发,讷尔默达河流域的普士亚密多罗人叛乱,未及成功,鸠摩罗·笈多一世逝世。 太子塞建陀·笈多(455-467年)继位并成功镇压叛乱。未几,嚈哒人(大月氏王寄多罗的后裔)来袭,塞建陀·笈多再率兵击退敌人。 塞建陀·笈多死后,嚈哒人灭了印度河上游残余的贵霜势力,以犍陀罗为据点大举入侵印度,笈多的地方统治者反与嚈哒人结盟,嚈哒人在500年前后进占朱木拿河及恒河流域。印度又再次分成小国。
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1、文学:《吠陀》;史诗主要有两大部:《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佛本生经》 2、印度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壁画,多取材于佛传和佛本生故事。其后期壁画代表了古印度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 3、自然科学: 古代印度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有相当高的成就。古代印度人将1年定为12月,每月定为30日,每年360日,所余差额用增置闰月的方法来弥补。在数学上,印度人民同样有大量发现。他们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又加上1个“0”,并提出了数字按位计值的方法,对人类的数学运算有重大意义。 4、医学: 印度人民在医学方面成就亦高。《阿闼婆吠陀》中已经记载了77种病症之名。并开出了对症治疗之药。当时巫术也被视为一种医术,佛教对此也很重视。古代印度人不仅著录了许多专门的医病方法,还能从事解剖,进行手术,也开始研究胚胎学。古印度最著名的医学作品有《阇罗迦本集》和《妙闻本集》。 5、其他: 印度人民在农业、畜牧业以及其他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为世界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产。
佛教须掌握
何时兴起
列国时代
为何兴起
(沙门思潮兴起背景)
主要内容
四谛八正道
为何衰落
阿育王
什么时期
做了何事
为孔雀帝国的发展做出了何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