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比较文学
一张图带你掌握比较文学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流传学研究特点、主要内容,译介学的、创造性叛逆,形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表现,还有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和文学的跨文明比较方法等内容,本专业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
编辑于2023-03-01 12:25:26 重庆比较文学
歌德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最早的倡导者
主张
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随时随地由成百上千人创作出来
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
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
basic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
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
代表
巴登斯贝格
梵第根
基亚
卡雷(伽列)
ý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实际上是否定平行研究
将比较文学限定于
实证性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
“文学关系”
布吕奈尔
why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走上自我偏狭的道路?
学术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强烈质疑和挑战
应对学术界攻击的自我调整和有效抵抗
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和追寻
法国中心主义
美国学派
比较文学是跨国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代表
韦勒克
雷马克
韦斯坦因
ý不同文明间的文学不可以进行比较
观点狭隘片面,完全排斥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文学研究
典型体现了美国学者的“西方中心”的比较文学观
极大地限制了比较文学的国际性或全球性
苏联学派(历史比较文艺学派)
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
将比较文学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
文学的类型学研究
关注不同民族文学现象和类型的相似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对应关系
没有学科理论上的独创性
代表
日尔蒙斯
对法、美国学派观点的综合
中国学者
比较文学是跨国、跨学科、跨文明的文学研究
代表
卢康华、孙景尧、陈惇、乐黛云、谢振天、曹顺庆……
现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学科发展
发展模式
“层叠”式
“涟漪”式
揭示了理论创新与继承的辩证关系
学科理论阶段
欧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成型期
1776年,德国莱辛的论著《拉奥孔》
主要论述诗歌与绘画的比较
实际上涉及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问题
美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型期
亚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期
中国的比较文学滥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一些高等院校开始开始出现有关比较文学的课程及讲座
1931年出版傅东华翻译的洛里哀《比较文学史》
1934年出版了戴望舒翻译的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1984年,由卢康华、孙景尧编著的中国第一部比较文学教材《比较文学导论》出版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同源性
通过直接具体的材料,寻求有事实联系的同源影响关系
变异关系、实证影响关系、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以此为基础
类同性
没有文学影响关系的不同国家文学所表现的相似、契合之处
比较结果:总结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文学发展所具有的共同规律
涉及跨学科比较
异质性
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
文类研究中的缺类研究
变异性
在不同文学之间的译介、传播、交流、影响、接受、阐释过程中,难免发生有意或无意的变异
文化过滤、文化误读、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异域文学的形象变异、文学的他国化……
流传学
研究特点
实证性
首先寻找与流传相关的事实材料
无论作为接受者的作家自述、批评家所发表的相关论述,还是对国外文学文本的翻译
对于文学传播历史事实的了解是从事流传学研究的基础
根源性
重点关注:某种来自国外的文学现象的起点
关注重心:从文学现象的起点看流传的发生过程和成因
历史性
有历史意识,把某种文学现象流传的事实当成一种历史现象分析考察
流传学研究基本任务
描述其流传的历史形态
还原其历史的真实面貌
尽可能深入细致探讨与历史事实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
主要内容
某一位诗人与作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在国外的流传及其产生的影响
鲁迅早期倾心于尼采的进化论思想、超人学说
后期否定
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流传、影响与声誉
《东周列国志》第一篇《幽王烽火戏诸侯》
英国作家汤姆斯英译为《花笺记》
德国诗人海涅在《论浪漫派》作了戏谑性转述
德国自然主义作家奥托×尤利乌斯×比尔鲍姆改编为长篇小说《美丽的褒家姑娘》
在中国被忽视的寒山诗歌,在日本大放异彩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在国外的流传
西方浪漫主义影响下,中国产生了郭沫若、郁达夫等创造社诗人和作家;沈从文、艾芜等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小说家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在国外的流传
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对20世纪中国的文学理论和创作产生全方位影响
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
媒介学
三大特征
可见性
让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实现流传并产生变异的媒介总是有形的、物质化的客观具体现实,是一种发生过的真实历史现象
ex: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评介、改编、借用与演出,从事文学传播的文学社团和文学沙龙……
实证性
媒介学研究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材料得到证明,任何结论都可以通过考证与考据方法得到论证
ex:学者将林纾翻译小说与原对照,发现翻译过程中产生巨大变异
流动性
媒介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不断演变
ex:西方媒介学主要研究(口头文学流传方式®处于文字形态的媒介形式®译者与译本®网络作品及其传播媒介)
四种类型
译本
最重要
评论
可以是关于译本/原本/作家的评论
改编
跨文化的转换语言甚至是文体的活动
对话
译介学
从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角度切入的翻译研究,
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等现象的阐释
通过对“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规律的揭示
尤其是通过对翻译文学,国别归属翻译文学史和文学翻译史等概念的剖析
为传统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展示出一块新的研究领域
创造性叛逆
依据:不同主体
类型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分类
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
具体表现
个性化翻译
两个特征
归化
表现为用极其自然流畅的译语去传递原著的内容
在深处有一个用译语文化“吞并”原著文化的问题
ex:严复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桐城派古文式译文,以及对原作赫胥黎《进化与伦理》的理解和阐释,令人为《天演论》倾倒
异化
表现为用译语文化“屈从”原著文化
ex:美国诗人庞德翻译中国古诗,有意效仿意象并置的手法,引发美国新诗运动
误译与漏译
节译与编译
节译:选择性翻译
编译:
把不同作者文章翻译编成书(文章集)
某一个人的选集
转译与改编
转译:隔了一种语言,根据译本翻译
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
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有关。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寓言、文艺作品中,慢慢的它们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而不同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文化传说、历史传统、价值取向不同,文化意象也会不同。
形象学
卡雷的贡献
率先关注到一个新的研究空间:各民族间通过文学作品、旅行日记所表现出的“想象性的互相诠释”
1932《法国游客与作家在埃及》
1947《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
形象学领域的拓荒之作
研究对象
“异国形象/描述”
与之相关的
异国形象的创造者
作者
某个民族的社会、文化
“社会集体想象物”
一个民族全社会对另一个民族的所有诠释之总和
它通过自身蕴含的两极及其相互关系来向社会发挥影响
两极
利科
意识形态功能
乌托邦功能
巴柔
同一性
相异性
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
研究内容的表现
词汇与套话研究
套话
一个文化中被反复使用、具有相对固定内涵的词汇和判断
ex:法国人喝葡萄酒,德国人思维严谨
巴柔
套话的蕴含可以无限复制,反复使用
孟华
套话的蕴含具有“时间性”
在不同时代的氛围和语境中,其蕴含会有所差异甚至明显相反
变异学
理论核心
强调异质性的可比性
同中之异
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同源性、类同性的文学现象基础之上,找出异质性与变异性
ex:禅宗与佛教有着相当的差异,但依然可以回溯到共同的源头(印度佛教)
在和他国对话/比较中
坚持自身的基本话语规范和价值立场
不能否定文明之间的异质性
主动求异,通过“异”的比较来还原文明原生态
进而优势互补,对话融通
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他国化
| 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
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所化
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 的现象
从他国化的角度看
可以理解”翻译文学不完全是外国文学“的看法
中西话语规则的异质性
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同
永恒
万物之本原
异
道(永恒变化)倾向于“无”,将中国文论引向重神遗形,感悟体验式,道法自然的审美观
逻各斯(永恒不变)倾向于“有”,对之探索追问分析,将西方文论引向注重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外在比例对称美、逻辑因果情节结构,科学理性的逻辑分析话语方式
类型学
文学现象的类似促成了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兴起
平行研究
只重视被研究的文学对象之间是否存在可比的文学因素
只注意研究对象之间的价值判断、美学意义等文学性问题
分类
类比比较
从相同的文学现象入手分析,论证“同”
古希腊印度两大史诗都描写了为一个被抢劫的女子(海伦和悉多)而进行的长期的部落战争
郭沫若《我的童年》,郁达夫《沉沦》,卢梭《忏悔录》,岛崎藤村《新生》,田山花袋《棉被》都通过自己身心的发展历程,表现当时一代人的苦闷,表现人性的复苏
对比比较
从相异的文学现象入手分析,论证“异”
为何会有类同性?
不同民族/时代的作家作品,在无任何事实联系的前提下,完全有可能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
ex:内容方面--主题、题材、情节、人物……
ex:形式方面--文体、风格、手法、技巧……
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主要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社会等诸方面时的某些共同心态
人文现象中的超越时空、语言界限的某些相近的倾向和类似的成分
主题学
母题的研究对象
人物母题(典型形象)
意象母题(自然环境)
情境母题(社会环境)
塑造的是一种经过高度浓缩与抽象之后,形成的程式化、类型化的社会环境
情境
一般指作品中的人物在某种特定时空环境里的相互关系
是一种可以重复组合出现的典型人生境遇
比较诗学
研究类型
不同基本概念和范畴的比较研究
ex:中“道”“虚静”vs西“逻各斯”“距离”
对特色理论和批评话语方式的跨文化汇同研究
ex:对中国诗学“通感”“人化批评”“文气”“兴”的研究
对基本概念共通的文论关系的比较研究
ex:对“语言与意义”关系、“情与理”关系等的中外理解和意义建构的比较研究
对各种诗学文类的比较研究
ex:按照抒情、戏剧、叙事等不同文类进行历史关系的清理,或进行内涵的平行比较,去分析中西小说的异同,进而试图发现各自文类发展的侧重等
文论诗学著作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ex:引入外来理论参照对《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的研究
对中外文学理论系统的整体性比较研究……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文学与绘画
中西在漫长的古典时代都强调诗与画相互交融的艺术共性
苏轼盛赞王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成为中国诗画关系的一个范式性论断
中国诗画的中和之美
强调各种文体之间的融会贯通
物与我、情与景、表现与再见、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主观心灵的时空与客观物理的时空的合一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主客合一、物我两忘、情景交融
“诗中有画”
要求抒情与表现的诗歌,不应直抒胸臆,而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使得诗歌有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形式美
不突破感性形式
使得中国诗歌蕴藉、含而不露,富有空灵淡远的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画中有诗”
要求偏于再现的绘画不要拘泥于逼真写实,并将主体的诗意注入画面中,在不求形似的同时达到画龙点睛的神似,在感性的画面中感受到盎然的诗意
中国画不顾及客观的透视法则,主观任意挥洒
不讲基本的空间艺术规则
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李叔同
文学与心理学
二者关系
关系密切,因为文学是人学,不能不把笔触伸向人的心理和灵魂
柏格森《创造性进化论》
“要进入人类生命奥秘的殿堂就只能靠直觉和领悟”
而直觉和悟性是是属于文学和美学的
当心理学深入研究人类心理时,流入了文学、美学、伦理学的管辖区域
心理学表现文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把对个人的心理研究上升到文化层面,试图以科学的方法解释人类诸多的精神现象
对超现实主义等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产生广泛影响
超现实主义对性本能、潜意识、梦幻的揭示来源于精神分析
负面影响:造成了小说的模式化
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
认为意识呈连续不断而不回返的状态,过去与当下的意识一起奔涌
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意识流小说
荣格“集体无意识”等理论和弗雷泽《金枝》结合
在弗莱那里发展成一个文学批评流派(神话--原型批评)
文学表现心理学
《红与黑》
对人物细腻深入的心理描写比外在刻画和对话描写还多
开了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的先河
《罪与罚》
表现心理深度与灵魂冲突
陀思妥耶夫斯基“灵魂的拷问官”
中国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的最大差异
心理描写增多
鲁迅《伤逝》《狂人日记》《幸福的家庭》几乎全篇都是内心独白
文学与自然科学
差别(主要)
文学关注美丑,科学探究是非
文学诉诸人的直觉与情感,科学诉诸理性与理智
文学运用想象与虚构,科学揭示真实与道理
文学焦虑情感的安顿和生命的不朽,科学凝视的是世界和宇宙的真相
联系
交叉关系
文学家为抨击社会邪恶维护公平正义而仗义执言
ex:屈原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时仰头问天
科学家未曾忘却审美
ex:德国数学家外尔在研究中力求真、美统一,更看重美
文学表现科学
典型文体
科幻小说
作者所作
开山者: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
科学家创造出一个丑陋的科学怪人,由于受到歧视而成为杀人狂,最后与科学家同归于尽
凡尔纳
法国小说家
科幻小说之父
《海底两万里》《从地球到月球》
威尔斯
英国小说家
《时间机器》《星际战争》
分类
硬科幻小说
比较遵循科学幻想的逻辑
软科幻小说
以科学幻想为物质外壳,重在表现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
老舍《猫城记》
表现抗战之前中国的悲观预言
科学散文与科学小品
科学家所作
法布尔《昆虫记》
昆虫界的荷马
科学诗人
渗透着感情的语言、想象与虚构不是文学的专有领地
促进科学家前仆后继探索真理、献身于科学的是一种与文学相类似的审美热情
ex:“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表现一种审美热情,乐在其中
一切科学范式的突破、新理论的发现和新成果的发明,都需要想象力与虚构
ex:牛顿从苹果落地想象到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从一次洗澡池水外溢想到阿基米德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
从历史上看,关系不断变化
文明发轫之初,混而为一
希腊神话既是希腊人的文艺又是自然科学
科学的界限越扩展,文学的界限越狭窄
随着科学一步步占领诗性智慧的领地,文学还有存在的合理性吗?
文学的跨文明比较方法
美人之美法
出自费孝通
把人类不同文明的历程视为循序演进和互相关联的几个阶段
各美其美
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都倾向于坚守各自的核心价值和本土传统,容易派生互相对立的“自我中心主义”
两面性
不同文明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彼此对话的基础
难免滋生自我的封闭性和相互的排斥性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在人类文明的多元格局和互相交往中,每一个文明主体都不仅保持“以己为美”的自信,而且能够延伸出“以他为美”的眼光和胸怀
对异文化研究的过程中,观察分析和评价的起点都不是由自我出发,是以对象为主体,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和呈现“他者”的文化价值和特征
欧洲习惯以刀叉为餐具,华夏以竹筷为美,平等的
要求
掌握另一种语言
掌握主位式观察
和而不同
ex:《十日谈》堪称西方文学重要经典,对于阿拉伯的文学传统而言《一千零一夜》同样举足轻重
求同存异法
强调对不同文学间“同”和“异”的均衡处理
主张在追求人类“共同诗心”时,保存对既存之“异”的尊重
要求
在求同中存异
其实是追求民族性、本土性和维护文化特性的权利
不要固步自封坚持对抗,而是在人类文学的多样性格局中
注意保持每一种样式、类型的自尊、独立、互相平等
双向阐发法
阐发
对不同文学现象的阐释和发挥
文学批评的一种跨国家、跨地区、跨文明的体现
阐发研究应该是两种或者多种民族的文学互相阐发、互相发明
理论基础
每个文学传统都有各自的阐释根基和能力,不应该轻易用外来样式抹杀和替代
从跨文化、跨文明视野对不同文学进行阐发的方式是对等的,以西释中、以中释西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