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中国时间轴
新中国时间轴的思维导图,整理了建国以前华东军区海军建立,一直到2017中共十九大,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编辑于2023-03-03 22:46:32 北京市时间轴
建国以前
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1949
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0月,开国大典(成立)
武力解放台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经验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各民族间密切联系
意义
维护民族统一,巩固祖国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西部大开发,支教,拨款,青藏铁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帝国主义封锁,包围,敌视)
1950
和平解放台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1
西藏和平解放
1952
1953
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4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召开,制定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
确立人大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入《宪法》
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形成
1955
仿制成功歼击机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会议
求同存异的方针
打开外交新局面,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956
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经济“稳”
1957
1958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左倾”冒进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大跃进
工:大炼钢铁,以钢为纲
农:虚报产量,浮夸风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规模大
二公:公有化程度高
原因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左倾错误
启示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按规律办事,不要急于求成
1959
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61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2
七千人大会
196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
1966
文革爆发
原因:毛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表现:个人崇拜,以阶级斗争为纲,批斗
第二炮兵部队
1967
氢弹
1970
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原因
得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美国霸权主义衰落
中国政府的长期努力
基辛格秘密访华
乒乓外交
1972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尼克松秘密访华
《中美联合公报》
中日建交
1973
籼型杂交水稻
1976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文革结束
1978
提出“两个凡是”
“左倾”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思想解放运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人们要求纠正文革遗留下的错误
内容:
思: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 政: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经: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
恢复高考制度
通过《决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岗村
“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意义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激发农民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有很大提高
农村乡镇企业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一条新路
启示
必须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调整策略,尊重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外交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1979
转折《告台湾同胞书》
中美建交
原因
美国军事经济实力受削弱,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新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中苏关系恶化
缓和中美关系,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1980
建立经济特区(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
点
窗口——深圳
厦汕深珠
20世纪80年代“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范围:港澳台
意义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新途径
1982
中共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
14个沿海城市开放
线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增强企业活力”
背景
公有制经济单一
政企不分,企业无自主权(计划经济体制(指令型经济))
平均分配
内容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政企分开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85
沿海经济开放区
面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
中共十三大
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台湾调整三不政策,开放探亲
1988
开放海南为经济特区
1990
浦东
海基会
1991
海协会
1992
向纵深推进
沿江开放
中共十四大
“市场在国家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邓小平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充实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解决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胆子要大一些”
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共同谋求国家统一
1993
汪辜会谈
1995
江泽民,八项主张
1997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最终确立,写入党章作为指导思想
7.1香港回归(紫荆花)
概要
1999
12.20澳门回归(荷花)
概要
200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意义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速我国社会转型
提高国际地位
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空间
2002
中共十六大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小康社会
2005
《反分裂国家法》
胡连会
2008
两岸实现三通
2012
中共十八大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提出“中国梦”
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入列
2015
习马会
2017
中共十九大
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梦”
第三次外交热潮
第二次外交热潮
第一次建交热潮
两弹一星的意义
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意义
标志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为台湾问题解决提供范例
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范例
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领导
中英,中葡双方共同努力
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意
抗美援朝战争
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彭德怀“中国人民志愿军”
黄继光
邱少云
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意义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概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
特征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调整恢复
三年困难
一五计划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一桥两铁三公四厂
意义: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支持,苏联帮助
有计划的建设社会主义
意意义
意义
政策:农业合作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时间轴
建国以前
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1949
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0月,开国大典(成立)
武力解放台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经验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各民族间密切联系
意义
维护民族统一,巩固祖国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西部大开发,支教,拨款,青藏铁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帝国主义封锁,包围,敌视)
1950
和平解放台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1
西藏和平解放
1952
1953
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4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召开,制定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
确立人大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入《宪法》
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形成
1955
仿制成功歼击机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会议
求同存异的方针
打开外交新局面,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956
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经济“稳”
1957
1958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左倾”冒进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大跃进
工:大炼钢铁,以钢为纲
农:虚报产量,浮夸风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规模大
二公:公有化程度高
原因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左倾错误
启示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按规律办事,不要急于求成
1959
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61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2
七千人大会
196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
1966
文革爆发
原因:毛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表现:个人崇拜,以阶级斗争为纲,批斗
第二炮兵部队
1967
氢弹
1970
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原因
得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美国霸权主义衰落
中国政府的长期努力
基辛格秘密访华
乒乓外交
1972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尼克松秘密访华
《中美联合公报》
中日建交
1973
籼型杂交水稻
1976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文革结束
1978
提出“两个凡是”
“左倾”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思想解放运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人们要求纠正文革遗留下的错误
内容:
思: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 政: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经: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
恢复高考制度
通过《决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岗村
“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意义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激发农民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有很大提高
农村乡镇企业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一条新路
启示
必须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调整策略,尊重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外交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1979
转折《告台湾同胞书》
中美建交
原因
美国军事经济实力受削弱,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新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中苏关系恶化
缓和中美关系,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1980
建立经济特区(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
点
窗口——深圳
厦汕深珠
20世纪80年代“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范围:港澳台
意义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新途径
1982
中共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
14个沿海城市开放
线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增强企业活力”
背景
公有制经济单一
政企不分,企业无自主权(计划经济体制(指令型经济))
平均分配
内容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政企分开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85
沿海经济开放区
面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
中共十三大
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台湾调整三不政策,开放探亲
1988
开放海南为经济特区
1990
浦东
海基会
1991
海协会
1992
向纵深推进
沿江开放
中共十四大
“市场在国家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邓小平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充实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解决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胆子要大一些”
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共同谋求国家统一
1993
汪辜会谈
1995
江泽民,八项主张
1997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最终确立,写入党章作为指导思想
7.1香港回归(紫荆花)
概要
1999
12.20澳门回归(荷花)
概要
200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意义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速我国社会转型
提高国际地位
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空间
2002
中共十六大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小康社会
2005
《反分裂国家法》
胡连会
2008
两岸实现三通
2012
中共十八大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提出“中国梦”
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入列
2015
习马会
2017
中共十九大
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梦”
第三次外交热潮
第二次外交热潮
第一次建交热潮
两弹一星的意义
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意义
标志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为台湾问题解决提供范例
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范例
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领导
中英,中葡双方共同努力
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意
抗美援朝战争
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彭德怀“中国人民志愿军”
黄继光
邱少云
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意义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概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
特征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调整恢复
三年困难
一五计划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一桥两铁三公四厂
意义: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支持,苏联帮助
有计划的建设社会主义
意意义
意义
政策:农业合作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