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桩规总结
研读桩规后的总结文件,结合导图复习更有效率哦~包含了第三章基本设计规定、第四章桩基构造、第五章桩基计算、第六章灌注桩施工等内容。
编辑于2023-03-07 16:05:28 江西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第五章 桩基计算
桩顶作用效应计算
竖向力
轴心
偏心(Fk的作用点、Gk的重心、桩群的形心不一定都在同一竖直线上,要注意)
各桩心到群桩形心的求法 
水平力
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
持久工况
轴心
偏心
地震工况
轴心
偏心
承台效应(复合基桩承载力特征值)
不考虑地震作用
考虑地震作用
参数
承台效应系数
 系数的调整: 1.后注浆灌注桩:取表中低值 2.承台底有可液化土、湿陷性土、高灵敏土、欠固结土、新填土时:取0 3.饱和黏土中的挤土桩、软土地基上的桩基承台:乘0.8倍表中低值 4.对于单排桩条形承台,当承台宽度小于 1.5d 时,按非条形承台取值
1.减沉疏桩复合地基计算桩数时 2.明德林法计算土体沉降时 3.水平承载力考虑群桩效应其它情况时
Sa/d
规则布桩
圆桩:不换算
方桩:原则不换算,换算后便于查表时,b=0.886d
不规则布桩
圆桩:
方桩:
Bc/l
承台下min{0.5Bc,5m}加权平均
A的取值
承台计算面积域A的计算 柱下独立桩基:全面积 桩筏基础:  桩集中布置于单片墙下的桩筏基础: 
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甲级桩基:单桩静载试验《地规》附录Q
乙级桩基
地质条件简单时
原位测试法
单桥静力触探
桩端阻力修正系数

贯入阻力标准值
psk2为折减后的
桩端全截面以下4倍桩径范围内的比贯入阻力平均值(系数调整)
折减系数C:桩端持力层为密实的砂土层,其比贯入阻力平均值超过 20MPa时
桩端全截面以上8倍桩径范围内的比贯入阻力平均值
可查表得折减系数β
为折减后的 
psk2为折减后的
极限侧阻力

直线A:地表土6m以下适用
折线B:粉土、砂土以上的黏土适用
折线C:粉土、砂土以下的黏土适用
折线D:粉土、砂土适用(系数调整)
技巧
1.先把A直线(地表土以下6m)确认出侧阻力
2.找到粉土、砂土,用折线D确认出侧阻力(系数调整)
当桩端穿过粉土、粉砂、细砂及中砂层底面时,折线(D)估算的qsik值需乘以表5.3.3-4中系数  psl为砂土、粉土的下卧软土层的比贯入阻力平均值
3.如果某土层位于粉土、砂土之间,其侧阻力值应取折线B、折线C两者较小值
双桥静力触探
第i层土桩侧阻力综合修正系数
黏性土、粉土
饱和砂土
桩端阻力修正系数
黏性土、粉土取 2/3
饱和砂土取 1/2
经验参数法
非大直径单桩
大直径单桩d≥800mm(大尺寸效应)
当人工挖孔桩桩周护壁为振捣密实的混凝土时 桩身周长可按护壁外直径d'计算
周长u(考虑d'的影响)
尺寸效应系数

侧阻力:扩底桩变截面以上 2d 长度范围不计侧阻力中的2d改为2d'

桩端面积Ap
不扩底:
扩底:
钢管桩(土塞效应)
桩身局部压屈验算5.8.6条

敞口:
当有隔板时

闭口:
混凝土空心桩(土塞效应)
土塞效应系数:
桩端净面积、敞口面积:Aj、Apl
嵌岩桩(前提:桩端置于完整、较完整基岩上) (嵌岩桩不考虑大尺寸效应)
综合系数(系数调整)

嵌岩段不计侧阻力
后注浆灌注桩(考虑大尺寸效应) (应通过静载试验确定极限承载力)
非增强段
增强段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干作业灌注桩

增强系数(系数调整)
 
注浆量的计算6.7.4条:
桩端注浆系数:1.5~1.8
桩侧注浆系数:0.5~0.7
对独立单桩、桩距大于6d的群桩和群桩初始注浆的 数根基桩的注浆量应按上述估算值乘以1.2的系数
地质条件复杂时:单桩静载试验
丙级桩基:原位测试法和经验参数法
特殊条件下桩基竖向承载力验算
软弱下卧层的验算(Sa≤6d)
所有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均按浮重度取值,算Gk、ɣm、fak时
A0、B0是取桩边缘
ɣm'取至承台底,深度为z
ɣm取至承台底,深度为z
负摩阻力计算(标准值)
摩擦型桩Nk≤Ra(Ra只计中性点以下部分侧阻值及端阻值)
端承型桩Nk+Qg≤Ra(Ra只计中性点以下部分侧阻值及端阻值)
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
纵横向桩中心距
中性点以上加权平均负摩阻
中性点以上加权平均重度(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单桩取1.0
负摩阻力 (计算值不大于正摩阻力标准值)
负摩阻力系数(系数调整)

某土层平均竖向有效应力(土层中点处)
外围桩、单桩从地面算起
内部桩从承台底算起
地下水位以下时,取浮重度
中性点以上深度(系数调整)

抗拔桩基承载力验算(标准值)
水浮力抗拔
整体破坏
群桩轮廓
是桩土平均重度,取浮重度
非整体破坏
扩底灌注桩取值


抗拔系数取值

季节性冻土抗拔
整体破坏
冻深影响系数

切向冻胀力(系数调整)

单根桩周长
(冻结深度范围内不计侧阻)
承台底包括自重和上部荷载的标准值
非整体破坏
进入冻深线以下深度:不得小于 4 倍桩径及 1 倍扩大端直径,最小深度应大于 1.5m
膨胀土抗拔
整体破坏
非整体破坏
进入大气影响急剧层以下的深度
桩基沉降
沉降变形指标
沉降量
沉降差
整体倾斜
局部倾斜
沉降变形允许值
沉降计算
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Sa/d≤6群桩)
等效附加压力面(P0取值处):承台底面
等效作用面:桩底
等效作用面积:承台面积
桩基沉降计算深度的确定
附加应力点的深度从桩底算起
土体自重应力深度从地面算起
式中的ɑ为附加应力系数(注意不是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系数调整)

后注浆灌注桩
砂、砾、卵石:0.7
黏性土、粉土:0.8
饱和土预制桩(不含复打、复压、引孔沉桩):x1.3~1.8系数
桩基等效沉降系数
C0、C1、C2(附录E查表)
sa/d
规则(横竖桩数、桩距均相等):不换算
不规则(面积等效):
l/d
Lc/Bc
nb
nb>1,
nb=1,按单桩、疏桩处理
明德林法(Sa/d>6、单桩、单排桩、疏桩基础) 桩身沉降+土层沉降
桩身沉降
桩身压缩系数
端承桩:1.0
摩擦桩
l/d≤30:2/3
l/d≥50:1/2
30<l/d<50:
桩顶附加荷载(准永久组合)
土层沉降
不考虑承台效应
沉降经验系数1.0
某土层厚度
桩对某土层中点处附加应力

考虑承台效应
计算土层中点处附加应力时(注意ɳc的取值):
承台对某土层中点处附加应力
某土层中点处附加应力系数(注意不是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注意ɳc的取值)
桩基沉降计算深度的确定
桩底以下的附加应力
承台底以下的附加应力值
土Zn处自重应力,取至室外地面处
软土地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考虑承台效应)
使用范围:1.软土地基上的多层建筑 2.地基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 3.可设置穿过软土层进入相对较好土层的疏布摩擦桩(Sa/d>5~6)
桩数的确定
注意ɳc的取值
承台面积控制系数
沉降计算
桩土共同作用沉降
加权平均
分子的d值,若为方桩、周长等效d=1.27b
Sa/d
圆桩:不换算
方桩:Sa/d=Sa/1.27b
承台中心处沉降
承台附加应力
刺入变形系数
砂土:1.0
粉土:1.15
黏性土:1.3
F为准永久组合下承台底的总附加荷载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承台等效边长:
按承台等效边长查表确定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计算深度Zn的取值
:承台中心下Zn深度的附加应力
土体自重,从地面算起
总沉降,沉降经验系数为1.0:
桩基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 (验算永久荷载控制的桩基水平承载力:x0.8) (验算地震作用桩基的水平承载力:x1.25)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砼预制桩、钢桩、配筋率≥0.65%的灌注桩:由位移控制,桩身位移6或10mm所对应的荷载的75%为特征值。
配筋率<0.65%的灌注桩:由强度控制,临界荷载75%为特征值。
缺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砼预制桩、钢桩、配筋率≥0.65%的灌注桩
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b0取值

此b0和算I0中的b0不是同一个算法
圆桩
方桩
圆桩
方桩
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m
通过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低配筋桩
高配筋桩
无试验数据时查表

桩顶水平位移对m的影响
水平荷载为长期荷载时,表中系数x0.4
桩顶以下2(d+1)范围内有液化土时,表中系数x液化影响折减系数
多层土m的计算

hm=2(d+1)深度范围内有两层不同的土时
有三层不同的土时
桩顶以下2(d+1)范围内有液化土时,m x液化影响折减系数
圆形
矩形
桩顶允许水平位移取6或10mm
桩顶水平位移系数

配筋率<0.65%的灌注桩
正负号压力取正,拉力取负
桩身换算面积
圆形
矩形
桩截面模量塑性系数
圆形:2.0
矩形:1.75
桩顶竖向力影响系数
压力:0.5
拉力:1.0
桩顶(身)最大弯矩系数

群桩计算
考虑地震作用且Sa/d≤6
桩顶约束效应系数:查表
桩的相互影响效应系数:
n1、n2的取值

Sa/d(沿水平力方向的距径比、不换算)
承台侧向土水平抗力效应系数 (高承台桩、可液化土、湿陷性土、 高灵敏度土、欠固结土、新填土的情况,取0)
,若为位移控制,则直接取6mm或10mm
其它情况 (考虑承台效应)
(高承台桩、可液化土、湿陷性土、 高灵敏度土、欠固结土、新填土的情况,取0)
(注意ɳc的取值)
桩身承载力与裂缝控制计算
轴心受压桩正截面受压承载力
满足箍筋配置要求
不满足箍筋配筋要求
1.当为预制空心桩时 2.是否考虑桩身压屈影响
桩身压屈计算 (1.高承台桩 2.桩身穿越可液化土或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0kpa 或地耐力小于25kpa的软土桩基)
桩身压屈计算长度lc

低承台桩时,L0=0,但是Lo'不一定为零
地耐力小于25kpa的软弱土,按液化土处理
有液化土时,Lo和h的调整(关于液化土层折减系数ψL)
桩身稳定系数φ
 
钢管桩局部压屈验算
抗拔桩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
抗拔桩裂缝控制计算

一级裂缝控制等级
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
标准组合:
二级裂缝控制等级
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
标准组合:
准永久组合:
同时满足
三级裂缝控制等级
允许出现裂缝
标准组合:
预制桩吊运
桩身自重x1.5的动力系数
吊点负弯矩=跨间正弯矩

承台计算 1.所有的效应都不计承台及其上土重 2.基本组合 3.圆柱、桩变方:b=0.8d
受弯计算
两桩及多桩承台
三桩承台
等边
等腰
柱下条形承台梁
墙下条形承台梁(附录G)
a0
p0
Lc
跨中、支座弯矩、剪力
受冲切计算
柱冲承台(两桩承台不验算冲切)
角桩冲承台
四桩及以上
三桩:注意事项同四桩
顶部角桩
底部角桩
箱、筏形基础桩的冲切 (有点像倒过来的柱冲切)
基桩
群桩
注意事项同四桩
受剪计算
第九章 桩基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
一般规定
施工前检验
施工检验
施工后检验
基桩及承台工程验收资料
第八章 承台施工
基坑开挖和回填
钢筋和混凝土施工
第七章 混凝土预制桩与钢桩施工
混凝土预制桩的制作
混凝土预制桩的起吊、运输和堆放
混凝土预制桩的接桩
锤击沉桩
静压沉桩
钢桩施工
第六章 灌注桩施工
施工准备
一般规定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长螺旋钻孔灌注桩
沉管灌注桩和内夯沉管灌注桩
干作业成孔灌注桩
灌注桩后注浆
第四章 桩基构造
基桩构造
灌注桩
扩底灌注桩

配筋率:0.65%~0.2%(小直径桩取高值)
主筋
配筋数量
抗压、抗拔桩:主筋≥6φ10
受水平荷载的桩:主筋≥8φ12
钢筋均匀分布,净距≥60mm
配筋长度
端承、坡地、岸边的桩:通长配筋
摩擦桩
≥2/3桩长
受水平力时:≥2/3桩长且≥4/α
桩身反弯点下限
地震作用下的基桩

受负摩阻的桩:穿过软土进入稳定土层深度≥(2~3)d
受拔力的桩:通长配筋
箍筋
螺旋箍筋,d≥6mm,S=200~300mm
加密情况
受较大水平力、考虑主筋受压:桩顶以下5d,S≤100mm
液化土范围内均加密
钢筋笼超过4m,应每隔2m设一道d≥12mm的焊接加劲箍筋
桩身混凝土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详见规范
混凝土预制桩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
钢桩
详见规范
承台构造
承台尺寸:详见规范
承台钢筋配置
柱下独立桩基承台
最小配筋率:0.15%
d≥12mm,s≤200mm
锚固:圆桩等效方桩b=0.8d

柱下独立两桩承台:同混规深受弯构件
条形承台梁
最小配筋率同混规
主筋d≥12mm,架立筋d≥10mm,箍筋d≥6mm
锚固:圆桩等效方桩b=0.8d

筏形承台板或箱型承台板
最小配筋率0.15%
筏板厚度h>2000mm时,宜在板厚中间部位设置d≥12mm,s≤300mm双向钢筋网
承台底面钢筋保护层厚度
桩与承台的连接

柱与承台的连接
  
承台与承台的连接:详见规范
第三章 基本设计规定
一般规定
桩基设计等级的确定

桩基极限承载力验算和稳定性验算
1.竖向和水平承载力的验算
2.桩身承载力、桩身压屈、吊装、钢管桩局部压屈
3.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4.坡地、岸边的桩基稳定性验算
5.抗拔承载力验算
6.抗震承载力验算
沉降、水平位移、裂缝验算
需要计算沉降的情况 1.甲级非嵌岩桩 2.甲级非深厚坚硬持力层的桩基 3.乙级的体型复杂、荷载分布显著不均匀桩基 4.乙级的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建筑桩基 5.软土地基多层建筑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各项验算所采用的荷载组合
桩数、布桩:标准组合
沉降:准永久组合
水平位移
考虑地震风:标准组合
不考虑地震风:准永久组合
坡地、岸边稳定性:标准组合(抗震设防区采用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承台
承载力:基本组合
裂缝:标准组合
桩身裂缝: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P68页5.8.8条)
变刚度调平设计原则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沉降观测要求
基本资料
桩基设计资料:详见规范
桩基详勘要求
勘探点间距
端承桩:12~24m
摩擦桩:20~35m
复杂地质条件下:宜每桩下布置
勘探深度
控制性孔:穿透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厚度
控制性孔数量规定: 桩基设计等级甲级:1/3~1/2数量的勘探孔且不应少于3个 桩基设计等级乙级:至少两个
一般性勘探孔:桩端平面以下3~5d且不小于3m,大直径不小于5m
嵌岩桩
控制性孔:桩端平面以下3~5d
一般性勘探孔:桩端平面以下1~3d
持力层较薄时:部分钻孔应穿透持力层
有岩溶、断层破碎带地区:应钻穿溶洞或断层破碎带进入稳定土层,进入深度同上
桩的选型与布置
桩的分类
按承载性状分类
按成桩方式分类
按直径分类
桩型及成桩工艺选取:P120附录A
布桩
布桩原则:详见规范
基桩的最小中心距

入持力层深度
非嵌岩桩
黏性土、粉土:≥2d
砂土:≥1.5d
碎石土:≥1d
当有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硬持力层厚度≥3d
嵌岩桩
完整、较完整岩石上:≥0.4d且≥0.5m
完整、较完整且坚硬、较硬岩石上:≥0.2d且≥0.5m
抗震设防区进去液化土层以下稳定土层长度
碎石土,砾、粗、中砂,密实粉土、坚硬性黏土:≥2~3d
其他非岩石土:≥4~5d
特殊条件下的桩基
软土地基桩基设计
湿陷性黄土地基桩基设计
冻土膨胀土地基桩基设计
岩溶地基桩基设计
坡地、岸边桩基设计
抗震设防桩基设计
桩基负摩阻的设计
抗拔桩设计
详见规范
耐久性规定
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
桩身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