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学考研。《心理发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于1985年。
编辑于2023-03-02 17:51:14 山东省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
主谓宾+修饰词 …发展=…变化过程
①……心理变化过程,持续而稳定
②整个生命过程:胚胎期→出生、成熟、衰老→死亡
③包括
认知发展
人格发展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认知含义
信息加工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
5个环节:输入,存储,再加工,输出
认知发展含义
①…变化过程(本质)
功能系统
②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前提)
③表现为:认识,思维,能力
认知发展遵循的规律
简单、具体→复杂、抽象
无意→有意
笼统→分化
认知活动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格含义
①独特模式
②稳定而统一
人格发展含义
区别心理发展含义
①…过程,人格特征,个性心理
②整个生命过程:个体出生→成年→老年
③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人格发展的规律
子主题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有效教育的背景和前提:心理发展
有效的教育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四大人物
皮亚杰
四老头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的实质
①适应
认知本质
②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各名词含义
2.认知发展的阶段
“敢牵巨星” “爱奇艺”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前运算阶段
2—7岁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
11岁以后
3.影响认知发展因素
成熟
练习与习得经验
社会经验
平衡化
4.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how)
提供活动
创设最佳难度
关注儿童思维过程
有限性
社会活动
教育启示
按儿童的思维方式实施教学
按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
针对个别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
因材施教
启示类,措施类 万能钥匙
鼓励儿童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两种工具
物质工具🔪
精神工具🎵
两种机制
🐒👨🦰
心理发展的本质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抽象—概括机能
高级心理结构的形成
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教学的含义
强调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学中认识的起点
最近发展区
差距:真实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
最佳期
把握教学的适当时机
认知发展的内化说
外部语音向内部语言转化
教育启示
支架式教学
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合作学习👨🦱👨🦱
学徒式教学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PVC塑料
理论+启示
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含义
①社会文化背景:影响制约
②人生全过程,阶段性
③任务、冲突、危机、矛盾
解决得好
积极品质
解决不好
消极品质
八个阶段 (人的心理发展)
⑴信任对怀疑(0—1.5)
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⑵自主对羞怯(1.5—3)
意志
⑶主动感对内疚感(3—6)
目的
⑷勤奋感对自卑感(6—12)
能力
⑸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忠诚
⑹友爱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
爱情
⑺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
关怀
⑻完美无憾感对悲观绝望感(60岁以后)
智慧
教育意义(全面)
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因素的作用
从整体上考察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发展
研究人的终身发展
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0—9)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避罚服从取向)
只考虑行为后果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
个人的最大利益
习俗水平(9—15)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好孩子取向)
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评价行为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
法律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
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
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普通理论取向)
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
教育意义
了解儿童道德发展水平
儿童道德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
促进儿童道德发展,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
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爱客多
理论+启示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内涵
①…过程,适应社会环境
②前提:个体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s的过程中
③实质:自然人→社会人
社会性发展的一般规律
整体
生物人→文化人,自然人→社会人
自我意识
无意识→有意识→可控制
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的社会成分↑,表达和控制
社会行为
模仿性→自主自动
社会道德
无律→他律→自律
三种表现(阶段)
1.亲社会行为
含义
短型名解: 定义+作用+(分类)
①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②作用: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丰富
影响因素
文化因素
环境因素
家庭成员的行为
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
受助者的特征
性别,相似性,外部特征,人格特征,外部原因
助人者特征
年龄与性别,人格特征,认知特点,心境
习得途径
移情反应的条件化
直接训练
观察学习
2.攻击行为
含义
定义+作用
①…的行为,经常,有意地伤害和挑衅他人
②作用:对人格和品德,消极的影响
分类
分类依据+类别
表现形式
身体攻击
身体动作
言语攻击
口头语言
间接攻击
借助第三方间接
起因
主动型攻击
主动发动(未受激惹)
反应型攻击
做出的攻击反应(受到他人攻击或激惹后)
目的
敌意性攻击
有意伤害,根本目的
工具性攻击
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目的
改变攻击行为的方法
消退法
暂时隔离法
榜样示范法
正向改造;反向警示
角色扮演法
角色互换
3.同伴关系
含义
短型
①…的一种人际关系,同龄人之间
②作用: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同伴
友谊的发展
赛尔曼,五个阶段
阶段1(3—7)
尚不稳定的友谊
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
阶段2(4—9)
单向帮助关系
能否服从自己的愿望或要求
阶段3(6—12)
双向帮助关系
明显功利性,能互相帮助却不能共患难
阶段4(9—15)
亲密的共享
稳定性,明显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阶段5(12岁以后)
友谊发展成熟
选择性逐渐增强,关系持续时间较长
how如何促进良好发展
开设相关课程,进行交往技能训练
课堂,教学交往活动
交往实践活动
亲社会能力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心理差异
定义
①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
②包括
个体心理差异
包括
认知差异
认知差异与教育
主要表现在
认知水平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的差异
智力水平的差异表现为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一般,正态分布
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天生聪慧
大器晚成
智力概念
认知类型的差异
可单独考察
认知类型的含义
①认知风格,信息加工,偏好,态度和方式,相对稳定
②特点:持久性,一致性
③包括
知觉类型差异
根据知觉时,分析和综合所占的比重
分析型
细枝末节
综合型
把握整体
分析——综合型
根据知觉,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
场依存型
外在参照系
场独立型
内在参照系
记忆类型差异
根据记忆过程中,知觉偏好
偏向哪种感官
视觉型
听觉型
动觉型
混合型(最好)
思维类型差异
根据思维的概括性
艺术型
印象鲜明性 记忆形象性 想象丰富性
思维型
分析能力 概括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
中间型
两者兼有
看待问题方式
整体型
全面看问题
序列型
一步一步地分析
认知反应类型差异
根据学生,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的速度
冲动型
思考型
分类依据+种类
针对认知类型差异的教育
教师帮助学生正确识别自己的认知类型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明确适应,认知类型的两种教学策略
调整教学风格,提供多模式教学
针对…差异的教育(作答术语) 十二真言:①正确识别 ②扬长补短 ③因材施教↓ (匹配/失配策略;多模式教学)
人格差异
人格后天,天生“丽质”
人格差异与教育
人格含义
人格差异含义
人格差异包括
气质差异
多血质
胆汁质
抑郁质
粘液质
性格差异
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
外向型
内向型
根据个人,独立性和程度
联想前面的场独,场依
独立型
顺从型
针对人格差异的教育
……
十二真言
群体心理差异(性别)
性别差异与教育
人格和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此类型: 标题客观化 内容主观化
性格特征的性别差异
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
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
学习归因的性别差异
依据性别差异的教育
……
十二真言: ①一视同仁 (性别不用再说正确识别) ②扬长补短 ③因材施教
人格
气质
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